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知识生产模式变革下的高校学科建设逻辑

  2024-11-07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知识生产模式变革衍生出知识创新的主体融合逻辑、应用创新逻辑、文化开放逻辑、系统交互逻辑,已经深刻解构高校学科建设的传统组织逻辑、价值逻辑、文化逻辑和动力逻辑,形塑高校学科发展新样态。唯有建构问题中心的学科组织逻辑、理论创新与应用创新并重的学科价值逻辑、开放创新的学科文化逻辑、协同交互的学科动力逻辑,才能顺应知识生产模式变革逻辑,推动高校学科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担当使命,焕发生机,走向卓越。

  • 关键词:
  • 学科建设
  • 学科组织
  • 知识创新
  • 知识生产模式
  • 社会变革
  • 加入收藏

知识生产是高校学科建设的原初使命,高校作为学科建设的主阵地和推动知识创新的策源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站”,只有在识变中应变求变,及时转换学科建设范式,才能有效回应社会变革对知识创新的要求,充分彰显自身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知识生产模式变革正在衍生崭新的知识创新逻辑


(一)知识创新主体的融合逻辑

知识生产模式本质上是人们生产知识产品的社会生产方式[1],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特定的知识生产模式必然反映特定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知识生产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分离走向融合,正在成为当下和未来知识创新的崭新逻辑,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主体间相互关系的一个重大变化,大学与社会已经建立“共谋关系”[2],产业、政府、公民社会这些原本与“高深学问”生产关系不大甚至毫不相关的主体已经成为知识生产的利益相关者,甚至成为知识生产的决策者和支配者,从而彻底打破了传统知识生产模式Ⅰ情境下学者决定和主宰知识生产全部活动的“大一统”格局,取而代之是由这些异质主体结成的知识创新“融合”体的协同知识创新。在知识生产模式Ⅱ、模式Ⅲ情境下,大学、产业、政府、公民社会在“问题驱动”下,基于共同的价值诉求,从相异走向相融,形成密不可分、交融互补的知识创新共同体。在知识创新主体不断走向深度融合的逻辑驱动下,知识创新的利益相关者的范围将不断扩大,并将以共同的“问题解决”需要为“纽带”,从相异走向相融,形成目标一致、行动协同的知识创新共同体。人类社会发展变迁中面临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问题的艰巨性已经远远超过任何单一主体的能力,唯有不同主体紧密协作,结成知识创新共同体,才能有效破解制约和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重大问题、复杂问题,这是知识生产模式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然规律,是社会生产关系的直接反映。

(二)知识创新价值的应用逻辑

知识生产活动最初源于学者们的“闲逸好奇”,是一种探究“高深学问”的专门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精神生产”的存在,是学者们自我“精神需要”的满足,与世俗社会价值需求无涉,即使中世纪大学已有神学、法学、医学等学科,也培养牧师、律师、医生等社会需要人才,但这并非知识生产终极目的,而仅仅是知识生产的“附属产品”而已。换言之,中世纪大学诞生后形成的经典知识生产模式Ⅰ,其价值追求在于“增长知识”而非“应用知识”,在于“认识世界”而非“改造世界”,除了知识本身之外,知识再无其他目的。这种价值无涉的“认识逻辑”长期主宰着大学的知识生产活动,也孕育了大批科学巨人,取得了许多原始创新成就。

但知识生产模式Ⅱ、模式Ⅲ的相继诞生,彻底打破了这种“为知识而知识”的传统知识创新逻辑,知识创新的“工具价值”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知识创新除了认识上的“理论创新”之外,还被赋予实践上的“应用创新”使命,其价值取向偏重于应用创新逻辑,即知识创新不仅在于发现新知识,更在于应用新知识,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造性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在此逻辑驱动下,知识生产场域从高高的“象牙塔”走进广阔的“社会场”,从封闭的学术场域走向生动的应用场景——大学、产业、政府、公民社会结成知识创新共同体,直面现实问题,追求问题解决,协同知识创新,推动知识生产从实验室走向企业生产车间和生产一线,知识在应用-创新-再应用-再创新的往复运动中走向永无止境的前沿,展现知识创新的生命活力。

