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整合针灸方案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经验

  2024-07-19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总结整合针灸方案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临证经验。认为双相情感障碍病机虚实夹杂,与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痰热扰心密切相关。双相情感障碍中抑郁相的病机以气郁为主,多见肝气郁结证、肝郁脾虚证、痰气郁结证、气滞血瘀证;躁狂相的病机以火热为主,多见阳明热盛证、心肝火炽证、痰火扰心证、火盛伤阴证。其治疗可采用整合针灸方案,毫针针刺疏肝调神,精灸通阳补阳,刺络拔罐行气泻火,埋针疗法巩固疗效,共奏疏肝理气、健脾化痰、宁心泻火之效。

  • 关键词:
  • 刺络拔罐
  • 双相情感障碍
  • 埋针
  • 气郁
  • 火热
  • 疏肝调神针法
  • 精灸疗法
  • 加入收藏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是一种慢性精神障碍疾病,以躁狂和抑郁交替或混合发作为特征。躁狂发作时患者常见行为躁动、易于激惹、言语增多、思维散逸、睡眠减少等情绪高涨的表现,甚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抑郁发作时患者常见心情压抑、丧失兴趣、动力下降、倦怠乏力、内疚自责甚则自残自杀等情绪低落的表现。据统计,BD已影响了全球约4500万人[1],且BD可能会使患者损失大约10~13年的潜在寿命[2,3]。与单纯的抑郁障碍相比,BD更易反复发作,且临床表现与治疗更加复杂,预后更差,伴随着更高的自杀风险[4]。目前BD以药物治疗为主,非药物治疗如社会心理干预和物理治疗等作为辅助疗法应用[4]。随着近年研究的深入,BD的治疗现状显著改善,但药物治疗复发率仍较高,且常伴有耐受性问题和一定的不良反应,如患者常出现体重增加、代谢紊乱、嗜睡和迟发性运动障碍等[4]。中医综合疗法在BD的治疗上显示出了一定的优势。研究显示,针刺结合药物治疗BD效果优于单用药物[5,6];电针结合耳穴埋针疗法对双相抑郁的总体疗效与丙戊酸钠相当,但其对躯体症状的改善起效更快,且副作用小[7]。基于多年临床实践探索,我们发现毫针针刺、精灸、刺络拔罐、埋针疗法的整合针灸方案不仅可以稳定BD患者心境,同时还可以改善躯体症状。现将该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经验总结如下。


1、以气郁、火热为病机关键


BD是一种情志病,其发病与先天禀赋、气候环境和情志内伤等有关。《难经·二十难》记载:“重阳者狂,重阴者癫。”BD分为躁狂相与抑郁相,躁狂相以亢奋、狂躁为特征,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将躁狂相归属中医学“狂证”范畴;抑郁相以情绪低落表现为特征,多归属中医学“癫证”“郁证”范畴。我们认为,BD的病位在脑,病机与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痰热扰心密切相关,因其病机虚实夹杂,患者可由郁转躁、躁后成郁。患者在躁狂相和抑郁相分别有不同的证候特点,根据其临床表现,抑郁相多见肝气郁结证、肝郁脾虚证、痰气郁结证、气滞血瘀证,躁狂相多见阳明热盛证、心肝火炽证、痰火扰心证、火盛伤阴证,其治疗应以疏肝理气、健脾化痰、宁心泻火为主旨,再根据主证确定具体治疗方法。

抑郁相多见气郁。包括BD在内的情志病发作多与肝失疏泄密切相关:肝失疏泄则气机郁滞,发为肝气郁结证,表现为情绪沉郁低落的抑郁相,伴见胸闷不舒、胁肋胀痛、喜太息、月经不调、脉弦等。肝气忿郁则横克脾土,发为肝郁脾虚证。脾在志为思,脾不健运进一步加重疲乏和多思多虑的症状,出现纳谷不馨、腹胀便溏、神倦乏力、舌淡胖苔薄白、脉弦或缓等症状和体征。木不能生火,又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日久可影响心气心血。《灵枢·本神》曰:“心气虚则悲”,心气虚又可加重情绪障碍,出现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胆怯易惊之象。脾失健运,水液停滞为痰饮,痰气交结,气机阻滞更甚,症见咽中如有炙脔、常太息、胸胁胀满、舌红苔白腻、脉弦滑,为痰气郁结证。情志郁结,气机郁滞,气不行则血不行,病久发展为气滞血瘀证,症见胸胁满痛、肌肤赤丝血缕、痛经或经色紫暗有块、唇舌青紫或有瘀斑、脉涩等。

