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分析先天性肌营养不良(CMD)的大腿骨骼肌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及临床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0月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中心医院收治的经基因检测明确诊断为CMD的患儿62例进行研究,作为观察组,而同期收治的非神经肌肉病患儿50例作为对照组,均有完整的大腿骨骼肌MRI诊断资料,总结MRI表现及临床特征,并比较两组患儿大腿骨骼肌MRI评价肌肉脂肪化情况。结果:62例CMD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肌无力、肌张力下降、运动发育落后等临床表现,部分患儿伴有关节挛缩、脊柱畸形、皮肤改变等;经大腿骨骼肌MRI检查,可见有臀大肌、大腿肌肉均有脂肪化,且不同亚型间有一定差异,MRI可见肌肉萎缩、水肿比较常见;观察组在大腿骨骼肌MRI评价肌肉脂肪化评分上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MD患儿有自身的临床特点与大腿骨骼肌MRI表现特点,且CMD骨骼肌肌肉脂肪化与非神经肌肉病患儿存在明显差异,根据临床特点、大腿骨骼肌MRI表现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多的依据。
先天性肌营养不良(Congenitalmusculardystrophy,CMD)作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指的是出生时或出生数月出现症状的一类原发性、进行性肌病,有遗传异质性特点。尽管对其研究不断增多,但国际上对其分类方案至今无统一定论。结合文献与研究可知,CMD有多种亚型,常见的有细胞外基质蛋白缺陷、细胞外基质的膜受体缺陷及核膜蛋白缺陷等。自从首例CMD报道以来,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尽管其临床表现、病理活检、遗传学等方面都有进步,但因遗传与临床异质性,导致其诊断依旧困难重重。骨骼肌磁共振成像(MRI)有着无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等特点[1],成为神经肌肉病诊断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进一步分析CMD患儿的大腿骨骼肌MRI表现与临床情况,以便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中心医院就收治的62例CMD患儿与非神经肌肉病50例患儿进行了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经基因检测明确诊断为CMD的患儿62例进行研究,作为观察组,而同期收治的非神经肌肉病患儿5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35例、女27例;年龄1~6岁,均值(2.8±0.4)岁。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1~6岁,均值(2.5±0.7)岁。两组患儿年龄与性别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本研究。
纳入标准:(1)观察组经临床表现、血清肌酸激酶、肌电图等初步诊断,进而接受病理活检,最终经基因检测确诊满足CMD诊断标准[2];(2)年龄不超过6岁;(3)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4)均接受大腿骨骼肌MRI诊断。
排除标准:(1)依从性差;(2)MRI检查禁忌证;(3)家属不愿意配合研究;(4)合并其他先天性疾病,或心肝肾病变。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接受大腿骨骼肌MRI检查,选择德国SIEMENSESSENZA1.5TMRI扫描仪及8通道头颅专用线圈进行检查。包括双侧大腿轴位与冠状位MRI扫描,扫描序列包括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ES)T1W1、短反转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TIR)T2W1。获取影像学交由本院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1名、小儿神经科医师1名共同阅片,评估臀大肌、大腿肌前群(5块)、大腿肌内侧群(4块)、大腿肌外侧群(3块)脂肪化与水肿程度情况,并观察肌肉肥大、萎缩变化。评分标准参考Mercuri等学者制定的标准[3],以肌肉于T1W1序列受累范围与程度评估肌肉脂肪化程度,包括:(1)0分:肌肉正常;(2)1分:可见点状高信号病灶;(3)2分:可见散在高信号病灶,不足肌肉最大截面30%;(4)3分:散在融合高信号病灶,占肌肉最大截面30%~60%;(5)4分:大片融合高信号病灶,不低于肌肉最大截面60%。
1.3 观察指标
总结MRI表现及临床特征,并比较两组患儿大腿骨骼肌MRI评价肌肉脂肪化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软件选择SPSS23.0,计数资料用[n(%)]、χ2检验处理;计量资料用±s、t检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CMD临床表现分析
62例CMD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肌无力、肌张力下降、运动发育落后等临床表现,其中伴有关节挛缩27例、脊柱畸形18例、皮肤改变32例;其中出生时发病37例、出生半岁内发病25例;根据国际分类标准,包括26例层粘连蛋白-α2缺乏症(MDC1A)、19例伴远端关节松弛症(UCMD)、7例伴早期脊柱强直(RSMD1)、6例LMNA相关性先天性肌营养不良(L-CMD)、4例先天性肌营养不良1C型(MDC1C)。
2.2 MRI诊断CMD表现分析
经大腿骨骼肌MRI检查,可见肌肉萎缩57例、水肿50例、3例半膜肌缺如,但均无肌肉肥大。进一步分析可见有臀大肌、大腿肌肉均有脂肪化,且不同亚型间有一定差异,其中MDC1A可见肌肉弥漫性轻中重度脂肪化(轻度13例、中度10例、重度3例),臀大肌、股四头肌比较明显;UCMD可见肌肉弥漫性中重度脂肪化(中度13例、重度6例),单块肌肉脂肪化以周边为主,中间较轻;RSMD1可见肌肉弥漫轻中重度脂肪化(轻度4例、中度2例、重度1例),臀大肌最为明显;L-CMD可见肌肉弥漫轻度脂肪化,臀大肌为主,其余基本不受累;MDC1C可见肌肉弥漫轻中重度脂肪化(轻度2例、中度1例、重度1例),臀大肌与大收肌比较明显,其余基本不受累。