(三)知识创新文化的开放逻辑

在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Ⅰ情境下,由于学者是推动知识创新的唯一主体,学者们以学术伦理和学术规则、规训、规约等为纽带结成学术共同体,推动知识增长,促进人们的认识进步,因而知识创新文化表现为单一的、同质的文化特征,知识生产、知识交流、知识互动,仅限于学者间的相互传递和学术圈内的流动传播,与世俗社会文化几乎绝缘,知识创新完全处于“类循环”状态,知识创新文化具有显著的“封闭性”和“神秘性”特征。

但知识生产模式Ⅱ、模式Ⅲ的相继到来,打破了这种同质主体“类循环”知识创新文化生态,宣告了知识创新开放文化生态的必然。知识生产模式的持续变革,不仅改变着知识创新的价值取向,而且从深层次雕塑着知识创新文化的新样态。在知识生产模式Ⅱ、模式Ⅲ情境下,随着异质主体的深度融合,学科文化的包容性特征日益显著[3],学术文化、政治文化、社会文化、企业文化、商业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排斥走向相容,从独立走向交融,不同文化边界从泾渭分明变得日益模糊不清,彼此在交互碰撞、交互影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更加开放包容的知识创新文化生态。直面现实需求、服务社会发展的应用创新文化日益凸显,深刻改变着知识创新价值观、创新准则、创新制度和创新环境。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深度发展,开放的知识创新文化将成为知识生产组织聚合的深层动力和学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四)知识创新系统的交互逻辑

如果说传统知识生产模式Ⅰ下的知识创新逻辑也存在系统交互逻辑,那也只限于学者间、学术共同体间的知识交互,本质上是同质主体、同质系统的“类循环交互”,因而知识创新呈现出典型的“线性”发展特征,表现为知识的不断深化、细化和分化。而知识生产模式Ⅱ、模式Ⅲ的相继诞生告诉人们:在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动力的知识经济时代,异质、立体、复杂的知识创新系统交互作用正在成为知识创新的驱动逻辑。

知识生产模式Ⅱ情境下的知识创新活动形成大学-产业-政府“三重螺旋”交互作用,推动知识创新新形态生成;而知识生产模式Ⅲ则由于公民社会的参与又将“三重螺旋”推进到大学-产业-政府-公民社会“四重螺旋”的交互作用,并推动知识创新转向更高形态。这种多重“螺旋”推动知识创新的基本特征具有“非线性网络协同性”[4],通过集群化、网络化的系统交互作用生成立体化、多形态、多节点的知识创新动力组合生态——“部门集群交互”和“知识集群交互”。部门集群交互即来自国内、国际的多元跨区域异质主体结成的知识创新集群将实现更广地域、更大空间的作用交互;知识集群交互即不同质性的跨学科知识将在交流碰撞中实现超越学科界限和知识谱系的作用交互,从而生成更加复杂、更具创意的知识创新生态。随着社会发展面临问题的复杂性加剧,对知识创新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未来的知识创新必将更加强调多元系统的立体化交互和多元系统的网络化协同,知识创新系统的交互逻辑正在成为未来推动知识走向复杂创新的基本规律。


二、知识创新逻辑全面解构高校学科建设传统逻辑


(一)解构传统组织逻辑:从同质体到跨界融合体

传统的学科建设遵循“学术志趣相投”和“学科知识类同”的学科组织原则,既具有很强的内聚力,也具有极强的排他性,因而学术派别林立、学科壁垒森严,不同学术志趣的学者和不同学科派别结成不同的学科组织,学科组织整体结构具有同质性、稳定性,学科组织的发展壮大呈现出显著的“同类繁殖”特征。这种学科组织适应了传统社会生产发展需要,是传统社会生产关系在学术生产领域的体现,具有特定的时代性和合理性。