躁狂相多见火热。《灵枢·经脉》中记载胃足阳明之脉病候为“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与BD躁狂相发作时躁扰不安、谵语狂乱等阳盛之象相符。此为阳明热盛证,临床常伴有壮热、腹满便结、口渴喜冷饮、舌红苔黄燥、脉弦数等。肝气郁久亦可化火,母病及子,发为心肝火炽证,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舌尖红苔黄、脉弦数等。肝郁乘脾,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兼有火热煎灼,使停滞的水液凝结成痰,痰随热升扰动神明,故神志躁狂不能自主,伴随神志失常、发热气粗、狂言妄动、喉间痰鸣,舌尖红、苔黄腻、脉滑数,此为痰火扰心证。火热久稽必耗气伤阴,发为火盛伤阴证,出现形瘦面红、口干便难、失眠多梦、渴喜冷饮,舌尖红苔少、脉细数。火热燃久渐消,实证日久易转为虚证,如《景岳全书·郁证》中记载“及其怒后而逆气已去,惟中气受伤矣”。躁狂发作之后,亢逆之气已去,脾气受损,气血生化乏源,且肝体阴而用阳,阴不足则阳无以化生,又可发为阳虚,虚则肝气不畅,阳不足则精神压抑、身体怠惰,故又发为抑郁相表现。

总之,BD见证较为复杂,虚实之间可相互转化,发展为本虚标实之证,因此,对于BD的治疗,需察看患者就诊当前是以抑郁相为主还是以躁狂相为主,根据患者当下主证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2、以整合方案为主要治疗模式


《素问·异法方异论篇》云:“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中医药治疗手段众多,药物、针刺、艾灸等各类技术各有所长,故临证可根据病情灵活运用,而非局限于一种技术,整合针灸方案的理念即源于此[8]。BD的病机虚实夹杂,既需要顾及肝气郁结、痰热内生,又需要兼顾心脾两虚所导致的气血阴阳不能振奋。整合方案将毫针、精灸、刺络拔罐、埋针技术相结合,可显著提高针灸治疗疑难杂病的效用,在神志病的治疗中则可多方兼顾进而发挥可靠的疗效[8,9,10]。在BD的整合方案治疗中,首先使用毫针针刺,以疏肝调神针法疏泄肝气、调节心神,治疗情志不和的根本;再使用精灸法补阳虚、通阳郁,通补兼施,治疗气机郁滞导致的阳郁、五脏虚损导致的阳虚;最后采用刺络拔罐行气泻火并以埋针治疗进行巩固。

2.1毫针针刺疏肝调神

采用疏肝调神针法,治疗以肝失疏泄、心神失调为主的疾病,选取肝经或其相关的穴位以及督脉穴位,常以百会、印堂和四关为主穴。《医碥·郁》言:“百病皆生于郁”“郁而不舒则皆肝木之病矣”。心肝共主情志,BD的发病与肝失疏泄、痰热扰心密切相关,故治疗使用疏肝调神针法,常取百会、印堂、头维、水沟、承浆、四关、鸠尾、中脘、气海、丰隆等穴。操作时患者取仰卧位,采用0.25 mm×25 mm的一次性不锈钢毫针刺入,留针30 min。该针法以调神为主,行针手法避免过强,进针后嘱患者闭目养神,静心调息。

