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通过具有代表性地层水分析资料和盆地地质图件来探讨Y盆地地层水总矿化度、水型及水化学特征参数在不同层段的纵横向分布规律特征。结合地层中压力、断层、CO2、特定矿物质等因素查找各个油气田区块或采样点矿化度、水型分布规律不同的原因。结果表明该地区由于盆地晚期发生泥底辟活动,热流体由深层向浅层运移,形成碳酸氢钠型地层水。
1、Y盆地概况
Y盆地是我国海上重要的天然气聚集区,具有相当广阔的天然气勘探前景,迄今已发现了多个含气构造,主要构造特征是底辟构造十分发育。
地层水与油气关系密切,油气在生成、运移、聚集的过程中都是与地层水相伴的。因此地层水的水化学特征是地理地质环境长期演化的反映,矿化度的升高、水型的转变、离子组分的变化,间接甚至直接地指示地质体系的封闭条件,反映着油气和成矿物质的走向[1,2,3]。因此本文利用该地区大量油田水分析资料,分析了油田水分布规律,结合地质构造特征探讨油田水的成因,并探讨热流体对气藏影响关系。
2、地层水矿化度与水型总体特征
图1Y盆地Y组矿化度频率图
图2Y盆地Y组水型频率图
Y组地层水总矿化度大部分分布在10~40g/L间,仅极少量水样的矿化度小于10g/L和大于40g/L,属于中低矿化度型水。水型主要以NaHCO3水型为主,占总量的50%以上。
3、平面特征与垂向特征分析
3.1 矿化度与水型平面分布特征(图3)
Y组矿化度值在FG2-4构造,位于高部位的3、4、5井矿化度值相对较低,处在边缘地区的7、8、9井矿化度值相对较高。矿化度值高的几口井渗透率低几个毫达西,无阻流量6.8-47.6×104m3/d,地层流体之间交换少,溶解更多的矿物质,造成地层水矿化度高。
KF区块矿化度较大值分布在KF14-1-1及KF19-1-1井;大部分井段样品的矿化度都小于20g/L,KF20-1-1井1352-1385m仅为5.3g/L。从其气田气藏剖面图得知该井段为砂泥岩间互层段,推测在该井段地层间发生渗析作用[4],即在渗透压差作用下流体会通过半透膜从盐度低向盐度高方向运移。由于盐离子易被泥岩吸附过滤,泥岩孔隙水的盐度常比砂岩孔隙水的高。渗析作用导致砂岩中水的盐离子含量更低,造成地层水矿化度小。
图3Y组矿化度平面分布图
从以上分析该地区的储层中,泥质含量相对较高的储层,地层水矿化度较高,而在砂体较好的储层中,矿化度相对较低,可通过地层水的变化规律寻找有利砂体的发育方向。
图4Y组水型平面分布图
Y组的水型主要为NaHCO3水型,另外含有少量的Na2SO4和MgCl2水型。
Y组沉积为海相沉积碳酸氢钠水型为主,结合地质事件分析:a.由于盆地晚期的剪张应力作用、一定温压条件等原因造成Y盆地发生泥底辟活动,使得泥底辟源岩内生成的烃类和非烃(CO2)物质在其潜在能量驱动下充分向四周低势或深层向浅层运移,在运移的过程中CO2增加,使得地层水中HCO3-含量增加,有利于NaHCO3水型的形成。b.烃类物质直接对地层水中溶有的硫酸盐产生作用,同生物化学作用一样,使硫酸盐转变为碳酸盐,形成NaHCO3水型。
由于该地区热液体和烃类物质的参与,形成NaHCO3水型,说明前期有大量的碳酸及有机形成,从而导储层的长石和碳酸盐胶结特溶解,形成较好的储层,但也会造成气藏中二氧化碳的增高。
图5Y组矿化度-井深图
3.2 矿化度垂向分布特征
油田水化学成分在垂向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1)一般地,油田水矿化度随埋深加大而递增;(2)油田水矿化度随埋深开始递增,至某一深度后又出现递减(从递增至递减整个过程称为一个“水化学旋回”),或在同一垂向上出现多个“水化学旋回”;(3)油田水化学成分在某一垂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布规律(图5)。Y组矿化度总体上随着井深的增加而增大。Y组二段主要是DF1-A构造,其取样深度段大都在1000-1400m,随着取样深度的增加矿化度值逐渐增大,1400m以后矿化度值增加不明显,大约在30g/L左右。由其构造粘土矿物演化得知,在该深度段有热流体入侵,蒙脱石与伊利石之比大大降低约从70%降到20%左右,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蒙脱石再次被压实向伊利石方向转化,不仅排出剩余层间结合水,而且放出结晶水,释放出大量的水分,引起地层水淡化。
4、结论
4.1 Y盆地Y组储层中,泥质含量相对较高的储层,地层水矿化度较高,而在砂体较好的储层中,矿化度相对较低。因此,可通过地层水的变化规律寻找有利砂体的发育方向。
4.2 Y组由于热液体和烃类物质的参与,形成NaHCO3水型,说明前期有大量的碳酸及有机形成,从而导储层的长石和碳酸盐胶结特溶解,形成较好的储层,但也会造成气藏中CO2的增高。
4.3 Y组矿化度总体上随着井深的增加而增大。1400m以后矿化度值增加不明显,大约在30g/L左右,这是因为在该井段后地层温度升高,蒙脱石再次被压实,向伊利石方向转化,排出剩余层间结合水同时放出结晶水,释放出大量的水分,引起地层水淡化。
参考文献:
[1]李伟,赵克斌,刘崇禧.含油气盆地水文地质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17-22.
