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生物化学课程思政融合点发掘研究

  2020-08-21    2199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系统性地论述了从生物化学课程的发展历史、我国在生物化学方面的创新贡献、生物化学代谢反应过程、生物化学知识联系日常生活、生物学家故事和生物化学相关社会热点事件等6个模块发掘生物化学课程思政的融合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人文精神、诚信友善的职业道德及文化自信精神,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些策略对其他同行的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建设,也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 关键词:
  • 发掘
  • 生物化学
  • 生物学
  • 融合点
  • 课程思政
  • 加入收藏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已经被写入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而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立德树人是重中之重。这就要求高校要从时代担当、对历史负责的高度,深刻认识和把握立德树人的内涵,把德育作为学校育人的“第一要务”。虽然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无论在思想认识层面还是在实际操作层面,高校思政工作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如高校德育格局不够大,资源不够多,力量不够强[1]。长期以来,作为高校课程2大主要体系的思政课和专业课,分别承担了学生成人与成才教育的功能。但由于过去它们往往“各自为战”,没有融会贯通,导致思政课看起来像没有基础的宣讲,专业课则成了“没有教育的教学”,造成学生的成人与成才教育割裂,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当今,在多元价值交织、学生思想活跃的情况下,大学生上思政课普遍抬头率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2],单纯或过度依赖思政课对大学生进行成人教育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比纯粹的思政课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3]。在此背景下,“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深化与创新的产物应运而生。所谓“课程思政”,指的是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在发挥思政课作为德育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实现专业课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将德育渗透、贯穿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思政不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有意思”“都爱听”“真相信”。

同时,课程思政还可以使作为大学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专业课,充分发挥育人的功能,将“课程育人”提升为“全课程育人”,进一步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打好人生底色,成就未来精彩人生。生物学作为理工科的一员,和大多数理工科一样,教师往往考虑育“才”重“器”的多,考虑树“人”育“德”的少;学生则往往注重知识学习的多,注重社会情怀的少,所以专业特点使生物学方面的课程思政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1、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


“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尊重课程建设规律,切实强化课程建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基础。生物化学这门课的课程特点和地位,决定了其在生物学科诸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中,成为最重要和最有发展前景的课程之一。首先,生物化学是生物、农学、医学、食品、环境和物理等很多学科下属一些专业的核心基础课,涉及的学生范围广、数量多,课程影响大,故较其他课程更具有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生物化学还是上述学科中很多下属专业的考研必选课,甚至在研究生阶段还要继续学习,学生重视程度高,学习积极性大,所以较其他课程对学生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再次,一般认为,课程思政的关键和核心是根据学科的不同和课程的差异,准确找到专业技能知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点,以无缝对接和有机融合的方式生成内在契合关系,以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4]。而生物化学这门课程涉及内容庞杂,知识面众多,既密切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又紧跟生命科学的发展前沿,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所以较其他课程,生物化学在课程思政方面的建设潜力更大,前景更广。


2、生物化学课程思政融合点及其思政元素的发掘方略


推动“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仔细发掘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中与德育知识的“触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有其自身建设的规律和特点,要在尊重课程特点的前提下,顺其自然而不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地将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在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其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思政”。没有好的“思政”,课程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从而导致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割裂甚至冲突。所以,课程思政建设还要在找到“触点”之后,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精细提炼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价值范式,使两者同向同行,协同发展。本文根据生物化学课程的内容及其特点,将课程知识体系分为了6个模块,分别进行课程思政融合点和思政元素的发掘。

模块一:生物化学课程的发展研究历史。与其他课程的发展历史过程相似,生物化学的发展历史也是无数生物学家研究成果、探索过程和伟大人格的集中反映。无数的创新与进步都是在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获得的,但有时其中也走过一些弯路,这些生动的事例可以以境触人,以情感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看到科学对人类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培养他们不畏艰苦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格,同时也培养学生在努力学习,注重知识积累的基础上,也要常持用批判思维进行分析的科学素养和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

模块二:我国在生物化学方面的创新贡献。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代文明,而且近代在很多学科门类也有一些科学家对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创新贡献。立足中国实践、讲好中国故事,这些内容可以很好地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融入到理论教学中,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树立“中国行、我也行”的自信;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积极创新的精神素养。

模块三:生物化学代谢反应过程。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涉及种类繁多的代谢过程,其中一些简单的反应却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这些内容可以在多方面给学生以启迪,如团队协作的精神,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想要索取,必先奉献的伟大品格和奉献精神。