但随着人类面临问题复杂性的日益加剧,这种传统的学科组织逻辑被迫解构。在复杂问题面前,任何单一的学科组织均已显得无能为力,只有打破传统的学科门户界限、实现学科异质体的跨界大融合,才能发挥学科改造世界的作用、彰显学科组织存在的意义。知识生产模式Ⅱ、模式Ⅲ衍生的知识创新组织融合逻辑应运而生,首先从学科组织上消解了“大学是唯一知识生产者和提供者”[5]的学科共同体结构,以跨界融合的异质学科共同体取而代之,学科组织从同质体走向跨界融合体,即大学、产业、政府乃至公民社会及其他社会组织这些原本性质相异、相对分离甚至互不相干的主体界限消失了,彼此之间再无性质之别、你我之分,只有分工不同,形成目标一致、行动协同的知识创新融合体。在协同知识创新活动中,这些主体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并通过协商一致实现学科要素的优化组合,最大程度提升协同创新的整体效能,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面向未来的高校学科建设主体,只有解构“小我”,建构“大我”,才能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是对高校学科组织传统逻辑的全面解构。

(二)解构传统价值逻辑:从理论创新到实践创新

价值取向决定着学科建设发展的方向,不同的学科价值取向生成不同的知识生产模式。知识生产模式Ⅰ下的学科建设逻辑遵循着学术发展规律,追求认识世界,推动理论创新,因而学科发展呈现出知识的纵深发展态势,即新认知推翻旧认知、新观念战胜旧观念、新理论取代旧理论,如“日心说”推翻“地心说”、“地圆说”取代“地方说”等等。这些认识进步不断推动着理论发展,集中体现为理论的不断创新——即新理论的不断出现,从而推动着人类认识的不断进步,达到更好地认识和解释世界的目的。

但知识生产模式Ⅱ、模式Ⅲ的相继诞生,衍生出的应用创新逻辑赋予学科建设解决现实问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即如何将知识创造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造性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效率。传统的学科建设逻辑已经被全面解构——从知识创新的发生到结果运用都在鲜活的应用情境中产生和实现。一是解构学科建设的目的——知识创新的出发发点不再只是推动理论创新,而是知识的应用创新,即运用新知识创造性解决生产中的应用问题成为学科建设的价值追求。二是解构学科建设的场域——学科建设创新不再是囿于书斋中的学术创新,而是被置于真实生动的应用情境,生产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成为知识创新的源泉,知识创新成果在实际的应用情境中产生。三是解构学科建设的结果——知识创新成果不再停留于脑海和书本,而是将知识创新成果运用于生产技术的改造升级,转化为生产效益和服务效率的提高,转化为直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三)解构传统文化逻辑:从封闭发展到开放发展

学科文化是维系学术共同体的学术信仰和行为准则,是促进学术发展、推动知识创新的最深层、最持久的精神动力,它以学术道德操守、学术规训规范等为表现载体。在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Ⅰ情境下,以探究“高深学问”为主要使命的学术活动是象牙塔里学者们的“专利”,与世俗社会无缘,与非同类知识隔绝,同一学术共同体是知识生产的主宰者,主导着学术活动全过程,生产什么知识、怎样生产知识、如何运用知识完全由学者们自行决定,知识成果限于学者间的流动,学科文化具有极强的“封闭性”“排他性”特征。

但随着知识生产模式Ⅱ、模式Ⅲ的诞生,这种封闭保守的传统学科文化被消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科组织文化被消解。世俗社会介入知识生产过程,知识生产主体范围不断扩大、数量日趋增多,大学、产业、政府乃至社会组织成为知识生产的重要主体,学科组织结构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同质体走向异质融合体,学术文化、政治文化、产业文化等多元文化在多元主体相互碰撞中走向深度融合,形成开放包容的学科组织文化,衍生新的学科组织规则。二是学科制度文化被消解。作为学科必要性前提的学科制度框架[6]被打破,学科制度、政治制度、产业制度、社会公约等制度在相互碰撞交融中生成开放包容的学科制度文化。三是学科价值文化被消解。知识生产活动走进鲜活的应用情境,知识生产场域边界不断延伸、空间范围不断拓展,知识生产活动深度嵌入产业发展需求,知识创新行为与企业生产一线结合更加紧密,形成面向产业、促进应用、开放发展的服务文化。

