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不同溶液取用方法对溶液无菌状态及喷溅范围的影响

  2024-05-09    16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探讨无菌溶液取用时不同倾倒方式、倾倒高度对溶液无菌状态和喷溅范围的影响。方法:观察倾倒无菌溶液前冲洗、消毒瓶口是否会改变溶液的无菌状态;观察常规倾倒和垂直倾倒所需时间;常规倾倒及垂直倾倒不同倾倒方法及距离无菌容器5、10、15、20 cm高度的喷溅范围。结果:倾倒前是否消毒、冲洗瓶口溶液细菌培养结果均无细菌生长;垂直倾倒所用时间较常规倾倒缩短,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倾倒方式,距离无菌容器5、10、15 cm高度倾倒溶液时不同直径、距中心不同距离飞沫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手术过程中需用无菌溶液时,为保证无菌操作,减少喷溅产生的污染,建议采用常规倾倒方式,且倾倒高度距离无菌容器10~15 cm。

  • 关键词:
  • 取用方法
  • 喷溅范围
  • 护理
  • 无菌溶液
  • 无菌状态
  • 加入收藏

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采用防止一切微生物进入人体组织或其他无菌范围的操作技术被称为无菌操作[1],而从玻璃密封瓶内倒取无菌溶液则是临床,特别是手术室常用的一项无菌操作技术。手术过程中,无菌溶液常用于冲洗腹腔、伤口及加热腔镜镜头等,几乎每台手术均需倾倒大量无菌溶液,如果掌握不好倾倒的方法及高度,易致无菌溶液喷溅及手术台污染,增加感染风险。因此,如何在不污染手术操作台、不违反无菌技术操作的同时快速、省力地倾倒无菌溶液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手术室最常用的玻璃密封瓶(丁基胶塞)为例,以无菌技术操作为基本原则,采用不同方法取用无菌溶液,通过对比不同方法间的差异,为手术过程中无菌溶液的取用提供借鉴。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材料及方法


1.1研究材料

0.9%氯化钠溶液(玻璃瓶装,西安西京双鹤药业有限公司,500 mL,批号:181012181);肉汤培养管;营养琼脂平皿;5 mL注射器。

1.2研究方法

1.2.1实验物品准备

所有操作实验均在百级洁净手术间进行。实验所需的平皿、营养琼脂均经高压蒸汽灭菌,指示条显示达到灭菌效果。操作器械车采用500 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后打开符合无菌要求的无菌敷料包作为操作台。操作者为手术室护士(工作时间>3年),以七步洗手法洗手,符合无菌技术操作规范要求。

1.2.2实验方法

1.2.2.1观察倾倒无菌溶液前冲洗、消毒瓶口是否会改变溶液的无菌状态

常规倾倒,倾倒高度距离治疗碗5 cm。A组(消毒冲洗)操作方法:查对、开启外瓶盖、消毒瓶口及瓶塞边缘、开塞、手持溶液瓶标签向手心,先倒出约20 mL溶液360°冲净瓶口,再将0.9%氯化钠溶液倒入治疗碗内。B组(不消毒只冲洗)操作方法:查对、开启外瓶盖、开塞、手持溶液瓶标签向手心,先倒出约20 mL溶液360°冲净瓶口,再将0.9%氯化钠溶液倒入治疗碗内。C组(只消毒不冲洗)操作方法:查对、开启外瓶盖、消毒瓶口及瓶塞边缘、开塞、手持溶液瓶标签向手心,直接将0.9%氯化钠溶液倒入治疗碗内。D组(不消毒不冲洗)操作方法:查对、开启外瓶盖、手持溶液瓶标签向手心,直接将0.9%氯化钠溶液倒入治疗碗内。

1.2.2.2观察采用不同倾倒方法所需时间

常规倾倒组操作方法:查对、开启外瓶盖、消毒瓶口及瓶塞边缘、开塞、手持溶液瓶标签向手心,将0.9%氯化钠溶液按照基础护理学操作规定,倾倒过程中尽量保持不产生气泡。垂直倾倒组操作方法:查对、开启外瓶盖、消毒瓶口及瓶塞边缘、开塞、手持溶液瓶标签向手心,向左或者向右快速旋转或摇动溶液瓶及里面的溶液2圈或3圈后,以很快的速度翻转溶液瓶,使瓶口向下,瓶底向上,溶液瓶呈垂直位,液面大概占瓶口的3/4,使溶液呈直线或者螺旋式快速流出。

1.2.2.3观察采用不同倾倒方法及高度的喷溅范围

对照组:查对、开启外瓶盖、手持溶液瓶标签向手心,采用常规倾倒方法将0.9%氯化钠溶液倒入治疗碗内,倾倒高度分别为5、10、15、20 cm。实验组:查对、开启外瓶盖、手持溶液瓶标签向手心,快速旋转或摇动溶液瓶及里面的溶液2圈或3圈后,快速翻转溶液瓶,瓶口向下,瓶底向上,呈垂直状态,液面大概占瓶口的3/4,溶液呈直线或者螺旋式快速流出,倾倒高度分别为5、10、15、20 cm。

