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
氧气疗法是目 前临床上治疗新生儿窒息及呼吸衰竭的常用方法, 但长期暴露在高浓度氧状态下,会产生大量的活性 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从而导致弥漫 性肺损伤,早期表现为内皮细胞/肺泡上皮细胞坏死 和肺泡炎,继而诱发肺间质增生和肺纤维化,引起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 BPD)[1-3]。
21
0
雾化药物吸入治疗能针对支气管哮喘长期控制及急性期发作干预,还能针对小儿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治疗[1]。但在临床实践中,儿童受多种因素影响易对雾化药物吸入治疗产生抵触,拒绝治疗,导致治疗效果不够理想,病情反复发作,降低小儿生活质量,因此实施高质量护理干预刻不容缓。
22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是早产儿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与胎龄和出生体质量呈反比[1]。胎龄<28周的早产儿PDA发生率约70%,胎龄24~25周早产儿PDA发生率高达80%[2⁃3]。极低出生体质量儿PDA发生率为33%,超低出生体质量儿PDA发生率为65%[4]。
25
早产儿实际上就是指胎龄在28~36+6周的新生儿,由于疾病、营养、外部环境、情绪等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导致早产儿具有较高的发生率。早产儿的胎龄越小,其体质量越轻,则对应的预后情况越差。早产儿的出生一般情况下可能有多种合并症以及相关后遗症,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处置,则可能造成新生儿残疾甚至死亡[1]。
19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其感染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多见,好发于学龄期儿童。近年来,支原体感染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且病情严重、发展迅速,呈现低龄化发病趋势。目前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首选用药是阿奇霉素,对支原体有良好的杀灭作用,能明显缓解临床症状、缩短病程。
23
急诊儿科疾病具有变化迅速、病情复杂且涉及疾病种类较多的特点,临床症状和体征往往容易被明显的组织损伤所掩盖,且患儿难以表达自身感受,拥挤现象明显[1-2]。早期识别急诊患儿病情危重程度,有效分流就诊患儿,合理分配急诊医疗资源,对改善患儿预后非常重要。
15
新生儿肠穿孔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危重等特点,是新生儿NEC的绝对手术指征,同时,合并消化道穿孔的患儿往往合并严重的细菌感染,从而可能增加其不良预后风险,且一项Meta分析研究发现[3],消化道穿孔是新生儿NEC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但由于肠穿孔早期缺乏典型表现,发病初期难以被发现,导致治疗时机延误,增加患儿死亡风险[4]。
31
高热惊厥为临床常见疾病, 在 5 岁以下儿童中具有较高发病率, 发病后患儿多伴有高热、 全身抽搐、口吐白沫、 意识障碍, 对患儿健康造成较大影响。高热惊厥临床发病机制复杂, 主要与患儿年龄小、 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 外界刺激神经元使其异常放电有关, 治疗不及时可使患儿发生脑损伤、 窒息, 对患儿生命安全造成较大影响。
肺炎支原体肺炎 (MPP) 是我国 5 岁及以上儿童常见的一种肺部炎症, 婴幼儿中也不少见, 占小儿肺炎的 10% ~ 20%。 近年来, MPP 发病率居高不下, 且呈逐年升高趋势, 由于混合感染、 肺炎支原体(MP) 耐药以及气道损伤、 免疫紊乱、 肺功能异常等一系列因素, 导致重症 MPP、 难治性 MPP 的比例逐年增多, 治疗效果不佳, 病情迁延, 成为临床上棘手的问题。
28
由于孕周不足, 早产和低出生体质量的婴儿各个器官的发育尚不成熟, 尤其是呼吸、 神经和消化系统, 这使得他们更容易遭受感染。 研究发现[3-4]胎龄小于 37 周的早产儿通常面临器官发育不全和功能不足的问题, 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出生时出现呼吸困难、 体温异常等临床表现, 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16
B 族链球菌 ( group B streptococcus, GBS) 又称无乳链球菌, 常定植于成年女性生殖道, 5% ~35%的孕妇阴道可检出 GBS, 且无任何临床症状, 新生儿 GBS 感染可引起败血症、 肺炎、 脑膜炎等, 是引起新生儿死亡及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脑瘫、 脑积水、 智力低下及癫痫等的重要原因 全世界总病死率为 8. 4%。
24
腺样体肥大属于儿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患病率为 10% ~25%, 占耳鼻喉有关病症住院人数的 40%左右, 且目前仍处于逐渐上升的趋势[1-2]。 另腺样体肥大主要为鼻咽部位淋巴组织呈病理机制性的增生,多数是因急性或慢性的鼻咽炎或者是鼻咽部位相近的组织器官炎症经反复性的刺激导致腺样体过量增生,气道窄小进而引发相应病症的发生。
44
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是儿科常见社区获得性肺炎类型之一,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大量使用,支原体耐药率逐年增高[1];同时患儿往往合并细菌感染、免疫功能紊乱等问题,使得此类患儿治疗更为棘手,如未及时控制病情甚至可导致肺功能损伤,严重影响远期预后[2]。
喘息性支气管肺炎是小儿呼吸系统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致病因素较多,如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等,存在季节性,且复发性较高,对患儿的身心健康及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1]。对于小儿喘息性支气管肺炎,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最为常见的治疗药物,但治疗周期较长,治疗效果欠佳。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ASD自1943年由美国精神科医生LeoKanner首次报道以来,随着公众意识的提高、筛查手段的普及和诊断水平的改善,ASD的患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20年3月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公布了最新的美国ASD的发生率已经达到1/54,目前我国尚无全国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但有调查显示我国在1%左右[1]。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790
影响因子:1.133
影响因子:1.356
影响因子:1.636
影响因子:0.840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扫描二维码 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