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为了研究粉红背鹈鹕的自然繁殖情况,将5只(2♂3♀)成体粉红背鹈鹕饲养在内有小岛的1500m2湖中,通过饲料选择与搭配、投喂方式、行为观察、巢材选择等饲养手段,辅助粉红背鹈鹕的自然繁殖。结果显示:2017年粉红背鹈鹕共产卵3枚,其中弃卵1枚。平均卵重量约174.72g,长径约92.74mm,短径约57.16mm。粉红背鹈鹕幼雏出壳后不会吃食,必须由亲鸟用撕碎的肉条或乳糜哺育幼雏。30—90日龄幼鸟发育较快,躯干发育、喙部发育明显。100日龄能短距离飞翔。
1、研究对象
粉红背鹈鹕(Pelecanusrufescens)属鹈形目(Pelecaniformes),鹈鹕科(Pelecanidae),鹈鹕属,广泛分布于非洲。粉红背鹈鹕相比其他鹈鹕体形略小,羽毛灰白色,背部具浅的粉红色,嘴上部黄色,喉囊通常偏灰色。广州动物园自2012年起引进粉红背鹈鹕,不断探索与改良饲养技术,饲养种群中成体5只(2♂3♀),2017年首次繁殖2只,现种群数达到7只。
2、饲养管理
2.1 环境设置
2.1.1 场地设置
粉红背鹈鹕栖息于广州动物园观鹭湖中心岛,四面环湖,形成一个天然屏障,在不影响展示效果的同时,与游客保持一定的距离,能较好地减少人为干扰。中心岛上活动空间大,地势平坦,阳光充足,同时植被覆盖适度,树木成荫,适宜藏匿。
根据粉红背鹈鹕的习性,在湖心岛上修整出面积约15m2的场地作为粉红背鹈鹕的巢址,作为筑巢场地需地势较高且平坦,同时不能向湖边倾斜,防止鸟卵滚落湖中。阳光充足但需有一定的遮蔽物,保证粉红背鹈鹕孵卵时的藏匿行为。作为巢址的场地用消毒过的河沙覆盖,这样既可以吸除粉红背鹈鹕的糊状粪便,使场地保持整洁,又能便于粉红背鹈鹕取食时行走。
2.1.2 巢材供给
由于岛上资源有限,进入粉红背鹈鹕繁殖季节,需人工堆放巢材,为粉红背鹈鹕筑巢准备。巢材选择柔软的、具有一定弹性的、干燥且整洁的枯枝,枯枝以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枝、白兰(Michelia×alba)枝、水杉叶为主,比例为1∶1∶2。由于自然成材的枯枝粗细不一,需进行进一步的筛选,选择直径不大于2cm的树枝提供给粉红背鹈鹕筑巢,既能方便粉红背鹈鹕叼拾,构筑的巢窝较易成型,也能保证巢材的有效使用率。
2.2 饲料设置
粉红背鹈鹕以动物类饲料为主,广州动物园粉红背鹈鹕饲料有鱼块、小鱼、海鱼块等(表1)。繁殖期间添加蛋白质、多维素、矿物质等,同时增加适口性较好的禾花鱼作为活料,有利于亲鸟的繁殖。每日早晚各投喂1次。食物携带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易感染雏鸟,造成雏鸟的死亡。每次投喂前需对饲料质量进行把关,投喂的鱼肉用看、摸、闻等方式进行质量检查,防止高温诱发饲料变质发臭。日粮加工与投喂环节要做好卫生消毒工作。
投喂方式采用抛投式,可近距离观察到粉红背鹈鹕精神状况及进食情况。投喂时注意观察,对孵卵或带仔的亲鸟重点投喂,同时适当延长投喂时间,雌雄亲鸟可以轮流取食,保证亲鸟的营养供给。
表1粉红背鹈鹕饲料配方
3、繁殖
3.1 发情与交配
