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师角色转变与能力提升

  2024-10-07    15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正经历深刻变革,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新媒体熟练使用者、学生思想动态的敏锐观察者、跨文化交流的促进者。面对信息过载、信息真伪甄别困难、学生注意力分散、深度学习缺失、意识形态安全等问题和挑战,思政教育借力“思政云课堂”“微光思政”短视频、“VR思政体验馆”“青春思政”公众号等,为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提供了新的可能。本研究聚焦新媒体时代下思政教师角色转变与能力提升,通过分析新媒体技术应用实例,倡导互动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创新,强调新媒体素养提升与坚定信念,旨在为教师适应新媒体环境、提高教育质量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 关键词:
  • 新媒体
  • 能力提升
  • 角色转变
  • 跨文化交流
  • 高校思政教师
  • 加入收藏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泛滥与传播模式的革新正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各个层面,尤其对高校思政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的教育模式与理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考验,思政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应对新媒体环境带来的挑战。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1.信息过载与真实性甄别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如同洪水般涌现,学生们每天接触的新闻、文章、评论等信息量巨大,这使得甄别信息真伪变得异常艰难。虚假信息、谣言和偏见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和判断,甚至可能误导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政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教会他们如何在信息海洋中筛选出可靠、有价值的内容,同时强化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能力,以应对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挑战。

2.学生注意力分散与深度学习缺失

在数字媒体的包围下,学生们习惯于快速浏览和频繁切换任务,这种碎片化的信息消费模式削弱了他们集中精力深入探索单一主题的能力。思政课程往往需要学生投入较长的注意力,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但在当前环境下,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寻求即时满足和轻松的内容,而不是那些需要耐心和专注的思政材料。这不仅影响了学习效果,还可能导致学生缺乏对重要社会议题的深刻洞察和批判性分析,进而影响其成长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合格人才。

3.新媒体环境下的意识形态安全

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下,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这为各种思想和观点的自由流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这也意味着错误的、极端的乃至敌对的意识形态能够更加轻易地渗透到学生群体中,对他们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造成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还要筑牢他们的意识形态防线,教育他们识别和抵御不良信息的影响,特别是在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社会矛盾时,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成为思政教育不可回避的任务。

4.跨文化交流与价值多元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地的文化和价值观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相互交织。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另一方面也引发了关于核心价值观的困惑和冲突。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对于本国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感,还要引导他们学会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促进跨文化理解和包容。

5.技术更新快速与教育资源整合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不断进步,教育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考验。一方面,这些技术能够提供更为丰富、互动性更强的教学资源,为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升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技术的迅猛发展也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创新应用。然而,这并非易事,因为技术更新速度快,而教育系统的反应往往较为滞后,加之部分教师对新兴技术的掌握程度有限,导致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不高,甚至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

6.教师新媒体素养不足

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新媒体工具已经成为日常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改变了教育的方式和手段,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运用新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然而,许多高校思政教师在新媒体素养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包括对新媒体技术的认知不足、操作不熟练,未能有效利用新媒体资源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互动。这限制了思政教育的现代化转型,使得教学内容和形式难以与学生日益增长的新媒体使用习惯相匹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参与度。


二、高校思政教师的角色转变


1.从知识传授者到引导者

以往,教师是课堂上的权威,负责将既定的理论和历史事实传授给学生。然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可以轻松地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知识,教师的角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源泉。相反,教师现在更多地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他们引导学生如何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筛选、分析和评价信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教师通过设计互动式、探究式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促进其深度学习和价值观的形成,从而成为学生思想成长道路上的导师和伙伴,而非单一的知识灌输者。

2.从传统讲授者到互动设计者

过去,教师往往站在讲台上,以单向输出的方式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接受。但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中,教师需要成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精心策划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感和创造力的互动环节。这包括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在线平台创建生动的教学场景,组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解,提升批判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作为互动设计者,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递,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体验的优化,以及思政教育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情感世界和社会现实,从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这种转变要求教师具备创新思维和卓越的课程开发能力,以适应新时代对教育质量与效果的更高期待。

