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深入了解云的微物理特征,掌握其性质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差异,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供指导,也可为云系变化的监测和短时临近精细天气预报提供帮助。文章对目前发布的四种云参数反演产品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几点设想。
利用人工影响天气云降水特征参量静止卫星反演系统,对我国FY2C/D/E/F静止气象卫星探测资料、L波段探空秒数据进行联合反演,得到一组同云系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条件直接相关的云降水宏微观物理特征参数。目的是利用这些云系物理特征参数,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供指导,也可为云系变化的监测和短时临近精细天气预报提供帮助。目前发布的云参数反演产品主要有7种,包括云黑体亮温、云顶高度、云顶温度、云体过冷层厚度等4种宏观参量和云光学厚度、云粒子有效半径、液水路径等3种微观参量。本文选其中4种进行介绍。产品空间分辨率:采用0.05°×0.05°卫星观测数据进行反演计算,产品空间分辨率为5公里。目前,反演产品每1小时发布一次,发布时间比对应时次的卫星观测数据时间延后约60分钟。
1、产品的基本特征
1.1 黑体亮温(TBB)指卫星观测的下垫面物体(这里是云顶)的亮度温度,亮度温度是指和被测物体具有相同辐射强度的黑体所具有的温度,或者说物体在同一波长下的光谱辐射强度与黑体光谱辐射强度相等时的黑体温度。亮度温度通常低于物体的真实温度。图1云顶亮温图在夏季,TBB中心值的降低的情况下,中尺度对流系统会不断发展加强(云顶亮温低,云顶则高),会给所经过的区域造成暴雨、雷电、短时大风、短历时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TBB值的变化对降雨量有一定的指示作用。TBB资料的时空分辨率高,利用每小时一次的亮温资料,可以动态反映云的演变过程,能够较好地反映强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和消亡,尤其是能定量指示对流云的发展高度,通过分析TBB资料,可以反映强对流天气临近预警的关键区和关键指标。在少云或无云区,其值一般为>0°C的较高值,云区中则相反。据统计,如果是强对流天气发展,云顶亮温会达到-60°C以下,有时会达到-100°C以下,云顶亮温越低说明云顶越高,对流就越旺盛,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云顶亮温值的作用;平均亮温逐渐降低时,表明云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可以考虑将楚雄州分为几个关键区,当某一关键区出现-60°C亮温或者一小时内亮温的变化超过-20°C,则向这一关键区的人影指挥员发出警示,提醒人影指挥员加强雷达监测,作业点做好作业准备。可以通过对云顶亮温的统计分析,进行作业指标的进一步研究[1]。云顶亮温指标有可能随着季节月份的不现而变化,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加以注意;同时也要注意云顶亮温的日变化。
1.2 云顶高度(Ztop)指云顶相对地面的距离。有研究表明,卫星反演云顶高与多普勒雷达回波顶高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但并不完全相等,其相关系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卫星云顶高反应的是积层混合云和层状云顶部粒子的辐射特性,而回波顶高主要体现的是云中下部较大降水粒子对雷达回波的衰减,从这一点而言,卫星反演云顶高更能反映云顶高度的真实情况,将云顶高度结合雷达监测产品,对中小尺度天气产品做出判断。有研究表明:反演的云顶高度在靠近雷达站的位置一般略高于雷达回波顶高,但随着离雷达站距离的增加,前者与后者差值将增大。将图2与图3进行对比,图2可以看出昆明北部有5-6km的云层,但图3并不能反映出来。体现出反演云顶高度相对于雷达的优越性[2]。
图22018年5月16日12时00分西南部分区域卫星反演云顶高度
1.3 云顶温度指云顶所在高度的温度。强对流发生前,云顶温度和水汽温度会逐渐下降,结合水汽温度,可以提前1小时预报强对流天气。
图42018年6月3日14时00分卫星反演云顶温度;图52018年6月3日14时00分卫星云图
将卫星反演云顶温度(图4)与同一时次的卫星云图(图5)比较,可以更清晰地看出云体之间的边界和对流发展情况,为人工影响天气及短临预报提供依据。
1.4 云体过冷层厚度(Hsc)指0°C层到云顶之间的厚度,单位为千米(km)。可用于了解云系冷暖云垂直结构配置。从图6可以看出,兰州以南的云体过冷层厚度更加深厚且面积更大,可以结合其演变过程和雷达实况做出更精准的分析,是十分有用的辅助工具[3]。
图62018年6月5日12时00分卫星反演云体过冷层厚度
2、几点设想
(1)云特征参量静止卫星反演技术为人工影响天气以及短时临近预报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值得将研究工作长期开展下去。
(2)通过1个作业季的资料积累,结合上级指导产品,同时利用好中央气象台、省气象台下发的一部分网格化预报产品,实现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条件预测预报及预警的功能,并逐渐缩小预警区域。
(3)用MATLAB或其他工具对中国气象局人影中心下发的二进制文件进行开发利用,制作本地化产品,下发到县级,甚至直接推送到作业人员的手机终端上。
(4)通过统计分析,总结强对流天气系统发展过程中的阈值,建立作业指标,开发反演产品的报警模块。
参考文献:
[1]李娟,毛节泰,姚展予,等.利用GMS25卫星资料反演云的物理特性及其在人工影响天气中的应用[J]气象学报,2005,(63):47-55.