1.2.3样本留取方法

各组在倒取溶液后1 min、静置1 h、静置2 h后分别用5 mL注射器抽取治疗碗内l mL氯化钠溶液至无菌营养肉汤培养试管。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专职护士留取培养标本:打开试管盖,接液,酒精灯火焰处理试管口,盖好试管盖,样本编号,样本留取后立即放入生物标本转送容器中,30 min内送至细菌室,由细菌室专业人员在培养基上于37℃恒温箱中培养48 h。

1.2.4观察指标

1)观察各组在倒取溶液后1 min、静置1 h、静置2 h后的细菌培养数量;2)观察在不同倾倒方法及高度下倒完500 mL溶液所需的时间及喷溅范围(通过PhotoShop软件自动计数和调整尺寸)。

1.2.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大小(<1 mm、1~5 mm和>5 mm直径)对飞沫进行计数和分类,并从每个试验治疗碗中心测量所溅出的距离。通过PhotoShop软件自动计数和调整尺寸。


2、结果


2.1各种方法倒取溶液后1 min、静置1 h、静置2 h的细菌培养情况

按照是否冲洗、消毒将实验分为A组(消毒冲洗)、B组(不消毒只冲洗)、C组(只消毒不冲洗)、D组(不消毒不冲洗),各组均采用相同方法采集样本10次,结果显示4组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无细菌生长。

2.2不同倾倒方法所用时间(见表1)

表1不同倾倒方法及高度所用时间

2.3不同倾倒方法及倾倒高度下的飞沫数量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不论采用哪种倾倒方法,不同倾倒高度下均以小飞沫(<3 mm)为主,高度越高,小飞沫越多,且随着倾倒高度的增加会产生更多的较大的喷溅水滴,增加手术台面污染的风险;倾倒高度5 cm、倾倒高度10 cm与倾倒高度15 cm的倾倒方式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倾倒高度在20 cm时,常规倾倒与垂直倾倒飞沫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不论采用哪种倾倒方法,不同倾倒高度下均以较小距离飞沫(0~20 cm)为主,倾倒高度在20 cm时,才会出现远距离(>40 cm)的飞沫;高度越高,较小距离飞沫越多,且在倾倒高度5 cm、倾倒高度10 cm及倾倒高度15 cm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与倾倒高度5 cm、倾倒高度10 cm相比,倾倒高度在15 cm时,飞沫总数量与大直径的飞沫数量明显增多。图1~图4分别为倾倒高度为5、10、15、20 cm时常规倾倒组与垂直倾倒组的喷溅对比图,其中绿色表示飞沫直径<3 mm,黄色表示飞沫直径3~5 mm,红色表示飞沫直径>5 mm。

表2不同倾倒方法及倾倒高度下不同直径飞沫数量比较

表3不同倾倒方法及倾倒高度下距中心不同距离飞沫数量比较

图1 5 cm高度常规及垂直倾倒飞沫喷溅范围比较  

图2 10 cm高度常规及垂直倾倒飞沫喷溅范围比较  

图3 15 cm高度常规及垂直倾倒飞沫喷溅范围比较 

图4 20 cm高度常规及垂直倾倒飞沫喷溅范围比较  


3、讨论


3.1倾倒无菌溶液前是否冲洗、消毒瓶口对溶液的无菌状态无影响

本研究显示,是否冲洗、消毒瓶口对溶液的无菌状态无影响,不清洗、不消毒既减少了工作程序,省时、省力,又节约消毒液及棉签资源。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取用无菌溶液是否需要冲洗瓶口或消毒瓶塞持不同意见。自2005年7月起,我国开始执行国家药监局标准,将瓶装无菌溶液的瓶塞全部更换为丁基胶塞,无需进行翻盖操作。郑建萍等[2]建议,开启无菌溶液时,消毒瓶盖及瓶颈部1次,然后手握无菌溶液瓶,标签朝向掌心,倒出少量溶液冲洗瓶口,再将无菌溶液倒入无菌容器内,取液完毕后还需持消毒棉签沿瓶塞中心突起部外缘消毒1周,之后盖好瓶塞在无菌溶液瓶上标明开启日期及时间。李建珍等[3]认为,从丁基胶塞的玻璃瓶内取用无菌溶液时无需消毒瓶口部位,只需在倾倒无菌溶液时先用20 mL溶液冲洗瓶口。有文献报道,易开型瓶盖的药液在开启瓶盖后可直接进行配制[4],塑料瓶盖溶液瓶塞消毒与不消毒效果一样[5]。对于倾倒溶液时,是否确实需要进行瓶口冲洗尚未检索到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各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不消毒、不冲洗瓶口也能保持溶液无菌状态。在手术室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用到大量的溶液进行腹腔、伤口等的冲洗,一旦打开1瓶溶液,几乎会立刻全部倒完。因此,手术室在需大量进行冲洗时,可无需对玻璃瓶装的无菌溶液瓶口进行冲洗或消毒,在保障无菌操作的基础上能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6]。

