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总结冯宪章教授治疗银屑病血热证的经验。认为银屑病血热证与温病病因相通,传变规律相似,具有血热内郁、血瘀津伤的病机特点和发病急、传变快的传变特点,提出“卫气营血截断法”辨证治疗银屑病血热证的思路,强调未病先防,先证而治,邪正合治,偏重而治。临证时合用银翘散、白虎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作为银屑病血热证的基础方,并根据皮损表现和症状判断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的差异性随症加减,以达截断病势、辨证治疗之效。
冯宪章(1935—2016),男,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皮肤科医疗工作50余载,学验俱丰,擅长治疗各种皮肤科疑难杂症,尤其对血热型银屑病中医证型的病因病机、演变规律与辨证论治有独到见解,倡导用“卫气营血截断疗法”治疗银屑病血热证。
银屑病属中医学“白疕”“干癣”“风癣”等范畴,是一种以红斑、鳞屑为主症的皮肤科常见病。血热证占银屑病中医证型的50%[1],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重、症状体征复杂的特点。冯宪章教授不拘古法,将卫气营血辨证与姜春华教授的截断疗法思想[2]相结合,提出应用“卫气营血截断法”论治银屑病,临床收效颇佳。现将冯老师论治银屑病血热证的经验总结如下。
1、卫气营血截断法治疗银屑病血热证的理论基础
1.1病因相通,血热内郁,血瘀津伤
温病的病因是温热之邪,而银屑病血热证患者素禀伏热。《重订广温热论》曰:“伏火郁蒸血液,血液煎熬成瘀”,提示肺卫受邪为银屑病的先导,加之情志、饮食不当,入里化热,热壅血络而发红斑,热毒邪气又进一步煎熬成瘀,而瘀血形成之后,阻于络脉,热深瘀愈重,瘀热又伤及阴血,使血液流动涩滞,血瘀经脉,亦久而生热,成为恶性循环。察舌辨治是温病的重要诊法,研究发现黄苔在轻度、中度、重度银屑病病情中都常见,这又说明热邪作为本病的常见病因,贯穿于各级病情之中[3]。冯老师认为,银屑病血热证的病因与温病病因相通,其发病特点为外感、情志等多种因素诱发,以血热内郁为基础,血热、血瘀、津伤互为因果,相互转化。
1.2传变相似,变化更速,症状复杂
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方法是截断扭转疗法的基础环节之一[4],银屑病血热证演变同样符合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起病即见发热、咽痛等卫分证候,若邪正交争剧烈,或失治误治,如早期盲目滥用激素,使部分银屑病患者病情激惹,邪气从卫分深入,则全身症状突出,出现高热、烦渴、皮损潮红、微肿等气营同病之症。血分证是营分证的加重,温邪鸱张,损害面积更广,从营分证的斑疹隐隐发展为斑疹密布,如脓疱型银屑病,起病即可见气血两燔,皮肤基底弥漫性潮红斑点,上覆有密集的针尖至粟粒大小的脓疱,伴有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
《湿热论》明确指出:“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冯老师认为血热证是银屑病分型中热毒最重的一证,患者多处于进展期,相比血瘀证、血燥证,具有发病更急、传变更快的特点。现代病理学研究发现,银屑病血热证以Th17细胞分化优势伴调节性T细胞(Treg)下调为主,Th17细胞抑制Treg细胞功能,从而导致病情发展迅速,新皮疹不断出现[5]。
2、卫气营血截断法治疗银屑病血热证的思路
“截断疗法”最早是由姜春华教授提出,其核心理念是早期控制病情,快速截断病邪发展蔓延[4]。截断疗法方法多样,温病常用治法都可归入截断疗法之列[6],实宜先泻,虚宜先补,或攻补兼施,不必拘泥。冯老师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发挥,强调未病先防,先证而治,邪正合治,偏重而治。
2.1未病先防,重视卫分症状
《药治通义》指出:“治宜防微。”多数银屑病患者就诊时营血之证已初见端倪,问及病史,前期多见有发热、咽痛、咳嗽等卫分症状,甚则出现高热、烦躁等气分证,医者查其咽喉仍见有红肿或扁桃体肿大。而当气血旺盛,腠理致密时,常常“隐性发病”,即未出现卫表症状,首发以斑疹为主,这与现代医学亚临床感染相似[7],此阶段卫分症状轻微,以致医患双方均难以察觉。叶天士《温热论》云:“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尔。”多数银屑病患者就诊时已处在卫营同病、气营同病甚或卫气营血同病的状态,故应告知银屑病患者生活规律、预防感冒,一旦出现恶寒、咽痛等卫分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此时遣方应以清卫宣肺、利咽解表为法,药用桑叶、菊花、牛蒡子、连翘、杏仁、桔梗、甘草等,务求热邪在卫分而解,防止热邪内传而发皮疹。