模块四:生物化学知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生物化学是与日常生活联系最密切的课程,生活中有大量的事件可以成为生物化学课程思政的典型素材。这其中很多可以培养学生诚信意识和恪守职业道德规范的素养,及其遵守国家法律,维护法治的权威的思想观念。同时,从课程思政来讲,注重学以致用,也是实践中落实“思政课程”重要手段,可以增强学生对人民群众的情感、对社会发展的理解、对国情意识的认知,促进其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利用科学技术,诚实劳动,为社会做贡献。

模块五:生物学家故事。与其他学科一样,大部分杰出科学家的故事都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生动感人的思政素材。这些科学家坚持不懈、一丝不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乐于奉献、勤奋执着的崇高品德;对工作恪尽职守、兢兢业业的态度及其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等,都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工作、热爱祖国的热情,培养他们看淡得失和淡泊名利的高贵精神修养。同时这些故事可以使理科课程增加了更多的人文气氛,给学生注入更多的社会情怀。

模块六:生物化学相关社会热点事件。社会热点问题有着很高的话题性,以其为代表的新闻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大学生又普遍对其较为关注,将之应用于高校课程思政中,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对社会的关注与社会责任感。科技技术是改造社会、变革社会的强大武器,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关键力量。但是科技的运用不仅仅要考虑目标,更要考虑后果,让科技也能够体现出人文的情怀、人性的光辉和人本的立场。这其中有些事件可以培养学生服务大众、关心社会的家国情怀,有些可以加强学生对“科研诚信”和“科学道德”的全方位认知。


3、生物化学课程思政的融合点


3.1 生物化学课程发展历史中的课程思政融合点

如酶的研究,先是发现了催化现象→发现了酵母细胞可以具有催化活性→发现了磨碎的酵母裂解液也具有催化作用→从中提取到了能够催化的物质,以后,进一步的有了酶的后续研究和核酶的发现。这些内容可以培养学生做研究,要拥有不畏艰苦、扎扎实实的进取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格。其次,在酶的研究历史中,巴斯德曾错误地认为只有完整的酵母细胞才具有催化作用;在核酸研究历史中,莱文曾提出了DNA的化学成分和基本结构的四核苷酸假说,这在当时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5]。这些事件可以培养学生不盲目服从权威,常持批判思维进行分析的科学素养。相对于西方教育,我国对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还非常欠缺。创新是一个既继承前人的知识和成果,又能超越前人的过程。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创新性地提出了DNA为双链螺旋结构时,就是在总结前人关于DNA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研究与分析得出的[5]。这可以启示学生,对前人的成果不仅要常怀批判思维,而且要学会继承发展,不能闭门造车。

3.2 我国在生物化学方面的创新贡献中的课程思政融合点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曾有过辉煌的发明创造,为人类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近代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不再有古代那么显著,并有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6],但是近代中国也有一些成就影响了世界,如在生物化学方面。吴宪1931年提出了蛋白质变性学说,这种变性学说沿用至今[7]。1962年,中科院院士邹承鲁建立了蛋白质必需基团的化学修饰和活性丧失的定量关系公式和作图法,被称为邹氏公式和邹氏作图法,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采用[8]。1965年,中科院生化研究所、北大化学系及中科院有机化学研究所通力合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一个标志人类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里程碑,对医学事业具有巨大的贡献。还有1999年,我国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为生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些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激励他们为保卫祖国、变革图强、社会进步而献身。

3.3 生物化学代谢反应过程中的课程思政融合点

如在酶学章节,全酶是由酶蛋白和辅助因子组成的,它们只有在一起才有活性,分开后单独都没有生物学功能。在蛋白质分解章节,氨基酸分解首先是脱氨基,细胞中有3种脱氨基方式,其中联合脱氨基是细胞中最重要的脱氨基方式。这2个代谢过程可以启示学生要具有团队协作的精神和注重大局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在核酸化学章节,核酸的变性在低温下不能发生,只有温度高到一定程度之后,才能发生变性过程。这可以启示学生,学习需要日积月累,事业需要淬炼积淀,需要不懈地努力奋斗的科学精神。在物质代谢模块,在葡萄糖和脂肪酸等许多物质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过程中,必需首先提供给这些物质能量,葡萄糖和脂肪酸等物质才能释放更多的能量,这几乎代表了细胞内物质分解供能的一般规律。这些可以培养学生,只有付出,方能收获,想要索取,必先奉献的伟大品格和奉献精神。在物质代谢调节章节,细胞是生命的一个基本单位,细胞中有种类繁多的代谢过程,这些代谢过程必须受到严格的调控,细胞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生命方能得以存在。这些可以启示学生,人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单位,必然受到约束,不能追求无限制的自由,这样才能建设和谐社会,富强国家,从而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在生物氧化章节部分,我们会发现原本认为非常简单的过程,实际过程复杂,路径漫长,如氢的氧化。这些可以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成功道路上的艰辛困苦,砥砺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意志和奋斗情怀。