粉红背鹈鹕进入发情期后,求偶行为表现较频繁。求偶过程中雄鸟会鼓起巨大的喉囊频繁抖动,并不时摇晃头部,敲击鸟喙,发出声响吸引雌鸟。同时亦会通过这种方式向其他雄鸟发出警告。配对后的雌雄双鸟会在巢中进行交配,雄鹈鹕用喙咬住雌鹈鹕的脖子并踩在其背上完成交配的过程。交配过程中,雄鸟需拍打翅膀保持平衡。
3.2 筑巢与产卵
3.2.1 筑巢
粉红背鹈鹕的筑巢行为主要发生在求偶行为之后。筑巢任务由雌雄双鸟共同完成。雄鸟主要负责采集巢材,雌鸟则接收和整理巢材用于营巢。巢材主要采自地面,由于岛上资源有限,进入粉红背鹈鹕繁殖季节,需人工堆放巢材,为粉红背鹈鹕筑巢准备。在产卵前,粉红背鹈鹕筑巢行为频繁,巢成雏形即可开始产卵,并在孵化的过程中加以完善。粉红背鹈鹕的巢建在地势较高且平坦,向阳且有遮蔽物,近湖但不向湖倾斜的地方。本次繁殖粉红背鹈鹕共筑2巢,均呈广口盘状,圆形,巢材主要为水杉枝、白兰枝、水杉叶等。1号巢内径30cm,外径约60cm,巢高约30cm,深约12cm。2号巢内径约33cm,外径约45cm,巢高约21cm,深约8cm。观察发现,粉红背鹈鹕集中产卵1号巢,2号巢为弃巢。
3.2.2 产卵
粉红背鹈鹕2—3年性成熟,广州动物园的粉红背鹈鹕2012年引进以来,已有6年龄,由于人工饲养环境影响,产卵期为9—10月。粉红背鹈鹕的卵形状规则,呈前尖后钝椭圆形,通体光洁,颜色为奶白色。2017年粉红背鹈鹕共产卵3枚,10月22日、25日、27日均产卵1枚,粉红背鹈鹕卵重量约174.72g,长径约92.74mm,短径约57.16mm。孵化过程中弃卵1枚(2号卵)(表2)。
表2粉红背鹈鹕产卵日期、卵重及大小情况
3.3 孵化
当粉红背鹈鹕产下第1枚卵时就开始孵化,孵化期为30—31d。与一般的鹈鹕一样,孵化是由雌鸟和雄鸟共同承担的,但以雌鸟孵化为主。孵化时,亲鸟张开翅膀完全覆盖整个鸟巢,不在参加任何活动,以维持巢内足够温暖,并控制好卵的湿度。由于缺少抱卵点,粉红背鹈鹕会通过高度血管化的脚蹼将热度传递到卵上。由于是由雌雄双亲鸟共同完成孵化任务,换孵行为贯穿整个孵化过程。换孵时,雌雄双鸟会上下晃动头部,有时也会左右摇摆头部。
3.4 育雏
2017年粉红背鹈鹕共产卵3枚,经过约30d的孵化,于11月26日、27日出壳2枚,弃卵1枚。雏鸟出壳以后,卵壳被亲鸟抛出巢外。粉红背鹈鹕属于晚成鸟,幼雏出壳后不会吃食,必须有母鸟将采食到的食物经由食管或嗉囊吐出,用撕碎的肉条或乳糜哺育幼雏。粉红背鹈鹕喂雏的行为分为3个阶段,幼雏破壳几天后,亲鸟会将预消化的流质膳食从自己的口中喂入幼雏口中;7—10d后,亲鸟站在幼雏跟前,用力摇晃脖子,将食物吐在鸟巢上,由雏鸟捡食;30d后,亲鸟站在巢的边上,诱导幼雏能将头探进亲鸟的口中,从亲鸟的喉囊处叼取食物。这种喂食方式在幼雏能自主寻找食物后仍会持续一段时间,亲鸟依然会为幼雏带食,一直到幼雏出生几个月后。
3.5 幼雏发育评估
粉红背鹈鹕幼鸟的发育情况见图1。
10日龄:幼鸟翅膀与腿部开始出现白色绒毛。食用亲鸟吐出的胃内消化后的糊状食糜。
15日龄:幼鸟全身出现绒毛,翅膀出现稀疏的灰色羽毛,喙部灰黑色加深,喉囊呈灰色。食用亲鸟吐出的半消化的食物碎末。
60日龄:幼鸟全身长满绒毛,翅膀灰色羽毛逐渐覆盖加长。可将头直接伸入亲鸟喉囊采食。
100日龄:幼鸟喙部颜色变浅,喉囊从灰色变为淡淡的橙红色,飞羽基本长满。能短距离飞翔。
