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灾害事故救援活动中抢救生命是首要任务,但复杂的现场环境给搜救工作带来阻碍,多旋翼无人机作为新型智能救援产品,具有技术先进、操作简单、成本低等优势,搭载各种传感器后具有灾情航拍、生命探测、运送物资等救援能力,是前景广阔的航空救援力量。
我国是一个多灾害国家,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建筑倒塌等灾害事件时常发生。灾害发生后的72小时,发现掩埋下的幸存者并及时救出幸存者是救援人员面临的重大挑战。但现实搜救中,救援工作面临重重困难:灾害现场交通、通讯中断,地形复杂,救援部队无法第一时间到达重灾区域,未能及时掌握前线第一手资料;传统救援以搜救员、搜救犬为主力,辅以生命探测仪等工具搜索幸存者信息,受生理极限影响搜救区域未能迅速大面积铺开;灾害现场裸露尖锐建筑物、钢筋及松动建筑物板块造成的安全隐患较多,易对救援人员及幸存者造成伤害。
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UAV”),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可实现操手远程控制或由机载计算机自主控制。无人机分为固定机翼无人机、多旋翼无人机、无人直升机,最早多用于战场侦察、定位校射等军事任务。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无人机逐渐应用到民用领域,尤其是多旋翼无人机以其起降不需要专门场地、体积小、操作简单,搭载多种新型传感器便能胜任恶劣、复杂、高危环境的优势,逐渐投入到灾害现场救援的应用中。
1、多旋翼无人机的工作原理及优势
多旋翼无人机,是一种具有三个及以上旋翼轴的特殊的无人驾驶飞行器,通过各轴上的电动机转动带动旋翼,从而产生升推力。多旋翼无人机结构简单,小巧灵活,造价成本低,操纵上可实现垂直起降、稳速悬停,飞行范围可控,对起降场地和跑道无限制,在复杂环境中还能实现低空飞行又不用考虑驾驶人的安全问题。多旋翼无人机可搭载各种用途的传感器,变成针对性的实用智能工具。如搭载高清航拍摄像头,通过摇杆控制调节拍摄角度和距离,可以实时获取图像、声音数据;搭载多用途传感器,实现获取信息途径的智能化,变身行业化应用工具。
2、多旋翼无人机在灾害现场中的应用
2.1 航拍灾害现场形成图像分析
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大型灾害现场,现场地势复杂,交通中断,救援队伍第一时间靠人力往往难以全面收集灾况信息,无法为全方位的救灾部署提供依据。掌握灾害现场具体的受灾程度,迅速打通生命通道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多旋翼无人机搭载高清航拍摄像头后,可以赶在救援部队到达之前就开展高空侦查活动,通过远程实时操控,及时传回清晰的图像、声音数据。通过无人机航拍处理后生成的图像分析,后台指挥部可以根据受灾轻重区域做出人员调配、物资调度、救援路线的规划,为科学救援提供精准方案。
如灾情评估严重,为做好长线救援规划,还可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生成灾害现场的三维分析模型。目前多旋翼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有了很大突破,通过在无人机同一飞行平台搭载多个高分辨率镜头,完成灾害现场区域布点的垂直、倾斜多个角度大规模影像收集,再经过计算机对获取影像数据的校验、处理、合成,最后形成逼真的灾区三维模型,为灾情研判和灾后重建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灾区通信中断,中科院研究队伍率先尝试将无人机应用到震中灾区航拍,及时获取封闭地区高精度的灾情信息。后来的玉树、芦山、鲁甸地震,无人机在抢险救灾中均有重要的应用,未来无人机将是应急救援中不可或缺的高科技力量。
2.2 巡航探测生命迹象
发现生命迹象及时抢救幸存者是救援工作的首要目标,生命探测仪是目前认为有效且广泛地用于灾害现场搜索生命的救援工具。常见的生命探测仪有声波振动探测仪、红外生命探测仪、雷达生命探测仪等。传统搜救模式是救援人员携带生命探测仪近距离接触灾害现场进行救援工作,救援人员劳动强度大,且复杂、高危的地形对救援人员的行动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无人机搭载生命探测仪通过电池补给、多机替换巡查,行动速度快,抢救效率高,还能保障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
(1)多旋翼无人机搭载红外生命探测仪
红外生命探测仪是常用的生命探测仪,主要依据感知温度的差异来区分搜索目标。任何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都能产生红外辐射,人体作为天然的红外辐射源,其恒温的特性使其发射出的红外波段具有固定的范围值,约在3-50μm波段,其中46%的人体辐射能量集中在8-14μm波段。红外生命探测仪的核心部件由能检测这个特殊波段的红外光电传感器构成,如果找到这个范围的红外线,意味着该区域存在幸存者的可能性很大。红外生命探测仪还具有夜视功能,不受黑夜、雾霾、浓烟环境的影响。搜救人员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使用多旋翼无人机搭载红外生命探测仪进行生命搜索,能随时深入能见度低的环境进行长时间工作,既能与死神争夺黄金救援的每分每秒,又能提高对幸存目标的区域定位,为下一步开展救援提供方向。
