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小学超前教育的内涵分析

  2021-08-23    106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超前教育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阶段之中,成为教师进行专业发展路径选择时不得不考虑的时代背景。促使小学阶段超前教育形成的原因与社会知识总量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应不足、家长普遍陷入生存焦虑、学生学习渠道多样化等密切相关。超前教育趋势下的教师既要适当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又要积极地介入社会、保持开放包容的心境,通过持续学习与深入思考,探索出一条适应甚至引领超前教育的专业发展之路。

  • 关键词:
  • 小学
  • 教师专业发展
  • 教师成长
  • 教育理念
  • 超前教育
  • 加入收藏

一、小学超前教育的内涵分析


学界对于超前教育的内涵尚未形成共识。美国心理学家普雷西(Sydney Pressey)认为:“超前教育通常指学业上的超前教育,是一种以学生学习需求为主要参照来提供较快的学习进度或缩短学业时间来进行教育干预的一种模式。”[1]实际上,超前教育不只是一种教育模式,更是一种教育思潮和教育理念,它的含义早已超出教育领域。由于这一概念的内涵极为丰富,为了便于研究,本文将“小学超前教育”界定为一种学校教育场域之内,半数以上的学生接受超越教学大纲规定学习内容的教育类型,即如果一个班级中有50%以上的儿童在正式课堂教学之前已经掌握即将教授的基本内容,那么这个班级便存在超前教育现象。

小学超前教育作为近年来愈发常见的教育现象,有着极为复杂的教育影响。一方面,超前教育极易引发小学生厌学现象,例如部分学生对教师的讲授内容表现出不耐烦甚至不屑一顾的态度,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掌握而不需要重新学习;另一方面,超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如部分学生在课堂中希望更多地展现自己,因此依靠超前学习而掌握的知识踊跃回答问题,同时不再局限于对教材内容的掌握而渴望进一步探索新的知识和信息。部分存在超前教育的班级在整体上表现出对课程知识掌握更快、更牢固的特点,因此,对于超前教育现象我们决不能仅凭自身主观的好恶而进行单一性评价。


二、小学超前教育的原因探析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创造的知识总量急速增长,社会对于个体知识储备和能力、素养的要求愈发凸显,这种变化和要求间接地传递到小学生身上,从而使得小学超前教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作为一种有着深厚时代背景的教育现象,小学超前教育的出现是整个社会各个环节不断向前发展并且相互作用的综合产物。

1.优质初中教育资源缺乏

教育竞争本质上是一种资源的竞争,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对于一名小学生家长来说,升入“优质初中”意味着孩子在未来竞争中已经先人一步。“首先,短期来看,入读重点学校会影响学生在校表现,入读重点学校的学生通过中学结业考试的概率更高;入读重点学校的学生,毕业考试的成绩更好。不同等级重点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政策支持、师资待遇和办学条件等方面差别巨大。学校地位和级别越高,可获得的资源和经费投入就越多、办学条件就越好、生源遴选范围也越广。”[2]由于当前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教育投入水平难以满足人们普遍上扬的教育需求,因此优质的中学教育资源总是稀缺的,想要享受这样的资源,所有人都要进行激烈的竞争。

所谓“重点学校”是指那些拥有较为丰厚的教育经费、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且具有较高升学率的学校。在教育投入无法大规模增加的前提下,如何进入“重点学校”便是每位家长努力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多数人头脑中,只有孩子有了更高的成绩,才能拥有更大的可能性获得被录取的机会,因此,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小学家长会选择努力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从而使孩子具有参与优质初中教育资源争夺的机会。那么,超前教育就成为帮助孩子在众多竞争者中保持优势的方法。一旦有人开始选择这种策略,很快就会成为一种群体性的理性选择。

2.教育培训机构推波助澜

近年来,教育培训机构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其类型也日益多样。为了吸引消费者,很多教育培训机构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向家长们多层次、全覆盖、无死角式地引导。一方面诱导人们加入课外培训的事务之中,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家长们投资孩子教育的内在需求。在多方共谋的基础上,超前教育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一个常见的现象是:小学生放学之后,首先去辅导班做作业,做完作业再回家;周末还会去辅导班,或者在家里上网课,提前学习在学校中还未学到的知识。有些原本没有给孩子报名的家长得知其他家长选择了一些超前教育辅导班,也会因为焦虑和从众心理,担心自己的孩子被这些孩子所赶超,于是也纷纷报名。“根据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CIEFR-HS 2017)的数据估计,我国有47.7%的小学生参与了校外培训机构,而用于校外培训的费用平均每年2 537元,甚至有的家庭用于校外培训的费用高达上万元。”[3]教育培训机构所提供的教育内容大多属于超前教育的范畴,正是其广泛存在,促使超前教育有条件成为一种广泛的教育现象。

