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结合实际情况,分别从火力发电厂所用燃料、锅炉运行状态、锅炉设备等方面入手,首先对当前阶段内火力发电厂锅炉能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阐述,并据此提出了实现火力发电厂锅炉节能降耗的针对性对策,旨在从真正意义上降低锅炉能源消耗。
锅炉作为火力发电过程中的主要设备,基本作用为燃料燃烧。综合目前我国火力发电实际情况来看,其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火力发电厂的发展。现代化建设强调经济平稳高速运行,这就需要火力发电厂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号召,适时改进。
一、火力发电厂锅炉能耗中存在的问题
(一) 燃料
火力发电中锅炉应用的主要燃料通常为煤,基于此,煤炭质量直接关系到锅炉能源消耗情况。大部分火力发电厂生产中涉及到的煤料多为原煤,换句话说,该类煤料并未进行过专业的技术处理,整体质量较低,再加上原煤品质有所差别,因而燃烧效果也不尽相同。该类原料在燃烧过程中无法得到充分燃烧,与之相关的锅炉热能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煤料燃烧过后,剩余的残渣多,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并可出现环境污染。如若操作不当,当锅炉满足冲转参数时,往往不符合冲转条件,造成燃料浪费。
(二) 锅炉运行
锅炉能耗高的主要原因多为锅炉负荷率低,与保证锅炉高效运行的原有设计基本不符。故此,火力发电过程中,锅炉的煤炭燃烧状态不当,致使锅炉能量传输变慢,低负荷运行同时可影响锅炉使用时长。由于相关人员的操作不当,出现错误操作,常常会增加锅炉熄火次数,对锅炉自身起到不利影响[1]。非计划熄火的出现,降低了锅炉运行安全性,增加其损耗,能源损耗情况严重。我国多数火力发电厂尚且不具备专业的检测系统,工作人员无法及时的作出正确判断,推迟了锅炉运行问题解决的时间。
(三) 锅炉设备
为了节约采购成本,部分火力发电厂在选择锅炉设备时通常选择质量较低设备,忽略了后期的运行成本,降低了回报率,并产生大量的资源浪费,非但无法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还直接减少了锅炉设备的使用寿命。长时间的使用后,锅炉内部含有的燃烧物质残渣越来越多,硫化物含量发生变化,受热面换热效率低下,能源浪费严重。
二、火力发电厂锅炉节能降耗的对策
(一) 合理选型
在火力发电厂运行中,需要把握好短期投资与长期效益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锅炉能源消耗相关问题,合理选择锅炉设备型号及燃料。选择具有高可信度、高质量且管理维修便捷的设备,进一步提升锅炉工作效率,不断减少其后期运维次数,提升锅炉运行经济效益。燃料填充时,注意各类煤种的科学搭配,确保可满足锅炉燃煤要求多角度提高燃煤利用率。
设备更换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设备运行问题,而应注重对设备改造技术的创新,既避免了设备浪费情况的出现,又可明显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将节能降耗作为主要改造方向,全面提升节能技术的成熟性、可靠性、适用性与经济性。例如可将传统的电动给水泵转变为气动给水泵,降低能源消耗。合理设置辅机启动与停止。在人员管理上,引入一定的竞争机制,引导技术人员积极研发,创新设备升级与管理方式。例如,对于直吹式制粉系统启停问题,可采取针对性措施实现节能降耗,重点监测机组负荷。适当尝试变频调速技术,目前多数火力发电厂水泵、风机的运行方式为定速运行,发电效率低下,可通过安装变频调速装置调整转速,促使电机运行状态良好。
(二) 控制能耗
针对锅炉燃烧问题实行优化处理。火力发电期间,新投产锅炉机组需结合不同发电厂的具体情况,将提升燃烧效率作为主要目标,围绕此展开适当调试。格外注意煤炭调整,将清洁煤资源作为实现火力发电的基本来源。清洁能源的利用非但可有效提升利用率,还降低了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排放,有利于推动环境保护的稳步进行。锅炉供气量分配时,始终将机组总数效率作为分配指标与依据,运行效率高的锅炉,应促使承担有限负荷,一旦处于满载状态,则依照各锅炉运行效果,遵循“由高至低”的原则依次承担负荷。当锅炉尚未做功时,严禁将高压蒸汽膨胀转变为低压蒸汽。要求锅炉初始运行期间,在最大限度上降低排气量,将其应用于锅炉运行中,同时确保疏水器的正常使用,利用扩容器将热量输送至原处。要想有效实现这一点,需保证疏水器中的蒸馏水高质。
(三) 强化管理
降低锅炉运行中的热量损失,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减小空气预热器漏风率,据此增加锅炉燃烧过程中的氧气量,提升锅炉内燃煤率。减少燃烧期间产生的烟尘量,增进煤料燃烧率;2.科学把控锅炉温度,防止锅炉温度过高而造成热量流失;3.定期于锅炉中投入吹灰器,始终保持锅炉受热面清洁,避免锅炉传热效果受到影响;4.冷水管外部设置一定的保温材料,防止锅炉与周围空气出现过多的热量交换。
强化蒸汽冷凝水回收与二次利用,火力发电中,围绕蒸汽冷凝水进行的回收一般包括两种方式,分别为开式回收与闭式回收。其中,开式回收的基本特点在冷凝水输送利用,管路某段一直打开,操作简便,所用成本较少,但具有某些弊端,最为明显的就是冷凝水能量小[2]。闭式回收借助喷射技术来应对高温冷凝水泵送气蚀,冷凝水中含有的大量热量可利用该种方式,实现二次利用。二者相比而言,闭式回收操作更具复杂性,但能量回收与利用率更高,在火力发电过程中,可应用价值较高。
三、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持续性推进,环境污染与能源消耗已经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亟待解决。火力发电中,锅炉节能降耗能够推动火力发电厂实现健康稳定发展,同时也是有效解决我国能源消耗过多的关键性举措,务必逐步提高对此方面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田玮.火力发电厂锅炉节能降耗的对策与措施[J].绿色环保建材,2017(01):188
[2]黄新成.火力发电厂锅炉节能降耗的对策与措施[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8(18):156-157
刘平.试论火力发电厂锅炉节能降耗的对策与措施[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9,(44):116.
