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进行的学科重组,它强调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针对当前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定位不够清晰、专业的认同度不高等问题,提出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的社会责任素养、系统思维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与变革能力4大素养能力;并针对这4大能力提出思政与专业教育融合、人文与管理知识融合、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社会服务与实践融合的4个融合,通过“四个融合”加强对学生的精神、修养、素质、能力的全方位塑造,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医学院校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依据与参考。
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而高等教育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019年国家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将“新文科”建设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进行的学科重组,它强调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新的时代,传统文科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洪流之中,中国高等教育主动适应社会变革的必然选择。
医学院校公共管理专业,偏重卫生事业管理方向,拥有其独特的专业定位和特色。主要聚焦于公共卫生健康领域、公共部门创新型管理人才的培养。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断提升,公共卫生体系和公立医院改革进一步推进,一系列预防、健康、药品、医疗保健政策和制度正在不断优化更新,随着卫生健康从行业模式向社会模式转变,社会迫切需要复合型公共健康管理人才。当前,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普遍存在定位不够清晰、特色不明显、专业实用技能比较薄弱、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不高等问题。因此,培养特色明显的高素质复合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内外学术界围绕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莫利拉、李燕凌认为当前诸多高校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就业的认识存在分歧,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多维发展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构想[1];范超等提出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首要转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明确专业定位、优化课程设置和制定实习评价标准3个方面[2]。除了对于人才培养过程的研究之外,许多学者站在人才培养的出口视角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了阐释。官爱兰在对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指出目前该专业学生的就业专业相关性不强,许多学生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性较小,进而提出了“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3]。学者们普遍认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实施“就业主导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能力需求为核心进行人才培养。基于此,本文着重探讨当前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新文科背景下针对人才能力素养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
一、新文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四大素养能力
(一)社会责任素养
通过调研多所兄弟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在众多开设该专业的学校培养方案中,首先明确了其培养的人才首先应具备一定正确的政治理论素养和现代公共精神。《礼记·礼运篇》中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大多毕业后进入政府机关、公共部门、医疗机构行政部门等,这就要求他们要有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宗旨意识,将公共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拥有服务社会、回馈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要树立客观公平的处事原则,未来在对待不同群体、不同利益相关方时才能具有公正的态度,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正义[4]。
(二)系统思维能力
医学院校公共管理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去向大多数在医疗领域,如医院、卫生行政部门或医药企业,从事管理活动。医疗领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多个层面、各种利益相关者和多个环节的协同运作,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系统思维能力,要能够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沟通和协调,如医务人员、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等。运用系统思维分析问题,整合各方资源,协调各方利益,制定政策和管理方案,从而更好地实现医疗管理的目标。当前,许多地方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特别是基层部门领导干部的专业应对能力不足,缺乏处理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的问题[5],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尤其要引起重视。
(三)沟通协调能力
沟通和协调能力对于每个人都极为重要,对于未来从事管理工作的学生更是他们需要长期修炼的一项能力。在未来的工作中,管理者需要与团队成员以及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员工进行有效沟通和协调,而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提高工作效率和团队凝聚力。除了管理团队外,管理者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领导能力,激励员工、指导团队,而这些都需要通过有效地沟通和协调来实现。
(四)创新与变革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医疗卫生体系也面临着各种复杂的问题和挑战。医疗资源发展的不平衡;人工智能、大数据新技术对传统医疗模式的冲击;公立医院的改革;医保基金的使用和监管等一系列改革蓄势待发,这要求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学生具备不断思考和勇于创新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和需求,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投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浪潮中。
二、当前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责任感不强
当前,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缺乏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责任心已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普遍问题。许多认为只需要学好专业知识以及技能即可,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不足。有些学生个人行为方面功利性较强,缺乏公共利益意识和大局意识,对于公益活动认识也不足,认为是浪费时间,参加公益活动的意愿和行动不足。
