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高校肩负着守护学生安全健康以及思想引领的双重使命。在疫情应对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在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爱与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生态文明教育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上下功夫。要根据新形势新变化,找准疫情应对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路径,努力做到精准施策,牢牢守住校园防疫阵地。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一场没有旁观者的全民阻击战,在举国抗“疫”中,教育不能缺席。高校要坚守教育阵地,不仅要做好疫情防控宣传等工作,更要充分利用这一特殊时期、特殊情境,主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功能,积极挖掘疫情大考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甄选教育内容,不断探索疫情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路径。这既是高校落实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客观需要,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有利契机。
一、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功能
(一)信息导向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是指运用启发、动员、教育等方式,把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方向上来,并对偏离这些需求的思想或行为进行纠正的功能[1]。在疫情防控期间,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题发挥,故意散布虚假信息,造谣生事,甚至抹黑中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恐慌,冲击了学生的价值判断,若任其发展甚至可能上升为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为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给疫情的处理和防治工作造成更大困扰,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迅速、准确地向学生传播有关疫情的真实信息,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展现在疫情中所反映出来的正能量,改变学生由于虚假疫情信息而产生的错误观念,促进学生实现思想认知的转化,从而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言论及行为。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是站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通过对疫情相关信息的调控整合,对舆论热点形成引导,扩大和强化了主旋律声音,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守住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有效抑制负面舆论信息对疫情防控工作的消极影响,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导向功能。
(二)心理疏导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人的个体和群体心理需求与精神需求、注重人文关怀的一种具体表现,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功能[2]。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95”后、“00”后为主的大学生心智还不够健全,没有应对如此疫情的亲身经历,因此导致学生过分紧张,担心延期开学会影响正常学业、毕业、就业等。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产生焦虑、恐惧、内疚、厌烦等心理应激反应。此类心理应激反应若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缓解或消除,极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过激行为。为应对疫情,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由于疫情产生的相关心理问题进行疏通、引导并及时回应学生关切,帮助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传播、预防形成科学的认知,使学生树立战胜疫情、恢复正常社会秩序的信心。及时有效地缓解学生由于疫情产生的心理负担,抑制学生各种不正确的心理倾向,克制学生的非理性冲动,使其在主体心理意识与外部行为状态发生矛盾时,能够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使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发挥守护学生的身心健康的现实作用。
(三)行为动员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就具有调整受教育者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以动员受教育者达到凝聚社会力量的现实功能[3]。新冠肺炎作为一种突发性公共事件,来势凶猛,且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其危害已然在迅速蔓延,迫切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到这场人民战“疫”当中。此时,高校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向学生讲述抗击疫情当中涌现的英雄事迹,传递抗“疫”正能量,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将思想与行动统一到党关于抗击疫情的决策部署上,落实到学校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具体安排上。动员学生在确保自身安全健康的前提下,结合专业优势,积极投身于这场抗“疫”阻击战中,为抗“疫”胜利贡献青春力量,主动肩负起时代赋予青年人的责任与使命。同时,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增强自律意识,主动服从学校课业安排,自觉落实“停课不停学”,做到延期归校不误学业、努力提高不误成长,充分体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为动员功能。
二、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一)规则教育