3.成为新媒体平台的熟练使用者

教师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和教材,而是需要掌握并运用新媒体工具,如社交媒体、在线课程平台、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等,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这意味着教师要能够灵活运用新媒体平台进行课程设计,制作有吸引力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展线上讨论和互动,甚至远程授课。同时,教师还需具备一定的数据素养,能够分析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学习行为和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营造更加开放、互动的学习氛围,推动思政教育向更加现代化、个性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4.转化为学生思想动态的敏锐观察者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学生日益多元化的生活背景,教师需要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和情感状态。这不仅涉及对学生日常言论和行为的细致观察,还包括通过社交媒体、校园论坛等新媒体渠道,了解学生关心的热点话题,以及他们在特定事件或政策上的反应和态度。作为思想动态的敏锐观察者,教师要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挑战,适时给予指导和支持,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充当跨文化交流的促进者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群体的构成越来越多元化,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同一课堂相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交流机会与挑战。思政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成为桥梁,搭建起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平台。这要求教师具备跨文化沟通的能力,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习俗,引导学生开展开放、平等、包容的跨文化对话,促进相互理解和尊重。教师应设计包含多元文化元素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分享各自的文化经验和视角,同时批判性地思考文化差异背后的社会、历史和政治因素。通过这种方式,思政教师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还能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未来公民,为构建和谐的多元社会贡献力量。


三、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实例


1.“思政云课堂”——高校手机应用的创新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通过“思政云课堂”的手机应用程序,旨在将思政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该应用集成了微课视频、在线问答、虚拟社区等功能,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学习资源,参与讨论,形成线上线下的无缝连接。其中,“每日一思”模块每天推送一个思政小知识或热点话题,鼓励学生利用碎片时间进行思考和学习;而“思政达人秀”则定期举办在线竞赛,通过答题、辩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对思政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思政云课堂”不仅革新了传统思政教育模式,更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通过数字化手段,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和互动性。学生们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能够主动探索思政理论,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值得一提的是,应用中的虚拟社区功能,搭建了一个开放包容的交流平台,不同背景的学生在此碰撞思想火花,共同探讨社会热点问题,不仅拓宽了视野,也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外,“思政云课堂”还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深度交流,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指导,提升思政教育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2.“微光思政”——短视频平台上的思政微课

“微光思政”通常指的是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的,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微课程或微视频。这类内容往往由高校师生制作,旨在通过短小精悍的视频形式传播思政理念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微光思政”通常以短视频的形式解读思政理论,每一期视频聚焦一个主题,时长控制在两分钟以内,确保内容精炼且易于理解。视频风格幽默风趣,常常结合时下热门话题或网络流行语,使得原本严肃的理论变得生动活泼,极大降低了学习门槛,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的关注。此外,“微光思政”还经常邀请学生参与拍摄,让同龄人的视角成为理论解释的一部分,增强了代入感和共鸣。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利用了现代人碎片化的阅读习惯。

3.VR思政体验馆——沉浸式学习的探索

北京理工大学“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凭借最新的数字化虚拟仿真技术和大规模学习空间,成为全国高校首个实现思政课智能交互、沉浸式的“虚仿”学习平台,让学生在“视听触”的虚拟仿真环境中体验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完成“不同凡响”的思政课学习体验。学生们佩戴VR头盔,可以“亲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长征、改革开放等,通过360度全景画面和互动剧情,感受历史人物的决策过程和心理变化,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感悟。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方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使思政教育更加直观、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历史使命感。

VR思政体验馆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了一座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些曾经只能在书本上读到的历史瞬间,让思政教育变得生动而立体。当学生们戴上VR头盔,他们不再只是旁观者,而是成为历史的参与者,每一个场景、每一次互动都让他们深刻感受到历史的温度,理论知识也因此变得鲜活起来,极大地促进了理解和记忆。

