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降低PICC导管移位管理中的应用

  2024-05-10    20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目的:探讨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FMEA)在降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移位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3月PICC置管治疗的104例病人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选取2023年4月—6月采用PICC置管治疗的110例病人作为观察组,实施FMEA管理模式,比较两组风险优先指数(RPN)、治疗间歇期导管移位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干预后5个失效模式的RPN值、PICC导管移位率、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MEA模式管理可以发现管理流程中潜在的问题和漏洞,降低PICC导管移位率,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保证病人安全。

  • 关键词:
  • 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
  • 导管移位
  • 护理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 风险管理
  • 加入收藏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是肿瘤病人化疗及长期需要静脉输液治疗病人的安全、可靠的通路[1]。PICC置管技术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应用,具有操作简单、使用安全的优点,特别适用于反复化疗的肿瘤病人[2,3]。PICC导管移位不仅影响导管的正常留置和临床应用,还会发生椎体侧积液、心房颤动等特殊不良事件,给病人带来痛苦,加重病人的经济负担,甚至可能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4,5]。为保障病人静脉治疗过程安全,将静脉治疗风险系数降到最低,临床应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及管理模式。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FMEA)是一种前瞻性的管理模式[6],通过对整个护理流程高风险进行分析,逐一识别风险环节,结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降低病人的风险系数。FMEA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风险管理中,但对PICC导管移位管理研究的学者较少。本研究选取我院应用PICC导管的肿瘤病人214例,观察不同干预方式的管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月—3月在我院实施PICC置管及维护的104例肿瘤病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68例、女36例,年龄70(59,74)岁。选取2023年4月—6月在我院实施PICC置管及维护的110例病人作为观察组,其中男70例、女40例,年龄67(62,7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年龄>18岁;2)能够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没有认知障碍;3)PICC置管后,继续在本院进行PICC导管维护。排除标准:1)资料不完整;2)有PICC置管史;3)预计带管时间<1个月;4)治疗期间,病人家属要求放弃治疗。

1.2干预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PICC护理管理模式,对病人及其家属讲解PICC的目的及意义、PICC如何维护、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运用FMEA模式改进后的护理方法进行管理,具体管理措施如下。

1.2.1组建项目管理团队

由护理管理人员、护士、医师共8人组成项目管理团队。所有参与人员均接受过FMEA知识和PICC相关知识的系统培训。

1.2.2编制精细化的PICC评估、置管和维护流程图

研究团队讨论、分析后,制定精细的PICC评估、置管和维护流程图,见图1。

图1 PICC评估、置管和维护流程图 

1.2.3讨论并识别潜在失效模式

通过对2023年1月—3月PICC导管移位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头脑风暴法和专题会议法列出各步骤可能引起PICC导管移位的所有相关因素,然后按照FMEA方法确定PICC导管移位的潜在危险因素,最终确定风险优先指数(risk priority number, RPN)。

1.2.4风险优先级

RPN值的计算表达式为:RPN=S×O×D,S(severity)是失效后果,指该失效模式发生时产生的危害,以1~10分赋值,1分为失效模式引发的结果不严重,10分为造成的结果非常严重,其中严重影响(致死或功能丧失)为9~10分,高度影响为5~8分,中度影响为3~4分,无影响(影响程度低)为1~2分;O(occurrence)是失效概率,指该失效模式发生的概率,以1~10分赋值,1分为极不可能发生,10分为非常可能发生,其中极高为9~10分,中等为5~8分,低为3~4分,极低为1~2分;D(detection)是失效检测难易度,是指在该失效发生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当前的控制措施检测的概率,以1~10分赋值,1分为失效模式发生容易被检测出,10分表示不容易检测出,其中极低(绝不)为9~10分,低(不太可能)为7~8分,中(可能)为5~6分,极高(总是)为1~4分。RPN得分越高,表示失效风险优先级越高。当RPN值>125分,需要改进该失效模式并优化该过程,FMEA管理团队成员针对RPN>125分的失效模式制定纠正措施,详见表1(针对对照组不足的改进措施)。

表1 PICC置管病人导管移位的FMEA

1.3评价指标

在病人每次进行导管维护时,比较两组RPN值、PICC导管移位率及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了解病人对PICC导管置管维护情况的满意度,总分为100分。满意为90~100分;基本满意为60~<90分;不满意为<60分。病人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例数/调查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描述,偏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M(P25,P75)]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定性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后失效模式RPN值比较

RPN值>125分的失效模式通过实施风险管控干预后RPN值均<125分,观察组各项分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干预后失效模式RPN值比较

2.2两组PICC导管移位发生率比较(见表3)

表3两组病人导管移位率比较 单位:例(%)

2.3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见表4)

表4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单位:例(%)


