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新文科理念下旅游院校设计专业课程群研究与实践

  2024-09-06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战略下,以新文科理念为指导,以文化创意设计为核心,构建多维教研协作的“旅游文化与创意设计”课程群。结合旅游院校设计专业发展实际,坚持专业素养扎实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导向,推进设计学与旅游管理学、传播学的交叉融合。运用新理论、新技术,从课程内容融合、教学方式升级、教学资源联动等方面对设计专业课程进行改革与创新,发挥以文化人、以艺美人的美育作用,不断提高旅游院校设计专业教学的时代性、学术性和针对性,推进学术、学生、学科综合发展,提高旅游业设计人才质量,助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 关键词:
  • 人工智能
  • 人工智能+教育
  • 文创圈
  • 新文科
  • 课程群
  • 加入收藏

面对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构建“人工智能+教育”共同体是新文科建设新思路,各文科专业交叉融合,突破传统思维,“把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把课程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强化价值引领、提升学术内涵、丰富形式载体、创新方法手段”[1]。打造中国特色新文科须凸显三个特性:一是针对性。以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价值观为引领,在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和系统课程体系框架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二是逻辑性。精准培养目标,打通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三门及以上相关联课程进行整合,形成各个课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三是时代性。紧跟时代发展,关注行业前沿、学科发展,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科前沿知识融入课程中,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核心内容和未来发展趋势。


1、旅游院校设计专业课程现实问题与分析


随着文化旅游业的多模态发展,旅游院校设计专业在旅游行业中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设计专业可以培养学生在旅游视觉传达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包括旅游品牌设计、旅游形象设计、旅游宣传推广设计等,通过视觉元素的设计达到宣传品牌形象和吸引游客的作用。其次,设计专业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为文化和旅游业提供设计方案和创意,并不断地创新与改进,以满足旅游行业需要。本研究以“旅游文化与创意设计”课程群为例,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促使旅游院校开展设计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研究发现,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下:

1.1 交叉融合不充分

随着设计领域的快速发展,市场对具有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设计师的需求也在增加。如果设计类课程之间缺乏融合,学生可能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由于课程之间的分割,学生可能会觉得所学知识是分散的,缺乏整体的理解和联系。如果这些课程之间缺乏融合,学生可能无法获得全面的技能和经验,这将限制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

1.2 培养体系欠立体

设计不仅是技术和艺术的表现,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在传统的设计类课程中,一方面,由于不重视定期评估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过于注重技能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没有及时根据学生和市场的反馈来调整培养计划、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导致他们的市场竞争优势不足。旅游院校在设计专业课程实施过程中,缺乏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实施方式。课程内容较为传统,前沿知识关注较少,学生缺乏全面的知识体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无法结合所学过的专业知识给出系统有效的解决方案。

1.3 师生观念更新不及时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在教学实践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跟进学科前沿动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传统的设计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一方面,学生缺乏主动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意识;另一方面,教师团队共同研究、开发和实施课程,共建共享教学资源的重视程度不够。新文科理念下,课程提质升级,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跨学科思维能力;更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注重实践教学和教学创新,加强团队合作,以适应新文科的发展需求。

1.4 评价量化不全面

若设计专业课程的评价标准不够全面和具体,则会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准确和客观,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热情。由于现实中的课程评价方式多为考试,学生发展程度被定格于分数。一些专业课程教学重技术、轻理论,评价量化未能充分体现德育先行的先进理念。因此,“旅游文化与创新设计”课程群的评价改革需要注重发挥课程思政引领作用,创新思政育人格局。


2、“旅游文化与创新设计”课程群研究现状


新文科概念最早由美国希拉姆学院提出。2002年,我国部分大学初步尝试。2018年,教育部正式提出且在“四新”建设中明确表述为新文科。2019年“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后,新文科概念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在高等教育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基于本研究需求,截止到2024年1月13日,笔者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并选择近三年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于杨和尚莉丽[2]提出新技术革命对新文科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技术革命为新文科建设提供创新内容;二是新技术的发展为新文科建设提供技术手段;三是新技术变革需要新文科提供价值判断和对人文思路的启发。具体表现为:在学科内容方面,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在教学方面,要积极融合新技术,推动文科教学现代化;在学术研究方面,要积极回应社会实践,加强文科学术理论建设。朱德全[3]从教育学角度提出,在高等教育学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一要秉持系统性、跨界性、关键性的战略思维,实施战略谋划;二要围绕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时段定位,承担起本学科所肩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三大学科使命,实现办学定位从教学型到研究型再到高水平研究型的超越;三要明确战略主题,将“高峰计划”作为行动靶点,实施国际化、服务化与理论化的高峰行动;四要基于战略思维、战略定位、战略主题,从党建思政、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国际交流、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方面构建本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行动框架。申雪凤和文宰鹤[4]从广告学视角,提出“三维一体”课程群的形式,并总结课程群建设要有针对性、增强逻辑性、体现专业特色和时代性。

国内已有一批高校成功建设新文科,如:中国人民大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与传播”课程群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整合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新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与传播”进行跨学科课程建设;北京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跨学科研究生课程以古生物学和地层学为主线,涵盖了地质学、古生物学、地层学、古地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旨在培养具有跨学科视野和科研能力的古生物与地层学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创新思维与领导力”跨学科课程群以创新思维和领导力为核心,涵盖了创新管理、创业管理、领导力等多个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领导力,提高其创新创业竞争力。这些成功案例的经验表明,国内一流大学已经做出了一定的成效。但地方高校对于新文科课程实验和实践还处在理论假设和实践摸索阶段,尤其是旅游院校艺术类专业等特色鲜明的学科建设还亟须加强改革力度。“跨学科教育是当前国内外大学新文科建设的核心,跨学科制度整合包括多学科、交叉学科、超学科等不同机制,这些改革实践也会面临不同的制度化困难与障碍。”[5]专业课程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单元,升级优化实施工作相对比较灵活,旅游院校通过加强艺术学、旅游管理学、传播学等学科之间相关课程的深度融合,强化学生专业能力、应用能力、传播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职业道德、创新精神的文旅业高水平设计人才。