(四)解构传统动力逻辑:从线性发展到螺旋上升

在知识生产模式Ⅰ情境里,知识创新的动力源于学者们的学术兴趣,源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兴趣、爱好推动着不同的知识领域、不同的学科门类向更深、更细的方向不断发展,不断促进知识增长和人类认知进步,进而发展出不同的学术派别、不同的知识体系,学科建设遵循着一元化、同质化的学者推动逻辑,学科发展呈现出典型的“线性”特征,适应了农业社会和早期工业社会对知识创新的要求。

但随着社会发展变迁速度的不断加快,尤其是接踵而至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元主体推动学科发展的动力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特别是在事关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面前,单凭学者的兴趣爱好已经无能为力,迫切呼唤学科建设动力的整体性转换和新型动力系统的生成。在此情形下,知识生产模式Ⅱ、模式Ⅲ应运而生,大学、政府、产业乃至公民社会中的其他社会组织等力量广泛参与知识生产的决策和执行,形成多元主体交互、多元系统互促、多元资本集成、多元力量协同的集群交互式动力系统,推动着知识创新从线性发展走向螺旋式上升,解构了传统学科建设的一元动力结构。在此动力系统作用下,学术力量、政治力量、产业力量等社会力量协同,学术资本、政策资源、商业资本等社会资源优化组合,形成超学科、超时空的跨部门集群、跨区域集群,协同推进知识创新、促进知识应用,攻关重大现实问题。大学、政府、产业及其他社会组织既各司其职,又相互支撑,合力推进高校学科走进广阔的社会场域。


三、顺应知识生产模式变革的高校学科建设逻辑建构


(一)建构问题中心的学科组织逻辑

社会发展是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资源、环境、卫生、安全等事关国家发展和人类未来的诸多重大问题不仅扑面而来,而且纷繁复杂,具有“元生性”和“综合性”,往往是人们未曾预见过甚至无法预见的新问题,其有效解决已经远远超越了任何单一主体、单一学科的能力范围,旧有的知识生产组织逻辑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知识生产的要求[7],迫切呼唤高校建构“问题中心”的学科组织逻辑,与政府、产业乃至社会组织协同生产“元生性知识”解决“元生性”问题。

建构问题中心的高校学科组织逻辑,首先要求高校遵循问题导向而非学科导向的“超学科逻辑”[8],将学科建设重心从“知识中心”转向“问题中心”。具体而言,就是要胸怀大我,围绕“问题需要”凝炼学科建设方向,将学科发展方向转到回应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展需要的轨道上去,构建跨学科战略联盟,回答时代之问、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要树立联盟协同创新战略思维,根据“问题解决”需要,走出象牙塔,积极主动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结盟联姻,将学科建设组织从“学术共同体”转变为“问题共同体”,开展“有组织化”协同创新,将学科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与需求链有机对接,才能焕发学科生命力。

(二)建构理论创新与应用创新并重的学科价值逻辑

世界一流学科发展史证明,理念上坚持理论创新与应用创新紧密结合、实践上促进理论创新与应用创新互动,是学科走向卓越、实现一流的价值逻辑所在。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迅猛发展,迫切需要理论创新与应用创新双向赋能,才能打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真正提升创新体系效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构理论创新与应用创新并重的学科价值逻辑,就是要坚持“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统一的学科发展规律,既要克服“重理论、轻应用”的学科建设传统,又要规避“重应用、轻理论”的过于“功利化”的学科价值追求,将学术创新逻辑与应用创新逻辑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科建设成果既“顶天”又“立地”。高校要善于观大势、识大局,只有强化知识创新与需求互动,将知识创新置于产业应用情境,将社会需求转化为学科知识创新的突破口,在推动成果转化应用创新中彰显学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双重价值,才能不断焕发学科发展的勃勃生机。