2.2先证而治,谨防病情传变
先证而治指提前采取治疗措施,截断病情发展传变。近代名医严苍山指出“擅治温病者,必须防微杜渐”,倡导“在卫兼清气,在气须顾凉血,以杜传变为上工”。《儒门事亲》云:“及其有病,当先诛伐有过,病之去也。”冯老师结合临床经验,认为把握时机“诛伐热邪”是预防银屑病血热证传变的关键,具体治法包括宣卫分、清气分、凉营血。
《温热论》云:“逐邪者,随其性而宣泄之”,合吴鞠通所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思想,宣卫分临床常用金银花、连翘、竹叶、豆豉、薄荷等质轻性扬之品,旨在开卫气之郁,使邪有外达之机。清气分,主要包括辛寒清气与苦寒清气法,常用辛凉重剂白虎汤,或苦寒代表方黄芩汤、凉膈散等,直清气分,戕其病势。《温热经纬》记载“急急透斑,不过凉血清热解毒”,叶天士指出“透热转气,如犀角、元参、羚羊角等物”。银屑病邪气深入营血时凉营血,给与水牛角、地黄、紫草、玄参等凉血消斑之药,意在给邪以出路,把热毒从气分透出而解,扭转病势。
宣卫分、清气分、凉营血是温病各个时期祛除热邪的治则。冯老师倡导在皮疹萌发之际,采取先行一步的方法,即在卫分、气分阶段以宣卫分、清气分为主,同时合用凉营血之法,以求快速祛除热邪。
2.3邪正合治,防热邪熬伤阴血
《黄帝内经太素》记载:“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而补其不足”,叶天士《眉寿堂方案选存》云:“生津清热,温邪自解”,均表明温病的治疗当以祛邪为先务,补阴为襄理。银屑病血热证患者素体血热,《医学辑要》云:“易热为病者,阴气素虚”。卢传坚等[8]发现,阴虚体质可能为素体血热的形成原因。冯老师认为阴虚体质的血热型银屑病患者较其他体质更易生内热,伤津耗血,燥邪内生,故在驱邪的同时应强调“步步顾其津液”。
冯老师以宣卫利咽、清热解毒、透营养阴、凉血散瘀为治则,合用银翘散、白虎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组成基础方:生地黄、石膏、水牛角、知母、连翘、金银花、牛蒡子、桔梗、甘草、麦冬、赤芍、牡丹皮、土茯苓、白花蛇舌草、紫草。方中生地黄、石膏、水牛角清气分、营分、血分邪热而保津。现代药理研究亦发现清热凉血药有较强的抑制表皮细胞增长过快、抗炎调节免疫的作用[9]。连翘、金银花辛凉轻清透邪,使营分邪热外透而不郁;牛蒡子、桔梗解毒利咽;知母与石膏相配清泄热毒,正如《本草正义》所云:“知母寒润,止治实火……佐石膏以扫炎熇”。牡丹皮、紫草重在凉血,《本草经疏》云:“紫草为凉血之要药”;赤芍入肝经,走血分,活血祛瘀以化斑,使热不与血结;麦冬清心除烦,养阴生津;白花蛇舌草、土茯苓清热利湿;甘草调和诸药,且固护脾胃以防苦寒之药伤胃。冯老师常根据皮损部位不同选药,上肢重者加桑枝、丝瓜络,下肢重者合用四妙散,头皮重者加升麻、菝葜。
2.4偏重而治,守方微调截热势
冯老师强调银屑病的治疗应做到“定”与“动”结合,即在应用血热证基本方的同时,准确把握每位患者卫气营血症状的差异性,用药有所偏重,以求及时阻断疾病的发展。
早期外邪入侵,卫分风热症状重,风邪游走肌腠,瘙痒重,加防风、白鲜皮、刺蒺藜疏风清热止痒,风热上壅咽喉,咽痛甚,加玄参、山豆根、射干。血热证传化迅速,银屑病患者易错过卫分治疗时机,进入气营阶段,出现斑疹隐隐、口渴喜冷,需加重石膏、知母用量以清泄肺胃热毒。热郁肝胆,伴口苦、干呕、心烦时,则配合黄芩汤、龙胆泻肝汤,酌加牡蛎、远志、郁金等清利肝胆、镇静安神。热郁肠腑,则可伴大便秘结,加槐花、白茅根、大黄、芒硝等。冯老师认为生槐花质轻味苦,性微寒,可凉血止血、清肝降火,常用槐花、白茅根组成药对,一清一利分消热邪。热邪深入血分,可见全身弥漫性点状出血斑点、丘疹脱屑、灼热痒痛还多伴烦躁不安,此类患者多为素体阳气旺盛的青壮年,治疗重在凉血解毒,宜倍用水牛角、生地黄、牡丹皮,但大量清热凉血药易损伤胃气,故再配合白术、薏苡仁、白扁豆等健脾养胃之药。银屑病前期伤阴较轻,以芦根、竹叶、粳米甘寒养阴为主,或应用玄参、生地黄等咸寒滋阴药,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加重养血滋阴之药,《温热论》曰:“热邪不燥胃律必耗肾液”,银屑病血热证热邪炽盛,出现大面积红斑脱屑,易损耗肾阴,宜配伍枸杞子、女贞子、墨旱莲、鳖甲等滋肾填精之药。血热证治疗不当时,易转为变证,从而迁延难治,冯老师认为病久难愈与“脉络拘绊,络中聚血”有关,常用鸡血藤、丹参等活血化瘀善后。