所谓规则是一种需要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成文或不成文的约定,它的存在既约束我们又保护我们。而规则意识是指人们对约定俗成的各种行为准则予以认同,并付诸实践的自觉[4]。抗“疫”期间,我们时常看到“某大学生假期归家后,不听劝阻坚持外出聚会,导致亲友感染新冠肺炎,发展成家庭聚集性疫情”“某人因故意隐瞒旅居史,导致数人感染”“某大学生无视学校规定私自返校”等新闻报道。可见,人们这种忽视法律法规、校规校纪的行为已然给疫情防控工作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在警醒我们加强规则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感。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高校强化规则意识教育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培养伦理层面的规则意识,即公德意识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尊崇道德规范、养成道德人格,提高自律意识,自觉以道德规则约束自己在疫情期间的言行,主动配合疫情防控工作,维护公共秩序。第二,培养法律层面的规则意识,即法治意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法律素养和法律精神,引导学生切实遵守国家、社区、学校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政策部署及制度安排,加强学生对法律规则的尊崇与认同。规则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对道德规则的信仰、对法律规则的遵守,使学生的行为更为秩序化与规范化[5]。这既是疫情防控工作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爱与感恩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6]在这场抗“疫”战争中演绎了无数个用仁爱之心为我们撑起这片天的大爱故事,生死请战的医护人员、倾囊相助的爱心人士、不惧安危的志愿者、日夜守护的警务人员等等,这些最美“逆行者”们都是出自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却用自己的大爱之心温暖着我们每一个人。
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分数和成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用爱培育爱,紧抓“战疫”这个教育契机,适时地开展爱与感恩教育。第一,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爱,通过抗“疫”典型故事引导学生感受人间大爱与温暖,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当下我们享受的岁月静好,是因为有无数的奉献者在为我们负重前行。第二,教导学生心存感恩,引导学生在享受被爱的同时更要学会传播爱、奉献爱。比如,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尽己所能助力战“疫”等,促使学生懂得感恩,常怀感激之心,爱他人、爱社会、爱自然,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本来面目,回归教育立德树人的初心使命。
(三)励志教育
励志教育是一项以信念教育为导向,以教育激励为手段,来激发和唤醒学生的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的道德教育[7]。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场病毒危机,总有人能在“危机”中创造“转机”,为励志教育提供良好素材。有专家团队从成功研发检测试剂盒、快速分离出病毒毒株到疫苗研发所体现的科研精神,也有武汉方舱医院病房里与病毒对抗的同时认真备战考研的大三学生以及为顺利完成网络课程坚持每天徒步几公里到崖壁上学习的西藏女孩等励志榜样。
针对学生受疫情影响而产生的消极心理与怠慢情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认真把握疫情中励志教育素材积极开展励志教育。第一,在思想上,通过弘扬疫情中凸显的科研精神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技是战胜疫病的利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科技报国的信念,在逆境中磨炼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的坚强斗志,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与生活态度。第二,在行动上,引导学生向抗“疫”中的优秀榜样学习,克服学习阻碍,提高自律能力,激励学生在居家隔离中坚持自我提升,认真钻研专业知识,查漏补缺,练就过硬的专业本领。最终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信念、有责任担当、勤学勤思、崇尚奋斗的新一代青年。
(四)生态文明教育
灾难发生时,我们才深刻体会到生命的脆弱。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成千上万人陷入生命危机,几亿人被迫禁足家中,生活中充斥着焦虑与恐慌。疫情爆发后,有关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野味交易、某人食用蝙蝠等事件一时间成为网络热点,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于食用野生动物、破坏生态环境等威胁人类生存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疫情防控工作为契机,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第一,生态文明观念的培养。要引导学生养成敬畏自然,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生态理念,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关系,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养成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第二,生态文明行为养成教育。要引导学生身体力行保护环境、拒绝野味,养成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在生活中自觉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最终让抗击疫情总体战变成学习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大课堂,着力培养他们成为新一代生态公民。
(五)爱国主义教育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召开会议,亲自指挥部署,全面动员,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医护人员、医疗物资、生活物资等都迅速且有序地驰援疫区,更是开展了全国19个省份的对口支援工作。截至目前,抗“疫”工作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全国人民乃至国际上的认可,这是一场党领导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更是一部生动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教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好这部教材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第一,涵养爱国情。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性是我们战胜疫情的根本保证,增强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以及文化的自信心。通过向学生传播抗“疫”中所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爱精神,强化青年学生对爱国主义的情感认同,增强主体体验,升华爱国主义情感。第二,砥砺报国行。爱国主义不是空洞的口号,终归要落实到现实的具体的行动上。青年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8]。因此,要引导学生主动增长知识、立足本职、拼搏奋斗、夯实专业知识与技能,扎根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用过硬的本领回应时代挑战与责任担当。
三、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路径