(2)多旋翼无人机搭载雷达生命探测仪
雷达生命探测仪是利用多普勒效应来探测生命信息的救援工具,利用电磁波穿透建筑废墟等遮挡介质对一定近空间进行扫描,接收器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并进行智能分析,人体存在呼吸、心跳、移动等微小变化就能被灵敏识别出来,再经过测量计算对幸存者精准定位。雷达生命探测仪不受遮挡物的影响,穿透力强,抗干扰性能好,非常适用于地震、坍塌、建筑物倒塌下的生命救援,是目前最有效最具潜力的生命探测仪。
雷达生命探测仪在复杂灾害现场工作时通常划分区域进行搜索,为达到良好的工作效果,需尽可能地清除划分区域内的活动人员,以减少外界带来的干扰。经过无人机飞行的“全局布网”和“二次排查”,计算机仿真软件及时捕捉多旋翼无人机搭载雷达生命探测仪工作的区域及探测信息,能够多方位探测幸存者的准确位置,提高了探测精度和搜索速度。
3、多旋翼无人机应急救援中需要提高的技术问题
多旋翼无人机在灾害现场应急救援的优势很多,但也存在一些需要继续研究改进的问题:
3.1 多旋翼无人机的载重能力
多旋翼无人机的载重能力有限,搭载传感器等设备的最大重量在5-10kg左右。多旋翼无人机应急救援中需要搭载的传感器越来越集成化,为了保证“搭配”工作的稳定性,对无人机的载重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无人机制造商开始研究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来生产无人机机壳,与原来的金属材料机壳相比能达到35%-50%的减重幅度,从而为无人机提高载重能力带来提升空间。
3.2 多旋翼无人机的续航能力
目前我国无人机主要使用锂聚合物电池供电,续航能力在30-50分钟之间,充电超过60分钟。如果携带一定重量的传感器飞行,续航能力会明显下降,延长无人机的续航能力是拓展无人机发展前景的门槛。寻找更加持久耐用的电池能源成为亟待攻克的技术难题,科研团队已经尝试开发无人机的氢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并研发新的充电模式提升无人机的续航能力。2018年西雅图WiBotic公司为大疆商用无人机推出了一种无线电源系统,用户十分钟内就能安装好系统对无人机进行充电,便捷实用。这项研发为无人机创新持续续航能力带来了新思路。
3.3 无人机操手技能水平的提高
多旋翼无人机可通过人为操控和系统自动操控,人为操控要求操手专业技能熟练,反应迅速,同时具有严谨操作的职业道德;系统操控要求操手熟识指令操作,无人机出现飞行偏移、失控时能及时排查系统故障。操手就是多旋翼无人机的后方指挥官,还需具有航拍、测绘、救援技能等综合行业知识储备。高级无人机操手的培养也是无人机前景发展需要的研究方向。
4、结束语
多旋翼无人机在灾害现场应急救援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多次抢险救灾中已经有评价颇高的优异表现。随着多旋翼无人机载重、续航等短板问题的攻克,与各类新型专用传感器智能化结合,多旋翼无人机势必是未来灾害现场航空救援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黄莹,尹文龙.多旋翼无人机在救援领域的应用与发展[J].中国应急救援,2019(5):31-34.
[2]张玉兴,李炜.多旋翼无人机在应急救援行动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9(10):42-43.
[3]陈百国.多旋翼无人机技术在防汛抢险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防汛抗旱,2018(2):70-72.
[4]谢红刚.浅谈无人机在消防应急救援工作中的运用[J].消防界,2019(7):67-68.
[5]张兰相.生命探测仪的技术原理与应用改进措施[J].武警学院学报,2017(4):36-39.
[6]李海,谢文强,周林.无人机技术在通航事故应急救援中的应用研究[J].轻工科技,2019(12):68-69+84.
[7]王晓刚,高飞云,杨磊,等.无人机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应急中的应用及前景[J].四川地质学报,2019(3):158-163.
[8]李昊,陈智慧.生命探测仪在消防部队的实用性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3(2):60-62.
[9]侯培国,李宁,宋涛.生命探测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4(7):1-3+8.
[10]高寒飞.地震面前与死神争分夺秒的计量探测仪器[J].中国计量,2017(9):25.
[11]秦洪超.雷达生命探测仪在消防救援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视界,2018(12):226-229.
杨薇霖,周巍.多旋翼无人机在灾害现场救援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0(15):179-180.