(二)系统思维和沟通能力不足
部分学生在处理复杂问题时缺乏系统思维能力,无法全面分析和理解问题的各个方面,难以提出整体性的解决方案。一些学生与同学或与老师的沟通过程中,显得沟通能力欠缺,缺乏主动沟通意识,在小组作业或团队中,难以有效与他人合作,影响工作效率。一方面与学生自身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的平台和实践机会有限,制约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三)创新与变革能力有限
部分学生在面对新问题和挑战时缺乏创新意识和变革能力,对于传统模式和惯例较为依赖,难以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6]。这一方面与教学的过程有关:当前公管专业的课程与教学过程比较陈旧,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只能囿于引经据典的条条框框内,其主体性和创造性得不到体现,唯书、唯师遏制了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7]。
三、新文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四个融合”
基于新时期公共部门对于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以及“健康中国”建设国家战略背景下对卫生健康领域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新定位,要解决上述人才培养过程中暴露的问题,本文探索“四个融合”,力图通过4个方面的融合,构建对学生的精神、修养、素质、能力进行全方位提升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思政与专业教育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属于社会科学类,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联系直接而紧密,每一门课都可以依托治理的现实问题,打造成为有深度、接地气的思政课程。公共管理学科扎根中国大地,紧扣国家治理脉搏,具备开展思政课程的天然优势。课堂是思政教育的主要载体,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挖掘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如在《公共管理学》课程中有机注入国家、社会元素,探讨公共性在中国的指向。鼓励学生寻找身边的公共管理热点事件,将理论放置于完全的中国场景下,通过案例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和批判能力,回应中国特有的问题。又如在《公共政策学》“政策制定”章节中,结合我国当前政策制定的案例,让学生充分理解实事求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民主集中制等制度,理解我国政策制定过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在《危机管理》课程中,结合应急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知识点,通过青海果洛州玛多县7.4级地震救援等案例,从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彰显的强大生命力和独特优势融入思政与价值引导,形成课程思政与理论教学的融合路径。“公共危机”风险评估与应急准备—体现“总体国家安全观”优势;“公共危机”应急响应与应急救援—体现我国“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理念与“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对口支援”的制度优势;“公共危机”应急恢复与社会动员—体现“平安中国建设”“统一战线”“应急管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的治理特点。总之,作为医学院校的公共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将“健康中国”战略、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对医学相关社会问题、哲学伦理、法律道德、医患关系等问题进行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国家卫生健康相关政策文件,包括医疗、药品、医保、公立医院改革等相关政策,理解国家政策制定的顶层设计理念,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相结合,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激发学生投身卫生健康管理事业的使命感和荣誉感[8]。通过课程思政的渗透,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担当意识和家国情怀,从而实现专业知识技能和思想政治素养的相互促进与提高。
(二)人文素养与知识学习融合
良好的人文与艺术修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较好的文字与语言表达能力是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人文素养。当前高校学生普遍重视专业学习,而缺乏对文化艺术、人文历史等方面的关注,导致人文素养的匮乏,这与新文科所倡导的文科专业基础的融通和人文素养的打底相背离。在医学院校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一方面,学校应开设多种多样的人文类选修课程,提高学生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并在机制上予以保障,实现人、财、物的科学投入;另一方面,也需要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相近课程的进行融通。在课程改革中,增加人文类课程的实践活动课时,例如,开设书法、花艺、茶道、戏剧等体验感强的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情感和审美情趣。鼓励学生参与文化、艺术类社团,参加文化艺术类竞赛。增强人文素养。
(三)社会服务与实践融合
医学院校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因此,在校期间就应该创设大量的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机会与平台,鼓励学生广泛参与社会服务,让学生获得专业学习中的共鸣。一方面,专业师生可以通过横向课题、智库咨询、培训讲座等方式积极探索服务国家健康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切入点,如由老师带队,带领学生组建课题组深入医院调研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医疗费用和医生行为的影响,又如深入社区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调研居民分级诊疗现实状况。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部分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参与到实地调研和调研报告的写作中,积极拓展公共管理专业师生对现实问题的关切需要,引导学生组建科研团队,积极申报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在科研小组和团队活动中提升沟通与协作能力。学校还可提供常态化的志愿者活动平台,通过让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另一方面,聚焦卫生健康领域,推进校政深度合作,推动与政府部门、医疗机构、行业企业共建实习实践教育基地,健全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机制。此外,鼓励学生组队参加全国公共管理案例大赛,将案例大赛这一平台利用好,引导学生切实关注社会热点及国家各项政策,关注我国公共管理领域尤其是卫生健康领域的实际问题,通过指导学生进行案例编写、现场辩论,展现学生风采,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度。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
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具备信息技术技能的人才,推动信息技术在新文科教学中的应用,既有助于丰富教学手段和资源、提高课堂互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革命,运用“学习通”“雨课堂”等平台开展信息化教学,打造具有高阶性、创造性和挑战度的“金课”;另一方面,将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进行交叉融合,打造电子政务、大数据与公共政策分析等跨界课程,引导学生跨学院学习编程、新媒体技术等课程,推动学生在信息时代的跨界专业技能提升。
参考文献:
[1]莫利拉,李燕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多维发展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06,(03):24-25.
