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浅谈云南省茶产业生态发展的现状

  2020-05-07    506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云南省重要特色高原经济作物就是茶叶,也是非常有潜力的绿色食品产业。本文根据相关的研究和成果,从南茶产业发展的限制入手,分析了品牌建设、原料生产、自身优势德等情况,并找到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接着探讨了云茶产业绿色生态发展的有效路径,并提出进一步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龙头作用,利用好云南现有的生态和文化优势,坚持走高质量产业化发展道路及重视GAP与HACCP应用等对策建议。

  • 关键词:
  • 云南
  • 生态发展
  • 茶产业
  • 贸易
  • 加入收藏

做强茶产业是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和推手。茶产业是云南重要的传统优势产业,成为了当地农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柱产业之一[1],也是云南最具潜力的绿色食品产业。当前,云南茶产业迎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云南省高原茶产业和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优势有助于茶产业的生态发展,进一步推进茶产业提质增效、茶区脱贫攻坚、茶农持续稳定增收。总的来说,茶产业是云南最有资源基础、最有发展优势、最具潜力的绿色食品产业,有能力走在全国前面。


1、云南省茶产业发展现状


1.1茶叶产销现状

云南茶叶种植时间较长,茶产业现已发展成为高原特色农业,是助力农民增收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柱产业。根据云南茶业流通协会《2018云南茶产业发展报告》及云南省农业厅数据统计资料显示,2018年云南省茶叶面积630万亩,采摘面积600万亩,改造中低产茶园20多万亩,有机中高产茶园、生态茶园、绿色茶园提质增效明显。云南省有机茶园面积45万亩,茶叶总产量39.83万吨,产量位居全国第二。其中成品茶产量30.63万吨;云南省茶叶精制率达77%。茶产业实现综合经济产值843亿元,位居全国第三,其中农业综合产值167亿元;茶叶加工产值297亿元;第三产业综合产值379亿元。三产产值比1:1.8:2.3,一、二、三产业逐步实现融合协调发展。产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产业规模和综合发展效益稳步提升。

1.2种植地区分布

云南省茶叶种植地大多在山区、位于高地,污染少,生态环境好。目前,云南有15个地州(市)110多个县(市、区)生产茶叶,共有茶农800多万人,涉茶从业人口约占云南总人口的25%,达100多万人。而云南省茶叶主产区主要是大叶种茶分布地区,分布于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在普洱、西双版纳、红河、临沧、大理、保山、文山、德宏等8个州市,种植产量约占云南全省的90%。

1.3茶叶产品结构

普洱茶是长时期享有好名声的传统历史名茶,泛指用原产于云南大叶种茶树的鲜叶,经过杀青、揉捻、晒干等过程而制成的一种晒青茶。云南红茶分为滇红功夫茶和滇红碎茶,两种都称为滇红。云南绿茶包括晒青、炒青、烘青和蒸青以及各种名茶。紧压茶主要以晒青毛茶经过筛制、蒸压成型的茶类。花茶采用浓郁芬芳的鲜花和上等滇绿窨制而成。目前云南省成品茶主要以普洱茶、滇红茶、绿茶为主,这三种茶叶产量约占全省成品茶总产量的99%。2018年各类成品茶产量中,普洱茶为14.3万吨;红茶为8.1万吨;绿茶为7.9万吨;其他茶类0.3万吨。茶产品的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

图12018年云南省各类成品茶产量结构统计图

1.4销售收入

目前,云南普洱茶集团、云南滇红集团、云南茶苑集团、下关沱茶集团、耿马蒸酶茶集团、云南龙生集团等重点茶产业已形成规模经营的初步阶段。云南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也备受青睐,云南70%以上的茶叶销售到20多个省区市及国外。云南省精加工能力进一步提升,着力促进茶农人均收入快速稳定增加。2018年茶农人均来自茶产业收入达3630元,比上年增加350元,增长10.7%;2015-2018年茶农人均增收均在300元,增速在10%以上。云南茶农收入稳步增长。


2、云南省茶产业发展优势


云南处于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拥有丰富的古树茶资源,种植和利用茶叶的历史悠久。茶叶是云南三大经济作物之一,有着其他农作物和产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云南特有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推动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2.1生态优势