这种沉浸式的学习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代入感,还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虚拟环境中,学生们可以自由探索,主动思考,甚至在特定的情境下作出决策,这种实践性的学习过程,远比单纯的知识灌输更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VR技术还能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学习体验,使得教育更加个性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4.微信公众号“青春思政”——社交媒体的思政阵地

“青春思政”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特定的微信公众号名称,而是一种常见的命名模式。作为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它巧妙地结合了社交媒体的互动性和即时性,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使理论学习不再枯燥乏味,成为青年学子乐于参与、易于接受的精神食粮。

“青春思政”公众号的内容策划,充分考虑了青年群体的兴趣偏好和认知特点,采用图文并茂、短视频、音频故事等多种形式,将深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让每一次推送都成为一场思想的盛宴。它不仅传播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讲述中国故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将时事热点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引导青年关注社会,思考人生。


四、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师能力提升的具体策略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基于技术赋能的双向交流思政课堂

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打破了传统的单向传输模式,开启了师生间深度互动的新纪元。首先,思政教师需掌握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构建在线学习平台,开展远程教学,确保信息的及时共享和反馈,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社交媒体、论坛等渠道表达观点,积极参与课堂内外的讨论,形成多元化的思维碰撞,增强批判性思考和创新能力。

为了进一步深化互动式教学,思政教师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完成项目,既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教会他们如何在海量信息中甄别真伪,如何负责任地使用新媒体,以及如何在虚拟空间中维护个人隐私和尊重他人权益,从而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的公民。

2.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运用新媒体技术激发思政课程活力和吸引力

新媒体技术不仅改变了教学方式,更为思政课程的内容呈现提供了无限可能。教师可以利用短视频、动画、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多媒体手段,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生动化,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魅力以及社会的变迁。

此外,思政教师还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定制个性化教学方案,提升教学效果。例如,通过分析学生在线学习行为数据,了解哪些知识点被频繁访问、哪些环节引起困惑,进而调整教学重点,优化教学设计。同时,利用智能推荐系统推送相关学习资源,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差异化教学。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宽思政教师的知识视野

一方面,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学术数据库、专业论坛、在线课程等,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拓宽视野,保持与学科前沿同步。另一方面,教师需培养高效的信息检索和筛选技能,学会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提取有价值的内容,辨别信息的真伪,防止被虚假信息误导,保持思政教育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同时,思政教师还应积极参与网络社群,与全球范围内的同行专家建立联系,共享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形成跨地域、跨文化的学术交流网络。通过参与国际会议、在线研讨会等形式,了解国际思政教育的最新动态,借鉴先进理念和成功案例,为本土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4.强化媒介素养,巩固信仰根基,塑造新时代思政教师形象

新媒体环境下,教师的媒介素养直接影响到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媒介素养不仅包括对新媒体技术的熟练运用,更重要的是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保持独立判断,坚守正确的价值导向。思政教师应加强自身对新媒体伦理的认识,学会运用新媒体促进正面的社会效应,避免负面信息的传播,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思政教师的灵魂所在。在新媒体时代,面对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思政教师更应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认同,强化对国家大政方针的认知。只有教师自身信念坚定,才能在教学中传递正能量,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马玉琼.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4.

[2]赵崔莉,陈力.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华体育精神融入体育课程的探索[J].中国德育,2022.

[3]王玉蓉.“大思政课”实现数字化建设的价值意蕴和实践策略[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3.

[4]匡法.新时代环境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研究路径[J].才智,2023.

[5]欧晓秋.数字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路径探析[J].北京教育(高教),2022.

[6]经正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虚拟红色文化资源的现状及改进研究[D].上海财经大学,2022.

[7]刘洁,王雯姝.媒体融合条件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话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2.

[8]何曼.虚拟现实释放教育创新活力[J].在线学习,2022.


文章来源:刘衡.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师角色转变与能力提升[J].陕西教育(高教),2024,(10):62-64.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高等教育研究

期刊名称:高等教育研究

期刊人气:3634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出版地方:湖北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0-4203

国内刊号:42-1024/G4

邮发代号:38-73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