脑为元神之府,督脉上额交巅上、入络脑,故督脉与神志密切相关。百会、印堂、水沟均乃阳脉之海——督脉之穴,印堂、水沟可调神导气、镇静安神;百会又是足厥阴肝经与督脉的交会穴,故具有疏肝理气、调神醒脑的作用。承浆乃阴脉之海——任脉之穴,可生津敛液,与督脉上述三个穴位相配,水火既济,阴阳协调,通调任督气机。《灵枢·经脉》言足阳明之脉所主病候为“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由此可见足阳明胃经主神志病。经络辨证取胃经之头维为穴,亦是局部取穴,可醒脑安神;取胃经祛痰要穴丰隆,一则沉降胃气以助脾之健运,二则化痰以调顺肺气。四关由合谷、太冲组成,为疏肝解郁、安神定志的常用穴,其中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清热之功;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具有理气养血、平肝熄风之效。合谷穴属阳主气,轻清升散,以调气为主;太冲穴属阴主血,重浊下行,以调血为主,二者合用,升降有序、轻浊有分、气血能和、阴阳互用,共奏疏肝理气、通经活络、调和气血、镇静安神之功。鸠尾、中脘、气海为任脉腧穴,鸠尾乃心之募穴,刺之可宁心安神;腑会中脘,且中脘亦为胃之募穴,气海可补益元气,脾胃为后天之本,中脘配合气海以调补先后天之本。

2.2精灸疗法通补兼施

精灸疗法采用米粒大小的艾炷置于穴位上燃烧,因其热力集中、透热迅速、刺激量大,一壮可达到普通麦粒灸多壮之效,取其精而效验故称为精灸[11]。精灸操作简便快捷,烟雾少,灸量灸度容易控制,透热迅速,较传统灸法更具穿透性,在补益阳气的同时还能够使阳气迅速布散通达,兼顾阳虚与阳郁的治疗。临证操作时采用纯度为80∶1的细软金黄的陈年精艾绒制成底面直径2 mm、高3 mm的圆锥形艾炷,选穴后先用棉签蘸取少量万花油在穴位上进行标记,然后放置艾炷燃烧,每穴施灸1或2壮。精灸灸度分为轻、中、重度,轻度燃至1/2,使施灸穴位轻微潮红,患者微感温热;中度燃至3/4,使穴位明显潮红,患者感觉温热并略有疼痛;重度燃尽,以轻度发泡为佳,患者灼热疼痛感强烈[12]。

精灸治疗BD重在补肺脾。肺主一身之气,精灸肺俞重在补益肺气、行气化痰,助肺气通畅,又可消除痰郁化热之虞。常选取肺俞、四花、涌泉及引气归元组穴。四花穴[13]由膈俞、胆俞组成,膈俞乃八会穴之血会,穴性属阴,善于活血宽胸,可解心胸血气之郁结;胆俞乃胆腑之气输注之穴,穴性属阳,可舒肝利胆、升清降浊,两穴一阴一阳,一血一气,起到补血活血、升降气机的作用。引气归元组穴[14]即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中脘和下脘调理后天,气海和关元顾护先天,意在补养后天以滋先天,四穴调理任脉又温补脾肾之阳。涌泉乃足少阴肾经之井穴,灸此可滋水涵木,降气安神,又可引火下行,免生燥热。精灸本就兼具补阳和通阳之效,补益肺脾肾以除生痰之源,行气活血消除阻滞,使阳气有所助源又能畅达全身,不致郁热产生,共奏固本与治标之功。

2.3刺络拔罐泻火行气并予埋针进行巩固

刺络拔罐以泻为主,使针灸补后有泻,以期阴阳平和,又可清泻精灸余热;埋针可长时间留针,用以保证单次针灸治疗后疗效的巩固。《素问·长刺节论篇》云:“迫藏刺背,背俞也。刺之迫藏,藏会,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提示邪气内迫脏腑,可刺背俞,浅出其血使邪气外散。因此,治疗BD的刺络拔罐法常取心俞、肝俞、胃俞泻血,以泻心肝胃之火,避免火热上升、痰热搏结。具体操作为局部穴位消毒后,用一次性无菌注射针头点刺穴位局部,随后在点刺部位拔罐,留罐30 s,放出少量血液后起罐。刺络意在使邪有出路,故微出其血即可,切忌放出过多血液导致气血受损。

