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当代高职类院校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以及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使高职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提高高职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避免社会上各种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成为当下高职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提高当代高职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根植于我国实际,就自然离不开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古代先贤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提出“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非各俛焉以尽其力。”①意思是在大学学习的人,没有不清楚自身固有的本性,没有不清楚自身所肩负的职责,每个人都用尽全力埋头苦干,这里的“性”我更愿意翻译为我们得以留存至今、生生不息的本质。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职责,然而当代高职类院校大学生对于自身所肩负责任与义务在认识上存在问题,为此,高职类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更为重要,结合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秀思想更有利于高职类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本文从道德导向作用、知行合一两个方面重点挖掘《大学•中庸》对当代高职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历史的各个阶段来看,马克思主义只有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才能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大学·中庸》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著作,它对提高高职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一、道德的导向作用
词典中对道的解释为法则、规律。老子曾言“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的道是“天道”;孔子的道是“天下有道”,是天下太平、社会和谐、百姓民安居乐业;《中庸》中对道的解释“率性之谓道”也就是遵循天性而行叫做道。那么怎么做到“道”呢?《中庸》给出解释为“道者也,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1也就是“道”是片刻都不能离开的,能离开的都不是道。所以君子即使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也要谨慎警惕,不可疏忽。这与高职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大学生如何提升个体品德的“慎独自律”有异曲同工之处。《大学》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为大学的宗旨是彰显人们光明的品德,继而使人格旧更新,最终到达至善的境界。虽然此“大学”与我们所说的大学不尽相同,但都作为学习的最高学府,“德”的教育仍然十分基础却重要。
高职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道德进行有目的影响过程,目的是通过教育的方式使当代大学生形成一定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规范,而《大学》中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人循循渐进的从内至外、推己及人、从理论到实践的方式开展道德学习和实践。
(一)“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研究事物的原理和规律,虽说朱熹认为对于获得知识的主体是人心的“知”,认识的对象是事物的“理”是彻底的客观唯心主义,但强调了认识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由于在《大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明德”之善,为此“格物、致知”仍然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意识有指导意义。
(二)“诚意”。
《大学》中对于诚意的阐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意思为意念诚实就是不要自欺。作为“八目”中的第二个阶段,对于“格物、致知”有承上的作用,对“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着启下的作用,无论是“格物、致知”还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做到“诚意”才能从认识活动进入到实践活动。曾子曾说“君子必诚其意”,如果想要心胸宽广,身体康泰,就必须回到始点也就是真诚做人。要做到“诚意”最考验人心的就是“慎其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前人后一个样。当今社会各种思潮、各种诱惑扑面而来,想要抵抗住诱惑“慎其独”就成为了高职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针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指出“以增强责任意识为重点”。当前,探究传统文化中对诚信的教育为提高当代高职类院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问题,提供了重要借鉴。
(三)“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进修阶梯,需要循循渐进。“正心”的意思为端正心思,进行自我调节,从而能形成平和的心态。“正心”作为“修身”的前提“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只有端正了心态,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修身”作为“齐家”的前提“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只有做到正己,然后才能做到正人。对于“齐家”与治国的关系,《大学》中强调“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意思为只有一个家族和睦,才能教化普天百姓。这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有异曲同工之处。“平天下”作为大学之道的最终目标,对个人的要求也越多,例如要以身作则“絜矩之道”、为政以德、以义为利等等。这些思想所诠释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内容正确性的一种印证,是对高职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保证,同时有助于使大学生体会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内容与中国民族文化是一致的。
(四)“中庸之道”。
虽然“中庸之道”作为唯心主义哲学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相违背,但“中庸之道”的一些观点对于高职类院校大学生心理平衡教育有着重要帮助。大学生心理平衡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当代大学生由于家庭问题、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导致个人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严重的会有极端行为。《中庸》中在什么是真正强大的问题上,孔子说“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孔子认为真正的强大不是体力强大,而是精神强大,精神力量的强大表现为和而不流,柔中带刚。这种思想对于调节当代高职类院校大学生的心态、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有积极作用。
