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论文范文词库
心血管肿瘤列表
儿童脉管性疾病是一组常见的先天性脉管性病变的总称,可以累及多个系统和脏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人们将所有脉管性疾病统称为“血管瘤”,缺乏科学、统一的分类标准,导致临床工作者对该类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停滞不前。下文将对儿童血管性肿瘤相关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3
0
婴儿血管瘤是婴儿期最常见的肿瘤,这种血管病变出现在4%~10%的新生儿中(Boscoloetal.,2009),普遍存在于中国婴幼儿当中。有时候血管瘤通过阻塞、溃疡或心血管功能受损引起严重的发病率。因此,血管瘤的最佳临床治疗仍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血管瘤的发病机制涉及一种可预测的生长模式。
145
皮肤血管瘤(IH)是婴幼儿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率约为10%~12%,且呈逐年升高趋势。除影响美观外,特殊部位(如外生殖器)还可影响功能。临床主要分为浅表型、深部型和混合型,其中浅表型血管瘤面积较大,常于患儿6个月龄内快速生长,如不尽早治疗干预,可能会出现后期治疗困难,甚至引起容貌缺陷或功能障碍。
246
心脏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临床诊断,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心脏淋巴瘤(PCL)是指只侵犯心脏和/或心包的结外淋巴瘤,一种定义还包括心内巨大肿瘤而其他部位仅为继发性小病灶。心脏原发性淋巴瘤较少见,而心脏的继发性淋巴瘤即全身淋巴瘤累及心脏,远多于原发性。因此对于心脏原发性和继发性淋巴瘤的鉴别诊断尤为重要。
270
浅表型血管瘤,又称作草莓状血管瘤,是婴幼儿血管瘤解剖结构分类中的一种,目前国内外已有较多研究报道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局部治疗浅表型血管瘤具有疗效显著,依从性高和不良反应轻的优点。本院收集了2017年10月—2018年12月确诊为浅表型血管瘤的婴儿33例,均采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局部外用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291
婴幼儿体表血管瘤在临床中有4%~10%的发病率,女患儿高于男患儿,属于一种较多见的良性肿瘤。常发生在头颈部、腰腹部、四肢,其中以头颈部最多,会给患儿的生长发育、身体外观带来不利影响。目前手术、激光、药物等都是常用治疗手段,不过需要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病灶范围及侵犯深度,才能合理选用治疗方式。
171
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AFH)主要发生在儿童及青年人,是一种中间型肿瘤,罕见,常见于四肢真皮深层或皮下,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痛缓慢生长的肿块,偶然发现,无不适症状。镜下特征:低倍镜下肿瘤境界清楚,有较厚的纤维性假包膜,包膜处有较多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形成“外周袖套”结构,部分区域淋巴组织增生形成淋巴滤泡。
248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属雷帕霉素的靶分子,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在感受营养信号、调节细胞生长与增殖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途径信号通路调节多种细胞功能,包括增殖、代谢和转录。这种途径及相关分子的异常激活已涉及多种肿瘤。
139
血管畸形中的富血供型血管瘤由于存在大量的微小动静脉交通或回流通道,各种类型治疗药物注入瘤腔后快速回流至全身,从而导致其药物注射疗效欠佳,成为临床治疗的难题,本研究探讨血管栓塞联合体表泡沫硬化剂注射的方法与传统单纯平阳霉素注射在治疗富血供型儿童血管瘤的疗效比较,现报道如下。
195
原发性心脏肿瘤十分罕见,文献报道尸检病例原发性心脏肿瘤的患病率为1/1000~2000,其中近90%的心脏肿瘤是良性的,以黏液瘤最多见,约占所有心脏肿瘤的70%~80%。心脏黏液瘤的好发年龄为40~70岁,男女比例约为1∶2。黏液瘤多发于心房,约75%源于左心房,15%~20%源于右心房,源于左、右心室的各约占3%~4%,多房累及者极少见。
134
血管瘤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其起源于皮肤血管,以儿童、婴儿较为多发,临床上多见于头颈部位,肌肉、肝脏、黏膜等部位也可发病,以枕部最为常见,发现时间多见于出生时至出生后6个月内,对婴幼儿的外观造成严重影响。β受体阻滞剂是当前临床上治疗浅表性血管瘤的一线药物,本研究观察卡替洛尔滴眼液外用联合激光疗法治疗婴儿浅表性血管瘤的效果。
162
影响因子:1.580
影响因子:1.435
影响因子:0.880
影响因子:0.860
影响因子:0.651
影响因子:0.802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