3.2倾倒高度保持在10~15 cm效果最佳

第6版《基础护理学》指出,倾倒无菌溶液时要保持适当高度,确保瓶口不接触容器口周围,不使溶液溅出[1],教材中并未明确具体的倾倒高度。以往文献中,有学者认为应距离目标容器5~6 cm或者10 cm[7]。目前,尚未有学者对倾倒高度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设计了距离目标容器5、10、15、20 cm的倾倒高度,观察不同高度下溶液喷溅情况。本研究中,不论常规倾倒还是垂直倾倒,喷溅都以小飞沫(直径<3 mm)为主,但随着倾倒高度的增加,更多的较大的液滴(直径>5 mm)随之出现(P<0.05),当倾倒高度达到20 cm时2种倾倒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当高度达到20 cm以上时,重力所引起的液体喷溅已经成为喷溅的主要原因,且喷溅范围和喷溅的液滴大小都会对无菌台面造成较大影响;当倾倒高度在<15 cm时,喷溅的范围和液滴大小都能得到很好的控制。结合临床工作倾倒无菌溶液时,倾倒高度在5 cm更容易触碰到无菌物品及器械,增加手术污染的风险,因此推荐的液体倾倒高度为10~15 cm。

3.3垂直倾倒法减少倾倒时间的同时带来了更大污染无菌台面的风险

本研究表明,常规方法倾倒时使用时间平均为32.23 s,而垂直倾倒时所用时间平均为9.81 s, 2种方法差异较大。常规倾倒时,需利用溶液自身的重力作用,往低处流,自然流动下,液面占瓶口的1/2,溶液呈直线流下,所需倾倒时间较长;而垂直倾倒时,除了溶液自身重力外,手握瓶底快速旋转溶液瓶及瓶内溶液时就先给溶液加了外力,当翻转瓶底,瓶口朝下时,液面会占瓶口3/4,此时溶液会呈螺旋式流下,倾倒速度显著提升。手术室临床工作中,为了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很多护士会采用垂直倾倒的方法进行无菌溶液取用,且在取用时有时会不冲洗瓶口,尽管垂直倾倒方式所用时间低于常规倾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时刻保持无菌台面的干燥是无菌操作中的重要环节,结合2种倾倒方式所产生的喷溅范围,垂直倾倒法减少倾倒时间的同时带来了更大的污染无菌台面的风险,故不推荐使用垂直倾倒的方法获取无菌溶液。


4、小结


本研究结果显示,垂直倾倒、不冲洗瓶口并不影响无菌溶液的无菌状态,垂直倾倒相较于常规倾倒方式虽然用时更短,但垂直倾倒的方式会增加手术无菌台面被污染的风险。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如需用大量无菌溶液时,可直接开启后采用常规倾倒方式,倾倒高度在10~15 cm为宜,尽量减少溶液喷溅,降低手术感染风险。此外,本研究受条件限制,未对塑料瓶装溶液进行采样,未来可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进一步为临床操作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56;64.

[2]郑建萍,张红梅,相敏,等.瓶装丁基胶塞无菌溶液取用方法的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7,22(22):50-51.

[3]李建珍,郑学章,郑秀萍.ICU病房开启的无菌溶液无菌状态的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2):142-143.

[4]谢莉玲,何模英.易开型药瓶瓶盖开启后消毒与否的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6):464-465.

[5]刘珉甬,徐世秀,陈宇.塑料瓶盖溶液瓶塞消毒与不消毒效果的对比研究[J].临床护理杂志,2004,3(4):1-2.

[6]房丽,黄晓兰,赵宝红,等.袋装溶液瓶塞开启后瞬间使用消毒与否的研究与分析[J].护理研究,2014,28(22):2760-2761.

[7]李敏,甘晓琴,聂智容,等.我国瓶装丁基胶塞无菌溶液使用及管理研究现状[J].护理学杂志,2014,29(4):91-92.


基金资助: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20HL-16;


文章来源:席杨娟,李俊杰.不同溶液取用方法对溶液无菌状态及喷溅范围的影响[J].循证护理,2024,10(09):1596-1600.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循证护理

期刊名称:循证护理

期刊人气:4602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主办单位:山西医学期刊社

出版地方:山西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2095-8668

国内刊号:14-1377/R

邮发代号:22-274

创刊时间:2014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