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探析

  2023-08-29    224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高校思政教育的逻辑关系,然后论述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内涵,接着说明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必然性,最后提出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路径。

  • 关键词:
  • 二十大精神
  • 党的二十大精神
  • 思政教育
  • 政治教育
  • 高效
  • 加入收藏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新时代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在行动指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拓展和实践落实是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形式。《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1],故应以高度的思想主动和政治自觉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一、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高校思政教育的逻辑关系


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2]由此,研究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个体具象与社会存在的发展规律成为揭示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辩证关系的重要遵循。新的时代背景下,仍需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指导高校思政教育,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高校思政教育的辩证统一,在坚持守正创新中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逻辑关系。

(一)个人与社会相统一原则

党的二十大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结合,其唯物史观内涵丰富。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社会活动由具体的人及其具体的行为组成,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思政教育本身是做人的工作,开展高校思政教育活动的个体和对象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最小单元,高校思政教育活动是引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代化、创新化发展的关键要素,即具有社会属性的具象化个体促进了社会全局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主题鲜明,强调在当代中国社会发生历史性变革和当前世界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下,全党同志要艰苦奋斗、踔厉奋发、不忘初心,才能以中国式现代化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新华章[3]。高校人才培养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同源同向,能满足社会生产和个人发展所需:通过引导当代大学生深刻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时代意蕴,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自觉融入社会建设的需要,以青春之我担社会之责,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其实质反映的是个人本位化和社会本位化的融合统一。

(二)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原则

主客观统一性是人改造自身与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汇报了过去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笃行不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取得的一系列彪炳史册的历史性成就要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以主观能动的、历史客观的、联系发展的观点体察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主客观统一性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实践应遵循的宗旨,在发挥思政教育促进个体思想发展完善作用的同时,要以个体思想与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统一来发挥思想指导实践的作用。具体来说,高校思政教育应该牢牢把握真理性认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以社会客观现实反映个体主观能动,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党的二十大精神揭示的客观规律。党的二十大报告客观解读了社会现象及背后的结构特征和底层逻辑,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客观需要为奋斗目标的社会价值的实现,能够引起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观思考。

(三)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原则

党的二十大奋斗历程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实践,党的二十大报告是对过去五年和新时代十年一切工作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概括。高校思政教育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育人活动,其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具体的实践落实,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在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下的科学应用,是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需要,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定义。对此,要以富含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高校思政教育理论体系框架搭建起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发展的多元阐释范式,在党的二十大实践经验中检验和发展高校思政教育理论,形成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创新新局面,从实践中得到检验、发展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导思政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并将此纳入实践育人环节,实现思政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论理论意义及在价值观引领下的实践层面的统一,以清晰的理论与创新的实践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内涵


高校思政教育新内涵具有导向性、规定性、意识形态特征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思政教育同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成就一道,于变局中开新局,展现出一系列新特征、新任务和新进向。

(一)“中国式现代化”涵盖高校思政教育新特征

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党和国家过去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发展历程的伟大变革,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时代特色理念,创造了我国新发展道路,反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暗含若干特定现象外在特征的运行逻辑,从经验与方法、国内与国际、历史与现实多维度作出论断,显示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独特的现实意蕴和未来境域,而思政教育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思想赋能、价值引领,打下了坚实的精神基础。新时代、新征程具有新的特征遵循,且在历史实践中形成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特征点,对此,要以高校思政教育之“矢”射中国式现代化之“的”,以“中国式现代化”特征教育理念开启高校思政教育新局面。

(二)“中心任务”指导高校思政教育新任务

党的二十大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中心任务的提出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性意义的精准概括,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中心任务的提出有利于缓解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多方面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矛盾问题,而为解决矛盾问题开展各项工作是新时代的新任务。教育事业方面,面对社会思潮多态化发展趋势,需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化解意识形态领域的突出风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高校思政教育应响应时代呼唤,以生为本,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跨越教育层面的“塔西佗陷阱”,增强教育的公信力,发挥为社会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保障的功能。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进入了新时代,但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根本任务并没有改变,解决思想层面、意识形态领域的突出矛盾问题对高校思政教育开创新局面提出了新任务。

(三)“中国化时代化”引领高校思政教育新方向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4]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伟大历史实践对“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及“世界之问”作出科学回应,提出了中国方案,回应了历史关切,体现了中国智慧,体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理论指归和实践运用上的优越性。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要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避免陷入“陷阱”。经济方面,高校思政教育要进一步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造一批符合现代化产业结构调整和交叉方向工业体系建设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加快构建经济新发展格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增长;文化层面,高校思政教育要加强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秉承和而不同、互鉴互容的文化交流观,构建国际化视野下的特色文化体系,强化思政教育的文化育人作用,跨越“金德尔伯格”陷阱,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社会层面,加快转变思想认知,引导学生严私德、明大德,认清国际社会形势,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跨越“陷阱修昔底德陷阱”,推动命运共同体构建。


三、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必然性


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抓住事件,寻求变化;抓住时机,与时俱进;抓住大势,守正创新,实现高校思政教育与党的二十大精神互融互促具有时代的必然性。

(一)符合党和国家事业长治久安的政治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中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5]。《决定》指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服务党和国家的各项任务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光荣传统和思想优势,促进党和国家事业的繁荣稳定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政治要求。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符合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遵循,符合思政教育建设实践应用导向需要和内生性需要。党的二十大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蕴含的政治文明大局、政治伦理观念、政治价值意蕴,为党和国家良好政治生态的塑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思政教育工作,引导广大青年深化思想认知,进一步认同党的领导,并自觉融入教育、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能从宏观层面深化各行各业对于世情、国情的根本认知,使其坚定历史自信,进而让党和国家这艘大船行稳致远。

