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创业研究领域对于留学人员归国科技创业意愿的驱动因素鲜有学者研究。本研究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根据S-O-R理论,将留学人员内部环境感知——乡土情怀和外部环境感知——社会资本引入到留学人员归国科技创业意愿的驱动因素中,构建了乡土情怀、社会资本——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意愿的连锁关系概念模型,将创业培训作为调节变量,并以国内5个留学人员创业园202家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乡土情怀和社会资本对创业自我效能感及创业意愿均发挥积极促进效应,乡土情怀在创业培训的调节作用下对创业意愿呈现积极影响,创业培训在社会资本和创业意愿之间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
随着高层次留学人才在国内所受到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大,从2015年以来,留学生归国人数已经超过出国留学人数,大批留学生受到国外经济不景气和低迷的就业环境影响以及国内人才引进优厚政策的吸引,在故土家乡情感牵绊的指引下,纷纷选择回国发展。对于返回故土创业的研究主要有大学生返乡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而对更高层次的返归故土创业——“留学生归国创业”的研究却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留学归国人员是我国重要的人才资源、科技资源和信息资源,留学归国人员由于自身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能够有效促进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和交流,对所在地区乃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从已有对留学人员归国创业的研究来看,研究时间较为久远且研究成果非常有限,通过对杭州市归国留学人员创业研究发现,创业软环境的水平对留学归国人员创业的影响较为重要[1]。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存在着“三三现象”,即三成企业发展较好,三成企业勉强维持,三成企业宣告倒闭,倒闭原因在于准备不足和资金匮乏等因素[2]。通过对上海、北京、武汉、广州等8个城市影响留学人员回归的原因调查发现,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依恋情绪和家庭观念是促使留学人员回归的重要因素[3]。在国外对留学人员归国创业的研究中,Qin等[3]发现海归在本国创建新企业的速度较慢,然而当这些公司有一个海归创始人可以利用他们在国外资源和技术知识经验时,这种对公司设立速度的负面影响就会大大减轻。Fu和Si[4]发现海归二代进入家族企业后对企业创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Qin和Estrin[5]通过印度一所顶尖大学海外校友的研究,发现大学宿舍同伴和民族协会网络对海归创业可能性有较大的影响。
国内外学者对留学人员归国创业的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尽管祖国传统文化的依恋情绪和家庭观念是促使留学人员回归的重要因素[6],而这些因素是否是留学人员归国创业的影响因素?另外,留学生所拥有的社会资本能否促进他们回国创业?这些问题鲜有学者研究。因此,本研究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根据S-O-R理论,将海外留学人员内部环境刺激因素——乡土情怀和外部环境刺激因素——社会资本引入到留学人员归国科技创业意愿的驱动因素中,并将其作为S-O-R模式中的“刺激”,将创业自我效能感作为S-O-R模式中的“个体生理、心理”,将留学人员归国科技创业作为S-O-R模式中的“反应”,构建了乡土情怀、社会资本——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意愿的连锁关系概念模型,并将创业培训作为调节变量,拟从整体层次上研究这些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
1、理论回顾和研究假设
1.1乡土情怀
西方学者对于乡土情怀的认识,多基于对地方的印象和感觉。Smith等[7]研究指出,感情是随着时间而产生的,地方印象是真正对地方的感觉,这些感觉很容易超过混凝土物理物体而留下情感痕迹。然而,Javier[8]认为群体的集体认同部分来自人们对居住地所持有的归属感和依恋感,这样的情感可以促进集体身份的发展。Michael等[9]研究发现,地方感和安全感大体上由建筑环境的物理特征、地方的社会特征和熟悉等三个中心主题来塑造,这种感觉主要取决于物质和社会环境因素以及对特定地点及其人民的熟悉程度。
国内学者目前多从乡土意识和乡土情结来定义乡土情怀。乡土意识是乡亲邻里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点,其实质是世代生活在土地上的农民对土地的一种强烈依恋心理[10]。乡土情结比乡土意识更加强调中国农民对乡土的内在渴望和情感,乡土情结产生于亲缘的社会关系[11]。针对农村籍大学生的研究显示,乡土情怀是一种对家乡的热爱和愿意为之奉献的心境,这种心境有利于促进返乡创业的想法,且乡土责任的这一作用最为显著[12]。关于乡土情怀的维度划分,乡土情结可以明确划分为基于血缘关系而产生的表达型乡土情结和基于地缘关系而产生的工具型乡土情结[11];有学者在研究农村籍大学生的乡土情怀时,将乡土情怀划分为乡土情结、乡土认同和乡土责任[12]。
学术界鲜有学者研究留学生的乡土情怀,本文基于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对“乡土情结”的论述,将留学人员乡土情怀界定为,根植于亲缘宗族、地缘风俗的故土社会网络,而产生的甘愿投身故土建设的一种责任情怀。并将乡土情怀划分为乡土社交情怀和乡土责任情怀两个维度。
