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祛风活络经验汤联合针灸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

  2024-08-08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 观察祛风活络经验汤联合针灸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福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70例,遵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予祛风活络经验汤+针灸方案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2周。比较2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肌电图(振幅与潜伏期)、面部功能[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包括FDI-躯体功能评分、FDI-社会功能评分)、面部功能评分(H-B分级)]、中医证候积分、氧化应激指标[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高于对照组的82.86%(χ2=3.968,P=0.046)。治疗2周后,2组肌电图振幅均较治疗前增大,潜伏期缩短,且观察组增大或缩短的程度大于对照组(P均<0.01);2组FDI-躯体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升高,FDI-社会功能评分、H-B评分降低,且观察组升高或降低的程度大于对照组(P均<0.01);2组额纹消失、眼睑闭合、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积分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1);2组血清SOD、NO水平较治疗前升高,ET水平降低,且观察组升高或降低的程度大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 在急性周围性面瘫治疗中,常规药物治疗对症状及表情肌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相对有限,根据患者的证型与临床表现,合理选穴并行针灸治疗,联合祛风活络汤内服治疗,可改善症状,降低机体氧化应激反应损伤,提升治疗有效率。

  • 关键词:
  • 周围性面瘫
  • 氧化应激
  • 祛风活络经验汤
  • 针灸
  • 面部神经功能
  • 加入收藏

周围性面瘫为脑干面神经核及周围神经损伤所引起的面肌瘫痪,患者常见口眼歪斜、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1]。中医认为,面瘫多与经络空虚有关,在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后,可引起筋脉失养、经气阻滞等问题,治则应以祛除风寒与风热之邪、疏通经络等为主。针灸疗法利用多种手法刺激特定部位,可治病防病,在中医腧穴相关理论指导下,选择对周围性面瘫症状有改善作用的穴位,遵循针灸配穴原则,能显著提升面神经的兴奋性并改善局部气血运行,加速受损神经功能的恢复[2]。经验汤剂内服为中医内治法的重要内容,根据患者证型与既往中医用药经验,按祛风、活络等原则进行合理配伍,有进一步改善面瘫症状的可能性。本研究观察祛风活络经验汤联合针灸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以期为临床此类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福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70例,遵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22~61(35.06±5.78)岁。对照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24~58(34.59±6.27)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可比。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2)病程<7 d; (3)无精神异常状况,可配合完成研究者。排除标准:(1)面肌痉挛者;(2)其他原因所致周围性面瘫者;(3)双侧发病者;(4)合并严重呼吸、消化及内分泌等系统疾病者;(5)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常规治疗:甲钴胺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0.5 mg口服,每天3次;醋酸泼尼松片(天津信谊津津药业有限公司生产)5 mg口服,每天3次;阿昔洛韦片(康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0.2 g口服,每天3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予祛风活络经验汤+针灸治疗:祛风活络经验汤药物组方:生黄芪30 g, 生地黄、桂枝、川牛膝、白僵蚕各15 g, 当归、川芎、白芷、防风各10 g, 白附子、全蝎、炙甘草、荆芥各6 g, 每天1剂以水煎,留汁500 ml温服,每天2次。针灸治疗取患侧风池、攒竹、迎香、地仓等穴位,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 每天1次。2组患者均治疗2周后比较效果差异。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4.1 肌电图:

包括振幅与潜伏期。

1.4.2 面部功能:

采用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面部功能评分(H-B分级)评估面部功能,FDI评分含FDI-躯体功能评分、FDI-社会功能评分2项,其中FDI躯体功能包括进食、饮水、发声、眼部症状、漱口等功能评估,总分数与躯体功能成正比;FDI-社会功能从独处平静时间、社交、睡眠等方面进行评估,总分数与社会功能成反比。H-B评分从Ⅰ~Ⅵ级分别对应面部功能正常至面部完全麻痹,计0~5分,总分数与面部功能成反比。

1.4.3 中医证候积分:

参照症状体征评分,对患者额纹有无、眼睑闭合、口角歪斜、鼻唇沟深浅等表现,按严重程度计0~3分,总分数与证候表现呈正比。

1.4.4 氧化应激指标:

治疗前后采集2组空腹静脉血液样本2 ml, 以ELISA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水平。

