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左氧氟沙星治疗利福平耐药肺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2年1月于厦门市第三医院治疗的利福平耐药肺结核患者85例,依据抽签法随机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以左氧氟沙星0.75 g/d剂量治疗的43例患者为高剂量组,以左氧氟沙星0.5 g/d剂量治疗的42例患者为低剂量组,2组均治疗1个月。比较2组疗效,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生活质量评分及不良反应,随访12个月,比较2组不同时间痰涂片痰菌转阴率。结果 高剂量组总有效率为97.67%,高于低剂量组的80.95%(χ2=4.634,P=0.031)。治疗1个月后,2组血清各炎性因子水平较治疗前下降,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高剂量组变化幅度大于低剂量组(P<0.01)。2组治疗后3个月痰涂片痰菌转阴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高剂量组治疗后6、9、12个月痰涂片痰菌转阴率高于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3.95%,与低剂量组的11.90%比较无显著差异(χ2=0.079,P=0.778)。结论 利福平耐药肺结核患者在治疗中,以高剂量(0.75g/d)的左氧氟沙星治疗,可减轻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提升患者痰涂片痰菌转阴率,且安全性较高。
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引起的全身慢性传染病,属于危害人群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耐药结核病是指结核病患者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在体外被证实在抗结核药物存在时仍生长[2]。随着抗结核药物的广泛使用,尤其是不规范使用,使耐药结核病得以产生和流行,并成为结核病防治的重点、难点问题[3]。据WHO估算,全球结核潜伏感染人群接近20亿。2021年WHO最新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新发结核病患者约987万。中国估算结核病发病病例位居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第2位,2020年结核新发患者数84.2万,发病率为59/10万[4]。2019年,全球有46.5万人患利福平耐药结核病,其中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约占78%。利福平作为肺结核一线药物,在肺结核治疗中具有一定疗效,但近年来利福平耐药肺结核患者不断增加,利福平在肺结核中治疗地位因耐药性而受到一定影响,单纯利福平耐药患者经化疗后,可能转变为耐多药结核病。左氧氟沙星是一种典型氟喹诺酮类药物,属于广谱抗生素,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被广泛应用于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有研究认为,对于患者实施以不同剂量可起到不同治疗效果[5]。基于此,本研究比较不同剂量左氧氟沙星治疗利福平耐药肺结核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9年1月—2022年1月于厦门市第三医院治疗的利福平耐药肺结核患者85例,依据抽签法随机分为高剂量组43例和低剂量组42例,高剂量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22~78(57.53±4.72)岁;病程1~6(3.05±0.26)年。低剂量组男28例,女14例,年龄21~76(56.76±4.11)岁;病程1~7(3.15±0.31)年。2组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及“GCP原则”,研究设计通过本中心的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提供书面知情同意书。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经痰查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检测明确为利福平耐药肺结核;(2)肺结核病程>1年;(3)对左氧氟沙星敏感。排除标准[6]:(1)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官疾病者;(2)合并全身免疫疾病者;(3)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4)合并恶性肿瘤者;(5)存在意识障碍者。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接受止咳、平喘、祛痰及利福平化疗治疗。高剂量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成都倍特药业有限公司生产)0.75 g/d, 低剂量组给予0.5 g/d,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每天1次,持续治疗1个月。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炎性因子[7]:治疗前后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6 ml, 离心取上层清液,检测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白介素- 6(IL- 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应用美国R&D公司的试剂盒进行检测。(2)生活质量:以健康调查量表36(SF-36)作为标准,总计6个项目,每个项目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代表相对应的生活质量越好。(3)痰涂片痰菌转阴率:随访12个月,比较2组治疗后3、6、9、12个月后痰涂片痰菌转阴率[8]。(4)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不适、重要脏器损伤、过敏、异常尿常规结果等。
1.5 疗效判定标准[9]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痰菌转阴,胸部影像学显示病灶吸收≥50%;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痰菌负荷减少,胸部影像学显示病灶吸收<50%;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痰菌负荷量无减少,胸部影像学显示病灶无明显吸收。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6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 疗效比较