1.2社会资本
Coleman[13]认为社会资本由每个参与者控制的某些资源组成,构成了可供每个参与者可使用的特殊资源;Burt[14]开创性提出了结构洞理论,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或组织处在两个或两个以上集体网络间结构洞位置被赋予的控制优势和信息资源;Nahapiet和Ghoshal[15]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体或组织从拥有的关系网络中能够获得的潜在和实际资源的总和,包括网络和可以通过该网络筹集的资产。国内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对社会资本进行了丰富和扩展,提出了个体社会资本、家庭社会资本、农户社会资本、企业家社会资本等诸多新概念。通过对不同领域社会资本的概念梳理可以得出,社会资本依赖于人际社会关系网络的积累、发展和利用。
对社会资本的维度划分,首先可以将社会资本依据特征划分为结构资本(又称社会资本数量、地域型)和认知资本(又称社会资本质量、脱域型)两种[16];还可以将社会资本进行整体度量并刻画,可分为规模、密度和关系强度;有学者则将互联网嵌入社会资本,分为虚拟社会资本和现实社会资本。借鉴Nahapiet和Ghoshal[15]对社会资本维度的界定,本研究将归国留学人员社会资本划分为结构、关系和认知三个层面。
1.3创业自我效能感
Boyd等[17]自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提出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概念后,将自我效能运用到创业研究领域,使得创业自我效能感(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这一学术概念被广泛运用,学者们将其引入到创业意愿的研究中,发现前者对于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之间的联系有着重要影响[18]。
对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维度划分,学者们的研究各有侧重[19],但大体集中于创新、风险、机会、关系四个方面划分创业自我效能感,本研究将留学人员创业自我效能感界定为,个体基于对自身能力的判断所形成的完成各项创业任务的自信,并不是个体的某种特质或行为能力。并将创业自我效能感划分为创新变革、风险承担、机会识别、关系协调四个维度。
1.4创业意愿
Bird认为创业意愿最早用于研究引导创业者的心理导向。后来Krueger等,范巍以及黄美娇等学者对此进行补充,提出创业意愿直接反映了潜在创业者实施创业愿望的可能性。对于创业意愿的维度划分,现主要存在两种思路。一是Macro等人基于影响个体创业意愿的内外部因素划分,将创业意愿视为以往兴趣、考虑、自由职业偏好、行为期望等多因素变量,简丹丹等学者认为创业意愿是由创业者对个人特质和外在环境的估断两个相关维度来划分。另一种观点基于创业者是否实施创业活动来划分,例如,贺丹从创业可能性和创业准备、王甜从创业可能性和创业持续性、余虹等[20]从目标意向和执行意向来划分创业意愿。本研究将归国留学人员创业意愿界从目标意愿和执行意愿两个维度展开研究。
1.5留学人员乡土情怀、社会资本、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归国科技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
(1)乡土情怀与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归国科技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
对祖国传统文化依恋情绪和家庭观念是促使留学人员回归的重要因素[6],留学生情绪智力的成长促进了成就动机以及创业自我效能感的成长。对于乡土情怀的自我感知,涉及情绪的自我知觉与自我调节。对家乡依恋和家庭责任是青年返乡创业的重要因素。由于留学生对国外社会的疏离感,产生对家乡的社交情怀和责任情怀,这有助于加强科技创业活动的信念,灵活的亲缘宗族社交网络有利于提升其执行意愿。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1:乡土情怀能够显著促进留学人员归国科技创业自我效能感。
H2:乡土情怀能够显著促进留学人员归国科技创业意愿。
(2)社会资本与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归国科技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
Chen和He[21]认为强大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对机会识别自我效能感、关系协调自我效能感具有积极作用。留学生往往会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市县进行创业,表明创业自我效能感与社会资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留学人员社会资本关系维度、认知维度在互联网介入下较为稳健。社会资本可以促进创业[22],留学人员社会资本有助于提升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归国科技创业意愿。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3:社会资本能够显著促进留学人员归国科技创业自我效能感。
H4:社会资本能够显著促进留学人员归国科技创业意愿。
