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情况、典型模式与赋能策略

  2023-11-16    642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是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重要内容,建好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对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意义深远。应用模式是对应用行为的深度凝练,该研究从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实践的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厘清国家平台应用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平台应用模式具有多主体参与、多环节融入、全方位服务和全过程评价的四个特征,深入剖析了双师课堂和自主学习两种典型应用模式,并进一步探讨了聚焦一线教育教学优化应用模式、加强优质数字资源整合满足不同需求、优化国家平台功能结构促进提质增效、加大培训推广力度提供典型示范四方面赋能策略。

  • 关键词:
  • 中小学
  • 基础教育
  • 应用模式
  • 教育数字化
  • 智慧教育平台
  • 加入收藏

一、研究背景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1]。建设应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以下简称“国家平台”)是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是推动教育组织转变教学范式、组织架构、教学过程、评价方式等全方位的创新与变革的有力抓手[2]。自2022年3月上线以来,国家平台按照需求牵引、应用为王的建设思路,建设了德育、课程教学、课后服务、教师研修等10个版块资源,涵盖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五育内容[3]。结合用户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需求,国家平台设计了覆盖教与学全场景应用、支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9大应用场景。除提供Web平台服务以外,国家平台先后升级和开发了手机版、Pad HD版和桌面端三类客户端,面向所有用户免费提供各项教育教学服务。

国家平台建设得到了各地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许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师生尝试应用国家平台资源开展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探索国家平台服务教师教学、服务学生学习、服务农村偏远地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双减”工作落实、服务家校协同育人等方面的实践路径。不少研究者也逐渐关注到国家平台并对其展开研究,如探索国家平台助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4]、赋能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5]、助力教与学方式重构[6]、赋能“双减”课后服务的创新路径[7]、赋能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机制[8]、探索平台资源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新方法[9]等,然而,这些研究多是基于理论建构或某一方面的具体实践,缺乏对平台应用情况的整体分析和应用模式的深入研究。为进一步推动国家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本研究通过大规模群体的调研、实地走访及案例分析,试图厘清国家平台应用现状与问题,构建典型应用模式,探索发展策略。


二、研究过程


(一)研究思路

从国家平台应用实践的角度出发,以应用质量提升为导向,基于师生应用场景开展定量和定性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逻辑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全面把握国家平台的应用现状,深入挖掘国家平台在不同地区、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模式特征,构建国家平台典型应用模式,探索国家平台有效应用及其未来发展路径。

(二)研究实施

1. 问卷调查

根据国家平台后台应用情况数据,选取访问量和用户数较多的辽宁、安徽、河南、湖北、青海、宁夏六个省(自治区),面向中小学教师在线发放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分为基本信息和国家平台应用情况两个部分。基本信息包括地区、城乡、教龄、任教学段学科等,国家平台的应用情况包括教师应用国家平台的频率、情境、内容、困难、使用感受及应用成效等,共回收问卷146932份。将填写时间少于90秒、填写者来源非以上6省份、填写不全的问卷视为无效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45265份。

综合运用Excel和SPSS 23.0软件对清洗后的有效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差异性及相关分析,同时,还采用了Python中的pandas、jieba、snownlp和NLPsenta等开源库,对教师的建议文本进行了词云设计、主题识别以及自然语言情感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把握国家平台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取得的成效、应用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2. 实地调研

结合问卷调查,赴青海、河南、广西、新疆等地开展实地调研,重点通过访谈、座谈、入校调研的方式,面向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访谈,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分析,形成各地基于国家平台应用的基本模式。

面向教育管理人员的访谈侧重于了解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软硬件情况、推进平台应用方面的具体措施以及应用模式探索的经验和问题;面向教师的访谈提纲聚焦于教师对国家平台的具体应用情况,着重围绕应用较多的双师课堂、教师备授课等场景详细展开,了解不同应用场景下教师对国家平台的应用方式、过程、效果和问题建议;面向学生和家长的访谈,则就与家长学生密切相关的资源和应用展开,了解他们的应用感受及问题建议。

