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究外周血MIF、IL-23、RANKL、OPG、DKK1在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50例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5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另取5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MIF、IL-23、RANKL、OPG、DKK1以及ESR、CRP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外周血MIF、IL-23、RANKL、OPG、DKK1水平以及ESR、CRP明显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中MIF、IL-23、RANKL、OPG、DKK1水平均有所上升,依据有关数据可以进一步研究治疗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方法,并对治疗效果做出客观评估。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自身慢性免疫炎症,病因以及发病机制尚且不明,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发病后致残率极高。本研究为了解该疾病的治疗方向,检测了患病患者的外周血MIF、IL-23、RANKL、OPG、DKK1水平并观察研究该水平的检验价值,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50例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50例体检健康患者作为对照组。纳入标准[1]:诊断符合美国风湿协会制定的AS诊断标准;AS疾病活动指数>4分;未进行任何治疗。排除标准:具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器官系统疾病患者;孕妇、哺乳期及患精神疾病患者。观察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范围在21-56岁,平均年龄为(32.2±3.5)岁,平均病程为(4.5±2.7)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范围在20-60岁,平均年龄为(34.2±3.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中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观察组患者入院当天清晨空腹于肘静脉采集血液10ml,对照组患者采用体检血液,室温静置1小时,3500r/min离心10分钟,弃上清,置于-80℃超低温冰箱冻存后对两组患者的血样进行检测。
1.3 检测指标
检测两组外周血MIF、IL-23、RANKL、OPG、DKK1水平,以及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2],进一步分析外周血MIF、IL-23、RANKL、OPG、DKK1水平与疾病的关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外周血MIF、IL-23、RANKL、OPG、DKK1水平以及ESR、CRP明显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外周血MIF、IL-23、RANKL、OPG、DKK1以及ESR、CRP水平(x±S)
3、讨论
AS属于慢性炎症疾病之一,目前没有明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一般发病部位为中轴骨骼,随着病情的发展加重,继而引发关节强直以及功能丧失。临床主要表现为脊柱融合、骶髂关节炎等。由于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致残率极高,临床治愈率较低,目前没有明确的治疗方法,因此有关学者一直探讨该疾病的病理因素以及治疗方向,多数学者认为该类型疾病多与体内免疫功能失衡密切相关,部分促炎细胞因子并不能直接进行作用,而是通过调节OPG和RANKL等分子间接发挥作用。但是MIF作为一种重要的促炎因子,在AS患者发病机制中的确切意义尚未明确。国内外专家研究发现,Wnt信号是AS新骨形成的关键因素,通过抑制DKK1,可以促进外周骨赘过度生成,研究显示无骨赘形成者功能性DKK1水平明显高于有骨赘形成的患者。临床上多以ESR和CRP做为判断AS疾病的活跃指标。
本研究通过检测活动性AS患者外周血中MIF、IL-23、RANKL、OPG、DKK1表达水平分析该疾病与其相关性,发现观察组患者外周血MIF、IL-23、RANKL、OPG、DKK1水平以及ESR、CRP明显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中MIF、IL-23、RANKL、OPG、DKK1水平明显上升,由此可以对AS疾病的严重度和治疗效果做出评估。
参考文献:
[1]李爽.来氟米特治疗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临床效果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16,1(10):67-68.
[2]王统杰.两种方法治疗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7):205-207.
[3]谭利华,曾双林,马聪等.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MRI诊断[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8(3):245-250.
张征,孙其桓,白晶,等.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MIF、IL-23、RANKL、OPG、DKK1的临床意义[J].东方食疗与保健,2016,(12):6. DOI:10.3969/j.issn.1672-5018.2016.12.005.
分享: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高致残性自身免疫病,属中医风湿痹病中的“尪痹”范畴,它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外邪在RA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因此祛邪是RA重要的治法。中医药在RA的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在改善症状、降低疾病活动度、减少西药不良反应、延缓病程进展等方面展现出明显优势,并逐渐获得了全球的关注与认可。
2025-03-31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机体免疫失衡、免疫细胞异常活化、炎症因子以及免疫复合物大量产生,从而导致多脏器、多系统受损的一类疾病,在临床中容易反复发作。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及健康损害,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临床治疗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2025-03-28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高致残性自身免疫疾病,其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阻止不可逆关节破坏至关重要。RA 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已知与遗传、环境因素、性激素、感染等有关。有研究提出,抗环瓜氨酸肽(抗 CCP抗体)抗体和抗角蛋白(AKA)抗体是临床诊断中重要的生物标志物。
2025-03-20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SS)是一种以影响唾液腺和泪腺等外分泌腺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SS 是中国最常见的结缔组织疾病(CTD)。 SS 除口干、眼干等不适外,还可累及多器官及神经系统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现代医学治疗手段越来越丰富,但长期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
2025-03-17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症状多样、复杂,累及全身多系统、多脏器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SLE病情复发与缓解、静止期和活跃期常交替出现。支持不当是指即使提供者的行为出于善意,但患者却视其为不合适的支持[1]。SLE患者病情的不同时期应予以不同的支持,如果支持不当,易使SLE患者感到被疏忽或压抑[2]。
2025-03-12目前,现代医学治疗RA主要依靠抗风湿药、生物制剂、小分子靶向药等改善病情,存在较多不良反应,且常不易达标。中医学无类风湿关节炎病名,焦树德教授将出现关节变形及骨质破坏的疾病统称为“尪痹”,并认为“尪痹”对应的现代医学疾病即为类风湿关节炎,这一论述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2]。
2025-03-07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因补体功能缺陷,导致免疫复合物沉积在靶器官,引起多组织器官损伤[12]。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在治疗风湿免疫类疾病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能快速改善患者症状,但其不良反应较大。
2025-02-13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被认为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是其显著的改变特征。滑膜病变不仅影响关节功能,而且与其他系统受累有关。反复发生的滑膜炎可能导致关节疼痛、强迫、僵硬和肿胀等结果,进而破坏关节软骨和骨骼结构,最终导致关节的畸形和功能受损。
2025-02-12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最常见的一种全身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在中国有超过500万的患病人群[1]。RA在累及肺部时常表现为肺间质病变(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LD),ILD可进展为肺间质纤维化,增加患者预后不良及死亡风险[2]。
2025-01-28类风湿性关节炎 (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是一种自身免疫性慢性炎症, 可引起滑膜增生和血管翳形成, 导致成骨与软骨损伤, 表现为掌指、 腕等的小关节肿痛、 畸形和功能障碍。 现今 RA 发病机制仍不清, 影响全球 1% 的人口, 我国人群患病率 0. 4% , 其致残率高, 严重降低患者生 活 质 量。
2025-01-24人气:18466
人气:16530
人气:15453
人气:14982
人气:1453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期刊人气:1751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出版地方:山西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7-7480
国内刊号:14-1217/R
邮发代号:22-153
创刊时间:1997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388
影响因子:0.021
影响因子:1.038
影响因子:0.279
影响因子:0.14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