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为培养生物技术专业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性人才,构建"产教融合,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洛阳理工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为例,基于洛理"三融三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构建人才创新培育模式、促进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验教学、构建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进行生物技术专业的建设工作,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生物技术应用人才,从而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科技发展。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将办学思路转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转到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上,是其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1]。洛阳理工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2016年获批为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本科院校,在学校转型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化“行业性、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构建了“实现融入、探索融通、走向融合”(简称“三融三创”)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开启了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的探索之路。
以学校整体转型发展及“三融三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统领,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积极推进专业建设和发展,将高素质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作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生物技术为多学科交叉形成的综合性学科,其学科特点决定了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是与实践联系紧密,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较强创新意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2]。
洛阳理工学院作为示范性应用技术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自2011年招生以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与探索。近3年来,通过企业行业调研,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分析生物技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进一步明晰了专业能力,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及时更新;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1、优化培养目标,构建“3+0.5+0.5”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地方企业对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需要,生物技术专业采用“3+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为3年(第1-6学期),主要在校内进行通识教育类课程、学科大类教育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及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教育类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此阶段的学习,重点强化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及专业核心实验技能的培养;第二阶段为0.5年(第7学期),主要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将学生进行专业特色方向的分流和培养,本阶段主要安排8周的理论知识学习,由学生围绕“生物发酵”和“生物分析诊断”两个特色方向进行2-3门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剩余10周时间主要为综合实训周,重点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训阶段可在校内实训室开展,也可结合企业需求到企业提前进行实习,其灵活形式有利于满足学生就业与考研的需求;第三阶段为0.5年(第8学期)为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阶段,部分学生可结合第7学期在企业继续进行毕业实习,并与企业导师结合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其他学生可按照学期安排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经过近3年的实践,专业“3+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得到了企业的充分认可。
2、优化课程体系,建立模块化的课程结构
以“学生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OBE理念为指导,以三个结合(结合国家发展战略、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四个调研(用人单位需求、行业企业专家、在校生和往届毕业生)及三个引入(引入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核心技术标准)为依托,结合OBE理念中的成果导向,以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方式,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即毕业5年后学生要达到的能力),制定专业的10条毕业要求(即学生毕业时需达到的能力要求),并将10条毕业要求详细分解为23个毕业指标点。为有效支撑专业23个毕业指标点的实现,构建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结合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同时为适应行业企业和社会发展对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本专业将传统生物技术的课程与现代产业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构建了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模块化专业课程的设置以行业企业应用技术为依托,以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实践能力以及人才个性化培养需求为目的。本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含五大模块:一是通识教育模块;二是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三是专业综合能力模块;四是专业特色能力模块;五是专业创新能力模块。同时在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了有关生物技术前沿知识和技术的选修课程,便于学生与社会接轨。
3、优化教学内容,开发校企合作课程
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旨在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应用型课程的开发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建设应用型课程的重点是深化校企合作,科学、有效的开发校企合作课程[3]。生物技术专业结合学校“三融三创”理念,在校企深度融合情况下,充分发挥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各自优势,进行校企合作课程开发,引入行业企业主流技术,融入工程案例和实际工程项目,以企业真实生产条件下工作内容、流程及技术要求作为课程实际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直接对接,同时引入企业行业标准,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直接对接。专业聘请企业行业工程师作为校外导师,承担课程部分讲授内容,将企业真实生产案例和技术标准带入课程教学中,实现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直接对接。
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大学慕课平台及其他信息化手段,有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课内教学和课外自学有效结合,提高课程的高阶性和挑战度。采用翻转课堂和现场教学等多样化教学形式,体现课堂创新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如专业核心课程《食品发酵技术》与科迪巨尔乳业洛阳有限公司、普莱柯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和青岛啤酒有限公司等五家洛阳本地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课程三分之一教学内容由企业高级工程师进行讲授,同时结合实习基地现场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食品发酵工艺原理、流程及发酵设备操作方法,有效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
4、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平台
结合2019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进一步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与2016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比,实践总学分的比例由30%增加至35%。专业在制定2019版实践环节的教学大纲时,进一步完善教学目标,使其能够有效支撑毕业要求的实现。依据实践教学目标的要求,建立了层级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含基本能力素质、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4个层次。同时依据实践环节教学特点,将实践环节横向划分为不同的模块,主要包含实验模块、实训模块、实习模块和创新创业模块,认真设计各模块的实践项目,有效打破模块内的课程界限,突出交叉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专业面向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目前普莱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青岛啤酒(洛阳)有限公司、科迪巨尔乳业有限公司、洛阳君山制药有限公司、洛阳莱普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为专业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专业与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开发实践教学资源、校企导师互聘等方式,有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依托实习基地,培养“双师型”教师,以不断优化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目前,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90%来源于实际生产实际,校企导师合作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比例逐年提高。
5、注重学研结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精神是生物专业应用型人才必备的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学生,生物技术产业才会蓬勃发展。专业采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理念,采用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院积极培育“专业基础→专业锻炼→专业提升→创新项目”四个层次的大学生创新活动体系,专业基础主要对应于学院的化学实验技能竞赛、生物化学知识竞赛;专业锻炼层次主要由大二大三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成为教师的科研助理,教师会指导学生完成部分科研任务;“专业提升”和“创新项目”是选拔优秀的科研助理参加学科竞赛或创新创业大赛。(2)在综合实训环节,教师选择来自企业的一些实际课题,由学生查阅文献后,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利用实验室条件完成实验的实施,可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3)每学期组织3-5次专业前沿问题讲座,聘请新入职的博士或外聘其他一些专家,定期开展讲座,让学生了解国内外科学的最新进展,了解专业教师的科学研究成果,这些讲座一方面能够使学生了解专业前沿,另一方面也可以聆听到感受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如何将创新性的构思转化为实际的科研成果,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依托于学校“三融三创”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改革,课程体系的不断优化,产教深度融合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学研结合创新创业体系的构建,有力推动了生物技术专业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提高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连续3年就业率在90%以上,考研率在25%以上,就业岗位中与专业相关的学生达到90%以上。学生获得河南省生命科学竞赛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河南省挑战杯竞赛二等奖2次,全国“创青春”创业大赛铜奖1次,多名同学以第一作者或参与作者发表学术论文或发表专利。为有力配合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专业将进一步提升专业水平和办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英华.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5.