[2]陈英英,周毓荃,毛节泰,等.利用FY22C静止卫星资料反演云粒子有效半径的试验研究[J].气象,2007,33(4):29-34.
[3]何小东,周毓荃,胡志晋.利用地面资料计算云底高度的种新方法[C].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暨中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50周年纪念大会.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暨中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长春: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2008:731-734.
李正平.人工影响天气云特征参量静止卫星反演产品应用初探[J].科学与信息化,2019(6):32-33.
分享:
临近空间是指高度位于20~100km的大气层,主要包括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底部.近年来,随着临近空间飞行器的迅猛发展,对掌握临近空间大气环境的相关特性提出了迫切需求.临近空间大气是地球大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受对流层活动的影响,又受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等外部环境影响,使得临近空间大气环境复杂多变.
2020-12-04泰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5A级景区为一体的世界著名旅游风景区。特殊的地势地貌造就了复杂多变的气候特征。尤其是雷击引发林区火灾、古建筑损坏、人员伤亡等灾害,对雷电的监测预警工作受到地方政府的极大重视。
2020-07-15降雨量为某一地区某一时间内的降水数据,具有地域性和时效性.降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旱涝灾害的形成,进而对人们日常生活造成影响[1].中国作为全球旱涝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2],2017年和2018年我国因洪涝和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共达2971亿元,因旱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亦共有630亿元[3,4].
2020-07-15由于大部分钻孔应变仪都处于井下几百米,作用于地表的气压波动会对其产生10-9量级的地壳形变,该影响在现代地壳形变观测资料分析中不容忽视[2]。体应变除受气压、水位和降雨影响外[3],钻孔环境(包括钻孔倾斜度、井孔深度、围岩弹性模量和泊松比、裂隙发育和耦合情况)也会对其造成复杂的影响,形成各种形态不同的干扰[4]。
2020-07-08本文通过分析1981—2018年湖南全省连阴雨天气发展变化趋势,总结规律、提炼共识,对提高全省连阴雨天气预测水平,进而提升政府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湖南不同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以及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连阴雨变化成因具有现实意义。
2020-07-07四季更替,天气冷暖变化,都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影响着农业、交通业、建筑业、旅游业等国民经济行业。因此,天气报道一直以来在媒体报道中占据重要位置,备受受众关注。在信息时代,天气报道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不断创新,报道内容也不断拓展。尤其是大数据的运用,为天气报道带来了全新变化。
2020-07-07雷电是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1]。建立有效的雷电预测预警方法,对于减少雷电对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采用的雷电预测预警方法一般都利用雷达、闪电定位探测和大气电场探测这3种设备,通过研究雷暴天气下各监测数据的变化特征,找到较为理想的预报因子,建立雷电预报方法。
2020-07-02水汽在气候变化、水文循环、大气辐射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通过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观测数据可估计出天顶对流层延迟,并可进一步获取高精度的大气可降水量[2],从而使得地基GNSS探测大气水汽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一种全新的水汽探测技术。相较于传统的大气水汽探测手段,地基GNSS反演水汽具有低成本、全天候、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等优点。
2020-07-02近年来,由于大气中各种污染物超过负荷,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雨水已被污染[1],大气污染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降水是污染物从大气中去除的重要途径,国内对大气降水化学组分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研究主要有酸雨的特征,降水化学组成及来源,降水对颗粒物的去除作用,大气输送对降水化学的影响等[2]。
2020-07-02引入WebApp构件等一系列硬件设备元件,在确保震裂坡地质环境、气象水文特征条件不发生改变的前提下,统计GIS体系的组成结构及巡检操作功能,再联合具体的应用性能统计结果,设计一种基于GIS的震裂坡地降雨量监测预警系统。在实际测试环境中,统一约束应用标准,通过数值分层记录的方式,确定该新型监测预警系统的实际应用价值。
2020-07-02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气象科学
期刊人气:1494
主管单位:江苏省气象局
主办单位:江苏省气象学会
出版地方:江苏
专业分类:科学
国际刊号:1009-0827
国内刊号:32-1243/P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253
影响因子:0.682
影响因子:0.160
影响因子:0.421
影响因子:0.081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