3. 专家团队工作室案例调研

专家团队工作室是由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组织遴选的国家平台应用省级专家指导团队,通过发挥各地电教、教研等系统的指导作用及优秀教师的影响力,助推平台应用的培训、宣传及推广工作[10]。通过对全国32个省份已开放的46个专家团队工作室中的应用案例分析,探索国家平台应用的特征、基本模式及其相关拓展模式。

专家团队工作室案例调研、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三种方式相辅相成,更加详尽地反映当前国家平台应用的总体现状,最大程度地体现应用情况,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研究结果


(一)国家平台应用模式特征

1. 多主体参与。

2022年6月,国家平台提出了自主学习、教师备课、双师课堂、作业活动、答疑辅导、课后服务、教师研修、家校交流、区域管理九大应用场景,帮助广大中小学校、师生、家长学会用好平台。基于九大应用场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应用主体积极实践,探索出了双师课堂、自主学习、课后服务、教师研修等具体应用模式。毋容置疑,所有的应用模式都需多主体配合完成,例如双师课堂、自主学习应用模式至少涉及到教师和若干学生,教师研修应用模式涉及到教师的研修共同体、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等,而课后服务应用模式则涉及到家长、学校、学生、教师等。

2. 多环节融入。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65.9%的教师在“停课不停学”期间使用智慧教育平台,63.4%的教师在日常的在校学习期间使用智慧教育平台,74.9%的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了课程教学版块资源,而教师使用的平台功能则覆盖了备课工具、群组工具、授课工具、作业等功能组件,这些资源和工具作为脚手架为教师课前预习、课堂授课、课后复习等教学全过程提供支撑和保障。在国家平台各种应用模式中,工具和资源越来越多地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随着国家平台技术的不断升级和资源的进一步丰富,必将赋能教学流程再造,进一步满足地区、学校、师生不同教育教学场景下的教学模式多环节深层次应用。

3. 全方位服务。

国家平台包括德育、课程教学、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后服务、教师研修、家庭教育、教改经验和教材10个版块资源,为广大中小学校、师生、家长提供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专业化、精品化、体系化的全方位服务[11]。在国家平台的应用模式中,除了应用优质数字资源服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服务农村提高教学质量、协助家长做好家庭教育以外,也通过国家平台组织参与活动、开展群组交流、进行资源互动,开展全方位、立体化、迭代升级式教育教学活动。

4. 全过程评价。

国家平台采用实名制注册,对不同应用主体认证不同身份,并按照规范对用户行为进行无感采集和动态汇聚,通过沉淀数据构建知识图谱和用户画像,进而开展全过程评价。国家平台的应用模式中,这一点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区域管理应用模式,省市区校等多级管理员可以通过后台管理页面直观看出本地相关活动开展情况、资源应用情况等,进而准确把握地区有关工作整体情况。再如作业活动应用模式中,国家平台支撑并记录了教师发放作业、学生完成作业、教师批改作业、学生纠错等过程,将隐性的师生交互行为、学生学习行为显性化,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数据评价支撑。

(二)典型应用模式及拓展

调查问卷显示,国家平台应用最广泛的场景是双师课堂和自主学习,实地调研和案例调研结果也表明,国家平台双师课堂和自主学习模式是与学校教育教学联系最紧密、应用最深、成效最显著的典型应用模式。

1. 双师课堂模式

课堂作为一个基本单元,规限了教育教学的基本场景,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和主战场[12]。双师课堂,顾名思义指课堂教学活动由两位教师共同协作完成。不同于以往单师授课方式,国家平台双师课堂模式提供了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国家平台双师课堂的基本模式为“课堂授课教师+国家平台教师”,通俗来说就是课堂授课教师通过教室中的大屏,利用国家平台中课程教学版块的“授课”功能,将国家平台课程教学资源(国家平台教师)和线下教学活动相结合,开展课堂教学,涵盖课堂导入、知识讲解、课堂互动、课上练习等多个环节(如图1所示)。在基本模式基础上,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对国家平台双师课堂应用模式进行了进一步拓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