[2]姜勇,王会岩,张磊,等.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生物技术世界,2014(11):179.
[3]张坚豪,王宇怀.应用型大学的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杂志,2016(21):38-41.
文章来源:杨瑞先,刘萍,宋根娣,张浩玉.地方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洛阳理工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为例[J].轻工科技,2021,37(09):191-192.
沙枣(拉丁文名:Elaeagnus angustifolia Linn.),为胡颓子科胡颓子属植物。天然沙枣分布在年降水量较低半荒漠、荒漠或沙漠,并由此得名“沙枣”。沙枣可抵抗沙尘且耐贫瘠,沙枣树常用于防风固沙。而新疆沙枣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尖果沙枣(Elaeagnus oxycar Pa Schlecht.),果实相对较小,两端较尖,由此得名。
2024-10-22百合地黄汤是《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100个经典名方之一。最早收录于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百合地黄汤由百合和生地黄组成;百合味甘、性微寒,归心、肺经,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之效;生地黄性寒,味甘苦,归心、肝、肾经,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效。
2024-07-13五加科植物竹节参Panax japonicus C.A.Mey.的干燥根茎,1977年至今被收载于历版《中国药典》中,具有补虚强壮的功效,用于治疗病后虚弱。竹节参原植物主要分布于北纬30度的云南、四川等高山地区。作为药食同源的植物,竹节参被列入化妆品原料目录,且为保健食品“八峰氨基酸口服液”的重要原料。
2024-06-20苯酚及其衍生物经常出现在炼油、制造、制药、焦化等相关行业的废水中。苯酚的水溶性使其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环境污染物,未经处理就排放到环境中,对动植物都是有害的。目前,废水中苯酚的处理方法包括吸附法、蒸馏法、氧化法、生物法等。与价格昂贵且易于形成二次有毒物质的物理化学方法相比,生物法是最可持续、最具成本效益的清洁技术。
2024-06-20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是石油的主要组分之一,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毒性特征,油田石油开采、运输以及各类石油化工生产过程导致油田土壤中的PAHs污染富集,威胁生态环境安全和居民身体健康。然而,我国陆上石油开采区大多处于盐碱土壤环境,加上高盐钻井废液泄漏和海水倒灌等因素,造成油田区和盐渍化土壤区高度重叠。
2024-06-20就自然科学而论,没有一门科学比生命科学更为复杂,更为神秘,更为与人类自身息息相关。长期以来,人们为探索生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而生物化学就是研究生命现象及其本质的一门基础学科。生物化学是介于生物与化学之间的一门基础学科,其主要是利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的化学组成,以及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一切化学变化[1]。
2024-06-19起源于欧洲的地中海沿岸及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欧洲、亚洲和美洲均有栽培,在中国的南北方均有栽培。芜菁在我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称谓,如在四川称为“圆根”,温州称其为“盘菜”,山东、河北、内蒙一带称为“芜菁”,新疆地区叫“恰玛古”,而在西藏地区的芜菁俗称“芜根”,藏语叫“妞玛”。
2023-09-25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多元化已基本形成。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作为高等教育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将办学思路转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是其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洛阳理工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2016年获批为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本科院校,构建了“实现融入、探索融通、走向融合”(简称“三融三创”)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
2021-08-27高中化学校本作业对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开发学生智慧潜能、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中化学校本作业设计时,应充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从成长性、针对性、探究性、分层次、微视频等方面进行设计,以帮助学生提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021-01-04生物化学是农林类高等院校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当今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不断推陈出新,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核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对当前农林类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基本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具体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可为同类院校生化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2020-11-12人气:3437
人气:3035
人气:2466
人气:2119
人气:195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生物学杂志
期刊人气:4625
主管单位: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合肥市科学技术协会
出版地方:安徽
专业分类:生物
国际刊号:2095-1736
国内刊号:34-1081/Q
邮发代号:26-50
创刊时间:1983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343
影响因子:1.227
影响因子:1.286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349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