(一)搭建信息交流平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为方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我们依托院系、班级、学生组织,通过微信、钉钉等各类新媒体群组功能,搭建多层次信息交流平台,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第一,快速做好防疫宣传。通过信息交流平台,第一时间向学生传达党和国家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以及学校关于防疫工作的安排部署,传达抗“疫”防疫知识,引导学生不信谣、不传谣,避免过度恐慌。第二,及时掌握学生动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信息交流平台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普测、家庭情况调查等,密切师生之间的联系,动态准确地掌握疫情防控中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等,以便及时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帮扶解决。积极回应学生关切,对存在的隐患快速做出相应的措施,防患于未然,确保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在情绪上乐观稳定、思想上健康向上、学习上积极进取、生活上井然有序。
(二)讲好抗“疫”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9]。在这个特殊时期,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传播正能量,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抗“疫”胜利信心的有效路径。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肆虐,举国上下协同抗“疫”,一时间涌现出无数的英雄感人故事。比如,一封封让人动容“我是党员,我先来”、“不计得失,不论生死”的请战书、一支支勇闯抗“疫”一线的医疗队伍、志愿者队伍等,这些最美“逆行者”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承担起时代赋予的责任与担当。此时,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抗击疫情有机结合,精选典型抗“疫”案例,针对“95”后、“00”后大学生群体特点,握紧“笔杆子”,化文字为力量,用鲜活的语言,深刻地向学生讲述不惧生死、无私奉献的中国精神,快速反应、精准施策的中国速度和一呼百应、团结奋战的中国力量。把理论融入故事,用故事影射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引导青年学生努力学习以强国、专心科研以报国,用实际行动来爱国,让抗“疫”故事展现出理论的力量,真正触动青年学生的内心,传播战“疫”好声音。
(三)开好思政云课堂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各高校为上好党领导人民抗击疫情的这堂鲜活的爱党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政大课,陆续开设了思政云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走上云讲台,讲述举国抗“疫”的伟大实践,讲解战“疫”形势,引导学生坚定抗“疫”必然胜利的信心。为打造能够真正打动学生、让学生入脑入心的思政云课堂,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以下方面下功夫。第一,要在甄选课程素材上下功夫。挖掘抗“疫”战争中既有思想性和理论性又可以打动人心的课程素材,使思想云课堂既注重从“理”上引导学生,更注重在“情”上感染学生,真正从心灵上打动学生。第二,要在诙谐的语言与流畅的课程设计上下功夫。根据教育对象的群体特点及抗“疫”期间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用幽默而温情的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精心组织教学资源,设计从课程导入到案例介入再到理论升华,环环相扣,干脆利落的教学环节,让思政云课堂更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第三,在云课堂互动环节上下功夫。离开了传统课堂可以眼神交流、肢体互动、互问对答的现实教学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开发新颖有趣的云课堂互动活动,活跃课堂氛围,缓解学习疲劳,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思政云课堂的灵活性,确保疫情期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四)办好主题活动
为活跃抗“疫”期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从不断开发新颖的主题活动入手。第一,可以通过学习强国、钉钉等媒介以视频会议的形式,举办“抗疫知识知多少”主题云班会、线上知识竞赛等,组织全体学生共同学习、研讨防疫抗“疫”知识,正确认识疫情,避免过度恐慌。第二,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推文等形式,组织“最美逆行者”“我身边的抗疫英雄”主题征文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抗“疫”体会爱与感恩、感悟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第三,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抖音、快手等平台设计制作“抗击疫情我们在行动”“凝聚青春力量,助力抗疫阻击战”为主题的微视频征集活动,引导学生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到这场全民抗“疫”战争中,自觉承担起时代赋予青年人的责任与使命。
(五)发挥好党支部作用
学生党支部作为党联系学生的重要纽带,是传播党的思想、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10]。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根据面临的新问题及时转变和拓展教育方式,与时俱进地开展高校学生党组织工作,利用朋辈之间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升疫情期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第一,党员先行,争做榜样。在新冠肺炎疫情这个非常时期,学生党员更要率先学习领会党中央疫情防控指示精神,带头学习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传播、预防相关知识,积极向社区报到,当好社区疫情防控的宣传员、保障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率先投身到这场抗“疫”阻击战当中,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第二,成立疫情帮扶小群组。每位党员联系一个班级,通过定期与学生开展谈心谈话,及时了解学生思想、行为动态,发挥心理健康朋辈帮扶作用,配合学校完成学生健康打卡、信息统计工作,帮助学生合理规划疫情期间的学习与生活,鼓励帮助疫情期间有困难学生渡过难关。第三,开展疫情专题党日活动。疫情期间,通过疫情专题的党日活动可以有效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强化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防疫抗“疫”知识,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抗“疫”信心,对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新冠肺炎疫情应对中,高校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紧密结合当前抗“疫”斗争实际,紧扣主题,撷取战“疫”实践中涌现的鲜活事例,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疫情,学会在战“疫”中观察和思考,不断培养学生不畏艰难的人生态度和爱国奉献的家国情怀,为打赢抗“疫”阻击战注入青春能量。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1.