图1 国家平台双师课堂模式   

一是国家平台教师为主,课堂授课教师为辅。现阶段,我国教育发展仍不均衡,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地区和学校开不齐、开不好课的情况仍较为突出。“以国家平台教师为主、课堂授课教师为辅”的双师课堂模式主要用于某些学科教师不足或教学水平难以支撑专业授课的情况,比如主科教师要兼任美术、体育、科学等学科教学;再比如新入职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难以很好地把控课堂教学任务等。这种双师课堂模式中,课堂授课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学,具体来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课堂授课教师在课前仔细观摩国家平台对应的授课资源,弄清国家平台教师本课的教学环节和流程,找到并记录需要暂停的时间节点,卡好时间量;第二阶段,课堂授课教师课上通过教室大屏播放国家平台对应课程教学资源,根据课前计划,在需要学生展开思考和练习的关键节点处暂停,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和拓展表达;第三阶段:课堂授课教师使用国家平台的触屏功能通过教室大屏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对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

二是课堂授课教师为主,国家平台教师为辅。这种双师课堂模式适用于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成长型教师,课堂授课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学情,对国家平台资源进行针对性取舍后改进自己的课堂。应用此种模式时需课堂授课教师重点关注国家平台教师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并根据实际情况找准互动点,灵活吸收运用优质资源至实际课堂教学。首先,课堂授课教师需要按照常规的线下教学来备课,明确教学目标、内容、方式与评价等。其次,课堂授课教师找到国家平台上相对应的课程资源,结合课程资源提供的视频课程、学习任务单和课后练习等材料,揣摩哪些资源可以为我所用。比如,课堂授课教师可以使用国家平台相对应课程的导入环节、精彩片段、有关音视频资源等,插入到自己课程的课件中;再比如,课堂授课教师可以取用国家平台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内容来解决重点或突破难点问题等。最后,课堂授课老师以自己为主线,按照备课设计,结合国家平台对应资源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调研结果显示,国家平台双师课堂模式有效地促进解决小规模学校开不齐、开不足、上不好国家课程的问题,为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对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破解小规模学校发展难题,促进教育公平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无论是教学经验丰富程度的骨干教师、名师,还是初入学校的新手教师,通过国家平台双师课堂模式开展课堂教学,均在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过程优化、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提高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实现了1+1>2的教育教学效能。

2. 自主学习模式

国家平台自主学习模式是基于自主学习应用场景形成的,指在教师远程指导下,学生根据教师安排,独立进行课程学习,并完成教师布置作业等任务[13]。具体来说,即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在国家平台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推送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完成作业并提交教师批改,教师根据作业统计及批改详情,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在线答疑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基本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国家平台自主学习模式  

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国家平台自主学习模式的应用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停课不停学”的特殊时期。在此阶段,该模式被各地广泛关注,教师信息素养不高、网络直播授课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学校,对该模式的应用与实践尤其深入。第二个阶段是常态化应用时期。随着国家平台建设与应用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逐步尝试使用国家平台资源引导学生开展常态化自主学习,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及一些项目式、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活动等。

研究发现,无论是特殊时期还是常态化应用时期,针对国家平台自主学习模式,应用成效好的实践案例都离不开充分激发学生内驱力、遴选优质适切的学习资源、注重因材施教的个性化辅导以及提出合理归因的正向评价等关键点。

以上关键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认知规律和实际学情,根据教育教学目标遴选适切的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学习方向,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时间、地点和学习重点,对已掌握的知识迅速跳过,对不理解的内容反复回放,自主控制学习进程,进而形成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其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有区分地布置基础作业、分层作业和个性化作业,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自己探索更多的资源完成作业任务、对于学力不足的学生降低作业难度,保障基础知识的掌握。最后,教师要注重互动反馈和指导答疑,为学生提供学习脚手架,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同时根据不同学生学情做合理归因和评价,形成“学习-评价”闭环,实现学习能力的迭代提升,提高学生学习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由内而外激发学习动力,进而促进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有思考的自主学习。

