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提高,必须以新的路径、新的方法去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才能更好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认真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动摇,遵循时代科技的创新,强化网络阵地的建设,这也是我国一直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与建设作用。所以,做好辅导员工作,做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网络属性以及构建思政工作品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抓好的重点。
近年来,系统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关键问题。新时代大学生处于改革开放的深水区,社会物欲横流,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和手机智能化突飞猛进,一定的程度上极大地改变了学生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围绕“以人为本、科学性与思想性、教育与自我教育”等原则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时代之后,党和国家对教育的目标和任务等给予新的指示。因此,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点也应有所不同。
一、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特征
(一)基本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它反映着人们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理想追求和向往,反映着上层建筑。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党和国家的战略任务,并指明了其内容,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为我国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兴盛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直在不断地完善和深化中,高等教育学校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阵地,党和国家也高度重视。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标志着新时代的开端,特别强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性以及指明了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坚定文化自信从此扎根于全民的共识当中。高校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之一,高校就必然要践行新时代的新指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并转化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为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提供强有力的遵循。
(二)时代创新:强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现代传媒计算机网络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自1996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概念提出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许多新成就,2000年刘梅最早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且当年教育部就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特别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化、时代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结合网络的新形势而展开,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达到空前压力。随着互联网、大数据、自媒体等网络载体的发展,网络已经全方地融入到高校。近年来,一直强调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新出路,其中特别强调了要汇聚网络人才,加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所创新,高校是培育人才的主要阵地,强调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创新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是高校目前要践行的方法。
(三)大趋所向:现代科技的融入
我国古代教育一直领先于世界前列,纸、墨、笔和印刷术的发明使知识的传播更加大众化,自从文字被记载之后,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1946年,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在美国问世,1956年,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03机诞生,但是计算机运用在教育领域相对较少,1958年,IBM公司成功研制了世界上首个计算机教学系统,“计算机教育辅助”概念诞生,并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计算机辅助教育于20世纪70广泛兴起,并产生了许多计算机辅助教育教学模式。与此同时,我国也开始引进计算机教育辅助系统,为我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科技基础。近代以来直至新世纪的开端,我国科技融入教育教学取得不断地新进展,研发和引用了许多教育技术,如多媒体、办公软件等,但是科技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对贫乏,科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隐性教育。
新时代的背景下,科技已然融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科技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开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凸显时代性,才能彰显新时代教育的特色。人工智能如何融入到教育教学,如何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要面临的新难题,特别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的局限性,开创“教育3.0”时代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呼应。
二、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方法
(一)继往开来:完善辅导员工作机制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也是主力军,我们应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完善辅导员工作机制,使辅导员工作机制运行得顺畅,才能发挥辅导员队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要吸取和总结经验。时代见证历史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高校辅导员工作运行机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辅导员工作弱化的现象依然存在,辅导员的职能范围不断扩大、缺乏实践性、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仍然较为薄弱等问题突出,使高校辅导员工作机制的运行受到干扰甚至受到瓶颈,这就严重挫伤了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直面高校辅导员工作问题,我们要吸取精华,弃其糟粕,才能攻克难题,迎难而上。
其次,完善辅导员工作制度。新时代,社会思潮多元化的背景,学会的心理特点不断发生变化,个性的突出与信仰的缺失,社会的功利化等影响,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面临困境。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就是要摸清大学生现代的心理特征,把握思想特点,尊重规律,不断完善辅导员工作机制,让高校辅导员成为一名高效从容的管理者和教育者。一是要提高认识。要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制度的认识,要搞清楚高校辅导员工作制度的实际情况、掌握实情,根据客观实际进行制度的实践,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制度的改革;二是要坚定高校辅导员工作制度的自信。高校辅导员工作制度是党和国家长期以来高度总结出的精华,即符合高校发展的特征,也符合学生之需要,坚定制度的自信,才能使辅导员在工作中无往而不胜,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最后,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开展工作。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总指挥棒”,高校辅导员工作始终要围绕育人的目标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是辅导员要遵守职业道德,立德首先要“有德”;二是要树立榜样,辅导员要成为道德的“标兵”,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三是要创新性地开展育人工作。
(二)凝心聚力: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
党和国家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不同时代出现不同的形势,采取许多有效的措施,取得了诸多的成效。但是高校思想意识的建设仍然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重视政治工作教育而忽视思想工作教育,随着外来社会思潮的冲击,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属性是新时代建设良好健康校园文化的必要性。
首先,要加强高校思想意识的建设。文化是思想意识建设的主要场域之一,校园文化的建设事关高校思想意识建设。当今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外来文化思潮不断地冲击着高校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受到严重的挑战。强调高校思想意识的建设首要的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属性,一是要继续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老祖宗”的根不能丢;二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观的教育。