(3)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Boyd等[17]发现对自我创业成功的自信有利于促进创业意愿的产生,前者既是后者的前因变量也是中介变量。归国留学人员的乡土社交情怀使其产生建设家乡的责任情怀,社交情怀和责任情怀有助于加强其完成各项创业工作的信心;而社会资本,将会极大地增加创业自我效能感,从而使其实施科技创业计划的意愿更为强烈。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5a:创业自我效能感在乡土情怀与留学人员归国科技创业意愿间起到中介作用。
H5b:创业自我效能感在社会资本与留学人员归国科技创业意愿间起到中介作用。
(4)创业培训的调节作用
Ali和Jabeen认为创业培训可以通过减小失败恐惧和增大机遇感知来加强创业意愿,而且技能培训也能促进创业意愿。通过创业培训可以增加对创业活动的机会识别和风险承担能力,可以让归国留学人员熟悉政府各种创业优惠政策,增加其创业活动的经验掌握和关系协调,可以提升创业自我效能感和科技创业意愿。综上,提出如下假设:
H6a:创业培训在归国留学人员乡土情怀与科技创业意愿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H6b:创业培训在归国留学人员社会资本与科技创业意愿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理论模型
2、研究设计
2.1变量测量
在本研究构建的理论模型中,乡土情怀主要借鉴了黄美娇等[12]的量表,社会资本主要借鉴了Nahapiet和Ghoshal[15]的量表,创业自我效能感主要借鉴了De Noble等[23]和余虹等[20]的量表,创业意愿主要借鉴了余虹等[20]的量表,创业培训主要借鉴了Alexandros等[24]的量表。
2.2样本选择及数据收集
本研究于2021年10月至2022年3月根据随机抽样的原则在湖北省留学人员创业园、武汉留学生创业园、杭州留学生创业园、重庆留学生创业园和南京留学人员创业园走访了部分归国留学人员创业者。发放问卷256份,有效问卷202份,有效回收率为78.9%。探索性因子分析(EFA)通过SmartPls3.0软件对乡土情怀、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意愿和创业培训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各个变量量表的设计和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2.3测量量表信度效度检验
通过表1检验发现,各题项最小因子载荷均大于0.7,表现为可进一步分析量表信度效度,各因子的Cronbach’sα和组合信度(CR)均大于0.8,表明各题项构念信度良好,分析平均提取方差(AVE)显示,各因子AVE大于0.6,证明量表收敛效度良好。
表1信度与效度分析
采用AVE法对区分效度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变量间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如表2所示。
表2各变量间的区别效度
3、数据分析与结果
3.1乡土情怀、社会资本、创业自我效能感与创业意愿的关系检验
首先,对模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本研究的模型达到了标准,然后使用SPSS宏,运用Bootstrap方法检验创业自我效能感在乡土情怀(和社会资本)与创业意愿之间的中介关系,设置95%的置信区间,自变量先后选择乡土情怀和社会资本,因变量为创业意愿,中介变量为创业自我效能感,具体检验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
表3中介效应检验(一)
表4中介效应检验(二)
3.2创业培训的调节效应检验
将调节变量创业培训引入模型进行检验,使用SmartPLS统计软件对新模型进行拟合,同时整理路径系数,如表5所示。
表5调节效应检验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创业培训在乡土情怀与留学人员归国科技创业意愿间(H6a)的正向调节作用得到验证,但是在社会资本与留学人员归国科技创业意愿间的正向调节作用(H6b)没有得到检验。可能的原因在于:创业者创业意愿的形成在于创业者的职业定位,另外,目前的创业培训仅仅就创业共性展开培训,针对性的创业培训较为缺乏,现有的创业培训缺乏直击创业者的需求痛点。汇总本研究所有假设的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表6路径系数及检验结果
4、研究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4.1研究结论
本研究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根据S-O-R理论,将留学人员内部环境感知——乡土情怀和外部环境感知——社会资本引入到留学人员归国科技创业意愿的驱动因素中,得出以下结论:(1)留学人员乡土情怀对归国科技创业意愿呈现显著的激励作用,并且创业自我效能感在乡土情怀和创业意愿之间呈现明显中介作用。(2)社会资本显著促进了留学人员归国科技创业意愿的产生,并且创业自我效能感在社会资本和创业意愿之间呈现明显中介作用。(3)乡土情怀在创业培训的调节作用下,对创业意愿呈现积极影响。(4)创业培训对社会资本和创业意愿之间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
4.2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的局限性表现在样本数据属于截面数据,即在同一时间截面上反映一个总体的一批个体的统一特征变量的观测值,因此,在个体差异较大的情况下,比如不同的省份,较容易产生异方差问题。未来研究建议在本研究的基础上,将国内创业政策感知作为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业的个体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将创业氛围等因素作为调节变量,研究这些变量之间的整体作用关系。
参考文献:
[1] 黄琳.归国留学人员创业软环境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特区经济,2008(9):62-64.