高剂量组总有效率为97.67%,高于低剂量组的80.95%(χ2=4.634,P=0.031),见表1。
表1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疗效比较
2.2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个月后,2组血清TNF-α、IL-1、IL- 6、hs-CRP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且高剂量组低于低剂量组(P<0.01),见表2。
2.3 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个月后,2组总体健康、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生理职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高剂量组高于低剂量组(P<0.01),见表3。
2.4 不同时间痰涂片痰菌转阴率比较
2组治疗后3个月痰涂片痰菌转阴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高剂量组治疗后6、9、12个月痰涂片痰菌转阴率高于低剂量组(P<0.05),见表4。
2.5 不良反应比较
高剂量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3.95%,与低剂量组的11.90%比较无显著差异(χ2=0.079,P=0.778),见表5。
表2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表3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表4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不同时间痰涂片 痰菌转阴率比较 [例(%)]
3、讨 论
肺结核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等特点,主要由于吸入含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而引起感染,可表现为食欲减退、咳嗽、乏力、胸痛、呼吸急促等,患者往往迁延难愈,治疗肺结核主要给予药物化疗控制症状,杀灭结核分枝杆菌[10]。目前治疗肺结核常见药物较多,其中利福平、异烟肼、阿米卡星、利福喷汀、氨基水杨酸等为临床常见药物,数据显示,上述药物对于控制结核杆菌生长有积极的影响。临床治疗中,如出现药物耐药,则会使治疗效果明显降低,甚至发展为耐多药肺结核,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利福平作为一线抗结核药物,广泛应用于结核病治疗中,但易出现利福平耐药现象,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利福平耐药率约为8.9%,且耐药肺结核患者数量呈不断增加趋势,给抗结核治疗带来很大挑战。故在制定用药方案时应重视药物最低抑菌浓度,尽可能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及繁殖扩散。左氧氟沙星可抑制结核杆菌脱氧核糖核酸旋转酶活性,阻断结核杆菌DNA复制过程,在用药过程中可与其他抗结核药物形成协同作用。此外,左氧氟沙星服用后的半衰期相对较长,易被机体完全吸收,并可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在体内基本无积蓄。目前使用左氧氟沙星在小剂量给药时,需增加用药次数,借助血液循环将药物传递到各个组织,将药物消化利用后通过肾脏排出体外。目前,我国常规治疗大多采用左氧氟沙星400mg/d,远低于《耐药结核病规划管理指南(2011年更新)》推荐的750mg/d或更高剂量。目前按常规剂量应用于临床治疗时,其血药浓度受患者性别、年龄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不能保证足够的血药浓度,而左氧氟沙星的高剂量则能充分避免抗结核治疗效果因血药浓度不足而减弱,因此对结核病的治疗效率可有明显的提高。本研究中,高剂量组总有效率高于低剂量组;治疗后2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较治疗前下降,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提升,且高剂量组变化幅度大于低剂量组。2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痰涂片痰菌转阴率相比无显著差异;高剂量组患者在治疗后6、9、12个月的痰涂片痰菌转阴率高于低剂量组。2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相比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应用0.5g/d剂量时,其血药浓度无法保证充足的血药浓度,导致抗结核治疗效果减弱,使用0.75g/d剂量时可避免血药浓度不足,抗菌作用更强,且药效持续时间更长,发挥较好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利福平耐药肺结核患者在治疗中,以高剂量(0.75g/d)的左氧氟沙星治疗,可降低血清炎性反应水平,改善生活质量,提升患者痰涂片痰菌转阴率,在安全的前提下,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周璐,农艺.2015-2020年南宁市利福平耐药肺结核筛查及治疗情况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22,20(10):66-70.
[2]韩章琴,王同生.不同剂量左氧氟沙星治疗利福平耐药肺结核的临床效果[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2,28(6):762-765.
[3]彭瑶,江叶舟.利福平耐药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联合用药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民间疗法,2020,28(23):98-100.
[4]许白兰.利福平耐药肺结核患者接受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对心电图QT间期的影响[J].中外医疗,2022,41(32):146-149.
[5]海霞.异烟肼+乙胺丁醇+氧氟沙星+吡嗪酰胺+链霉素治疗利福平耐药肺结核的效果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2,16(19):120-122.
