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浅议民生政治参与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影响

  2020-04-26    448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便是政治体制改革,这也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政治参与不仅可以维护民众的自身权益,也有助于政治体制的优化,同时对于促进政治文化的转型也有影响。在党组织的带领下扩展民众政治参与的方式和空间,提升民生政治参与的技术,建立正确的民生执政理念,对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有重要作用。

  • 关键词:
  • 政治体制改革
  • 政治文化
  • 民生政治参与
  • 社会主义
  • 加入收藏

我国政治经济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问题。如何调整社会关系、提高政治与行政管理工作的效能,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等事业的和谐发展,是推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然而政治体制改革的难度很大,这是由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对于利益的重新分配。只要改革就会不可避免的触犯到一些人的利益,引起各种社会冲突,想要化解这些矛盾,离不开民众对政治的参与。


一、民生政治参与符合中国政治改革的要求


政治制度从本质上说是以权力为中心和主要内容,进行配置和运作,从而达到政治统治和社会资源的分配,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最基本的政治制度。权力的分配,职能的分工及各类政治组织间的联系,构成各类具体的政治形式、规则及其内容,所有行为准则的规范和约束共同组成统一的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环境下,政治是支持宏观民主制度的基础和载体,民主也是构成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基石。判断政治制度是好是坏,取决于是否支持民主政治参与,使后者的制度精神或优势不断释放。政治体制改革的真正意义,就是坚定不移的贯彻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改革和创新,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强有力的补充。与此同时,先进的政治改革是需要谨慎进行的,我们进行政治改革,必须考虑其合理性。不可否认这个计划的实施有很大的困难,需要多方面合理的妥协,通过各种民主的方法来实现改善的可能性。


二、民生政治参与能够帮助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达到目标


政治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邓小平同志指出,各项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变革,必须以坚定并且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这些改革的总方向是促进和保障党内民主的发展与运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十三大报告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建设并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十四大报告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进行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改革,绝不能搞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与议会制,在改革过程中始终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十五大的报告又一次表示:政治改革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十六大的报告首次表明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修复与发展。促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有序进行,加强社会主义的制度建设。十七大第一次把政治体制改革当做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途径,政治体制改革与坚持社会主义二者相互依存,但不是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建设社会主义民主,而是在社会主义民主政体中促进政治改革。二者相比,坚持社会主义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条件。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化政治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一主题思想,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保障党和国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序进行的重要基础。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就必须激发人民参政议政的热情与积极性,这样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国家。在十七大报告的基础上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持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要在借鉴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绝不照搬。

上述内容都表明,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参政议政的权利。尽管我们一再的表示政治体制改革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邓小平也指出,政治改革是社会主义民主化,但民主化的定义不是很明晰。事实表明,不同时期的政治改革,其目的均是构建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坚持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共建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是,社会主义民主发展选择什么样的模式,需要广大人民的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民主模式显然不应该是资本主义民主模式的翻版,而是从中学习,吸收其中的优秀素材为我所用。应该强调的是,民生政治参与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趋势,这在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已得到充分肯定。


三、民生政治参与的主张把握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


首先,有必要阐明两方面问题:政治制度的性质是什么,另一方面,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缺点是什么。前者从学术的角度来看,政治制度本质上是对于公共权力的形式和载体的分配与运作。事实上,邓小平简单的总结了中国政治制度的主要弊病。权力过多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多数人没有对社会事务做出决定的权利。负担却更多。这必然会使领导容易犯错误,滋生官僚主义,势必危害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他还认为,这样的不法行为当然与中国专制主义的历史传统有关。

但在家长制度上,邓小平指出“许多地方和单位都存在家长式的领导,他们的权力不受限制,其他人必须服从,甚至形成对于他们的个人依赖。邓小平还分析了领导干部的终身任职与中国专制传统的形成,与我们党没有适当的退休和对官员进行弹劾或解雇的方式也有关系。他还对各种形式的政治制度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批判,也指出了特权阶级出现的制度原因以及其对党的民主事业的危害。

应该指出的是,国家与政府的权力需要一定程度上的集中,但是这种权力的集中不应该是对民主的践踏与破坏,权力的集中最后还是要服务与民主。民主的真正实现,也可以保证权力的合理分配。对于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必须恰当的把握与运用,这样才能保证权力不被过分集中,保障民主的顺利实行。权力的过度集中就必然会导致官僚主义与特权阶级的出现,因此,对于权力必须进行有效的约束与制衡。


四、民生政治参与能够解决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所产生的问题


人们正常政治生活和社会需求通常依赖于公共权力,在进行政治生活的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必须依赖公共权力来解决,以保障公共权力的合法性。获得政府公共当局认可,使公共行政部门通过扩大公众参与过程实现自身的合法性。与此同时,政府公共权力的具体形式是由政治制度决定的,在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缺点就在于权力的过度集中,公共权力在运行的过程中欠缺群众的有效监管与权力的相互制约,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表现为公共权力的异化,公共权利和私人权利之间的矛盾。

作者认为,促进民生政治参与增长可以解决与政治制度不当相关的问题。基本逻辑和基础如下:民生政治参与可以有效的环节公共权力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权由于权力的过度集中,导致其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在这样的情况下。公权力的执行过程就容易侵犯民众合法的个人利益,不仅是因为公众面前的私权是弱势,而且也在于谎言在权力本身上倾向扩大和侵犯私人权利。同时,过度的权力集中也意味着政府官员的任命于晋升不是取决于人民的民主选举与监督,而是取决于官员上级的意志,这就是官员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与尊重领导的意志而非民意。因为不需要向百姓负责,所以一些官员在行政的过程中只会考虑自己的政绩,而不会考虑民众的意愿,民众根本无法做到对官员行为的约束。所以当公共权利和私人权利冲突和冲突时,往往导致公共权利侵犯私人权利,这也造成公共权利和私人权利之间的矛盾。

同时,因为民众并无决定官员任命升迁的权力,官员们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就可以毫不顾忌人民是否认可,往往以他们自己的主观偏好行事,而不理会人民的选择,违背人民的意志,这无疑更加重公共权利与人民权利的矛盾与冲突。民生政治参与有利于实现真正的公平与正义,公共权力的实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问题,要避免这些问题,就必须对公共权力的运行过程进行最优化设计。我国的公共权力过度集中,由于公共权力的运行所产生的利益无法真正做到合理分配,导致人民没有充分享受到发展的成果,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及人民的尊严受到了很大的挑战。有鉴于此,政府应该调整权力的分配模式,进行政治挑战改革,选择更加优良的改革权力分配模式,使之更加合理,从而保障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保证人民充分参与公共权力的运行过程,提高民生政治参与的渠道和空间,也有助于推动国家政治体制的改革。五、结语从人民政治参与的增长逻辑到中国政治趋势的民生发展,甚至民生,政治参与价值主张本身和不同层次的运行过程,与中国内部的政治体制改革要求一致,参与增长可以为促进中国的政治改革和成为后者提供一条现实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明军,陈朋.民生政治参与与深化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选择[J].理论探讨,2012,(06).

[2]王可园.从生存政治到权利政治:农民政治行为逻辑变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3]公方彬.当前改革的“险滩”在哪———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J].理论参考,2014,(01).


刘莹,崔敏,白杨,翟羽佳.民生政治参与对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作用.祖国,2019(8):169-170.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中国改革

期刊名称:中国改革

期刊人气:484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主办单位: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经济

国际刊号:1005-2100

国内刊号:33-1378/F

邮发代号:32-236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