根据粉红背鹈鹕幼鸟发育情况的跟踪观察,幼鸟刚出生体重约120g,30—90日龄幼鸟的发育非常快,30日龄体重接近1000g,90日龄体重可达5000g。躯干发育、喙部发育明显,必须及时调整雏鸟的日粮投喂。
4、分析与总结
4.1 营养不良和缺乏均会导致动物繁殖性能下降[1],对粉红背鹈鹕的日粮进行分阶段的科学调配,显得尤为重要。将粉红背鹈鹕的日粮分为非繁殖期、交配期、产卵期3个阶段,根据各个时期的营养需求调整日粮。交配期的脱毛、食欲欠佳等情况,适当增加葡萄糖酸锌;在产卵期,雌鸟对蛋白质的消耗大,增加蛋白质饲料量,满足产卵的营养需要。
4.2 粉红背鹈鹕进行编码标识有利于谱系的管理。广州动物园粉红背鹈鹕饲养种群中成体5只(2♂3♀),2017年繁殖2只,现种群数达到7只。由于粉红背鹈鹕个体差异不明显,没有标识,较难分辨每个个体。对粉红背鹈鹕进行标识有利于繁殖工作的开展,动物亲缘谱系的查找,减少部分基因的过度表达。
4.3 适当配置巢材有利于粉红背鹈鹕的营巢。受饲养环境的局限,环境资源有限,不足以满足粉红背鹈鹕、白鹈鹕(Pelecanusonocrotalus)、普通燕鸥(Sternahirundo)、夜鹭(Nycticoraxnycticorax)等多个种群筑巢需要。同时,亦存在饲养环境中不是所有种植植被的枯枝都适合粉红背鹈鹕作为筑巢材料。为了满足种群的筑巢需求,减少种群间对巢材资源的争夺,所以应适当配置巢材。每年粉红背鹈鹕繁殖期前,需提前提供巢材。
图1粉红背鹈鹕幼鸟的发育情况
4.4 繁殖行为的观察与记录对开展粉红背鹈鹕繁殖起指导作用。我们通过定时定点对5只粉红背鹈鹕进行观察,记录每只粉红背鹈鹕每隔时间段的行为特征,参考斑嘴鹈鹕(Pelecanusphilippensis)的行为谱[2],对比分析粉红背鹈鹕与斑嘴鹈鹕行为中的个性与共性,得出有用的行为信息,指导开展粉红背鹈鹕繁殖工作,如巢材配置、繁殖区域布置、阶段性调配日粮等。由于粉红背鹈鹕栖息岛中,为行为观察带来难度,同时,粉红背鹈鹕的行为与其他鹈鹕存在一定差异,行为观察工作需持之以恒,继续积累总结。
4.5 取食困难、巢址不足、其他种群的干扰是粉红背鹈鹕弃孵的主要原因。在观鹭湖上,除了饲养粉红背鹈鹕,还混养着白鹈鹕、银鸥(Larusargentatus)、夜鹭等多个种群。银鸥有偷卵和吃卵的习性,对粉红背鹈鹕繁殖形成威胁。我们通过减少银鸥的饲养数量、分点投喂等方式,减少银鸥对粉红背鹈鹕繁殖的影响。同时,为了减少粉红背鹈鹕与白鹈鹕在食物和领地上的争抢,将巢址设点在不同区域,确立各自的领域,减少争斗。在投喂的工程中,采用抛掷式投喂,确保每只粉红背鹈鹕的进食量。
4.6 雏鸟在90日龄前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健全,食物携带的大肠杆菌易感染雏鸟,造成雏鸟的死亡。日粮最好选择鲜鱼,日粮加工与投喂环节必须做好卫生消毒工作。
参考文献:
[1]吕向东,刘春田.野生动物营养与饲料[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李毅苑,徐义强,刘志成.粉红背鹈鹕的饲养与繁殖[J].野生动物学报,2020,41(04):1109-1112.