3、典型病案
患者,男,18岁,2010年10月8日初诊。主诉:全身起鳞屑性红斑1周。患者1周前感冒后躯干部出现散在粟粒大小鳞屑性红斑。刻诊症见:患者口干咽痛,胃纳可,夜寐欠佳。查体:体温正常,咽部黏膜充血,前胸后背、上肢屈侧泛发1mm×1mm至5mm×5mm大小鲜红色斑丘疹,脱屑,刮之有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舌红、苔薄黄,脉弦。西医诊断: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诊断:白疕(血热证);治法:宣卫利咽,清热解毒,凉营养阴,凉血散瘀。处方:生地黄20g,石膏15g,水牛角15g(先煎),连翘10g,牛蒡子10g,金银花15g,桔梗10g,甘草10g,知母10g,麦冬10g,赤芍10g,土茯苓15g,白花蛇舌草10g,牡丹皮10g,紫草10g,桑枝10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口服。外用黄连紫草膏与蜈黛软膏,两种药膏1∶1比例混匀,涂于患处,每晚1次。
2010年10月22日二诊:患者皮损颜色变淡,少量新发皮损,心烦,口渴,舌红绛、苔黄腻,脉弦细。处方在初诊方基础上石膏增至30g,知母增至15g,水牛角增至20g,加玄参10g。14剂,煎服法及外用药同前。
2010年11月6日三诊:患者皮损色淡,变薄,无明显瘙痒,未见新发皮疹,纳眠可,舌红、苔薄黄,脉弦。处方在二诊方基础上石膏减至15g,知母减至10g,水牛角减至15g,加丹参10g,鸡血藤15g。14剂,煎服法及外用药同前。
2010年11月20日四诊:患者躯干、上肢皮损均消退,躯干部皮损消退后留有色素脱失斑,守上方再服14剂,嘱避风寒,防感冒,畅心智,慎饮食。随访至2011年5月未复发。
按语:本案患者为青年男性,素体阳气旺盛,因外邪入侵,卫气抗争于肌表而自觉发热,咽喉为肺之门户,温邪侵袭则咽痛,热邪伤津则口干,邪气入里化热,燔灼营血,血热毒邪怫郁肌腠而发斑疹。症状上有发热、咽痛、口干等卫分表现,又有躯干及上肢片状鲜红斑等营血分表现,患者就诊时已错过卫分阶段,治疗以宣卫利咽、清热解毒、透营养阴、凉血散瘀为法,在银屑病血热证基础方上加桑枝以引经。二诊时患者仍见少量新发皮损,颜色鲜红,心烦,口渴,气分、营血分症状突出,守方微调,重用清气分、凉营血之药,故加重石膏、知母、水牛角用量,玄参咸寒养阴生津。三诊时患者皮损色淡,变薄,瘙痒减轻,未见新发皮疹,病情处于稳定期,减少石膏、知母、水牛角用量,加丹参、鸡血藤以防瘀热互结,且养血生新。四诊患者皮损消退,继服巩固疗效,并嘱调护事项以防复发。
参考文献:
[1]何泽慧,王冬梅,卢传坚,等.银屑病主要中医证型分布及其与病情分期的对应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28(1):22-25.
[2]杜松,曹洪欣.“截断扭转”疗法对温病理论的继承与发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5):340-341.
[3]甘海芳,艾儒棣.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舌象动态变化与病情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2):763-766.
[4]姜春华.叶天士温病、杂病的理论与治疗[J].中医杂志,1978,19(8):8-13.
[5]梅沉成,张云璧,陈曦,等.Treg/Th17平衡偏移与寻常型银屑病中医三证型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6):2717-2720.
[6]彭草云,吴宇峰.截断疗法在温病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2014,55(11):972-974.
[8]卢传坚,姚丹霓,吴大嵘.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体质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7):1255-1257.
文章来源:许孟月,王子雯,李建伟,宋群先,沈萃萃,刘学伟.冯宪章运用卫气营血截断法治疗银屑病血热证经验[J].中医杂志,2021,62(11):939-942.