3.4 生物化学知识联系日常生活中蕴含的课程思政融合点

如在脂类化学章节,会涉及反式脂肪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其中反式脂肪酸对人体动脉硬化和冠心病有很大促进作用,但是我国一些商家,或不及时,也不愿意及时更换可能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的炸制用油,或做糕点类食品时,用含有反式脂肪酸的人造奶油、起酥油替代正常奶油等。还有商家把DHA夸大虚假宣传,冠以时髦用语——脑黄金来诱导消费者[9]。此外还有些商家在宣传中,只提出对其有利的内容,不呈现完整信息,如服用左旋肉碱减肥法[10]。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诚信教育尤为重要,对倡导社会道德规范,引领大学生立身、立德、立业具有重要意义。在蛋白质化学部分,会涉及体内的氨基酸和蛋白质是兼性离子,它对维持人体正常pH具有重要的缓冲作用。有人断章取义,提出了人的酸碱体质理论,导致一些商家利用“酸碱体质论”的噱头进行虚假宣传,国内几乎所有种类矿泉水无一幸免。直到2018年11月2日,美国法庭宣布人体“酸碱理论”是一骗局[11]。类似的还有核酸保健品序列,这些事件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并培养其追求真理真想,反对伪科学的精神素养:

另外还有些事件可以引导学生不仅要诚实守信,坚守道德的底线,而且更要遵守国家法律,维护法治的权威。如凯氏定氮法是生物化学中常用的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有一些不法之徒,将含氮素量高但对婴幼儿生长发育具有毒性的三聚氰胺掺入奶粉,利用凯氏定氮法的缺陷,冒充蛋白质,结果导致出现“大头娃娃”的悲剧案例。此外,还有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遍的,与血红蛋白损伤和DNA诱变致癌有关的亚硝酸盐问题,都曾经造成过严重的社会后果。

3.5 生物学家故事中蕴含的课程思政融合点

1922年,患有重感冒的生物学家弗莱明不顾病痛坚持工作,无意中一个喷嚏打到了细菌培养皿上。后来他注意到,在这个培养皿中,凡沾有喷嚏黏液的地方没有一个细菌生成,进一步的研究使他发现了溶菌酶。6年以后,他又发现了青霉素,成为20世纪医学界最伟大的创举。但他发现青霉素的过程与其发现溶菌酶一样的偶然与离奇。当时,由于设备简陋,培养皿很容易受污染。有一次,弗莱明偶然发现一个培养皿中污染了霉菌,助手劝他扔掉,但弗莱明观察到在霉菌周围,没有细菌生长,他抓住这次“偶然”的发现不放,全力以赴地对这种霉菌进行了研究,发现了青霉素这种沿用至今的抗生素[12]。这可以使学生深刻领悟到个人的成功有偶然的机遇,但是偶然机遇的背后,却蕴涵着必然的奋斗。就像那个苹果,砸中了牛顿,引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如果砸中另外一个人,也许只会生成头上的一个包。

后来,一位显贵曾建议弗莱明申请制造青霉素的专利权,弗莱明婉言拒绝了。他说:“为了我自己和我一家的尊荣与富贵,而无形中危害无数人的生命,我不忍心”[13]。类似的还有,瑞典生物化学家埃德曼,他发现了一种蛋白质测序的重要方法,造就了第一代蛋白质测序仪。当他所在的研究所讨论将蛋白质测序仪申请专利时,埃德曼明确拒绝,并公布了所有的资料。并且直到去世,埃德曼都在继续工作以改进方法,能够测定更长的蛋白质序列[14]。这2件事可以教育培养学生,做科学应该具有看淡得失的宽广胸怀和淡泊名利的高贵人文修养。