云南是发展无公害茶和有机茶的好地方,云南茶区光热充足,雨量丰富,土壤疏松,有机质元素含量高。云南西南部的生态环境十分适宜无公害大叶种茶树种植和生长。普洱、西双版纳等地州森林覆盖率达60%,优越的生态环境有利于茶叶优良品质的形成,使得云南省茶叶具有优良的品质和极低的无公害农药残留量,无公害茶和有机茶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的推进,进一步促进了云南茶叶绿色产业化发展。

2.2资源优势

云南有丰富的优良茶树资源。《明清云南经济史二论》一文中指出:“云南有20余种茶属植物,占全国20%,大部分在西双版纳、哀牢山区一带。”南糯山的“古树茶王”至今有800多年的历史,发现100多个地方群体品种,国家审定勐海大叶茶、凤庆大叶茶等成为国家级有性系茶树良种。

2.3种质优势

山茶属茶组植物中共有47个种和3个变种,云南发现有35个种和3变种,其中有26个种和2个变种为云南独有。云南省有地方茶树品种199个,其中有性系良种153个,无性系良种49个,5个国家级良种,14个省级良种。云南大叶茶的有效成份含量高,各种有效成分的结构组成和比例协调适口。因此,云南大叶茶是较好的原料。

2.4文化优势

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各个少数民族有不同的独特传统饮茶习俗。从唐代南朝时期彝族“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的习俗到今天白族“三道茶”、“烤茶”;傣族的“竹筒茶”;昆明的“九道茶”;凤庆的“打油茶”;基诺族的“凉拌茶”,佤族的“烧茶”;纳西族的“龙虎斗”,布连、布朗族的“青竹茶”和“酸茶”,布依族的“青茶”、“打油茶”;藏族的“酥油茶”等。不同的民族茶饮习惯共同构成云南民族茶文化的主要内容,与其他茶叶大省相比,这也是云南的特色,如果将传统文化优势进一步传承与发展,将成为独特优势。


3、云南省茶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3.1规模效益不大

云南茶企业中,个体和中小企业较多,整体规模不大,生产管理与技术水平有待提高。茶叶在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保山等大部分茶产区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但优质的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只有0.67万亩左右,其余大部分为有性系群种,且品种参差不齐,品质退化,严重影响了云南茶叶的产量和质量。云南省茶园78%是价低利薄的毛茶(粗加工茶),平均40元/千克。云南省名优产量为7500吨左右,产值2.5亿元。云南省近年来干毛茶总产值呈稳步增长的趋势,但未充分体现茶园面积及茶叶总产量均排名全国第二的优势,相比福建、浙江等茶区差距较大。

3.2龙头企业不多

云南茶企大多处于制度不够完善、市场化进程相对缓慢地区,茶产业龙头企业少,当地茶企主要出口散装原料茶,产品缺乏精深加工,附加值低。企业间以低层次竞价水平为主,忽略了品牌竞争优势。云南省有茶叶初制所(厂)8000多个、精制厂1000多个,茶园占地面积630万亩,180多家茶企产值达千万元以上,30家产值达亿元以上;产量5000吨以上企业10家;茶叶销往全国31个省(市、区)和30多个国家(地区)。但云南茶企目前仍是“两大两小”的形势:产量比重大,绩效小;茶企数量多,规模小。

3.3品牌创建不深

云南省茶叶品牌有100多个系列,虽有“龙润茶”“大益茶”“下关沱茶”等大品牌企业,但形成规模的很少,品牌“多小散弱、有好茶无名牌”,品牌质量创建不深,龙头企业少。云南大多数茶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品牌档次低,竞争力弱,这些问题也直接了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知名品牌不多,没有形成品牌效应,市场份额小[2]。云南茶企业缺乏资源整合,难以“走出去”开拓市场,品牌的国外市场竞争能力弱。

3.4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

云南省茶园多在山区,存在生产条件差、劳动力缺乏、机械化程度低等问题。目前,在茶叶生产中,尤其是茶叶采摘仍以人工采摘为主,茶叶科研投入不足。另外,茶叶生产中,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丰富的茶叶综合利用及功能性研究成果未能转化为市场,对各类茶叶的系统研究不足,科技研发技术存在劣势。茶叶精深加工及茶叶利用开发方面有待加强,茶产业链与茶叶附加值上与国内其他省份存在差距。


4、对策建议


4.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龙头作用

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一是调整茶税征收,云南省对精制茶(特别是普洱茶)增值税征收的税款较高,可对茶税征收做出相应的调整。二是做好叶种植技术良种的宣传和推广,因地制宜选择茶树品种培育试验成功后,推广栽种。三是制定茶农利益保护机制,政府给予一定的补助,建立一个将茶叶产业现状联系起来的茶叶种植保险基金。