分享:
产气荚膜梭菌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又称魏氏梭菌, 属于梭菌属, 是一种厌氧的革兰阳性芽胞杆菌, 通过分泌不同基因编码的毒素引起动物和人发生腹泻和肠炎等胃肠道疾病[1]。 已知产气荚膜梭菌可分泌超过 20 种外毒素[2], 如 α、 β、 ε 和 ι 致死毒素, 肠毒素 (CPE) 和坏死性肠炎毒素 ( netB)[3],这些毒素能产生特定的疾病症状,。
2025-02-12非洲猪瘟能够对养猪业造成重大打击。在生产实践中,往往是在发现死猪后才发现是非洲猪瘟,这非常不利于对这种疾病的防控。在疾病监测中,有效早期发现传染病是最具成本效益的战略,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猪疫情风险。另外,防疫管理工作也是生猪养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24-06-04有毒动物(蜜蜂、蛇、水母、蚂蚁和蟾蜍等)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它们通过产生毒液来捕获猎物或保护自身安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始了解动物毒液的生物特性并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1]。现阶段由于抗菌药的不合理使用所带来的细菌耐药性问题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困扰,威胁公共卫生安全[2]。
2024-06-04研究显示,75%~85%的3周龄以上的犬患有牙周病(Periodontal disease, PD),且大部分都未得到合适的治疗,PD的特点是牙龈炎和牙周炎,前者是牙龈炎症,后者是牙周韧带和牙槽骨的炎症,这些情况的发生与牙菌斑沉积密切相关,牙菌斑中含有大量口腔致病菌,在引起免疫反应的同时还会对口腔组织造成损害。
2024-05-17Dixon等在2012年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胞死亡形式,主要由铁积累产生大量的脂质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而导致细胞死亡,将其命名为铁死亡。ROS和抗氧化系统通过复杂的特殊机制控制氧化应激,维持细胞的动态平衡,这种情况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中也存在。
2024-05-17KMT2基因是肌酸激酶(CK)的亚基亚型之一,是细胞能量稳态的基础,CKMT1和CKMT2是线粒体CK(MtCK),位于线粒体的外周膜间空间,用于建立内膜与外膜之间永久性接触[1]。在脊椎动物中,CKMT2主要表达于横纹肌组织,如心肌、骨骼肌和大脑等[2]。
2024-01-09随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不断进步,基因编辑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工具,用于疾病研究、治疗和防疫工作。在动物疾病模型的构建和应用中,基因编辑技术为研究人员提供了独特的机会,以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以及改进防疫措施。
2024-01-09BE理念是成果导向教育的简称,亦称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是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理念。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在教学中想让学生取得的学习成果是什么,为什么让学生取得这样的学习成果,如何有效帮助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取得了这些学习成果[1]。
2023-12-29动物园饲养员在工作中可能遭受动物的咬伤,这可能对他们的心理造成较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安全防护及伤后心理护理对于帮助饲养员恢复和调整至关重要。动物园被咬伤饲养员的个人防护和被咬伤后心理护理不仅关乎他们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与他们的职业生涯和幸福感密切相关。通过给予他们安全防护装备的选择、安全防护知识的培训与指导,被咬伤后情绪调节和情感表达的支持,提供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的帮助,以及推动心理康复和复原的措施,可以帮助他们重新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坚强。
2023-12-19据统计,62%的人类传染病都是经由动物向人类传播的[1],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感染禽流感的患者往往与病禽有接触史,所以无害化处理病害动物是阻断人兽共患病传播的有效措施[2]。如果是重大动物疫病或人畜共患病病原传播,就有可能引发重大动物疫情或人畜共患病疫情,威胁生态环境安全,危害公共卫生安全,影响畜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病死动物科学无害化处理的重要性愈加明显。
2023-12-13人气:8080
人气:4728
人气:4509
人气:3681
人气:3619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生物信息学
期刊人气:1347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主办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出版地方:黑龙江
专业分类:科学
国际刊号:1672-5565
国内刊号:23-1513/Q
邮发代号:14-14
创刊时间:2003年
发行周期:季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1.343
影响因子:1.227
影响因子:1.286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349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