摘要:本文介绍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政治文化的三条路径以及三个范式:分别为文化哲学范式、政治科学范式、知识社会学范式。而这三个范式在中国历史时期的重点有所区别,新时期下中国政治文化研究领域需要用知识社会学范式的进一步拓展。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研究可以概括为三个范式:文化哲学范式、政治科学范式、知识社会学范式。改革开放40年,持这三种范式的研究者们所关注的政治文化论域和主题、研究设计和方法以及理论结论的倾向可以说是相去甚远,中国学者们对政治文化的研究呈现出似乎在“相邻领域里分头劳作”的情形,同时也使得中国的政治文化研究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研究领域,而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旧观念的新术语。
一、政治文化研究的文化哲学范式
(一)政治文化研究的文化哲学范式的含义和特点
所谓文化哲学范式,就是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对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政治文化及其实践所导致的结果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审视和把握政治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的总体性价值和观念,解释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实现文化自觉。这种研究范式的特点有:首先,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探讨政治文化,内涵上具有宏观性,外延上具有扩大化倾向,比如将宏观的政治制度,中观的政治思想与微观的政治心理等都作为政治文化的内容和研究对象。如万高在《简论政治文化》中将其界定为:“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系统结构,包括实体性政治文化和观念性政治文化。”将政治文化的内涵拓展到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全面而宏观。第二,以文化哲学范式研究政治文化的问题域集中在:一个民族政治文化的整体特征、结构,及其与现代性的关系等问题上,从而形成对民族政治文化的共性、制度结构、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进行整体性反思。第三,文化哲学范式的政治文化研究者在方法论上强调中西政治文化比较研究,并且这种文化比较不是建立在实证调研的基础上,而是从理论分析的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得与失。
(二)政治文化研究的文化哲学范式兴起的历史背景
文化哲学范式的政治文化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有其深刻的理论与现实背景。首先,当时文化研究的发端是哲学界,哲学界为了突破“左”的阶级分析话语一统天下,有意强调文化对社会的反作用。当时大量迻译的韦伯作品反映了文化解释方法在中国的时兴。可以说,文化作为一种反思的力量在社会科学各个领域都成为一种范式,作为反思对象的政治文化也不例外。其次,政治文化研究的中国使命决定了政治文化研究的文化哲学范式。当时中国学者亟待对传统政治文化进行反思与批判,揭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从而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寻求出路,这一现实使命使得政治文化研究的关注点集中在“政治文化传统与政治发展的关系”等宏观问题的哲学思考。第三,从事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的学者们本来分属于政治学和史学界,他们受“文化热”的影响,着重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哲学式的演绎与归纳,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潮统称为政治文化,使中国政治文化研究打上了文化哲学范式的烙印。
(三)政治文化研究的文化哲学范式的得失
政治文化研究的文化哲学范式能够从根本上把握政治文化的特征,符合文化概念的整体性、复合性的特征,马林诺夫斯基指出,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对文化的研究都不能回避整体视角,这样才能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和现代性转型的规律。但我们也要看到文化哲学范式的缺陷,首先是研究对象的泛化和不免主观臆测的特点。“80年代至90年代,国内的政治文化研究对象有泛化的特点”政治文化研究成了一个无所不包、无具体指向的领域。其次,使用的语言缺乏学术规范和严谨,甚至具有文学特色。最后,中国政治文化研究有很多成果是由思想史研究而来,缺乏自身的研究领域和范畴。这一现象在政治文化研究的科学范式兴起后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
二、政治文化研究的政治科学范式
(一)政治文化研究的政治科学范式的含义和特点
所谓政治科学范式,是指用客观的、系统的观察、测量等科学的方法精确地描述和测算政治文化。这一研究范式特点:首先,它将政治文化进行化约主义的界定。奉阿尔蒙德的“政治文化”概念为圭臬,“当谈到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时候,我们指的是被内化于该社会成员的认知、情感和评价之中的政治体系”。其次,基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对政治文化的研究方法采用的是政治分析的方式,用调查问卷等实证方法对其进行量化研究。再次,在政治文化这个极易受到意识形态影响的领域中,研究者们自称力求价值中立。最后,政治文化研究的科学主义范式深受行为主义影响,带有社会心理学的特征,突出强调精确化以及结论的可验证性。
(二)政治文化研究的政治科学范式兴起的历史背景