[2]李明诚.石油与天然气运移[M].3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3]孙向阳,解习农.东营凹陷地层水化学特征及其与油气聚集关系.石油实验地质,2001.23(3):291-296.
[4]张厚福等.石油地质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5]史建南,姜建群,张福功,等.大民屯凹陷地层水水文地质特征与油气聚集关系[J].海洋地质动态,2003,19(11):24-30.
[6]贾倩,赵彦超,方度,等.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地层水化学特征与油气保存关系[J].地质科技情报,2008,27(2):63-67.
陈小娟,钟鹏,陈金定,张耀元,南源,李志兰,曾金辉.Y盆地Y组油田水地球化学特征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20(33):70-71.
基金:广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8B030323028)资助.
分享:
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日益紧张,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也日益紧迫,城市地下轨道交通、市政隧道及公路水下隧道等大型深基坑工程层出不穷,这些深基坑尤其是穿越江、河、湖的水下基坑工程的施工成败与能否较好的控制地下水关系密切。因地下水控制不利造成的基坑事故不胜枚举,因此在水下深基坑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参数确定至关重要。
2020-11-20Y盆地是我国海上重要的天然气聚集区,具有相当广阔的天然气勘探前景,迄今已发现了多个含气构造,主要构造特征是底辟构造十分发育。地层水与油气关系密切,油气在生成、运移、聚集的过程中都是与地层水相伴的。因此地层水的水化学特征是地理地质环境长期演化的反映,矿化度的升高、水型的转变、离子组分的变化,间接甚至直接地指示地质体系的封闭条件,反映着油气和成矿物质的走向。
2020-11-20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已进入新的阶段。远海岛礁是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基地,我国远海岛礁主要位于南海,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西侧,是灾害频发的脆弱地带,尽管国内外针对岛礁建设问题已加大了研究力度,但关于岛礁场地地震反应和关键抗震设计参数等方面的报道并不多见[1]。
2020-11-16电导率是透视地球内部物质组成和成分的重要窗口,电导率受到一些物理参数(温度、压力、氧逸度)影响,还受到矿物相变、物质成分的影响.将实验室高温高压下测量获得的电导率和野外的大地电磁测深反演获得的电导率数据相结合能够解释地球内部的一些动力学问题.因为上地幔的主要矿物橄榄石的体积含量占到60%左右,通常用橄榄石的电导率解释上地幔的电性结构.
2020-09-05根据国家实行的相关政策来分析,自2015年国务院取消矿产资源勘查实施方案编制等九项资历要求时,这意味着地勘单位需要采取方式进行变革,这也是我国事业单位变革的主要方式。总之,出台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使市场具有开放性原则,保证传统的地质勘查单位在市场经济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但是,随着市场的准入性开放原则,也将会导致地勘单位面临着严重的市场经济竞争,使内部控制等管理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2020-09-02当前国内经济仍然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实体经济发展缓慢,内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国内周期性问题与结构性矛盾叠加,经济运行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仍然较多。从山西省经济形势看,全省地质勘查项目投入持续减少,传统的地勘行业面临的“小市场、大队伍”的困境将日益凸显,地勘队伍找项目、保收入、稳队伍的压力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地勘单位转型发展。
2020-09-0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矿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必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绿色矿山与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作为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重大工程之一,得到大力推进,并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随着我国矿业绿色发展的步伐,如何合理评价全国矿业的绿色发展水平,成为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
2020-09-02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以蓬勃发展之势,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完成这些使命和任务,必须树牢创新发展理念,加快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在地质勘查及相关产业这个主责主业上有所作为。尤其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下,中央地勘单位推进数字化转型发展意义深远。
2020-09-022020年以来受到贸易战及疫情的影响,我国对外出口形势严峻,中央提出了拉动内需的政策,基建成为扩大内需的引擎,各类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有所扩大,在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建设支持的同时,也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目前,地勘工程能否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实现长期生产安全、防止重特大事故,分享国家政策红利,成为地勘行业安全管理的一项重大任务。
2020-09-02地勘单位内部控制业务层面工作从组织架构设计、岗位分工、目标制定、分解落实、数据汇总等方面入手,通过梳理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评估风险、风险应对,实现全程制约和监督,建立“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业务归口化”的内部控制体系。
2020-09-02人气:3789
人气:2035
人气:1976
人气:1679
人气:1575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地质学报
期刊人气:4002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地质
国际刊号:0001-5717
国内刊号:11-1951/P
邮发代号:2-113
创刊时间:1922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2.546
影响因子:0.659
影响因子:0.149
影响因子:1.209
影响因子:2.866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