3、讨论


3.1 FMEA有助于PICC导管管理的风险预警

FMEA作为一个系统的前瞻性风险分析方法,通过检查整个过程、预测主要不良事件并实施预防措施来积极解决问题,可用于临床安全管理。在烦琐的护理工作中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对可能存在的PICC置管及维护风险进行充分的认识及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7]。本研究显示,在PICC置管和维护过程中应用FMEA管理模式可让护理工作者对病人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前瞻性、系统性的分析,评估置管及维护流程中哪个环节可能出现失效事件以及如何处理相应风险,不仅可以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还可以发挥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对PICC的科学管理,使临床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应用,有益病人健康。

3.2 FMEA可有效降低PICC导管移位率

本研究将FMEA引入PICC导管移位管理中,团队成员使用FMEA对PICC置管病人的失效模式和导管移位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通过回顾既往病例情况,运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分析各环节的危险因素,针对高危因素提出并实施预防和改进计划[8,9]。在实施FMEA后观察组5个失效模式的RPN值均低于对照组。考虑其原因为:实施FMEA风险管理能够正确找出PICC导管移位中的危险因素,结合临床实际采取相应改进措施,能够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优化高风险环节管理效果。

3.3 FMEA可用于PICC导管风险管理

研究显示,FMEA风险管理模式可以较好地暴露项目管理和流程控制中的缺点[10]。目前,FMEA风险管理模式已广泛用于临床护理管理、管道护理、给药流程、医院感染控制、设备维修与更新等方面。结合FMEA的临床管理可有效降低临床高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指导临床护理工作安全有序进行,提高病人及医务工作者的满意度[11,12,13,14,15,1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可能原因是:实施风险管理措施提高了护理质量、病人对PICC置管认知度及自我护理能力。一针式隧道法PICC置管流程各阶段的标准流程,使护士在执行过程中有依据、有规则、能遵循[17,18,19,20]。本研究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严格规范护理操作,提高了护理人员对置管风险的认知。实施FME纠正措施后进行效果评价,能够降低PICC导管移位的发生,从而减少非计划拔管。在实施FMEA的过程中,促进了医护一体化合作,使护理工作者愿意改变并提出建议,鼓励医生积极参与,承担相关风险,利于团队协作。由此可见,将FMEA法用于临床实践中,有助于提高风险管理效果。

3.4 FMEA在PICC导管移位风险管理中应用的不足之处

FMEA的应用虽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FMEA实施耗时久,需要团队协作,同时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培训,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2)FMEA中的RPN值是由团队成员讨论汇总最终确定,主观性较强,客观性欠佳;3)FMEA暴露可能出现错误的高风险环节,而不是消除,需要团队成员具备良好的协作和沟通能力,共同制定并实施相关纠正措施,优化高风险环节,从而降低相关风险发生率。


4、小结


FMEA的应用有助于医护人员识别PICC置管及维护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护理安全和病人的满意度。但是,FMEA作为风险识别管理工具,实施过程存在主观性,与FMEA项目管理成员的知识水平和临床经验有很大的相关性。FMEA实施人员需要丰富的医学、FMEA理论知识及临床经验。


参考文献:

[1]田素红.肿瘤化疗患者在进行PICC置管时出现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措施探究[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2):139.

[2]马丽娟,林丽,朱娓,等.风险防范管理体系在宫颈癌PICC置管化疗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20,34(14):2515-2519.

[5]许歌,娄小平,程艺,等.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模式应用于PICC置管白血病化疗患儿导管维护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0,36(14):1073-1077.

[7]邹慧惠,邹慧嫦.基于家属参与式护理模式在PICC置管的化疗间歇期老年肺癌患者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2020,33(3):727-728.

[8]丁晓毅,吉娟.基于风险管理法的新生儿PICC护理对降低风险发生率的影响[J].母婴世界,2019,9(24):171.

[9]赖品英,叶宇梅,谷岩,等.FMEA模式管理在降低PICC置管风险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8,24(10):119-120.

[10]宋宏源,何立,刘俊.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降低神经科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9,5(7):13-15.

[11]董翠萍,汪晖,潜艳.FMEA在开胸术后压疮高危患者压疮管理中的运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7(11):140-142.

[12]张桂兰,周莹.FMEA失效模式在预防神经内科重症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7(3):165-168.

[13]罗利珍.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麻醉复苏室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广西医学,2017,39(2):283-285.

[14]王翠云,沈媛,鲁显福.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麻醉恢复室安全交接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21,36(19):1782-1785.

[15]李相林,米元元.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穿刺部位出血护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7,34(22):40-44.


文章来源:张红,刘中秋,万红燕,等.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降低PICC导管移位管理中的应用[J].循证护理,2024,10(09):1669-1672.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护理学杂志

期刊名称:护理学杂志

期刊人气:9431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出版地方:湖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1-4152

国内刊号:42-1154/R

邮发代号:38-342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