首先,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的政治科学范式正是遵循现代政治文化研究的原来之意。20世纪是科学范式获得前所未有的自信的世纪,在此背景下,西方现代政治文化研究从产生那一天起就试图超越传统政治研究的律法主义,创立一种迎合二十世纪科学“范式”的分析框架,中国学者在拿来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时自然接受了科学主义的范式。其次,20世纪90年代,中国在市场经济大潮的裹挟下和改革开放新阶段的发展中,学者们对政治文化的研究回归政治文化这一概念的行为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内涵,原来在政治文化研究的名义下的政治呐喊逐渐被科学理性的分析所取代。比如:当时名噪一时的成果,张明澍的《中国政治人:中国公民政治素质调查报告》(1994年)自称在所谓的“政治文化的危机”“政治认同的危机”和“整合危机”的背景下进行的,“但其分析框架和测量指标主要来自阿尔蒙德、维巴、裴鲁恂(派伊)等政治文化理论,调查内容涉及政治认同、政权取向、政治信任、政治效能等,调查目的在于为政治体制改革寻求支持条件”。时人对G·A·阿尔蒙德,S·维巴主编的《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的翻译(1989年),可视为政治文化研究的科学范式的滥觞。
(三)政治文化研究的政治科学范式的得与失
政治文化研究的科学主义范式第一个优势就是它的研究单位是行为,克服了80年代中国政治文化研究泛化的缺点;政治科学主义范式尽量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和价值中立性,使得政治文化研究更加科学严谨。但它的缺点:这一范式犯有“方法论上的个体主义错误与化约主义(reductionism)错误”因为一个政治系统的政治文化绝对不是其中个体政治态度之和,而政治文化研究的科学主义范式主要采用的恰恰是对个体政治态度在社会中分布的调研,这导致了政治文化研究的层级化谬误,严重影响了政治文化研究的信度。
三、政治文化研究的知识社会学范式
(一)政治文化的知识社会学范式的含义和特点
政治文化的知识社会学范式,是通过研究可观察到的话语、事件、仪式等——政治符号(symbol)的主观意义和历史意义的理解来研究政治文化,解释和说明政治文化所内含的“意义体系”。因为文化总是通过一定的符号、意义行为等载体来呈现,而不纯粹是一种心理倾向。如果说政治文化研究的文化哲学范式强调的是探究政治制度的意义,政治科学范式强调的是探究人们的政治行为的心理倾向,而政治文化研究的社会学范式则遵循的是马克斯·韦伯的理解主义,认为行为不仅是心理的作用,更是呈现出来的一组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共享的符号、概念以及组成这些符号与概念的方式和行为的意义。政治文化研究的知识社会学范式特点是:首先,政治文化的概念不再圉于某个类型如公民文化,而是根据所发现的有规律性的政治事件和政治符号等“文本”界定政治文化。维巴认为政治文化实质上由经验性信仰、表意符号和价值观的系统构成,它规定了政治行为所发生的环境。这一范式的研究视域主要有政治亚文化和特定场域的政治文化;其次,政治文化研究的知识社会学范式本着理解主义的研究方法,对于政治符号和政治事件进行分析归纳,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方法论原则,对政治可视物(文本或文本的同源物即信仰体系、能够表露信仰的行为体系)、文本自身的结构进行诠释/解释、解悟心声、挖掘意义。
(二)政治文化研究的知识社会学范式兴起的历史背景
进入21世纪,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使得现实生活中的政治文化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景象。人们意识到每一项政治文化研究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主体间性特征,同时研究者本身就是宏大意义之网中的一分子,在此背景下,力求政治文化研究的客观性必须借助客观呈现的文本。“人们理解一种文化,绝不能仅仅观察个人展示的行为,而必须了解一种体制的文化规范或叙事方式,即社会的、文化的、话语的实际状态在内的连贯性。”P15学者们对不同场域中所呈现的意识形态口号、政治关注热点、政党文件、报刊中政治话语、舆情价值取向、以及政治仪式、政治组织的团结形式、政治认同现象等来研究事件的潜在含义,理解政治行为的文化意义,知识社会学的研究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对象,不仅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场域上研究政治文化,还可以更接近于政治实质。
(三)政治文化研究的知识社会学范式的得与失
知识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对政治文化的定义既强调政治文化的整体性特征,又强调地方性知识,认识到各种文化观念或行动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这是知识社会学研究范式能为政治文化研究开辟出路的原因。缺点是至今没有找到更有说服力的个案和研究路径,特别是如何在利用理解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基础上建构自己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否则无法找到不断变化的知识、符号、碎片化文本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的规律。如要形成系统性认知,则需在研究和发展过程中更新的哲学特别是科学哲学方法论的指导。这是社会知识社会学范式至今没有更有深度研究成果的根源。
四、结语
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的三个范式在时间逻辑上有大致的先后顺序和侧重。文化哲学范式昌盛于上世纪80年代,它执着于解构与建构一种宏观的政治制度文化;政治科学范式成熟于90年代,它孜孜以求精确地实证调研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21世纪政治文化领域的研究更倾向于知识社会学范式,它实现着主观倾向与文本的结合。在今天这样全民都有话语权、话语能力的网络微信时代,我们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与社会相融合、相互借鉴,所以知识社会学的范式应该更加地符合政治文化的本意。正如著名的文化研究学者格尔茨曾说过:“[我]赞同韦伯的观点,认为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我以为文化就是这意义之网。因此,对文化的研究不是一种寻求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求意义的诠释科学”。总之,政治文化的知识社会学范式能够为当今政治文化研究开辟一条新出路,使政治文化研究得以浴火重生。
注释:
[1]万高.简论政治文化。宁波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1).25.