4.2充分利用好现有生态和文化优势

云南省生态条件良好是茶产业发展的一大优势,为维护当地生态平衡,应该对传统的茶园进行改造,建设良种生态茶园[4]。云南丰富的茶文化是另一大优势,介绍、宣传各个少数民族对茶的利用认识,继续深入发掘利用民族茶文化,使茶叶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例如普洱茶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和较大的世界影响力,是发展茶产业的一个突出亮点。

4.3走高质量产业化发展道路

促进茶产业的高质量产业化发展,要加大对茶叶的深加工。云南茶叶品种的资源优势可进一步取得比较优势、争取竞争优势[3]。目前毛茶和大众茶是云南茶区深加工的主要生产茶,价格为40元/千克左右,不同品质的各类茶价格差距非常大,要提高产值必须走名优茶有机茶生产之路,创立以绿色、优质、安全为主要特点的高质量名优茶叶名牌,稳定并扩大名优茶产量,大力支持推进产业化经营,走高质量产业化发展之路。进一步突出“普洱茶”“滇红茶”两大区域公共品牌,打好云茶“绿色茶、有机茶、健康茶”品牌,促进云南茶产业走高质量产业化发展道路。

4.4重视GAP与HACCP的应用

良好农业规范(Good Agricultral Practice)是目前国际通行的从生产源头加强质量安全控制的有效措施。食品安全卫生预防控制体系(Hazard Analysic Critical ControlPoint)强调保证食品的安全、卫生,避免消费者受到伤害。GAP和HACCP体系在食品安全方面,可运用于茶叶种植、茶叶采摘不合理、农药肥料使用不当、加工工艺和方法的不当、加工环节出现产地环境不合格等问题。对外贸易方面,HACCP体系和GAP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5],可提升云南茶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市场化进程方面,一定程度能解决云南茶场仍处于制度不够完善、市场化进程相对缓慢地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由此弥补由外部市场环境不利因素所造成的损失。目前,云南仅有龙润茶种植基地、大益布朗山茶园基地等通过GAP认证,云南龙润、大益普洱茶勐海茶厂、安宁海湾茶业、普洱祖祥高山茶园等企业通过HACCP体系认证。未来绿色发展正成为云茶产业发展的突出亮点,云南茶企更应重视HACCP和GAP在管理体系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晓霞.云南茶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6):21-24.

[2]王晨,王彤,吴倩.基于SWOT模型对云南茶产业发展的战略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6,(12):476-479.

[3]张焱,李学林,毛昭庆等.云南茶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5):200-204.

[4]李娅,韩长志.云南省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方园艺,2014(2):175-180.马会杰,杨丽冉.基于中国茶产业发展报告的云南茶产业SWOT分析[J].茶文化研究,2018,(11):40-43.

[5]崔鑫霞,牟春林,潘科,等.浅谈当前贵州茶产业应用管理模式的重点[J].贵州茶叶,2010,38(3):35-37.

[6]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经作处.中国茶的绿色发展[J].中国投资,2018,5(9):47-48.

[7]黎斌林,彭志远,龙蔚等.云南省有机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于极边乌龙茶的调研[J].安徽农业科学,2016,(5):256—261.

[8]郭跃华.云南茶产业发展问题研究[N].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8,(4):141-143.

[9]沈政.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技术效率和经营利润的影响——基于精制茶加工企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15,35(2):177-187.

[10]王永强,钱和.良好农业规范(GAP)在碧螺春茶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13,(2):44-48.

[12]刘冰露.云南高原特色茶产业竞争力分析[J].当代经济,2017,(1):78-79.

[13]温晓菊,鲁成银.良好农业规范在我国茶业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1):12-16

[14]孙强,张乔蕾.云南茶产业庄园化发展的思考[J].中国商贸,2011,(9):212-213.


孟小露,杨振燕,柳娥.云南省茶产业生态发展研究[J].福建茶叶,2020,42(04):62-63.

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云南省茶产业生态发展研究(2019J0199).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国际贸易问题

期刊名称:国际贸易问题

期刊人气:2351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经济

国际刊号:1002-4670

国内刊号:11-1692/F

邮发代号:2-847

创刊时间:1975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