基金: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C170530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4]20号);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科研专项课题(2019JDZX2037);河南省中医药文化与管理研究专项(TCM2019015);河南省卫生健康委中医药拔尖人才培养项目(豫卫中医函[2021]15号)
分享:
近年来肛周湿疹患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2],且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免疫、炎症相关。临床上对于肛周湿疹治疗以抗变态反应、抗炎症、调节免疫及手术治疗为主流治疗方案,其短期疗效虽佳,但停药后易复发,甚至有部分患者产生依赖性[3-4]。近年来研究发现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治疗可达到减副增效作用[5]。
2025-04-21目前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多被认为与免疫功能紊乱、接触过敏原等多种内外因素相关[2]。研究表明,AD患者的频繁瘙痒症状及病程的迁延难愈,可引起失眠、焦虑、抑郁等不良社会心理问题,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负面影响,更有部分AD患者的发病及复发与心理状态异常相关[3-4]。
2025-03-28痤疮后凹陷型瘢痕是指在痤疮愈合后,皮肤表面出现的凹陷型瘢痕,通常是由于痤疮炎症过程中,皮肤深层的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受损,导致皮肤组织无法完全恢复至原有状态而形成,凹陷型瘢痕的外观表现为皮肤表面的凹陷、坑洼,常见于面部、颈部和背部等痤疮多发区域[1]。
2025-03-04多西环素片属于四环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抑菌作用,能够抑制肽链增长,干扰细菌蛋白质合成,从而抑制痤疮丙酸杆菌增殖,达成治疗目的,但该药单用时效果有限,长期使用可能出现耐药性[2]。六神丸是一种中成药,可退热止痛、消肿解毒、镇静安神[3],临床上常用其治疗疔毒、痈疮,能够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减轻皮肤组织损伤[4]。
2025-02-20玫瑰糠疹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占皮肤病1.3%,其发病高峰期在20至29岁,幼儿及50岁以上的成年人较少见[1]。玫瑰糠疹患者常伴随淡红色斑丘疹、皮肤瘙痒及色素沉着等症状,因地域、人群、种族不同而有所差异,特别在春秋季节更为常见,如不及时进行治疗,会导致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2,3]。
2025-02-11慢性肾衰竭皮肤瘙痒症(chronicrenalfailurepruritus,URFP)又称慢性肾脏病相关性瘙痒(chronickidneydisease-associatedpruritus,CKDaP),指在各种原发及继发性因素导致肾功能损害的基础上,逐渐出现的以皮肤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常表现为以面部、四肢、背部、躯干多见的对称性瘙痒[1-2],可独立于其他皮肤疾病。
2025-02-07中医对银屑病的认识最早可追溯至商朝时期甲骨文所载的“疕”,汉代已将银屑病归为疑难疾病[2]。《诸病源候论》曰:“干癣……皮枯索,痒,搔之白屑出是也。皆是风湿邪气客于腠理,复值寒湿,与血气相搏所生。”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从血立论,认为银屑病病在血分,创立银屑灵[3]。
2025-02-05目前,对于红斑型玫瑰痤疮的治疗方案较为单一,多以口服米诺环素、多西环素、羟氯喹等为主,效果一般且容易反复。自拟银花消玫汤基于“玄府”理论通过宣通孔窍,调畅三焦,达到透营转气,祛邪外出的治疗目的,针对肺胃热盛型玫瑰痤疮效果显著。光电可以改善玫瑰痤疮患者的炎症状态,通过选择性光热作用理论可以显著改善毛细血管扩张等情况[3]。
2025-01-25寻常型痤疮是一种青春期常见且发生于毛囊、皮囊腺的慢性皮肤炎性疾病,与痤疮丙酸杆菌增殖有关[1,2],以丘疹、粉刺、囊肿和结节等为主要表现,好发于面颊、前额、胸背等皮脂腺较丰富的部位。本病病程缓慢,时轻时重,女性常在月经前出现周期性加重,严重影响患者容貌和身心健康。
2025-01-16湿疹的病因复杂,现多认为其发病机制为由免疫细胞辅助性T细胞(Th2)介导,血清IgE、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炎症因子参与发生的变态反应。研究[6-8]证明,穴位埋线对慢性湿疹疗效确切,刺激星状神经节可降低嗜酸性粒细胞及IgE水平,而驷马穴埋线可减少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4、IL-5的水平。
2025-01-16人气:18558
人气:15584
人气:15092
人气:14860
人气:13053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医学报
期刊人气:3910
主管单位:河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河南中医学院
出版地方:河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 1674-8999
国内刊号:41-1411/R
邮发代号:36-153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881
影响因子:1.074
影响因子:1.483
影响因子:0.495
影响因子:0.498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