二、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大学》中“格物、致知”的实践观意识主要体现在知行合一。这也是我为何将格物致知重新立为题目的原因,“格物、致知”不单是一种道德导向,还衍生出“知行合一”这种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相一致的思想。朱熹突破了前人只从书本上获取知识的牢笼,强调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于穷究事物,这种认识论很有实践色彩。知与行是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的,学与践两者互相促进,共同推进当代大学生的提升。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亲口吃一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高职类院校的教师要善于进行实践引导,通过实践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明白,真正知识必须靠自己实践,自觉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大学》中关于知行合一的内容有利于发挥高职类院校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促进高职类院校大学生参加教学活动,积极将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近些年来,积极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用以增强高职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成为高职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但从高职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借鉴传统文化的实际情况来看,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本文在对《大学·中庸》认真研读的基础上,以增强高职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着眼点,对高职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借鉴优秀传统文化做了进一步细致研究。《大学·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著作中具有影响力的主流文化,其内容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高职类院校辅导员应该自觉研习的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进行大胆的尝试,不断创新,为促进高职类院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韩维志译评.大学.中庸[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2]廖志丹,杨云良.论儒家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启示[J].陕西教育:高教,2007(12):80-81.
[3]于梦竹.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4]何宇红.儒家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10):143-145.
[5]樊洮伟,来雯静.儒家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新校园:上旬刊,2015(7):185-185.
[6]宛惠哲.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儒家文化的借鉴[D].石家庄: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
李雪莹.《大学·中庸》对高职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法制博览,2020(23):223-224.
分享:
仪式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集体性价值表达,聚合了人类的精神与实践行为,是个体与集体之间情感联系的中介环节,其常常以文化表演与象征性符号的形式展现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和世界观。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讲“礼”重“仪”的优良传统,在当今仪式仍具有传承民族集体记忆、构建集体认同的重要功能。
2024-03-06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青少年是党和国家发展的未来,应将党史教育学习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
2023-11-22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新时代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在行动指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拓展和实践落实是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形式。《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1],故应以高度的思想主动和政治自觉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2023-08-29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地位愈发重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20年11月,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
2023-08-25政治是一门理论性课程,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凸显政治课程的特点,让学生发现政治课程的魅力,进而达到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为此,政治课堂要用何种方法教学,逐渐成为教师需要重视的问题。通过不断尝试,教师发现案例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讨论政治知识,促使其能力得到锻炼。
2023-07-25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学,而政治作为一门专门针对学生德育教学的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华上下五千年向来以德闻名,中华传统文化是德育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本文将针对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具体情况探讨传统文化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融入策略。
2021-09-06从科学核心素养出发的高中政治教学,能够有效纠正传统方式教学过程中对‘重知识、重评价,轻素质’的应试教育,促进教育本质性的回归,使课堂更加专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探究能力、判断思维、自我管理等综合全面的素质提升。在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中,采用以情激趣、以境辅学、以问启思、以联促用等策略,有效培养学生养成高中政治教学核心素养。
2021-08-30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影响着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在政治学科的学习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枯燥乏味,常常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知识,学生缺少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也不理想,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被广泛应用。
2021-08-30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以及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解放战争初期的国统区以及重庆解放前夕的狱中,恪守初心、担负使命,矢志不渝、坚决斗争,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凝结形成了"红岩精神",这是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的精神之源。
2021-08-19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本质“何以是”和“何以能”等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提出了人应当如何追求一个“符合人的旨趣的生存样态”[1]的理论框架与实践向度。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精辟深入地对人的本质属性、社会价值、需求特征和何以全面发展等命题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其中充满着大量的“劳动成人”“劳动育人”的思想观点。
2021-07-21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期刊人气:3057
主办单位: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政治
国际刊号:1002-9907
国内刊号:11-1496/D
邮发代号:2-378
创刊时间:198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58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