其次,要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鉴定现代文化属性是必须建立在我国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所以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融合需要排斥与筛选。一是要排斥弱势文化的不良影响;二是要取其精华,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的每一个环节。
最后,要坚定校园文化自信。坚定校园文化是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一要强化校园制度文化,合理制定制度,加强大学生的纪律;二要强化校园精神文化,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依托,一手抓校园精神的建设,营造校园文化“精气神”,特别要把红色文化和革命文化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依据;三要强化行为文化,高校要强化作风的建设。
(三)安全之需: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巩固高校网络思想意识建设,也是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安全的必要途径。随着时代的变化,网络科学技术的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互联网的技术为高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效地解决了教育资源稀缺性的问题,但是网络开放性、便捷性和虚拟性特征滋发诱惑性,使部分学生的发展偏离“轨迹”,所以要不断地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才是解决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政治教育面临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要不断地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高校要加强网络安全的教育与宣传,建设健康网络的文化;二是要强化网络舆情的作用,网络对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理想信念等冲击,导致了大学生对社会主流文化的不认同、不自信以及盲目崇拜等问题,因此高校要把握网络舆情的规律,掌握时机,讲究方式方法,有效的引导网络舆情。
(四)行动指南: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品牌
构建辅导员良好机制、构建文化自信、科技创新是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品牌的集中体现,构建品牌才能彰显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才能树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信心。
首先,要构建思政课品牌。构建思政课品牌就是要构建科技创新型的思政课,思政课教学任务始终要围绕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的问题。构建思政课品牌,一是要构建一支强有力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敢于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创新,敢于突破传统;二是要树立思政课自信,首要的就是理清高校师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问题,要通过“互联网+”技术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
其次,要构建文化活动品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遵循下,构建校园文化的品牌活动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行动指南的重要性表现。构建文化活动的品牌最根本的是要不断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要突出红色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作用,同时,要不断地扩大育人空间,从专业实训到竞技场所方方面面进行培育。
最后,要构建网络信息品牌。突出网络信息品牌效应,加强网络信息技术的开发,要把现代科学技术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要优化红色网站和增强红色网站的实效性,同时利用新媒体构建学工网站,充分开发网络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013-12-05(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2-28(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梅萍,王瑕莉.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的创新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7):42-46.
[5]赵志君,魏纪林.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转换与方法创新——以社会工作介入式为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18(01):193-198.
黄必忠,甘菁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研究[J].智库时代,2020(04):114-115.
分享:
仪式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集体性价值表达,聚合了人类的精神与实践行为,是个体与集体之间情感联系的中介环节,其常常以文化表演与象征性符号的形式展现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和世界观。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讲“礼”重“仪”的优良传统,在当今仪式仍具有传承民族集体记忆、构建集体认同的重要功能。
2024-03-06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青少年是党和国家发展的未来,应将党史教育学习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
2023-11-22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新时代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在行动指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拓展和实践落实是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形式。《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1],故应以高度的思想主动和政治自觉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2023-08-29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地位愈发重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20年11月,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
2023-08-25政治是一门理论性课程,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凸显政治课程的特点,让学生发现政治课程的魅力,进而达到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为此,政治课堂要用何种方法教学,逐渐成为教师需要重视的问题。通过不断尝试,教师发现案例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讨论政治知识,促使其能力得到锻炼。
2023-07-25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学,而政治作为一门专门针对学生德育教学的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华上下五千年向来以德闻名,中华传统文化是德育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本文将针对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具体情况探讨传统文化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融入策略。
2021-09-06从科学核心素养出发的高中政治教学,能够有效纠正传统方式教学过程中对‘重知识、重评价,轻素质’的应试教育,促进教育本质性的回归,使课堂更加专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探究能力、判断思维、自我管理等综合全面的素质提升。在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中,采用以情激趣、以境辅学、以问启思、以联促用等策略,有效培养学生养成高中政治教学核心素养。
2021-08-30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影响着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在政治学科的学习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枯燥乏味,常常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知识,学生缺少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也不理想,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被广泛应用。
2021-08-30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以及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解放战争初期的国统区以及重庆解放前夕的狱中,恪守初心、担负使命,矢志不渝、坚决斗争,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凝结形成了"红岩精神",这是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的精神之源。
2021-08-19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本质“何以是”和“何以能”等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提出了人应当如何追求一个“符合人的旨趣的生存样态”[1]的理论框架与实践向度。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精辟深入地对人的本质属性、社会价值、需求特征和何以全面发展等命题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其中充满着大量的“劳动成人”“劳动育人”的思想观点。
2021-07-21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期刊人气:3311
主管单位:中共中央宣传部
主办单位: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政治
国际刊号:1002-9907
国内刊号:11-1496/D
邮发代号:2-378
创刊时间:198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177
影响因子:0.058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