国家平台双师课堂模式和自主学习模式作为应用最多、应用成效最明显的两种应用模式,得到了各地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应用,但必须澄清的是,其他应用场景及应用模式在国家平台应用中也发挥着重要的教育教学作用。毫无疑问,不同应用场景和模式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统一协同的。用好一种应用模式,可能需要调用多种不同场景,实现学习场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学习内容、学习过程的个性化,学习评价的精准化,从而实现育人效果的最优化。

(三)应用成效

自国家平台上线以来,始终保持安全稳定运行,用户注册量稳步增长,浏览量屡创新高,截止2023年8月底,现有注册用户已超9000万,页面浏览量300余亿次。结合实地调研和案例分析,国家平台应用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突出成效。

一是国家平台促进教师综合素养提升。截至2023年8月31日,全国累计1609.5万名教师参与了国家平台“2023年度暑期教师研修暨师德集中学习教育专题”,研修点击量累计超过17亿次[14],通过高质量、体系化的数字资源学习,帮助教师提升综合素养,推动教师队伍数字化转型。

二是国家平台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各地各校探索使用平台开展本地化教师研修工作,结合学校校本教研、集体备课、区域磨课等活动,各地各校创新应用平台资源,对课程内容进行解构,根据学情再进行重构,促进新教师迅速成长、成长型教师备课能力提高、成熟教师向骨干教师、名师发展。

三是国家平台帮助改进课堂教学。不同学科教师使用不同资源改进课堂教学,如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学科老师多利用德育版块中的党史学习、爱国主义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资源辅助教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老师多利用生态文明教育、实验类的资源辅助教学。部分偏远农村地区也在探索通过师徒结对、青蓝工程、老青结合等方式,帮助新老教师使用国家平台开好国家课程,利用数字化手段改进课堂教学。

四是国家平台助力“双减”工作落实。除了应用国家平台的优质数字资源提高校内教学质量以外,不少学校还通过国家平台设计多样化作业、利用线上博物馆和非遗文化等资源开展课后服务活动、利用群组功能打通家校师生学习沟通渠道等方式助力“双减”工作落实。

问卷数据显示,大多数教师经常使用国家平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75.7%的教师认为国家平台资源使用方便,70.9%的教师认为操作简单便捷,77.2%的教师认为国家平台促进了专业成长,73.4%的教师认为国家平台提升了工作效率,69.8%的教师认为国家平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65.1%的教师认为国家平台促进了家校的合作交流,对国家平台持消极态度的教师最少,均不超过3%。

国家平台的应用模式强调多主体参与、多环节融入,注重全方位服务和全过程评价,通过大规模实践应用取得了初步成效,对助力国家推进新课程改革和育人方式变革、助力教育均衡、助力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此同时必须认识到,在推进国家平台应用的过程中,不能忽略任何一个群体的实际需求,着力提供适切的资源、易用的功能,方能真正发挥国家平台“抬高底部、激活头部”的重要作用,实现数字化对教育的赋能。


四、赋能策略


(一)聚焦一线教育教学,优化应用模式

教育教学一线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国家平台发挥作用的重要舞台。国家平台的应用模式不应该是固化的一成不变,而要致力于解决教育教学一线的重点问题、突破教育教学一线难点问题,并以此作为目标取向和价值旨归。

问卷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学科教师在国家平台的德育、体育、美育三个模块的使用频率存在显著差异:德育模块使用最多的是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教师(40.7%),体育模块使用最多的是体育教师(84.1%),美育模块使用最多的是美术(75.6%)和音乐教师(53.2%)。可以发现,这三个模块使用最多的是其对应的学科教师,使用率远远超过其他学科教师。从此结果中,我们不难推测出,不同学科教师已关注到国家平台,并试图依托国家平台资源解决教育教学一线问题。那么,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师,国家平台能否提供对应的应用场景和应用模式?同理,针对不同发展程度的地区、学校、学段、角色,国家平台能否有对应的场景和应用模式支撑?