[2] 刘强,段联合.留学归国人员创业中的四大问题[J.理论导刊,2007(7):55-57.
基金资助: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省社科基金前期资助项目)(19ZD028);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企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开放基金资助项目(2019QHZ001);
文章来源:李先江.留学生内外环境感知与归国科技创业意愿研究[J].科学学研究,2023,41(09):1671-1677.
分享: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人类对环境的不合理利用,土壤污染问题日趋严重。面对严峻的土壤污染形势,国家相继出台《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政策法规,加快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然而,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在土壤污染修复领域起步较晚,因此迫切需要培养大量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
2025-02-23在国际上,OBE理念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在工程教育领域,许多国家都将OBE理念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7-8]。在国内,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OBE理念逐渐受到重视。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将OBE理念应用于课程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025-02-112020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在以互联网、物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背景下,物联网专业成为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1]。而以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家居为主的智慧行业,是物联网方向的热点应用领域,同时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旺盛增长的态势。
2025-02-082024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总结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格局性变化,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1]。作为教育大国,高等教育至关重要,同时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大数据、人工智能、超级计算等新技术给传统工科带来人才培养新要求。
2025-02-08从学术研究现状来看,当前学界对电子文件归档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有学者分析了组织机构视角下业务系统电子文件归档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应树立顶层设计、分类推进、数据资产管理、协同治理的归档理念[1]。还有学者提出了宏观集中管控与微观工具集成相结合的业务系统文件归档策略。
2025-02-08科学研究是人类对大自然规律和美的探索,论文写作与发表则是研究者对自然规律发现的总结、表述及传播。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都有很强的技巧性,科学研究、论文写作和论文发表中的细节和技巧决定了一切。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规范是一门训练科学研究思维和科技论文写作的课程。
2025-02-08先进设计与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当前机械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转型的趋势更加迫切,对先进设计与制造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先进设计与制造的最新发展趋势,智能制造对专业基础扎实、融合度高、创新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尤为显著。
2025-02-08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成功的商科教育模式。[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表明,其对分析能力的培养高居各教学方法的首位。[2]案例教学法自20世纪80年代从美国引进并在国内推广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至今已成为国内各商学院最主要的情境教学模式。
2025-02-08随着全球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对所有行业,包括传统学科如农业工程,产生了深远影响[1]。农业工程专业不仅面对这些挑战,还在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教育市场之一,一直在积极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并注重整合最新科技以提升教育质量。
2025-02-07光电成像原理课程是无人装备工程本科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共52学时。教学内容主要涵盖光电成像器件的成像原理、主要性能参数,以及典型光电成像系统的结构及应用。目的是帮助学员理解光电成像器件的工作过程,掌握光电成像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工作原理,具备分析解决光电成像系统典型问题的能力。
2025-02-07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高等教育
期刊人气:4469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报刊社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2-4417
国内刊号:11-1200/G4
邮发代号:2-268
创刊时间:1965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1.371
影响因子:0.323
影响因子:0.307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435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