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为推动教学、科研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景观设计服务乡村环境的育人模式。概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基于乡村振兴的景观设计育人模式逻辑框架,探讨该模式的实践策略,并提出以赛促教的乡村景观设计融合创新的实践方式,以期为促进乡村振兴,以及高校景观设计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提供参考。
2022年12月8日,广东省通过了“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简称“百千万工程”),该工程是基于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省的重要指示精神而开展的高质量发展工程。本文提出的景观设计服务乡村振兴对标的是“百千万工程”中的“万村工程”,选取高校相关合作村落景观设计项目作为研究对象。2024年,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提出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要求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各单位要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和支撑。近年来,各大高校开展了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sˉbased education,OBE)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以成果为导向对课程设置了明确的培养目标。本文以“百千万工程”为背景,探索基于乡村振兴的景观设计育人模式,将高校专业课程的建设对标乡村建设,构建相关景观设计课程,培养服务型景观设计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国内外研究现状
谢敏敏等[1]采用叙事综合法对教育和乡村振兴的关系研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教育经费、教育结构和个体受教育程度与乡村振兴正相关;乡村生活质量、产业兴旺与乡村教育相关;关于乡村振兴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有效治理等方面和教育的关系的研究十分匮乏。王晓丽等[2]采用田野调查法,对澳大利亚乡村教育进行摸查。结果表明,澳大利亚重视乡村教师的培养,不仅开展大量的乡村调查研究项目,还积极开发乡村教育课程,推进师范生的乡村教育实践,建立多方协作的教师培养机制,出台具有乡村教育特质的《全国教师专业标准》等。王春迎等[3]采用网络调查法,调查美国35所乡村学区的图书馆,并从战略目标、资源建设、服务举措、空间改造等方面分析美国的教育实践。结果表明,美国在战略目标、服务措施、资源建设、空间改造、系统规划、协作、互动教学、分级服务等方面的优点都可以作为我国乡村教育的样板。肖戈[4]应用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强大的图像特征提取和识别功能,对乡村早期景观设计教育进行分析,利用CNN对儿童美术创作进行分类和评估,最终实现“人工智能+美术教育”复合培养模式的创新。民国时期是现代美育观念在我国的萌芽时期,美育成为乡村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陈永怡等[5]利用古籍收集法,对民国时期的乡村美育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发现,需要通过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经验推广、沟通引导的合力,才能打造乡村共同富裕式的优秀艺术范例。综上所述,国内外对乡村教育特别重视,不仅注重教师培养,还出台了很多政策。这些经验能为我国乡村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2、基于乡村振兴的景观设计育人模式逻辑框架
以服务乡村振兴为目标,依托高校教育,科学培养景观设计人才。校内以培养景观设计人才为主,校外以助力乡村振兴为主。以OBE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成果为导向进行景观设计,为“百千万工程”提供乡村景观设计人才资源,并不断调整和修改初创作品,提高作品质量,完成乡村指派的景观设计任务,最终完善景观设计育人模式。基于乡村振兴的景观设计育人模式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
2.1 融合课程思政,实现思想引领
为了充分发挥景观设计课程的育人功能,遵照OBE教学改革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思政建设方向和重点,统筹景观设计小课堂与思政教育大课堂,利用景观设计引导党建乡建,使学生充分理解“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的重要性。设定培养党政服务信念、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勇于探索和科学严谨的创新精神的课程思政目标,实现党建乡建思想引领。同时,探索景观设计在乡村振兴领域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发挥高校景观设计专业与乡村需求相结合的优势。
图1 基于乡村振兴的景观设计育人模式逻辑框架
2.2 集聚多方资源,进行实践创作
加强校地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合理利用景观设计人才和乡村环境资源,形成景观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的合力。依托乡村环境设计项目、乡村竞赛项目、乡村委托项目等,创作乡村实践作品。
3、基于乡村振兴的景观设计育人模式实践策略