(三)建构开放创新的学科文化逻辑

知识生产模式变革史既是一部知识创新活动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也是一部学科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开放创新的学科文化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学科焕发生机、走向兴盛的持久动力和必然规律。

建设开放创新的学科文化,已成为高校学科走向卓越的内在要求;建设开放创新的学科文化,关键是要突破文化隔阂与冲突,促进异质文化相融相通,生成“包容性学科文化生态”[9]。这既需要学科理念层面的变革,更需要学科制度层面的创新,还需要高校、政府、产业、社会组织等相关学科建设主体的文化自觉,才能真正消除学科建设实践中的观念壁垒和制度阻隔,真正提升学科文化软实力,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

(四)建构协同交互的学科动力逻辑

随着问题复杂性的日益加剧,知识创新的难度将不断加大,知识创新已经从思维领域的认识创新转变为鲜活情境中的应用创新、系统性创新工程,再也不是停留于书斋和实验室的线性知识生产,而是多元主体、多元学科、多元思维、多种资源协同交互,合力推动知识螺旋上升的立体化创新行为。在此过程中,代表学者诉求的学术内驱力、代表国家战略要求的政治推力、代表产业发展需要和公民社会需求的市场拉力等多重动力相互交织,构成推动知识创新的动力交互系统。显然,协同交互的动力逻辑必将成为未来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的又一重要遵循。

建构协同交互的学科动力逻辑,关键在于构建多元主体良性互动作用机制、消除各种学科动力之间的逻辑冲突[10],即既要保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又要促进多元主体相互支撑,形成作用互动、功能互补的动力螺旋。因此,政府要发挥战略导向、统筹协调、政策保障等作用,为高校知识创新、企业应用转化搭建平台;高校要充分利用科技和人才资源优势,发挥知识创新主体作用,为应用创新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持;企业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成为知识应用创新“孵化器”,促成成果应用转化;社会组织要充分发挥第三方主体作用,为政策实施、知识创新、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社会支持。形成高校、政府、产业、社会组织等多重主体交互作用的螺旋动力机制,推进学科高质量发展。

总之,“知识创新正在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11],以知识创新为根本任务的高校学科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国家前途,事关人类共同体命运。在知识生产模式变革正在深刻改变世界科技力量对比的今天,高校理当观大势、识大局、勇担当,肩负服务社会的神圣使命,建构适应顺应时代之变、世界之变、社会之变的学科建设新逻辑,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唯其如此,才能焕发生机、走向卓越。


参考文献:

[1]王今朝,余红阳.社会生产方式本体论[J].经济纵横,2022(11):15-23.

[2][瑞士]海尔格·诺沃特尼.反思科学:不确定时代的知识分子与公众[M].冷民,徐秋慧,等,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2.

[3]白强.大学知识生产模式变革与学科建设创新[J].大学教育科学,2020(03):31-38.

[4]武学超.知识生产模式3的理论阐释--内涵、情境、特质与大学向度[J].科学学研究,2014(09):1297-1305.

[5]张继明.知识生产模式变迁视角下大学治理模式的演进及其反思[J].江苏高教,2019(04):9-17.

[6]王俊鹤,李欣欣.中国学科制度中知识规范与社会建制的耦合[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4(03):49-56.

[7]石平.问题是时代的声音[J].求是,2013(09):49.

[8]谭镜星,曾阳素,陈梦迁.从学科到学科群:知识分类体系和知识政策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7(07):31-36.

[9]吴叶林,崔延强.基于学科文化创新的一流学科建设路径探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05):89-97.

[10]白强.基于知识生产模式Ⅲ的高校学科高质量发展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23(04):41-47.

[11]马廷奇,李蓉芳.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9(05):8-16.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知识生产模式变革下高校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创新研究”(BIA220053);


文章来源:白强.知识生产模式变革下的高校学科建设逻辑[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4,40(06):52-59+121.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高教发展与评估

期刊名称:高教发展与评估

期刊人气:1219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武汉理工大学,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高教研究分会,高教研究分会

出版地方:湖北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672-8742

国内刊号:42-1731/G4

邮发代号:38-92

创刊时间:1985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