1.5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治疗前后患者额纹消失、眼睑闭合、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等症状变化程度,以及肌电图、面部功能、中医证候积分、氧化应激指标等的变化评估疗效,根据症状消失或显著改善、明显改善及无改善甚至加重分为显效、有效与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14%,高于对照组的8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8,P=0.046),见表1。

2.2 肌电图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肌电图振幅与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振幅较治疗前增大,潜伏期缩短,且观察组增大或缩短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1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效果比较

表2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肌电图比较

2.3 面部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FDI-躯体功能评分、FDI-社会功能评分、H-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FDI-躯体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升高,FDI-社会功能评分、H-B评分降低,且观察组升高或降低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面部功能评分比较

2.4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额纹消失、眼睑闭合、口角歪斜、鼻唇沟变浅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上述积分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2.5 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SOD、NO、E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血清SOD、NO水平较治疗前升高,ET水平降低,且观察组升高或降低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5。


3、讨 论


周围性面瘫发病与面神经核、周围神经病变有关,患者主要特征为表情肌瘫痪,可出现口角歪斜、双眼无法正常闭合等症状[3- 4]。考虑患者症状较复杂,治疗不当可能引起神经系统损害加重,临床治疗时需根据疾病所处阶段、患者症状表现等进行精准诊断、评估,急性期治疗重点关注局部血液循环、面神经受压等问题,而恢复期治疗则以促进面部神经功能恢复为主[5- 6]。既往经验证实,根据个体病情选用具有抗病毒、抑制炎性反应加重等功效的药物,并给予营养神经、控制并发症等方面的支持性治疗,多数患者的病情可得到有效控制[7]。但单纯以药物方式治疗急性面瘫存在局限性,不同患者用药结果的差异性,以及过度依赖药物可能面临的药物不良反应、治疗时机延误等风险,是该病综合治疗亟待解决的难题。以提升预后质量为出发点,部分学者从中医视角探讨针灸、中医药、中成药等的治疗价值,并提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面瘫的实践方法[8- 9]。

表4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表5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中医理论认为,本病属于“口僻”“吊线风”等范畴,病因多与风寒有关,在经络空虚或正气不足的情况下,人体极易受到风寒、风热之邪的侵袭,继而出现面部经络失荣、筋脉失养等问题[10]。既往中医辨证实践发现,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主要证型为风寒袭络,故在选取中医疗法时,需重点关注如何祛除风寒之邪,并兼顾局部血气运行受阻、脉络空虚等问题[11]。针刺疗法以腧穴相关理论为指导,根据患者证型与既往针灸经验合理选穴,并选择恰当的穴位、针灸手法,以刺激局部血液循环,营养神经[12-13]。针对面瘫患者,针灸治疗的基本原则为祛风、通络、舒筋等,按照既往针灸经验与中医辨证治疗理论,周围性面瘫的针灸需要选择恰当的针刺方法,并根据患者的证候特点、临床症状等选配穴位[14-15]。本研究中,观察组取穴主要为风池、攒竹、迎香、地仓等,风池出自《灵枢·热病》,攒竹、迎香、地仓均出自《针灸甲乙经》。风池指脑空穴中水湿之气经此化为阳热风气,为风邪之气蓄积之所,既往主治伤寒、大风等病,有疏风、清热之功;攒竹指晴明穴中水湿之气经此吸热上行,既往主治眼部病证、面瘫及呃逆,有清脑、明目、活血等功效;迎香因能主治鼻塞而得名,有疏散风热之功;地仓因食五谷,地气必经于口而得名,既往主治流涎、口眼歪斜,有活络、舒筋等功效。上述诸穴合用,以针灸之法刺激对应神经,即能帮助祛除风寒之邪、疏通经络,又有益气扶正、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多重作用,可用于急性面瘫[16]。实践针灸疗法时,考虑患者可能存在抬眉困难、体虚等问题,应采取随症加减治疗策略,如有风热证者加曲池,人中沟歪斜者加水沟,抬眉困难者加攒竹,体虚者加三阴交[17]。