埋针法是指采用一次性无菌揿针贴于背部腧穴及耳穴(不耐疼痛者可替换为耳穴压豆)的治疗方法。背部腧穴取神堂、魂门、胃仓、魄户,此四穴皆位于膀胱经第二侧线上,一是为了避免与刺络的穴位重合,二是取其独特穴性。神堂意为神所居的庙堂,魂门意为魂出入的门户,胃仓意为胃气存贮之所,魄户意为魄所存之门户,皆与调畅神志息息相关。心、肝、胃和肺之气分别在相应穴输注于膀胱经,埋针可促其邪气外散,正气内充。耳穴取心、肝、胃,以安神定志、疏肝理气、和胃泻火。背部采用0.25 mm×2.0 mm揿针,耳穴采用0.25 mm×1.3 mm揿针,嘱患者视具体情况2或3日自行取下。

整合方案的治疗以一周2或3次为佳,每次治疗间隔1天以上,以3个月为1个疗程,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可酌情降低治疗频次。

2.4治疗方案加减

具体治疗方案根据证型不同加以调整:1)抑郁相:肝气郁结证针刺加行间;肝郁脾虚证针刺加大横,埋针法耳穴加脾;痰气郁结证针刺加大横,精灸加天突;气滞血瘀证刺络去胃俞改三焦俞,埋针加膻中。2)躁狂相:阳明热盛证刺络加中冲、厉兑、隐白;心肝火炽证针刺加大陵,刺络加中冲、太白;痰火扰心证针刺加大陵、上星,刺络加金津、玉液、少商、隐白;火盛伤阴证针刺加大陵、太溪,埋针法耳针改为心、肝、肾。


3、验案举隅


患者,女,24岁,2021年3月2日初诊。主诉:情绪不稳反复发作5年,此次复发2个月余并伴入睡困难。患者5年前因家庭原因出现情绪低落,时有心情烦躁,情绪激动难以自制,易激惹,诊断为BD,予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后症状多次反复,现规律服用喹硫平(每次100 mg,每日2次),阿普唑仑(每次0.4 mg,每日1次),度洛西汀(每次30 mg,每日2次),碳酸锂(每次250 mg,每日2次),症状无显著改善。刻诊:神清,精神疲倦,自诉心情低落易悲伤,时有心情烦躁,易激惹,夜间在房间见白色背影,注意力、记忆力下降并影响工作,头晕头痛,夜间入睡困难,需1~2 h入睡,睡眠时间约5 h,几乎每夜噩梦,畏寒,四末冷,口干口苦,纳差,小便频、1~2小时一行,大便3日一行、质硬。舌暗红、苔白腻,脉细数。月经周期基本规律,月经量中,色暗有血块,伴经前腹痛。辅助检查:9项患者健康问卷(PHQ-9)[15]:17分,中重度抑郁。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16]:9分,轻度焦虑。轻躁狂症状自评量表(HCL-32)[17]:20分,轻躁狂。失眠严重程度量表(ISI)[18]:15分,中度失眠。症状自评量表(SCL-90)[19]:躯体化2.83分,强迫症状3.10分,人际关系敏感2.89分,抑郁2.92分,焦虑3.10分,偏执2.33分,精神病性2.50分,均为2分以上,皆判定为阳性。西医诊断:BD;中医诊断:郁证(肝郁脾虚,痰郁化火证)。治疗方案:1)毫针针刺:百会、头维(双)、印堂、水沟、鸠尾、中脘、气海、四关(合谷和太冲均取双侧)、丰隆(双),每穴得气后患者静卧留针30 min。2)精灸:肺俞(双)、四花(膈俞和胆俞均取双侧)、肾俞(双)、命门、引气归元组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涌泉(双),每穴各1壮燃至3/4。3)刺络拔罐:取双侧心俞、肝俞、三焦俞。4)埋针:背部取双侧神堂、魂门、魄户埋针;耳针取单侧心、肝、胃,左右交替治疗。每周治疗2次,两次治疗间隔1日以上。治疗期间维持西药治疗。