3.6 生物化学相关社会热点事件中蕴含的课程思政融合点

如在讲授蛋白质代谢章节时,可以联系1985年美国的一件事。当时美国的一个家庭,前后2个孩子都出现了相似的病理症状,由于医院和实验室不负责任,臆断为丙二醇中毒所致,导致孩子的母亲被判谋杀罪入狱。后来3位生化学家经过认真严谨的实验检测,揭示2个孩子的都是遗传病导致,从而为这位母亲洗刷了冤屈[15]。在讲核苷酸代谢时,可以联系核酸保健品。2001年,一些知名科学人士为私利,在公开场合为核酸保健品鼓吹站台。这时,邹承鲁挺身而出,公开表态,否定核酸的保健功能。事后,中国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界的科学家再没有人敢公开为骗人的公司做广告[16]。为民服务是“课程思政”的落脚归宿,也就是学科或者课程学习的最终社会目的,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思政”教育目的[17]。这2个事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学素养;而且还可以培养服务大众、关心社会的家国情怀,以及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又如在讲授基因编辑时,我们国家这两年正好发生了2件与之相关的事件:一是2016年,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事件,好多人认为韩春雨事件即使不属于学术造假,也涉及学术不端[18]。另一件是2018年,南方科技大学贺建奎基因编辑的双胞胎事件。通过这2件事可以加强学生对“科研诚信”和“创新的道德底线”的全方位认知,科研诚信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而“创新”必须以道德为“边界”。这些对现阶段的中国尤为迫切,如贺建奎事件,最早转载的人民网作为一个好消息报道,甚至到现在,仍然有很多青年学生,为贺建奎鸣不平[19]。此外,在讲授蛋白质合成抑制剂——抗生素时,可以引入2016年演员李冰冰在澳洲重病无治回国治疗事件[20],使学生了解我国抗生素的严重滥用问题,导致病原菌耐药性的产生和超级细菌的诞生,使他们认识到要遵守自然规律,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讲授病毒,如艾滋病毒的逆转录过程时,可以引入曾经广受关注的河南省罪恶的“血浆经济”,从而教育学生人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培养学生从自身做起,关爱艾滋病患者,守护生命尊严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是新时代特征,能够有利于学生构建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社会和民众产生浓厚的人文关怀。


4、结语


上述笔者只是总结讨论了生物化学课程思政资源中微少的一部分,基于生物化学的课程特点,其蕴含的丰富课程思政资源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掘。笔者认为,课程思政应该坚持学科专业的性质不变、本位不改的前提下,挖掘学科的学理、价值、伦理等,所以在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由于大学生已经成人,理解能力强,且已历经多年思政课的历练,故每个课程思政不宜讲的太多,否则可能会影响专业课的正常讲授,也许可以“蜻蜓点水”,因为学生已经心有灵犀。其次,要讲究水到渠成、切勿生拉硬拽,否则思政元素就没有根基,结果将课程思政变成了思政课程,引起学生的反感。最后,在选取思政元素时,宁缺毋滥,要选择最典型的,要做到画龙点睛,而不是画蛇添足。相信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深化与创新的产物,课程思政可以使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并进、同向同行,不张扬,但影响学生于潜移默化;不猛烈,但化春雨教育学生于润物无声。


参考文献:

[1]李钰艳.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1):5-8

[2]宫维明.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6):66-69

[3]蓝蔚青,谢晶,孙晓红,等.教育现代化,2018(45):47-49

[4]刘清生.江苏高教,2018(12):91-93

[5]朱圣庚,徐长法.生物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6]熊秉元,叶斌,蔡璧涵.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8(1):173-182

[7]季鸿崑.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1(2):46-52

[8]饶毅.科学文化评论,2007,4(2):38-45

[9]季楠.质量探索,2010(12):27

[10]杨敏,牟金金,柳汝明,等.中国药房,2010,23(2):147-149

[11]申杰.中国质量万里行,2018(12):15-16

[12]格雷格·萨特尔,沈建苗.IT经理世界,2016(13):61-62

[13]孙万儒.今日科苑,2013(2):18-23

[15]生物化学原理.周海梦,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62

[16]周海秋.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33(12):160-162

[17]余江涛,王文起,徐晏清.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64-68

[18]杨涛.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34(1):31-37

[19]田松.科学与社会,2019,9(1):28-30

[20]薛洪涛.环境教育,2016(Z1):37-38


谢兆辉,焦德杰,王丽燕,曹际云.生物化学课程思政融合点的发掘[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0,41(14):71-75.

基金:2018年山东省教育工委高校基层党建突破项目.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生物资源

期刊名称:生物资源

期刊人气:824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武汉科学技术情报中心

出版地方:湖北

专业分类:生物

国际刊号:2096-3491

国内刊号: 42-1886/Q

邮发代号:38-309

创刊时间:1975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