乡村振兴是重点发展方向,高校景观设计教育与乡村的融合已经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路径。高校作为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景观设计作为乡村的精神财富和宝贵资源,对乡村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景观设计教育结合乡村发展是当前社会的主流文化,是社会各方协同共赢的重要项目。为了促进乡村振兴与高校景观设计教育的融合,应采取以下措施。
3.1 加强高校与乡村政府的紧密合作
乡村政府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推动者,承担了政策制定与执行的职责,对乡村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乡村具备自然的环境、广袤的资源、开阔的空间,为高校景观设计创作提供了实践条件。乡村发展需要大量艺术设计文化的融入,高校景观设计人才应参与乡村发展规划,提供合理的专业建议和方案。加强高校与乡村政府的紧密合作,不仅可以推动乡村景观设计领域的快速发展,还可以丰富高校的科研与教学实践成果。
3.2 开设景观设计特色课程
高校作为景观设计创新的重要基地,兼具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景观设计乡建理念传播的使命。根据乡村环境特色,有针对性地开设景观设计课程,带领学生到乡村考察、测量、拍摄、访谈,引导学生深入乡村环境,了解乡村文化,挖掘乡村特色,同时带领学生深入乡村博物馆,了解村落概况、农耕文化、历史变迁、特色产业发展等,为景观设计积累创作资源,最终创作乡村景观设计作品。此外,适时邀请有经验的乡村景观设计专家到高校举办讲座,激发学生的乡建激情。
3.3 开展产学研活动
高校拥有良好的创作环境、科研环境和丰富的人才资源,乡村则拥有地理与自然环境优势,双方合作开展产学研活动能够优势互补。高校师生根据乡村需求,创作景观作品并应用到乡村环境中,从而促进乡村振兴。而在产学研合作与实践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与乡村合作,由专业人才创作景观作品,促进乡村振兴。图2为产学研合作架构。
图2 产学研合作架构
4、以赛促教的乡村景观设计融合创新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发展步伐的加快,为了提升乡村环境设计的质量,乡村需要大量的优秀景观设计作品。当前,很多乡村景观作品的设计质量不过关,与环境不协调,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部分乡村开展了景观设计竞赛活动,面向高校师生征集大量的景观设计作品,卓有成效,改善了乡村环境。通过景观设计竞赛,不仅实现了乡村景观设计案例的创新,还促进了高校育人模式的发展与更新。图3为乡村景观设计实践框架。
4.1 以乡村环境为初创点,公开景观设计竞赛文件
高校与乡村应加强合作,把高校作为乡村景观设计竞赛活动的主要基地。高校应根据乡村现状,展开调查、测量和统计,制定乡村景观设计竞赛方案,并编制竞赛文件,发布设计任务书。设计任务书内容包括乡村现状概述及相片、设计名称、设计概况、设计风格、功能和要求、场地和尺寸、设计规范和提交时间等。同时,高校应公开竞赛的评审专家、评比方式、评选标准等,做到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乡村管理人员应协助专业教师修改、充实和完善竞赛文件,使整个活动更有针对性。
图3 乡村景观设计实践框架
4.2 落实竞赛方案,征集优秀景观设计作品
以高校景观设计专业学生为主导力量,同时在各大设计网站、设计公众号、学校官网、媒体等平台大力推广乡村景观设计项目,在推广方面广撒网、多传播,给予充足的创作时间,征集大量优秀的设计作品,提高乡村景观设计竞赛的影响力。落实好竞赛方案,设置一、二、三等奖,制作精良的奖状、奖杯,并给予丰厚的奖金。在作品评价方面增加最美乡村景观设计投票环节,增设最美景观设计人气奖,让更多的人参与投票,保障设计作品质量。
4.3 公开评选,方案落地
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征集优秀的景观设计方案,邀请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学者、乡村管理人员等参与竞赛方案的推选和评比。方案确定后,邀请经验丰富的景观设计师丰富、调整、完善方案,提供施工经费,使方案落地。优秀的设计方案不仅能够改善乡村景观环境,还能促进高校景观设计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融合。
目前,通过设计竞赛评选的方案,设计水平更高。当前国内外很多设计项目的实施方案是通过设计竞赛获得的。例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通过设计竞赛,中标了深圳科学馆,并使方案顺利落地;美国越南战争纪念碑,由美籍华裔林璎通过设计竞赛中标,方案也最终落地。以赛促教的乡村景观设计融合创新是基于乡村振兴的景观设计育人模式的实践方式,既能有效改善乡村环境,促进乡村发展,又能促进景观设计专业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丰富其实践经验,有效提高其设计水平。
5、结语
构建“高校—景观设计作品—乡村振兴”的一体化研究路径,对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9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开展引导和支持设计下乡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引导和支持景观设计人员下乡服务,谋求通过景观设计大幅提升乡村规划建设水平。围绕“百千万工程”,遵照OBE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发挥景观设计助力乡村振兴的效用,既能贯彻与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又能丰富景观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经验,实现高校、乡村共赢。探索基于乡村振兴的景观设计育人模式,通过设计与实践相结合,提出景观设计育人方案,创作景观设计在地性作品,能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动乡村人文环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敏敏,陆世华,周展锋.国际视野下教育何以助力乡村振兴:一项叙事综合的分析[J].比较教育学报,2024(3):19-34.