[2]范超,任丽平,王柳行,等.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困境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5,(33):27.
[3]官爱兰,王光栋,甘黎黎,等.对“三位一体”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9,(08):31-33.
[4]张大良.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中国高教研究,2021,(01):5-9.
[5]王丽君,苏蕴,李友卫.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人才培养的思考[J].高教学刊,2021,7(28):165-168.
[6]刘文彬,王月琴.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4(03):28-32.
[7]刘波.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困境与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3,(15):120-122.
[8]李青.课程思政背景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育人研究——以医学类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23,9(30):156-159.
基金资助:湖南省教育厅2021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HNJG-2021-0599)的研究成果;
文章来源:李玲,王莹,刘同心.新文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公关世界,2024,(23):58-60.
分享:
新农科背景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不仅需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还需有较为敏捷的创新能力。随着农业的发展转型和畜牧业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相关学者对该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大量探索。
2024-12-01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党和国家领导层作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1]。
2024-12-01新农科对高等农林教育理念的内涵拓展、人才培养模式和协调发展格局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农科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需求,培养适应农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涉农高校需对课程结构、实践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优化,以培养创新应用型农林人才。
2024-12-01医院感染防控(以下简称院感防控)临床思维能力是指利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对患者流行病学史、感染相关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及推理,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正确感染防控措施的思维能力[2]。良好的院感防控临床思维能力是医学生提高院感病例诊断准确性的重要保证,也是其岗位胜任力的体现[3]。
2024-11-29教育创新不仅是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举措,也是其创新能力培养的更高要求[1]。近年来,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创新的整合信息和联系概念的工具,逐步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2],展现出激发学生创造力的价值[3]。此外,思维导图还具有增强学习者记忆力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等众多优点[2]。
2024-11-29随着数字化教育的迅猛发展,信息过载使学生的学习碎片化、浅表化,学习者面对众多繁杂的学习资源,往往感到无所适从。而习惯于传统课堂中被动接收教师知识的学生也会发现学校获取的知识与真实世界的实际情况存在差异,造成“学”与“用”的脱节。
2024-11-28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而高等教育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019年国家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将“新文科”建设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进行的学科重组,它强调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
2024-11-27近些年,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革新浪潮席卷全球,在技术创新的同时,也深层次全面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以大模型[6]、Sora[7]等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以其强大的生成能力和创新能力,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
2024-11-25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需要复合型创新人才,这要求各工科专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越来越密切。并且,随着研究生体量的不断增加,研究生教育水平和质量也面临着挑战。现行的单一导师制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2]。
2024-11-25工程教育占据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根据中国教育部统计,目前工科学生在大学生的比例为50%左右,远高于美国、日本等其他国家[1-2],其中,电类专业学生数占工科生总数的50%左右。麦肯锡曾经对83个跨国公司做过调查:如果需要100个工程师,有100个相应学历的人来应聘,按照公司用人标准,统计能够录取的各国学生数量。
2024-11-25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教育与职业
期刊人气:2625
主管单位:中共中央统战部
主办单位:中华职业教育社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4-3985
国内刊号:11-1004/G4
邮发代号:82-139
创刊时间:1917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0.450
影响因子:1.113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18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