(二)符合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

明确高质量发展内涵,靶向高质量发展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同时提出我们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经历多样外界环境变革。恩格斯认为:“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6]其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度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新时代“理想的意图”,是大变局下主流思想意识的科学反映,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理想力量,以“理想的意图”促进“理想的力量”外化,其实质是作为社会意识的党的二十大精神对作为社会存在的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

(三)符合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时代要求

高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对当代青年进行意识形态引领和价值观塑造,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为解决这一“根本问题”提供了深湛的思想富源,有利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高校思政教育沿着时代脉络在其本源上实现了守正创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四有”新人要求的基础上不断强化,“有理想”“有道德”等培养目标向着“有本领”“有担当”方向拓展深化,这符合新时代发展理念下高校学生发展的新路向。教师要坚持运用唯物史观,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7],借助表意形式和传播媒介推动其具象化传播,进一步强化当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的认同。历史虚无主义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甚嚣尘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对扰乱大学生基本历史认知、颠覆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等形形色色历史虚无主义问题的修正。通过深入学习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中体现出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增强辨析能力,化解和防范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风险,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明辨是非曲直,增强自我定力;肩负历史使命,勇担时代重担。


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路径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探索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行路径,能够拓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度,加大思政教育工作的力度,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高度和温度。

(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化理论研究,拓展思政深度

“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8]即先以自己为道路,再为后来者开路。思政教师是在思政教育活动中贯彻落实宣扬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践者,要加强学术研究,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要求。第一,重视探究性学习。原原本本学原著,对党的二十大报告进行研究学习,深入理解其内涵,精准把握其外延,并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进行理论研究,对形成的阶段性的理论成果进行宣传阐释,为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构建理论谱系。第二,加强培训。邀请校外专家学者走进来,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系统培训;鼓励校内教师走出去,前往教育基地进行理论学习,参加集体备课会、学术研讨会等,使之多渠道进行学术理念深化学习。由此,在理论培训学习中坚定教师的理论自信,让教师在深化理论研究中砥砺奋进,创造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用学术成果关注时代热点。第三,联合开发建设党的二十大精神数字化学习平台。通过资源共建共享营造人人能学、随时随地可学的智能化学习氛围,促进高校内外的思政教育理论交流,书写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成果闪耀各地高校的光辉篇章。

(二)抓好教学实践,增强育人实效,加大思政力度

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具有概括性、抽象性特点,新时代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激发多要素资源协同创新,拓宽教学实践渠道,可推动学理性理论研究向实践教学成果有效转化,实现思政育人效果由“感性认识”到深层次“理性认识”的转化。面对当前各高校内部思政教育研究环节交叉融合不足、系统联动欠缺、思政功能失真等问题,各部门要充分借力大思政优势,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大思政协同教学平台建设。对此,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协同校学工部、校组织部、校团委、学生社团开展有关党的二十大校内外实践活动,合理安排党的二十大思政选修课。同时,整合多种实践教学资源,将PU学时量计入党的二十大实践活动:开展党的二十大劳动教育活动,在劳动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开展师生座谈会,讨论党的二十大;打造党的二十大社会实践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并定期组织师生学习实践,增强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融入思政课程,打通课程思政,提升思政高度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推动思政课程建设、加强课程思政创新、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应有之义。思政课程是高校内部系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他课程应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根本指导,形成协同育人效应。党的最新精神理论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需要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教育双轮驱动,对此,教师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和各环节。在学懂、弄清、悟透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前提下,教师要探析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点、难点、热点,研究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与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的有机结合。例如,可从“史观、史法、史料”三个维度研究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9];“立足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多方资源”,全面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10]。另外,可以教材为依托,以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十年变革等主题为着手点,引领学生清楚认识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凝聚实现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四)拓宽宣讲渠道,组织新闻宣传,提升思政温度

《决定》提出要集中开展宣讲活动,精心组织新闻宣传。高校各级党委部门、组织机构要“操其要于上,分其祥于下”,在集中统一领导下自上而下地组建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赴兄弟高校、当地企业、社区、农村有组织地进行宣讲,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线上线下相结合,注重宣讲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吸引力,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党的二十大精神要义,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教育活动,提升思政教育的温度。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特点和地方特色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宣传工作,优化话语体系,创设宣传情境;创新传播媒介,完善宣传渠道。具体可在校党刊、宣传栏、广播站进行党的二十大精神新闻集中宣传报道,发挥传统媒介的固有作用;积极开辟网络宣传渠道,有针对性地选取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新闻网站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以精心制作的短视频、推文作品等形式,形成正面网络舆论态势。


五、结语


党的二十大的召开为高校思政教育研究带来了新的理论溯源,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进一步挖掘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高校思政教育之间显性或隐性的关系,可以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二十大精神的决定[EB/OL](2022-10-29)2023-06-02].

[2] 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42.

[3]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4] 习近平在省能腺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波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东重耍讲话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水奋力堪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简章(NJ人民日报.22-07-28(1).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38.

[6]顾海良.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握高校思政课发展新境界新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11):4-12.


基金资助:南京工业大学2022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编号:SZ20220348);


文章来源:于勇.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23,9(16):39-42.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期刊名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期刊人气:2539

期刊详情

主办单位: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政治

国际刊号:1002-9907

国内刊号:11-1496/D

邮发代号:2-378

创刊时间:198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