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论文范文词库
针灸治疗列表
子宫内膜容受性是指女性在黄体中期某一段短暂期,子宫内膜处于高黏附力状态以接纳受精卵实现妊娠的能力,该时期称为“着床窗口期”。而薄型子宫内膜则指该时期内膜厚度低于可实现妊娠厚度的阈厚度,目前普遍将7mm作为薄型子宫内膜的界定值[2]。子宫内膜过薄可降低内膜对受精卵的容受能力。
126
0
中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疾病,尤其是患者处于中风的急性期时,会有一定概率导致患者出现脑血管出血、偏瘫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所以,在患者出现急性期中风需要第一时间进行治疗和干预,控制患者病情,改善患者预后水平。本文选择2019年5月~2021年3月本院收取的90例急性期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84
随着我国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电脑、手机等普及及生活节奏的加快,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疼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据统计,该病发病率约为39%[1]。该病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仅以腰背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均显示无异常,因此,无特定的诊疗规范。
141
中风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病变,具有高患病率与高致残率等特点。偏瘫是中风患者常见的后遗症状,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特点为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有研究显示,针灸疗法有助于恢复肢体运动能力,改善大脑功能,从而改善中风偏瘫症状[1]。名老中医万远铁教授对中医药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颇有研究。
163
不孕症是指育龄妇女未避孕,配偶生殖功能正常,婚后有正常性生活,同居两年以上而未怀孕者;或曾有过生育或流产,而又两年以上未怀孕者[1]。《普济方》由明代周定王朱橚等编撰而成,清初编写《四库全书》时将其改编为四百二十六卷,涉及有脏腑、方证、妇科、针灸、外伤等;针灸部分主要集中分布在《普济方•针灸门》,此书共16卷,广泛收集了战国至明初医籍中有关针灸的内容。
108
整理承淡安先生关于灸法的学术思想,分析其对近现代灸法发展的贡献。灸法理论方面,衷中参西,重视营卫气血、脏腑经络学说的指导作用,并援引现代解剖学、生理学等研究成果阐释灸法起效的原理;制定了艾灸相关标准与规范,依艾炷大小、硬度、壮数不同,分强、中、弱三个层次量化艾灸刺激,以直接灸、诱导灸、反射灸归纳施灸部位,对于艾灸种类则推崇直接灸与艾条灸。
169
周围性面瘫的病变主要表现为面神经核或是核下周围神经,该病症具有起病急,单侧发病的特点,常发生在20 ~ 40岁青壮年中,临床表现为额纹消失或是变浅,眼睑闭合不全以及口角下垂等症状,治疗过程中应该将减轻面神经炎症水肿以及局部血液循环为原则,基于此,本研究就针对周围性面瘫采取分期针灸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15
中风的发病呈不断上升趋势,其致残率、复发率、死亡率都非常高。中风后遗症中的手功能障碍,恢复难度很大,严重影响着患者及其家人的身心健康。近年来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正不断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应用于临床和研究探索中,包括单针刺、复合针刺、特色针刺和综合治疗等。
132
雷虹是重庆市中医院针灸科主任中医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第二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王毅刚主任医师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从医30多年来,秉承传统,精通中医针灸理论,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超的针法技巧。笔者临床跟诊于雷主任学习,雷虹主任针刺重调神,善用人中穴,收效甚著,现报告如下。
167
针灸治疗五官疾病的记载由来已久,目前关于针灸学在五官疾病中的应用研究较少,大多以药物干预或针药结合为主。查阅既往文献,针灸之法在五官临证治疗方面效果优,且不良反应少。此外,针灸强调辨病及辨证不同,认为病位是治疗核心,辨病位是针灸辨证论治的关键[1]。
102
阳痿,又称勃起功能障碍,是常见的性功能障碍之一,具体表现为阴茎不能正常勃起或维持充足的时间[1]。中医对此病认识较早,且在长期实践中认识逐渐深化并丰富,形成不同的病名,至宋代提出“阳萎”之名,明代出现“阳痿”之名,逐渐被广泛运用,同时其他病名也一直并存。有研究指出,有关阳痿的病因病机在历代医家之中有不同的认识变化[2],且相应地反映在该病的治则治法上。
156
中医认为眩晕疾病存在虚实两端的特征,且虚者占多数。常见阴虚导致肝风内动、血虚造成脑失所养、精亏造成髓海不足等,均会引发眩晕。通过中医药方汤剂辅助针灸治疗,可有效干预各种证型,促进康复。如痰湿中阻型汤剂中加入生姜,可起到温中止吐的效果,配合天麻实现化痰熄火,再加入泽泻可发挥泻热起阴、渗湿行痰等功效[1]。
51
针灸在中国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在过去,医生努力将针灸应用于临床实践,而科学家则专注于穴位和经络的可能特性。在现代,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评估针灸的真实有效性以及针灸的生理和生物学机制。自1987年世界针灸联合会成立以来,针灸学研究进入了一个遍地开花的时期。
38
中枢性面瘫是脑梗死的常见并发症,中医学上认为,面瘫属于“吊线风”“歪嘴风”等范畴。面部肌肉迟缓不收,主要是因为在内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在外感受风寒湿邪,经脉气血闭阻不畅,经气运行阻滞,导致气血不和经脉失去濡养而发病,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1]。
58
全球AR患病率为10%~20%,我国AR患病率为9.6%~23.9%[2-3]。当前临床治疗AR主要采用抗组胺类药、鼻用糖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药物治疗,该类药物虽能在短期内达到改善鼻部症状的作用,但长期使用易产生较多不良反应[4-5]。针灸治疗中重度AR的安全性较高,且有效持续时间较长[6-7]。
30
影响因子:1.203
影响因子:0.383
影响因子:0.750
影响因子:1.938
影响因子:1.881
影响因子:1.555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