3.家长普遍陷入生存焦虑

尽管现代社会由于经济发展而使得个体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升,但日新月异的变革趋势也加剧了人们的心理压力与生存焦虑,后者来源于个体面对未来时的无助感与困惑感,是一种潜在的心理异常状态。“所谓焦虑是一种担忧的期待,即人们面对将要发生的、与己密切相关的事情时产生的一种不安、忧虑、抑郁等感受交织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应该说,人类生来就存在焦虑,但以往人们主要是从心理、病理的层面去理解它。而在现代社会,焦虑日益成为一种普遍性、机制性的生存体验。”[4]孩子是整个家庭的未来,家长们基于自身的生活经验多会选择让这些社会新人为进入生活提前做好准备,超前教育就是家长们生存焦虑在教育上的投射。

小学生的父母大多比较年轻,他们背负着工作的压力、住房的压力、孝养父母的压力、养育子女的压力等,体验到生活艰辛的他们,大多竞争意识较强,认为只有努力超越别人才能得到更多的社会资源、过上更幸福的生活;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也希望把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传递给孩子,至少认为孩子不能落后于其他的“竞争者”。当预见到自己的孩子将会被其他孩子赶超、看到其他孩子接受了超前教育时,就会尽其所能为孩子提供超前教育,希望他能够永远比别人的孩子超前一点。

4.学生学习渠道多样化

在科技不断进步、知识总量迅速增加的现代社会,整个人类文化的现实载体更加丰富与多元。相较于传统的受教育者,现代社会中的学生群体获得知识与信息的渠道和机会明显增多。在大多数城市的书店、图书馆中,皆会专门设立儿童图书区、儿童阅读区、儿童数字阅览区等,有些城市甚至引入具备3D虚拟技术的少儿图书馆,这些渠道极大地贴合了儿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基于现代3D虚拟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3D虚拟少儿图书馆,不仅可模拟实体图书馆服务功能,更可将现实资源与虚拟资源相融合,开发出具有个性化、科幻化、趣味化的全新服务内容和形式,促进少儿阅读灵性、阅读思维的发展,从而满足广大少儿读者多样化的服务需求。”[5]新的学习媒介的出现不但有助于学生更方便地获取知识,而且能够帮助他们依靠独立方式接触各种直接和间接经验。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在家庭领域的普及,儿童接触到的世界变得更加广阔和智能。“移动智能设备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渐广泛,基于移动端的学习工具与学习资源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学习资源可以通过移动智能终端来查看。”[6]儿童生活的智能化与网络化虽然不乏消极影响,但也不可忽视其对学生获取知识的推动作用。

“对于‘人’的理解,不能脱离时代,人永远是‘时代中的人’,时代特性对于人的限定、塑造、改变和影响无法规避。”[7]智慧图书馆、电子设备、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世界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习渠道的多元化客观上推动了超前教育的发展。


三、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路径选择


超前教育已经成为教育者不得不正视的必然趋势,这一趋势的到来具有极为重要的教育意义。对于教师来说,一味地忽视与逃避并不能阻挡超前教育的潮流。面对挑战,所有教师应该主动迎接,同时在自身专业发展路径选择上予以灵活性调整。

1.重塑自身“超前教育观”

教育观是教育主体在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是渗透了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取向或价值倾向的教育观念。换言之,所有的教育都是某种教育观的产物。广大教师在面对超前教育现象时首先需要转变和更迭自身教育观,特别要扭转长期以来受外界影响形成的对于超前教育的误解与否定,客观、中立、理性地对超前教育的存在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再评价与再认知。

作为一种新近兴起的教育潮流,超前教育的价值问题素来存在争议。大多数教育者受困于自身的传统经验,认为超前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拔苗助长行为———教学内容超越了儿童的身心发展阶段所能接受的水平,从而使学生们背负了额外的学业压力。但实际上,社会在发展,教育也在不断演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超前教育的确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一定的客观性、合理性与积极性。首先,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越是向前发展,需要个体学习的间接经验就越多,这样每一代人才能站在前一代人的肩膀上继续向前发展,所以,超前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接触人类间接经验的机会,为其在未来创造新的历史提供了条件;其次,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不仅体现在对个体的学历及能力要求更高,也体现于所有人的生存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作为未来社会的新人,学生们必然要立足当下对于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增强自身的知识和素养,超前教育就成为许多人应对这一需求的理性选择;另外,在实践教学层面,超前教育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自我效能感,使得部分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也可以使教师不必将所有精力都放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上,而是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增强教学的教育性。总体上看,超前教育的价值与意义需要再审视,教师则需要在某种程度上重塑自身教育观。