[2]谢晓娟,马其南.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32-35.
[3]刘新庚,吴萍莉.思想政治工作在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中的功能:以汶川地震为例[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32-34.
[4]李志超.规则意识的教育意蕴及其教学实现[J].课程·教材·教法,2019(4):46-51.
[5]刘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规则意识建构[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4):49-55.
[6]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01).
[7]宋冬梅.德育工作中实施励志教育的途径探析[J].成才之路,2019(11):12.
[8]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02).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
[10]董洪清,陆铭宁.浅析党团支部在民族地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12-114.
李铁英,孟玉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研究——基于新冠肺炎疫情[J].辽宁高职学报,2020,22(08):1-5.
基金:2017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E类项目(2572017EY02);2018年东北林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DGYSZ2018-11);2018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B类项目(2572018BL06).
分享:
仪式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集体性价值表达,聚合了人类的精神与实践行为,是个体与集体之间情感联系的中介环节,其常常以文化表演与象征性符号的形式展现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和世界观。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讲“礼”重“仪”的优良传统,在当今仪式仍具有传承民族集体记忆、构建集体认同的重要功能。
2024-03-06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青少年是党和国家发展的未来,应将党史教育学习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
2023-11-22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新时代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在行动指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拓展和实践落实是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形式。《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1],故应以高度的思想主动和政治自觉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2023-08-29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地位愈发重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20年11月,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会议,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
2023-08-25政治是一门理论性课程,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凸显政治课程的特点,让学生发现政治课程的魅力,进而达到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为此,政治课堂要用何种方法教学,逐渐成为教师需要重视的问题。通过不断尝试,教师发现案例教学法能够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讨论政治知识,促使其能力得到锻炼。
2023-07-25随着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学,而政治作为一门专门针对学生德育教学的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华上下五千年向来以德闻名,中华传统文化是德育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本文将针对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具体情况探讨传统文化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融入策略。
2021-09-06从科学核心素养出发的高中政治教学,能够有效纠正传统方式教学过程中对‘重知识、重评价,轻素质’的应试教育,促进教育本质性的回归,使课堂更加专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探究能力、判断思维、自我管理等综合全面的素质提升。在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中,采用以情激趣、以境辅学、以问启思、以联促用等策略,有效培养学生养成高中政治教学核心素养。
2021-08-30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影响着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在政治学科的学习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枯燥乏味,常常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知识,学生缺少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也不理想,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被广泛应用。
2021-08-30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南方局以及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解放战争初期的国统区以及重庆解放前夕的狱中,恪守初心、担负使命,矢志不渝、坚决斗争,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凝结形成了"红岩精神",这是爱国主义教育价值的精神之源。
2021-08-19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本质“何以是”和“何以能”等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提出了人应当如何追求一个“符合人的旨趣的生存样态”[1]的理论框架与实践向度。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精辟深入地对人的本质属性、社会价值、需求特征和何以全面发展等命题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其中充满着大量的“劳动成人”“劳动育人”的思想观点。
2021-07-21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政治学研究
期刊人气:1157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政治
国际刊号:1000-3355
国内刊号:11-1396/D
邮发代号:82-838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119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26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