分享:
在煤矿安全生产的过程中通风系统的稳定工作是防治瓦斯爆炸、窒息、煤尘及煤自燃事故的前提条件,可以大幅提高矿井的防灾减灾的能力。因此,实时掌控煤矿井下通风网络的运行状态,监测不同用风位置处的风压趋势,从而根据风压规律判断矿井整个通风网络是否处于稳定安全状态是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中之重。
2024-09-02随着煤矿开采深度不断加大,煤层间瓦斯涌出及采空区遗煤增多,上隅角瓦斯含量不断增大,普通钻孔抽采等技术已无法满足大采高、高强度的开采需求及安全要求[8,9]。因此,设计出一种上隅角插(埋)管辅助高位定向钻孔的综合瓦斯抽采方法在工作面实施,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小上隅角瓦斯体积分数[10],保证开采安全。
2024-06-12煤矿在开采过程中会给当地水资源造成严重的危害,导致周边地区长期缺水。由于煤炭的持续开采,地下水长期处于失衡状态,地下水破坏范围逐渐从浅层储水向深层甚至裂隙水发展,导致周边地区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且地下采空区面积也在不断增加,造成地面沉陷,农田、林地等被破坏,矿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1]。
2024-06-12岩巷掘进工作面粉尘治理是煤矿的一大难题,由于岩巷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且粉尘粒径较小,长时间暴露在高浓度岩石粉尘环境中很可能会导致煤炭工人得矽肺病。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岩巷掘进时粉尘质量浓度,保障井下作业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1,2]。
2024-06-12根据统计数据,近年来,我国电气火灾约占火灾总数的28.4%,且超过50%的电气火灾由电线、电缆燃烧导致[1]。随着社会电气化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电气设备连接至电气线路中,生活用电不规范、电气线路私拉乱接等问题,可能引起电气线路过负荷、过电压、短路等故障,导致导线内部金属线芯过电流发热[2]。建筑电气线路多为双芯或三芯铜导线,如果此类导线发生过电流故障,线芯产生的高温会使绝缘层发生热解,绝缘能力降低,可能导致零线和相线之间持续击穿放电,引燃绝缘热解产生的可燃性气体,造成火灾事故。
2024-06-06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电网结构的日益复杂,电缆系统的敷设速度加快、密度加大,从而带来显著的火灾风险。因此,如何在火灾情景下实现综合管廊电缆火灾风险的动态预测,已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1,2]。电缆火灾一旦发生,不仅会导致大量电缆和设备的损坏,而且修复困难,极易引发城市电力系统的瘫痪,对城市的生命线等重要基础设施构成严重威胁。
2024-06-03煤自燃火灾是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五大灾害之一,采空区自燃火灾占煤矿内因火灾的60%以上[1],地面钻井抽采采空区瓦斯会使得采空区漏风增加,使采空区氧气浓度分布发生变化,加大了采空区煤自燃的危险性[2,3,4]。针对抽采瓦斯对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的研究及应用,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研究。罗新荣等[5]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地面钻井、埋管抽采、高抽巷抽采等不同抽采方案下采空区的漏风流场与温度场分布情况。
2024-05-21对于多数破碎高价值的难采矿体而言,为克服作业空间稳固性差、暴露时间短、支护效果不佳、作业安全风险高等难题,常采用构筑人工假顶来重构井下采矿作业环境[1],作业人员在人工构建的高强度假顶下施工,作业环境的安全性得到显著提高。但随着采矿生产作业的持续进行,爆炸应力波频繁地扰动人工假顶,爆破作用对人工假顶的累计损伤也逐渐增加,人工假顶的稳固性、可靠性随爆破作业循环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2024-05-20目前,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检测方法有焦磷酸法、红外分光光度法和X线衍射法[4],其中,焦磷酸法由于操作简单、药剂成本低、测试效率高等优点,在测定游离性二氧化硅含量时经常采用。《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4部分:游离二氧化硅含量》(GBZ/T 192.4—2007)标准规定了样品采集、加热、酸洗、过滤和称重的标准工作流程,给出了相关参数要求。
2024-03-05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矿产量不断增加,煤矿行业的职业卫生问题日益凸显。有研究[1]表明,井工煤矿采煤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呼吸性粉尘浓度>100 mg/m3,而且这还是在防尘措施正常开启的情况下的检测结果。而从煤矿收集到的煤矿自测总粉尘浓度可达到2 000~3 000 mg/m3[1]。为了达到降尘的目的,煤矿井下多采用喷雾降尘的防尘措施,这就导致煤矿井下作业环境相对湿度在80.0%~95.0%,为高气湿的环境[2]。
2024-03-05人气:6209
人气:5110
人气:4548
人气:3245
人气:2633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期刊人气:7413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科学
国际刊号:1003-3033
国内刊号:11-2865/X
创刊时间:1991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305
影响因子:0.188
影响因子:1.018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