[6]叶慧,缪星国,宋启发,等.温州市利福平耐药肺结核流行病学特征(2015-2020年)[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22,49(5):320-324.
[7]李仁忠,阮云洲,苏伟,等.《利福平耐药肺结核诊断流程》解读[J].中国防痨杂志,2021,43(11):1113-1115.
[8]马聪兴,徐伟,梁艳蓉,等.2018-2021年北京市朝阳区利福平耐药肺结核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研究型医院,2023,10(2):60- 64.
[9]李莹莹,张宇,杨尚鹏,等.2016-2020年湖北省荆州市利福平耐药肺结核患者筛查及纳入治疗情况[J].疾病监测,2023,38(1):29-33.
[10]钟倩红,赵之梦,杜芳芳,等.佛山市利福平耐药肺结核患者医疗费用现状调查[J].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2023,8(1):66-70.
文章来源:黄文侨.不同剂量左氧氟沙星治疗利福平耐药肺结核的临床效果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2024,17(31):64-66.
分享:
根据临床经验可知,肺结核的主要病理特征为肺部渗出、干酪样坏死,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后会出现低热、盗汗、乏力相关的症状。此类患者的一线化疗方案为2HREZ/4HR,具体内容为强化期采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干预2个月,巩固期则通过异烟肼和利福平干预4个月[2]。
2025-03-25肺结核是慢性传染病的一种,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具有治疗费用高、病程长、治疗药物不良反应大的特点,为全球重大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1]。随着我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的实施,大部分结核病患者得到了治疗,遏制了疾病的传播,但是由于药物的使用,特别是使用不规范等,导致耐多药肺结核的发生。
2025-03-12肺结核是常见的感染性呼吸系统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咳痰、咯血等,相关数据显示,全球新增肺结核病例约800万/年,该病是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肺结核患者因持续消耗、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易进展至重症,多存在空洞、肺纤维化,易并发呼吸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2]。
2025-03-03肺结核属于一种慢性疾病,且该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患者主要表现为乏力、低热、消瘦,大多数患者伴有咯血症状,而且咯血作为肺结核疾病的普遍并发症,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1-2]。如果不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干预,患者很可能会出现失血性休克、大咯血,甚至可能引发死亡。
2025-02-18活动性肺结核(APTB)是全球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巨噬细胞是宿主对抗结核病的主要防御机制参与者[1]。在感染者无法控制初始肺部感染或免疫系统减弱的情况下,结核分枝杆菌可能导致肺结核或肺外结核[2]。但只有10%的感染者表现出APTB,这表明宿主免疫防御和遗传因素在防止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3]。
2025-02-17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肺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一次或反复多次进入血液循环,造成肺部及全身多脏器病变,患者患病后常出现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盗汗等症状,如未积极治疗,随病程延长可引起永久性肺损伤,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3]。药物是结核病治疗的基础,但不同药物疗效不同。
2025-01-26PERMA心理干预模式是一种较为新型的心理干预模式,其主要是通过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培养患者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进而积极的进行治疗的一种干预模式,常被用于治疗积极性较差患者的心理干预中。本文主要探讨PERMA心理干预模式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2025-01-18肺结核病(pulmonary tuberculosis,PTB)是全世界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活动性肺结核(active PTB,ATB)是指病灶在活动期,传染性强,且病程进展迅速的状态[1-2]。宿主免疫在结核病易感性和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通过先天免疫机制清除初始感染[3]。
2024-12-31DR-PTB的治疗有其特殊性,常常需联合多种一、二线药物,疗程长达18~24个月,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尤其是肝损伤,其发生率为8.0%~30.0%[2-4]。DILI一旦发生,轻者停药后可自行恢复正常,重者可出现肝衰竭危及生命,部分患者不得不中断治疗,极大地影响治疗效果。
2024-12-30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影响肺部,但也可侵犯其他器官,如淋巴结结核、骨结核、生殖器结核等。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2023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约有130万例患者死于结核病,是仅次于新冠病毒感染的世界第二大单一传染病死因。
2024-12-20人气:22314
人气:18479
人气:16546
人气:15477
人气:1498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期刊人气:3766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广东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7-1245
国内刊号:44-1417/R
邮发代号:46-156
创刊时间:1995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