3、“旅游文化与创新设计”课程群为建设目标


智能时代已到来,根据2023年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测,在未来十至二十年间,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发展,应用场景的不断更新,未来人工智能将有可能取代50%的人类工作,一些标准化、重复性、机械化的工作将最先交由人工智能完成。为此,旅游院校设计课程要确保课程设置与不断变化的旅游市场需求相适应,顺应旅游业多模态发展需求,不断迭代更新,加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提高旅游文化品位,拓展文化传播途径,促进旅游与文化和谐发展。

3.1 交叉融合,跨界合作

未来人工智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6]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应打破专业边界和学科壁垒,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合作,结合学院现有学科优势和资源特色,构建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综合性的课程,包括文化旅游策划与规划、旅游目的地形象设计、旅游品牌推广设计、数字创意产品设计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技术相结合,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文化创意作品,提升学生服务产业、服务社会能力。

3.2 更新理念,技术升级

借鉴OBE教育理念和方法,注重成果导向,按照学生的需求制订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职业素养。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旅游产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文创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打造优势学科,增强核心竞争力,为逐步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旅游大学”奠定基础。

3.3 共研共进,联合创新

学校通过与政府合作、与旅游单位合作、与文化创意公司合作等方式,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旅游文化创意产业链,打造区域“文创圈”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强化共同体观念,以“四有”为目标,打造新文科教研团队,增强教师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学术潜力在实践中不断提升。

3.4“五育”并举,德育先行

“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设计不仅是技术和艺术的表现,更是一种人文精神的体现。“旅游文化与创新设计”课程群建设应注重学生文旅素质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旅游地宝贵的文化遗产;注重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沟通协作能力、审美情趣等职业素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道德。

3.5“旅游文化与创新设计”课程群建设举措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与传统文科比较,新文科建设的核心就是“守正创新”和“推陈出新”。在原有文科的基础上,重新思考文科建设新的内涵以及人才培养的更高目标,积极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文科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转型的过程。2020年,教育部正式颁布《新文科建设宣言》,标志着我国新文科建设进入新阶段。本研究以“旅游文化与创新设计”课程群为例,探索新文科理念指导下,旅游院校培养服务产业、服务社会的高质量旅游设计人才的升级举措。

3.6 课程内容整合与升级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党的二十大报告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以新文科理念为指导,将旅游文化贯穿课程群建设的全过程,强调文化、创意与旅游的融合,优化课程设置,注重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衔接,形成服务产业、服务社会的课程体系。强化课程设置的交叉融合,打破专业边界和学科壁垒,糅合旅游学、艺术学、旅游学、传播学等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知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帮助学生获得更广泛的知识背景和更全面的视野,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打造专业优势。通过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7 教学方式迭代与更新

在OBE理念指导下,以成果为导向,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行“三师”协作教学,即线下课堂教师、线上课程教师、虚拟智能导师,“三师”共同指导学生开展联合项目实践。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运用碎片化思维进行知识整合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人工智能技术实践能力,培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的旅游人才,增强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与政府、企业等各级各类旅游资源合作,形成落地的旅游文创业态链,使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增强学生行业体验感,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3.8 共建共享文创圈资源

在政府、企业和从业者等多方面的支持和推动下,构建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和从业者社群,强化共同体意识,促进资源共建共享、增进经验交流、加强项目合作,实现项目团队各成员之间互促互学,可持续循环,不断满足个体差异和教学需求。通过联合项目实践,打造共研共进教研团队,推动师生创新能力和旅游服务意识全面提升,建设区域共享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资源库。


4、结语


旅游院校新文科课程群建设必须与其办学传统和办学理念相一致,要保持办学的战略定力和学科特色,要立足自身优势发展新文科,避免简单模仿。各院校要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驱动和评价作用,增强设计专业教学的时代性、学术性和针对性,推进学术、学生、学科综合发展;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业增值与获得感,淬炼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旅游院校设计人才质量,助推文旅融合视域下文化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岩.积势蓄势谋势识变应变求变: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1,1(1):5-11.

[2]于杨,尚莉丽.新技术革命背景下新文科建设的价值指向与路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21):3-6.

[3]朱德全.新文科背景下教育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22,16(2):46-53.

[4]申雪凤,文宰鹤.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卓越广告人才培养的课程群建设[J].传媒,2023(6):86-88.

[5]井润田,罗媛.跨学科教育改革模式及其制度整合机制[J].新文科教育研究,2023(4):88-100.

[6]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变革创新[EB/OL].(2022-12-22)[2024-1-24].


基金资助:2023年度桂林旅游学院“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文旅融合视域下‘旅游文化创新与设计推广’课程群建设与研究”(2023XWK04); 202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新文科’理念下民族地区艺术设计类专业数字化升级改革与实践”(2023JGZ170);


文章来源:张小林.新文科理念下旅游院校设计专业课程群研究与实践[J].科教文汇,2024,(17):163-166.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旅游学刊

期刊名称:旅游学刊

期刊人气:2333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文化

国际刊号:1002-5006

国内刊号:11-1120/K

邮发代号:82-396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