[2]王晓丽,刘剑虹,梁晨,等.澳大利亚乡村教师职前培养实践及启示[J].比较教育学报,2024(2):114-126.
[3]王春迎,刘可可,周丽娟.美国中小学图书馆支持乡村学校教育发展路径探析:基于IMLS“转变学校图书馆实践”项目[J].图书馆学研究,2024(2):119-130,137.
[4]肖弋.智能图像识读与乡村早期艺术教育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2(1):174-178.
[5]陈永怡,海雯倩.民国乡村美育建设及其当代启示[J].美术观察,2021(11):54-60.
基金资助:2024年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专题课题“基于服务乡村振兴视角的艺术设计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2024GXJK053);2024年度肇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党建引领下的艺术设计乡建在地实践创新研究”(24GJ-232);2024年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城乡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百千万工程”研究课题“粤桂边界党建引领乡村基层治理研究——党建融合艺术设计乡村创新研究”(GYKCS-2024-05);
文章来源:黄克华.基于乡村振兴的景观设计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J].低碳世界,2024,14(12):169-171.
分享: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人类对环境的不合理利用,土壤污染问题日趋严重。面对严峻的土壤污染形势,国家相继出台《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政策法规,加快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然而,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在土壤污染修复领域起步较晚,因此迫切需要培养大量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
2025-02-23在国际上,OBE理念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在工程教育领域,许多国家都将OBE理念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7-8]。在国内,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OBE理念逐渐受到重视。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将OBE理念应用于课程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25-02-112020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在以互联网、物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背景下,物联网专业成为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1]。而以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家居为主的智慧行业,是物联网方向的热点应用领域,同时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旺盛增长的态势。
2025-02-08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总结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格局性变化,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1]。作为教育大国,高等教育至关重要,同时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大数据、人工智能、超级计算等新技术给传统工科带来人才培养新要求。
2025-02-08从学术研究现状来看,当前学界对电子文件归档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有学者分析了组织机构视角下业务系统电子文件归档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应树立顶层设计、分类推进、数据资产管理、协同治理的归档理念[1]。还有学者提出了宏观集中管控与微观工具集成相结合的业务系统文件归档策略。
2025-02-08科学研究是人类对大自然规律和美的探索,论文写作与发表则是研究者对自然规律发现的总结、表述及传播。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都有很强的技巧性,科学研究、论文写作和论文发表中的细节和技巧决定了一切。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规范是一门训练科学研究思维和科技论文写作的课程。
2025-02-08先进设计与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当前机械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转型的趋势更加迫切,对先进设计与制造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先进设计与制造的最新发展趋势,智能制造对专业基础扎实、融合度高、创新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尤为显著。
2025-02-08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成功的商科教育模式。[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表明,其对分析能力的培养高居各教学方法的首位。[2]案例教学法自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引进并在国内推广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至今已成为国内各商学院最主要的情境教学模式。
2025-02-08随着全球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对所有行业,包括传统学科如农业工程,产生了深远影响[1]。农业工程专业不仅面对这些挑战,还在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教育市场之一,一直在积极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并注重整合最新科技以提升教育质量。
2025-02-07光电成像原理课程是无人装备工程本科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共52学时。教学内容主要涵盖光电成像器件的成像原理、主要性能参数,以及典型光电成像系统的结构及应用。目的是帮助学员理解光电成像器件的工作过程,掌握光电成像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工作原理,具备分析解决光电成像系统典型问题的能力。
2025-02-07人气:6735
人气:5232
人气:4922
人气:3229
人气:2161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高等教育研究
期刊人气:3955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出版地方:湖北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0-4203
国内刊号:42-1024/G4
邮发代号:38-73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371
影响因子:0.323
影响因子:0.307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435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