祛风活络方由经典方药与既往中医诊治风寒袭络型患者的经验相结合所得,原方具有健脾、活络、益气等功效。《素问·至真要大论》记载,“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按中医诊治思想,多种麻痹病症皆以风治,取僵蚕、地龙、钩藤等搜风活络,并与多种具有益气、活血功效的药物搭配使用,为面瘫等病症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思路[18]。本研究所用方剂中,生黄芪有益气、固卫等功效,能有效预防风寒之邪再次侵袭引起病情加重;川芎、当归等是常用活血类药材,对改善血气运行有重要作用;桂枝有温通经络功效,可祛除体内寒气。上述各药合用,不仅能祛风、活络,还有扶正、补气、濡养经脉等作用[19-2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肌电图检查结果、症状变化情况以及疗效评估结果均优于对照组。肌电图检查显示,观察组振幅大于对照组,潜伏期短于对照组,考虑针灸与汤剂联合治疗可对面部表情肌的运动障碍产生积极影响。症状变化主要围绕FDI评分与中医症状积分展开分析,结果发现,观察组FDI中躯体功能维度得分更高,社会功能维度得分更低,提示针灸联合汤剂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躯体功能,并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本研究还显示,观察组血清SOD、NO水平高于对照组,ET水平低于对照组,表明祛风活络汤联合针灸科有效改善患者氧化应激水平。NO为血管内皮细胞分泌舒血管因子,其水平降低会引起神经缺血缺氧损伤;ET为血管内皮细胞血管收缩因子,其可通过收缩小静脉、小动脉改变血液供应情况。针灸通过刺激神经纤维,可促使面部血液循环,改善供养需求,配合祛风活络汤内服,发挥通络止痛、清热化痰之效,可显著降低机体氧化应激反应损伤。疗效评估方面,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即联合治疗能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对面瘫相关临床表现的改善也有重要价值。因此,对面瘫急性发作患者,不仅需要重视急性期的支持性治疗,还需就如何促进症状改善与功能障碍恢复等进行深入分析,积极应用中医治疗技术。

综上所述,在急性周围性面瘫治疗中,常规药物治疗对症状及表情肌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相对有限,根据患者的证型与临床表现,合理选穴并行针灸治疗,联合祛风活络汤内服治疗,可改善症状,降低机体氧化应激反应损伤,提升治疗有效率。


参考文献:

[1]汪为,陈娅,李志强,等.针刺结合手法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21,30(9):1638-1640.

[2]李德华,任玉兰,梁昊,等.梁繁荣教授基于经筋理论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验撷英[J].世界中医药,2022,17(18):2632-2634,2639.

[3]张幸楠,栗伟杰,凌苗,等.颞骨内肿瘤相关周围性面瘫的手术疗效观察[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22,38(5):466-470.

[4]王鹏博,冯丽媛,王东岩.穴位埋针法结合程序化电刺激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22,38(8):18-24.

[5]于欣,王俊霞,刘颖.麦粒灸联合揿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30例临床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16(11):2097-2099,2104.

[6]许梦雅,朱庆华,贾艳露,等.Rood技术结合面肌协调性训练治疗重度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1,24(24):2168-2175.

[7]王萍,冯树军,王宇,等.透刺经筋法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血清SOD,NO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陕西中医,2022,43(4):527-530.

[8]刘昊,姚艳玲,陈佳利,等.刺络拔罐联合针刺治疗妊娠期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医药学报,2021,49(5):93-96.

[9]李鑫,刘敏肖,刘昌佳,等.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期Bell面瘫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22,31(6):1043-1045.

[10]田树杰,史晓娜,周冰.马华教授针药结合治疗顽固性面瘫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19(22):4002-4004.

[13]马菡,李晶,宇凤.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21,37(6):57-62.

[14]王海宇,王宇,姚长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22,31(11):2065-2068.

[15]武娜,高小勇,高丽娜,等.腹四穴温针灸结合面部提捏推筋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16(2):380-382.

[16]冯静仪,张志文,老锦雄.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2022,50(9):80-83.DOI:10.19664/j.cnki.1002-2392.220209.

[17]冯喜莲,王景峰,何天有.“拔河对刺、补泻兼施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120例[J].中国针灸,2018,38(4):415-416.

[18]李国徽,李文杰,李志鹏,等.基于文献研究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取穴规律[J].西部中医药,2021,34(11):108-112.

[19]李燕,彭聪,张圣江.益气祛风活络汤联合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24(6):92-95.

[20]喻淑珍.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最佳介入时机的临床研究[J].贵州医药,2021,45(7):1123-1124.


文章来源:胡艳芳.祛风活络经验汤联合针灸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2024,17(23):55-58.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针灸临床杂志

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

期刊人气:3958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出版地方:黑龙江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5-0779

国内刊号:23-1354/R

邮发代号:14-177

创刊时间:1984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