国家平台可进一步“向下”建设,着重建好资源内容、提供更便捷的功能等,让技术通过服务于教师切入教学过程[15],形成支持教学、教研、管理的一站式服务平台。在9大应用场景之外,探索更多元、颗粒度更小的教育教学场景,并基于场景组合,优化应用模式,实现国家平台与教育教学一线的紧密相连,让教师感到够用、让学生感到易学、让管理者管的更好,让家长、社会更放心。

(二)加强优质数字资源整合,满足不同需求

优质数字资源是国家平台的服务教育教学一线的内容支撑,是优化应用模式的核心。研究发现,目前国家平台课程教学资源尚未覆盖全学科、全版本,德育、美育、体育、家庭教育、课后服务等版块资源仍不够丰富,部分资源还不能满足不同区域、不同角色的应用需求。鉴于此,国家平台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加强优质数字资源整合,发展高可用性生态化资源共享和应用环境[16]。

一是多渠道汇聚资源,进一步提高资源适用性。通过自主开发、征集遴选等方式,进一步丰富优质资源,在此基础上,可针对不同的教情、学情,建设不同难度、深度的课程教学资源,针对大颗粒的资源通过资源打点等方式细化资源颗粒度,针对作业类的资源予以分层、分类型,针对教师备课等应用场景提供可编辑的教案、课件等,进一步提高国家平台资源的易用性、可用性。

二是建立资源更新遴选机制。通过组织活动等方式,探索国家平台资源动态更新机制,对过时的、不适用的资源及时下架,并根据教育教学实际,及时补充、更新最新适用资源,形成资源的有序融合、有机聚合、有效整合、有效激活[17]。

三是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建设资源的积极性。作为国家平台应用的主要群体之一,教师既是实际资源应用者,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对资源的科学性、适用性、准确性最有发言权。充分发动广大教师参与资源建设,既有利于教师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国家平台资源,又有利于优质资源的生成和共享。建议可通过征集国家平台资源建设基地、对国家平台资源的提供教师予以认证等方式,调动一线教师参与国家平台资源建设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向国家平台输出优质资源。

(三)优化国家平台功能结构,促进提质增效

国家平台服务的对象来自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年龄、需求差异较大,对平台易用性要求高,优化国家平台功能结构是促进国家平台应用的基础保障。

一是进一步优化国家平台客户端。目前,除Web版外,国家平台还开发了手机版、PAD HD版和桌面版三种不同的客户端。通过访谈发现,使用不同客户端的用户群体具有比较明确的特点,比如教师更倾向于使用桌面版客户端,这样会更利于备授课,而学生则更倾向于使用PAD HD版客户端,以方便自主学习。根据这种特点,国家平台可在不同客户端的功能和页面布局设计上有所侧重。

二是进一步优化服务教育教学环节的功能。实地调研中发现,即使是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教学点,教室里也全部实现了联网,安装了互动多媒体设备,这为国家平台在教育教学一线的实际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基础。基于此,建议平台围绕教育教学特别是课堂授课的各环节、各方面进一步优化功能服务,比如加强资源的互动性、支持随时调用学科授课辅助工具、增加智能组卷功能等。

三是进一步开放应用生态。建议国家平台在统一标准体系的基础上提供用户基座、资源基座、应用基座和数据基座,开放平台接口,充分调动地方和社会积极性,将地方平台与国家平台打通、将教育细分领域成熟的产品与国家平台打通,减少用户在不同平台、应用间的反复跳转,方便用户一站式完成所有教育教学及学习任务,形成开放的国家平台应用生态。