2021年3月12日二诊:治疗3次后,患者诉睡眠较前稍改善,约1 h可入睡,睡眠时间约6 h,噩梦频次减少、每周1或2次,醒后白昼疲倦乏力及头晕头痛略有改善,小便频稍好转、2~3小时一次。仍有心情低落及烦躁、易激惹,畏寒,口干多饮,纳食一般,大便一两日一行、质硬。舌暗红、苔白厚,脉细数。毫针针刺治疗加双侧天枢、照海,其余治疗方案同初诊。

2021年3月30日三诊:治疗8次后,患者诉情绪烦躁较前明显减少,偶有心情低落,30 min内可入睡,睡眠时间约6.5 h,已无噩梦,精神好转,头晕头痛基本缓解,畏寒、口干好转,咽部有痰黏不适感,四末暖,纳可,二便调。舌胖暗红、苔白腻,脉细。毫针针刺减头维、天枢,加双侧大横、太溪,改鸠尾、中脘、气海为引气归元组穴;精灸加天突;刺络拔罐减三焦俞;埋针耳穴改胃为脾;余治疗同前。

2021年6月1日四诊:治疗20次后,患者自觉情绪较前稳定,注意力提升,眠可,不服用阿普唑仑亦可在15 min内入睡,治疗期间未再次出现白色背影等幻觉,咽部痰黏感基本消除,纳可,二便调。舌暗红、苔薄白,脉细。复测PHQ-9:15分,中重度抑郁。GAD-7:7分,轻度焦虑。HCL-32:17分,轻躁狂。ISI:11分,轻度失眠。SCL-90:躯体化2.10分,强迫症状2.03分,人际关系敏感2.50分,抑郁2.65分,焦虑2.30分,偏执2.00分,精神病性2.10分,均为2分以上,判定为阳性。精灸减天突,余继续予三诊治疗方案,治疗频次改为每月2或3次。

患者持续治疗至2021年9月,治疗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2021年12月电话随访,患者规律服用西药,诉情绪明显较治疗前稳定,偶有低落、焦躁等波动但持续时间较短,注意力及记忆力可,工作状态显著好转,眠可,无需服用安眠药入睡,偶因工作熬夜出现头晕头痛及疲倦乏力,纳可,二便调。复测PHQ-9:12分,中度抑郁。GAD-7:5分,轻度焦虑。HCL-32:13分,轻躁狂阴性。ISI:7分,正常。SCL-90:躯体化1.50分,强迫症状2.20分,人际关系敏感1.66分,抑郁2.46分,焦虑2.10分,偏执1.16分,精神病性1.80分,强迫症状、抑郁、焦虑判定为阳性。继续规律服用西药。2022年3月第二次电话随访,患者诉情绪平稳,无情绪激动或低落不能自制,无幻觉,余无明显不适。