2.进行全方位学情分析

超前教育是当今中国社会整体教育环境与教育因素相互激荡与影响的产物,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教育模式尽管强调教师要做好“备学生”,即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通过灵活设计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但实际上这种要求往往流于形式,许多教师通常仍然按照自己的教学经验来对待新接手的学生。超前教育的出现已经在根本上改变了教师教学的前提基础,由于每个学生所掌握的学习内容和程度明显有别,如果仍然按照自身传统节奏来推进,教师必然会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许多突发而棘手的“教学事故”,且难以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主要包括对四个方面的分析:智能结构、认知发展水平、学习风格和学习动机。其中,认知发展水平是与超前教育程度直接相关的一项因素,教师可以运用新版教育目标分类学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做出判断。新版教育目标分类学将教育目标分为两个维度:“认知过程”维度和“知识”维度。对于超前教育的班级来讲,教师要全方位分析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与教授知识的类型。学情分析的具体路径主要包括观察、交流和测验。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中和课下认真观察学生,通过学生的情绪、语言和行为判断其特点及接受的超前教育程度。“孩子的面部表情很丰富……如不经意地皱眉、瘪嘴、吐舌头、做鬼脸等,这些微表情都是其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8],教师应具备透过学生的微表情判断情绪,进而判断学生学习状况的能力。其次,教师要利用较高的语言技巧及丰富的教育经验与家长和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流来了解学情,这是最便捷、最利于人与人相互了解的方式。最后,测验是学情分析的一种很好的辅助方法,可以通过诊断性评价在教学之前检验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判断学生的超前教育程度。

3.挖掘教学内容丰富内涵

在超前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个体化的教育思考、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多样性的教育展示挖掘教学内容的丰富内涵,进而利用对教育材料本真意义的多重构建完成对一般教育功能的超越。多尔(William E.Doll)在《后现代课程观》中提出了著名的“4R理论”,这一理论强调教学具有丰富性的特征,同一教学内容在深度、意义、呈现的层面上能够具有多种解释或多重可能性。发掘教学内容的多重维度是一种增加教育的可能性、拓展意义的层次、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增强课堂魅力、使学生综合地多角度学习的教育路径。这需要教师更多地延伸教育视域,利用跨学科方法探寻教学内容的不同视角,同时以不同于当前学科的视角理解并教授教学内容,通过多重维度学科的相互促进作用,引导学生提升多维度分析的思维能力并促进知识的迁移。

为了使学生多维、整体地认识和理解知识,教师应以学生本位为取向,把学生吸收的超前教育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在尊重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主动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并增长能力、提高素养。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发掘教材中可以联系到其他学科的内容,在普通的课堂中以新颖的跨学科视角向学生展现综合性知识的魅力。这种教学模式的创新既可以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切实适应甚至引领超前教育。实际上,学生经验与知识的迁移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整体,他们从一种活动转到另一种活动,从未意识到有什么转变和中断,而是结合在一起的。儿童一到学校,多种多样的学科便把他们的世界加以割裂和肢解了。”[9]教师挖掘教学内容的丰富内涵,引导学生回归最自然的认知方式,不但会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而且会带来非同凡响的课堂体验和学习效果。

教师对超前教育的接受与适应,本质上是对这个高速发展、不断变化的人类社会的接受与适应,是对教育与人类社会关系认知的加深。超前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教育变革,对于教师来讲,超前教育为促进教育实践的全方位发展提供了一个历史契机———在超前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将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放在增强课堂教学的教育性、创新教学方法、发掘教学空间和维度、激发学生能动性、提高学生素养、促进学生情感和社会化的发展上,从而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仅仅局限于传授教学内容于课堂之中。


参考文献:

[1]胡赛莹,杨恙.美国超前教育模式研究[J]﹒创新人才教育,2014(1):82.

[2]董志强,钟粤俊,林文炼﹐起跑线决定未来?∶入读重点初中对个体收入的长期影响[J].经济学(季刊),2019(3):1101-1122.

[3]张喆涵﹒南宁市小学课后服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9.

[4]沈湘平﹒现代人的生存焦虑[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5-17.

[5]任东升.3D虚拟少儿图书馆创建与服务构想[J]﹒图书馆学研究,2016(6):94-97.

[6]李姗姗﹒基于padagogy轮的教育APP应用研究︰以小学数学为例[D]﹒南宁︰南宁师范大学,2019.

[7]李政涛,罗艺.智能时代的生命进化及其教育[J]﹒教育研究,2019(11):39-58.

[8]风影﹒儿童微表情心理学[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8:3.

[9]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16-117.


文章来源:章亚雯.基于自我主导理论的初任教师专业成长新探[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08):79-83.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小学教学参考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参考

期刊人气:1357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广西教育学院

主办单位: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

出版地方:广西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7-9068

国内刊号:45-1233/G4

邮发代号:48-38

创刊时间:1962年

发行周期:旬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