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电子设备的蓬勃发展,各种可穿戴式便携式电子设备产业在市场中快速兴起。虽然各种新兴的电子设备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考虑到其在各种复杂功能方面的潜力,我们迫切需要可靠的高性能的能量储存装置来驱动新兴的电子产品。近年来,超级电容器已经成为了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储能器件。MOF独特的多孔3D结构使得其具有高孔隙率、大比表面积的优点,使其在过去的数年中,广泛应用到催化、储能、传感以及气体的储存与分离等方面。本文就基于这样的背景,对MOF材料在超级电容器及相关领域的应用展开了分析和研讨,以期促进电子设备产业的繁荣发展。
1、MOF在超级电容器方面应用
随着电子行业的发展,人们对储能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新型绿色环保储能装置。超级电容器不仅具有电容器的快速充放电特性和电池的储能特性,而且还具有高功率密度循环和稳定性强的优势。因此,其在能源方面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
非贵重金属由于其储量较为丰富和价格低廉的优点,成为了人们研究的主要对象,其中人们对过渡金属在超级电容器方面的应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过渡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硫化物,他们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都可以在ASC中用作正极材料。与正极材料的多样化相比,负极材料较为单一,一般都使用碳材料。也有少数报道了赝电容负极材料,如V2O5,MoO3,Fe2O3等。超级电容器负极材料是限制超级电容器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2、MOF独特结构及相关领域应用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是近年发展的一种配位聚合物,以金属离子为连接点,通过有机配位体构成具有多孔的3D结构。
MOF成为研究热点是从20世纪末开始的,当时Nature上刊登了具有高的比表面积MOF-5结构,对气体和有机分子有很好的吸附能力。自此,MOF材料开始得到人们的关注,在催化和气体储存分离等领域都取得了许多的研究成果。MOF的多孔通道与活性位点相结合,使其具有更高的活性位点利用率,传输电解质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并且在缓解体积变化等方面也可以得到应用。大多数MOF是由廉价的第一排过渡金属(Mn、Fe、Co、Ni、Cu、Zn等)和相对廉价的有机配体组成,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的MOF衍生的碳材料也遇到了许多新的挑战。由于MOF的本征特性,导电性较差,得到的碳材料的孔径大小一般以微孔为主,其转移电子和质子的能力较差。在充放电过程中,一部分MOF会发生不可逆的转化,这给反应机理的研究以及活性位点的明确带来了一定的困扰。MOF通过直接碳化过程后得到的碳材料结构和形貌单一且不利于调控,并且在高温碳化的过程中,其结构不稳定,微观结构易塌陷。结构不稳定性导致的坍塌可以在气体存储方面起到作用,通过破坏客物种周围的框架来不可逆地捕获危险气体分子,预防危险气体在储存方面具有的隐患。
高比表面积使得电极材料与电解质的接触面积增加,对材料的体积能量密度和首次充放电的性能有所影响。MOF的优势也是特别明显,其可以具有多样的结构,各种中空、片层、分级和核壳等结构均有过报道,多样的结构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使其应用范围得到了扩展。可以通过调控MOF及其衍生物材料不同的组分,对材料的稳定性以及活性位点等材料性能进行调控。
由于MOF具有无机有机的杂化特性,相比与纯无机体系或者纯有机体系更具有优势。例如,MOFs具有比有机聚合物更好的热稳定性,同时还有一定程度的机械灵活性,这是无机材料无法拥有的。利用其机械性能的优点可以应用到柔性电子或作为纳米材料用于减震等方面。通过人为地选择有机和无机成分,可以对MOF的晶体结构和化学功能进行调控,使其在气体储存和分离、化学传感、膜、催化和药物传递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绝大多数的MOF的研究集中在跨多个数量级的微晶尺寸组成的混合物,但是最近,为了实现均匀的纳米颗粒(NPs),人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从而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观察到的相关特性,如加速吸附、解吸动力学和提高生物利用度。事实上,制备均匀MOFNPs的方法对于扩展我们对MOF结构-功能关系的理解以及基于这种结构的不寻常特性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
虽然很多纳米微晶的合成已经被报道,但如何稳定可靠地制备均匀的NPs仍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对于不同的金属配体组合和骨架拓扑结构,MOF形成的热动力学性能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在动力学上,相对于前驱体在溶液中的扩散速率,驱动MOFNP增长的相对弱的配位键的形成通常是缓慢的,导致了长时间的均匀化。
3、总结
MOF凭借其独特的多孔3D结构已经应用到催化、储能、传感以及气体的储存分离等方面。科研人员可以充分利用以地球上含量丰富的元素为基底合成的MOF,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反应,使其形成独特的结构,通过坚持不懈的研究努力,将其应用到各种方向,使其在能源和环境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伟伟.Zn-MOF、Co-MOF衍生多孔微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能量存储与转化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9.