[2]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昆明:云南人民出版 社.2001.
[3王乐理.政治文化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3,15.
[4][美]加布里埃尔· A ·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著.张明澍译.公民文化——五个国 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5]闽琦.中国政治文化——民主政治难产的社会心理因素.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9.236-237.
[6]卢春龙.政治文化的谱系.代译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6.
[7]王卓君.文化视野中的政治系统——政治文化研究引论.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11.
钟芸.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研究的三个范式[J].法制与社会,2019,(9):241-242.
分享:
城乡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进程密切相关。结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为重塑城乡关系构建新时代融合发展的城乡关系,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体制,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2023-12-29目的:了解泰安市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并探索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泰安市320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配餐服务、突发疾病紧急救助及娱乐活动需求分别是三类养老服务中需求最多;婚姻状态、受教育程度等5个因素对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意愿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泰安市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较高,受多种因素影响。
2021-11-29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于青年”,并深情回顾一百年前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探寻民族复兴前途的伟大创举以及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的壮丽篇章,寄语“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1]。
2021-09-22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在过去100年间我国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尤其是从温饱不足到迈向全面小康,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100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史,也是破解中国三农问题的曲折而辉煌的百年乡村建设史。
2021-09-14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体制和政策体系。近年来,随着我国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相关政策的部署落实,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正在逐步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处于缩小的态势。农民社会保障权是否实现,实现程度的多少都可成为城乡差距大小的真实反映。
2021-08-13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在数字融入的过程中面临着难以逾越的智能鸿沟。本文探讨了老年人智能鸿沟的现状,基于积极老龄化这一新的视角,认为老年人应树立正确的老龄观,社会应鼓励老年人积极拥抱智能技术;家庭、社区和企业应推动数字赋能,助力老年人融入智慧社会;政府应推出适老化政策,保障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权利。
2021-08-1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逐渐深化对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从提出"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到"国家治理现代化",党在持续探索中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区别于西方的现代化模式,是具有中国特色、适合自身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超越了以往各种现代化发展模式。
2021-08-07新时代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是宣传思想战线的基础工作,旨在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群众根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人民战争,巩固国家安全的人民防线。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环境、意识形态安全环境和信息传播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改革创新的时代任务,进一步凸显出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现实紧迫性。
2021-08-07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话题,只有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才能解决生态危机,达到真正的生态文明,创造真正美好的幸福生活。生态文明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新形态。本文通过阐述生态文明的属性及特点,分析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2021-07-19通过对中国知网上新世纪以来"四五"运动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现有研究成果分析概括,发现目前学术界对"四五"运动的研究集中于四个方面:"四五"运动的起因、地方"四五"运动的研究、"四五"运动亲历者的回忆和"四五"运动的性质及意义。总体来看,"四五"运动相关研究成果不多,研究内容不全面,继续深化"四五"运动相关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021-07-19人气:3055
人气:2180
人气:2098
人气:2026
人气:1420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国际政治研究
期刊人气:1228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政治
国际刊号:1671-4709
国内刊号:11-4782/D
邮发代号:82-236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375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