四是进一步挖掘沉淀数据。一方面挖掘资源使用数据,根据资源访问、评分、点赞、收藏的数据情况,甄别资源的受欢迎程度;另一方面挖掘用户的行为数据,通过数据挖掘用户个体和群体学习应用特征。通过过程性数据的收集分析,把最合适的资源和应用精准推荐给不同用户,通过数据的纵横比较,帮助教育管理者分析预测本地本校教育发展现状、优势和短板,发现影响教学的潜在致因与规律[18],提供优化本地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抓手,从而更科学高效地进行教育管理,实现规模和个性化教育双管齐下,进而推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四)加大培训推广力度,提供典型示范

问卷数据显示,教师使用国家平台的频次与其对平台作用的认可呈中度相关,而对国家平台的认可离不开其对国家平台的深入了解、应用和探索。培训和推广是帮助用户深入了解、应用和探索国家平台的重要途径。建议:

第一,加大培训力度,通过组织国家级培训、分片区巡回培训、将国家平台的应用纳入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重要内容[19]等方式,帮助地方学校及师生了解国家平台的资源内容和功能服务。同时,通过制作使用文档、视频等方式,帮助用户认识国家平台,跨越应用障碍。

第二,打造专家指导团队和培训师团队。目前,国家平台在推进常态化应用方面已取得了初步进展,但仍存在着应用浅层化的问题。通过打造国家平台专家团队工作室,发挥专家团队力量,带动地方、学校及师生、家长的深度应用国家平台。同时,调动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从地方学校教育管理人员、教研员、教师中遴选培养一批培训师团队,深入地方学校开展手把手培训,借助传帮带的力量,让一线教育工作者充分应用国家平台,真真正正感受到国家平台为教育教学带来的突破、便利和优势。

第三,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推广。一方面可加强主流媒体对国家平台的宣传报道,另一方面可通过微信公众号等主动向用户推送国家平台的功能服务、资源内容、应用方法等。另外,还可组织国家平台应用典型案例征集等活动,提高用户探索国家平台和教育教学应用深度融合的积极性,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性和参考价值的、应用成效显著的典型案例并予以推广。


五、结语


教育数字化转型重塑了教育生态,改造了人们的学习生活与认知思维方式[20]。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国家队,在服务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强大的助推作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实践价值。应用模式研究是充分发挥国家平台助力教育教学作用,找到国家平台与教学的融合点、与学习的契合点、与教育管理工作的结合点的重要路径,是实现国家平台深度应用、创新融合的关键。不容忽视的是,国家政策、平台资源和功能服务、激励机制、培训推广等同样也对国家平台的应用成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关领域希望得到更多同行的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0L].

[2]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逻辑与发展机遇[J].电化教育研究,2022,(1):5-14.

[3]周海涛,李葆萍.推进数字化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逻辑与路向[J].中国电化教育,2023,(1):62-67+132.

[4]尚垒垒.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3,9(12):122-125.

[5]杜江,韩锡斌.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赋能农村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23,(8):7-17.

[6]罗长龙.智慧教育平台助力学校“双师”课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试点学校案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3,(1):75-76.

[7]柳立言,龙安然,安敏.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赋能“双减”课后服务的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3,(7):78-84.

[8]柯清超,刘丽丽等.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赋能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四重机制[J].中国电化教育,2023,(3):30-36.

[9]孙悦,姜大雨.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赋能中学化学教学——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为例[J].教育与装备研究,2023,39(5):9-14.

[10]一师一课微信公众号.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部分省级专家指导团队工作室开放访问[EB/0L].

[11]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简介[EB/0L].

[12]郑旭东,饶景阳,贾洋洋.“三个课堂”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演进历史、战略价值、关系解析与概念框架[J].现代教育技术,2021,31(6):14-22.

[13]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场景操作步骤[EB/0L].


基金资助: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2022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模式研究”(课题编号:KZD202203)研究成果;


文章来源:曾媛,黄志南,薛瑾等.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情况、典型模式与赋能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23(11):98-104.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教育发展研究

期刊名称:教育发展研究

期刊人气:4739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8-3855

国内刊号:31-1772/G4

邮发代号:4-591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