[2]牛照栋,周玲玲,关清卿,等.双金属类MOF材料的制备及应用[J].化工新型材料,2019,47(08):5-8.
[3]李怡霏,陈言权,陈雪珂,等.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进展[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9,33(02):97-101.
[4]芦思思.基于MOF的多孔碳纳米复合物及其电催化性能[D].青岛科技大学,2018.
[5]侯丹丹,刘大欢,阳庆元,仲崇立.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在气体膜分离中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5,34(08):2907-2915
王水兵,张凯.MOF材料在超级电容器及相关领域的应用[J].西部皮革,2019,41(23):115.
分享:
输电导地线复合绝缘子及附属金具受到自然条件影响,复合绝缘子表面出现老化行为,影响了绝缘性能,附属金具容易出现大量腐蚀现象,给输电线路运行维护带来了系列难题。有关复合绝缘子材料表面老化研究工作,研究者集中在高湿自然环境、高污工业环境以及高盐海洋环境等区域特征参数对复合材料表面老化的影响。
2024-10-23金属银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因其价格高昂,常作为镀层材料使用。银镀层因其附着力强、电阻率低等特点在高压电器产品的接触表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为检测金属基体上金属沉积层的附着力,可以采用摩擦抛光实验、喷丸试验、锉刀试验、弯曲法、热震试验等评价其性能。
2024-07-05随着电子产品对电路密度和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电子封装材料由热固性塑料、硅酮塑料等有机材料逐渐地向高可靠性的陶瓷材料过渡,其中陶瓷封装外壳,简称陶瓷外壳是一种应用于高频、高可靠性芯片的小型化封装形式。陶瓷外壳能提供优良的气密性,保护内部芯片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延长了芯片的使用寿命。
2024-07-05在全球气候变暖及化石能源资源受限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转型已成为全球的共识,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很多国家已承诺在2050年前达到“碳中和”,而风能是一种清洁而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继煤电、水电的第三大电,成为推动能源转型和节能减排的重要力量。
2024-06-04励磁控制系统是同步发电机的核心控制设备。分布励磁控制系统的硬软件长期依赖进口,核心控制系统被ABB、西门子、GE等国际巨头在硬件、软件、通讯、专用算法建立的技术壁垒,导致分布式励磁控制系统安全受制于人。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贸易争端的日趋激烈,研发与应用自主可控的分布式励磁控制系统,可以规避国际环境变化导致物料成本变换与供应紧缺。
2024-06-04传统硅基锂电池在进行充放电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膨胀碎裂,影响硅基材料的活性,进而对其充放电稳定性和倍率性能产生影响。为了进一步提升硅基锂电池的导电性能,部分学者也进行了很多研究,如魏素凤[1]制备了一种氮掺杂Co/Co3O4@C核壳纳米粒子核壳结构复合材料作为锂电池的负极材料,并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研究。
2023-10-26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规模化、可移动储能的需求,基于碱(土)金属离子的二次离子电池得到了研究者们广泛的关注。其中,许多过渡金属氧化物有望成为二次离子电池的阳极材料。基于铁的氧化物(如Fe2O3、Fe3O4)的微纳米结构材料作为阳极材料有诸多优势,包括比容量高、价格低廉、安全性好、环境友好等。
2023-10-26创新是驱动发展的动力,社会各个行业的优质发展都需要不断创新,电气工程领域的发展也不例外。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多高性能且环保的材料走进电气工程领域。这些新材料的广泛使用,优化了电气产业结构,提高了电气的各种性能,有些还大幅降低了电气工程项目成本,推动了新技术在电力行业的运用,促进电气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
2021-12-03聚束电阻率法是一种传统的物理勘探方法之一,在矿产普查、能源勘探、地质填图以及水文、工程地质调查等方面,都取得大量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1]。传统的聚束直流电阻率法采用7个电极组成的聚束电极系或单点源进行探测,此方法探测效率低,探测深度和精度无法保证,通过减少电极数量、增加点源数量,简化测试过程,从而改善聚束效果、提高探测效果和工作效率。
2021-10-07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智能化成为当前一个主打方向,随着电工电子技术的创新发展,电工电子技术不断应用到各个领域中,许多行业的信息化发展得到了鼓励,这也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各行各业均开始进行改革创新,将电工电子技术与产业完美融合,为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2021-04-27人气:6743
人气:5177
人气:4295
人气:4116
人气:3720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材料研究学报
期刊人气:2305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
出版地方:辽宁
专业分类:工业
国际刊号:1005-3093
国内刊号:21-1328/TG
创刊时间:1987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712
影响因子:1.250
影响因子:1.632
影响因子:0.192
影响因子:0.705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