分享:
近些年来,互联网领域技术逐渐发展成熟,在多个领域均有着一定的应用。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助力电力系统运行的变电站行业对于互联网技术也有着一定的应用。在变电站移动作业终端中融入数字化技术,将操作票系统数字化,进一步加快了变电站工作的规范化与信息化进程。
2024-12-04传统上用于处理可控负载的水电企业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受到可变发电机的影响,其轮廓预测仍然具有挑战性。大量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可能导致线路上数据的传输功率较高,以至于超过其既定的可负荷阈值。因此,有必要修改传统的电力线运行策略,以保持最佳的线路管理水平。
2024-12-04为了降低电厂的跳闸率,提高电网供电的可靠性,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各种解决措施,但至今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解决方案。在复杂的地理环境中,同一地区不同输电线路,甚至是同一线路的不同档位,其地理环境和气候状况也各不相同。因此,同一地区或不同地区所面临的运营风险因具体情况而异,风险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
2024-12-03在“双碳”目标下,新能源爆发式增长,抽水蓄能电站作为新能源绿色工程大规模建设。砂石骨料是水电站建设不可缺少的原材料,是抽水蓄能电站的粮仓。充分考虑砂石加工系统生产能力、各种粒径要求,结合地形进行合理规划布置,进行工艺流程设计,提供优质的砂石料,是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的关键。
2024-11-11天生桥二级电站位于珠江水系西江干流南盘江下游河段,坝址两岸分属贵州和广西两省区,坝址以上集水面积50194km2。电站是南盘江黄泥河口至北盘江干流河段规划中的第二级。电站挡水建筑物采用混凝土重力溢流坝,坝顶高程658.00m, 上游正常蓄水位645.00m, 死水位637.00m, 总库容2946万m3,调节库容802万m3,装机220MW×6,保证出力730MW,多年平均发电量82亿kW•h。
2024-11-01风电是新型电力能源体系中的中坚力量,风电技术的发展,建设环境的复杂,使得风电工程建设的过程管理难度也日益增大,项目通常涉及大量的机械设备和高压电力设备,且工作环境较为恶劣,风电场地处高原、海岸、沙漠等偏远山区,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如果安全管理不到位,可能会发生机械事故、触电事故、坠落事故等。
2024-10-23在分布式光伏发电站运行过程中,容易受到自然、设备、人为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发电效率较为低下,这不仅会影响到供电质量和稳定性,还会对光伏发电产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加强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的发电效率,提升研究就显得十分有必要。在准确把握影响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发电效率的各类因素后,就能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
2024-10-23在资源日益稀缺的环境中,太阳能作为一种环保且可持续的新型能源备受瞩目。由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储备逐渐枯竭,太阳能所具有的商业潜力和投资潜力越来越明显,推动太阳能产业发展是中国实现“双碳”战略的关键能源结构组成。
2024-10-19山东蓬莱徐家集风电场并网运行后,部分风机因机位风资源不足,达不到设计预测发电量,建设单位决定对风机进行保护性拆除,风机部件移位重新安装。需拆除移位的风机机型为Vestas-V90,2000k W,每台风力发电机包含底段、中段、顶段三节塔筒、叶片、轮毂、机舱、电气控制柜等主要部件,风机部件技术参数见表1,其中机舱重68t,是风机最重部件。
2024-10-172021年9月17日,国家能源局正式发布《抽水蓄能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规划指出,当前中国正处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对调节电源的需求更加迫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对抽水蓄能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与常规水电站不同,负荷侧抽水蓄能电站离城市更近,其配套的建设运行管理营地常选址于城镇周边。
2024-09-19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燃料化学学报
期刊人气:2420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化学会,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出版地方:山西
专业分类:化工
国际刊号:0253-2409
国内刊号:14-1140/TQ
邮发代号:22-50
创刊时间:195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674
影响因子:1.013
影响因子:0.880
影响因子:0.529
影响因子:0.65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