按语:患者因外界刺激影响,情绪低落与心情烦躁交替出现,病久见多脏腑气血阴阳失调,主要责之于心、肝、脾,治疗以疏肝解郁、宁心安神、化痰泻火为原则,刻下气郁痰火兼重,当先泻实后补虚。患者的情志不稳与肝气郁结密切相关,以气郁为主时表现为低落,肝郁化火则表现为烦躁,故针刺百会、印堂、水沟、四关、鸠尾行气疏肝,宁心安神;肝气乘脾则脾失健运、痰浊内生阻滞经络,见头晕头痛、纳差,针刺头维以行气通络止痛,中脘、气海、丰隆以祛湿化痰,精灸肺俞、引气归元组穴以温肺健脾化痰;肝胆疏泄不利则口干口苦,痰浊郁而化火、煎熬阴液,症见大便少行、质硬,舌暗红、苔白腻,脉细数,故针刺四关,精灸四花,补泻兼施以滋阴除烦、疏肝利胆;病久暗耗阴血,心肝阴虚火旺,又兼痰热扰乱心神、魂不守舍,遂入睡困难、噩梦多,甚则出现幻觉,故刺络拔罐心俞、肝俞以泻热安神,又病久成瘀,出现痛经及血块,故用三焦俞以助通利;乙癸同源,肝郁肾气亦伤,症见畏寒、四末冷、小便频数,精灸肾俞和命门以温补肾阳,涌泉引热下行。背部及耳穴埋针调理心肝以安神,清泻肺胃以祛痰热,共同巩固疗效。二诊时患者睡眠已开始有所好转,改善睡眠有助于平稳情绪,遂针刺加照海,进一步养阴安神;大便不畅故针刺加天枢,助其疏调肠腑,使热邪能从下行。三诊时患者诸症改善,热象减退,脾虚痰凝之象突显,出现咽部痰黏,舌胖暗红、苔白腻等,故治疗需着重补虚,针刺减头维、天枢,加大横和太溪补脾益肾、养阴安神,腹部改为引气归元组穴,加强补中益气;精灸加天突祛痰;刺络拔罐减三焦俞以免泻气;埋针耳穴改用脾以健脾。四诊时患者情绪及睡眠显著好转,健运脾胃后痰浊减少。经过数月的治疗后,患者情绪及躯体症状都得到了较大改善,2021年12月随访时复查量表虽显示仍有中度抑郁和轻度焦虑,但诸量表评分皆较前明显好转,HCL-32和ISI转为阴性,说明治疗对其情绪和睡眠的改善较为有效。在开始治疗1年后的2022年3月再次随访,患者病情稳定,情绪未见反复波动,可见整合针灸方案的治疗效果是稳定可靠的。BD病程长,其治疗不可一蹴而就,针灸安全确切的疗效可帮助患者提高接受度从而保证稳定治疗,全面改善症状。

《灵枢·官能》言:“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针灸的各种特色疗法各有所长,在治疗病情复杂或较重的疾病时,可以将针、灸有机结合,以提高临床疗效。BD病机与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痰热扰心密切相关,其治疗需注重疏肝理气、健脾化痰、宁心泻火,共同调节脏腑气血阴阳。因其病机复杂、病情迁延,适合采用针、灸、刺络拔罐及埋针结合的整合针灸方案,联合针刺疏肝调神、燮理阴阳,精灸振奋人体阳气并使之畅达,刺络拔罐泻火及埋针巩固疗效,可全方位有效调治。


参考文献:

[6]张丹璇,刘静,谢静,等.升阳益胃针法治疗双相情感障碍30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21,37(1):60-62,91.

[7]何新芳.电针结合耳穴埋针对双相抑郁心境稳定作用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8]罗丁,王聪,符文彬.符文彬“整合针灸”模式治疗抑郁障碍思路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4):1832-1835.

[9]符文彬.整合针灸是治疗抑郁障碍难点的关键[J].中国针灸,2018,38(7):66.

[10]谢星宇,邹婧怡,阎路达,等.运用疏肝调神整合针灸方案治疗产后抑郁症的思路与方法[J].中医杂志,2023,64(9):890-895.

[11]刘月,罗丁,李灵杰,等.精灸技术:灸类技术的革新[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5):2186-2188.

[12]符文彬,黄东勉,王聪.符文彬针灸医道精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5.

[13]杨继洲.针灸大成[M].靳贤,补辑.黄龙祥,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

[14]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7-101.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074522);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20B1111100007);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19A1515012043);广州中医药大学“双一流”与高水平大学学科协同创新团队项目(2021xk22);


文章来源:杨晴,张方圆,刘露,等.整合针灸方案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经验[J].中医杂志,2024,65(14):1504-1509.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湖北中医杂志

期刊名称:湖北中医杂志

期刊人气:2520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湖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

出版地方:湖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0-0704

国内刊号:42-1189/R

邮发代号:38-52

创刊时间:1979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