2.3 两组大腿骨骼肌MRI评价肌肉脂肪化评分比较
观察组(n=62)在大腿骨骼肌MRI评价肌肉脂肪化评分上均明显高于对照组(n=50),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两组大腿骨骼肌MRI评价肌肉脂肪化评分对比(±s,分)
3、讨论
儿童肌肉病是比较常见的类型,随着骨骼肌MRI诊断越来越成熟,可观察肌肉形态与信号改变[4],从而显示肌肉病肌肉受累情况(分布与严重程度)。肌营养不良常有脂肪化改变,国内目前对CMD骨骼肌MRI的研究也多倾向于分析肌肉脂肪化受累情况[5,6,7]。为了进一步分析CMD患儿的大腿骨骼肌MRI表现与临床情况,以便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本院就收治的患儿选择大腿肌肉重点分析TIW1序列肌肉脂肪化情况,并结合临床表现及非神经肌肉病患儿进行了对照。
本次研究调查CMD的患儿62例与非神经肌肉病患儿50例大腿骨骼肌MRI情况,发现62例CMD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肌无力、肌张力下降、运动发育落后等临床表现,部分患儿伴有关节挛缩、脊柱畸形、皮肤改变等;经大腿骨骼肌MRI检查,可见有臀大肌、大腿肌肉均有脂肪化,且不同亚型间有一定差异。MRI可见肌肉萎缩、水肿比较常见,说明CMD患儿存在明显的肌肉脂肪化受累现象;观察组在大腿骨骼肌MRI评价肌肉脂肪化评分上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根据骨骼肌MRI评价肌肉脂肪化情况,可为临床诊断CMD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研究与王丽丽、杜婧、傅晓娜等学者[8]研究结果相似,可见大腿骨骼肌MRI应用在CMD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根据MRI评估大腿肌肉脂肪化评分情况,发现RSMD1型患儿的总分最低,即脂肪化最轻,临床症状也相对较轻,但臀大肌脂肪化程度同样很高,说明臀大肌是本病患儿主要受累肌肉部位[9,10]。
肌肉萎缩是CMD患儿MRI评估中典型的特征,本次研究62例CMD患儿存在肌肉萎缩57例,其中MDCIA型最为严重,临床上也表现出较重的肌无力表现[11]。此外,UCMD脂肪化虽然也比较明显,但研究中发现有1例无肌肉萎缩表现,1例肌肉萎缩相对轻微,可能还需进一步探索。
综上所述,CMD患儿有自身的临床特点与大腿骨骼肌MRI表现特点,且CMD骨骼肌肌肉脂肪化与非神经肌肉病患儿存在明显差异,根据临床特点、大腿骨骼肌MRI表现可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多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小丽,张晓莉,贾天明,等.一家系两兄弟共患先天性肌营养不良1A型临床表型和基因突变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9,34(7):591-593.
[2]杨海坡,王硕,杨志仙,等.福山型先天性肌营养不良患儿的脑电图表现二例[J].中华儿科杂志,2018,56(11):871-872.
[3]程双娟,杨海坡,肖江喜,等.中国人福山型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的MRI特征[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5,49(4):310-312.
[4]张晓莉,牛国辉,杜开先,等.先天性肌营养不良1A型颅脑磁共振成像和基因检测诊断分析:附两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4):2847-2850.
[5]索桂海,汤继宏,冯隽,等.Merosin缺乏性先天性肌营养不良1A型1例报告[J].临床儿科杂志,2019,37(10):785-787.
[6]卜姗姗,肖江喜,朱颖,等.杜氏肌营养不良与贝氏肌营养不良常规MRI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9,35(11):1717-1721.
[7]刘慧,杨志刚,郭应坤,等.心脏MRI诊断肌营养不良心肌病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9,35(10):1578-1581.
[8]王丽丽,杜婧,傅晓娜,等.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的大腿骨骼肌磁共振成像表现与临床关系初步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16,54(10):756-760.
[9]王霞,王鹏娟,熊婷,等.MRI对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大腿肌肉脂肪浸润评估的应用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9,35(1):81-84,93.
[10]丁宁宁,周丽,屈婷婷,等.IVIM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中的应用价值[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39(1):140-145.
[11]李文竹,袁云,肖江喜,等.贝氏肌营养不良症与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患者骨骼肌脂肪浸润程度的对比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6,38(9):697-701.
赵建英.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的大腿骨骼肌磁共振成像表现与临床关系初步研究[J].临床研究,2020,28(09):148-149.
分享:
骨骼发育是极为复杂的过程,影响着骨质疏松症、股骨头坏死等诸多疾病的发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作为调节骨重建的关键靶细胞,受到学者广泛关注。B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某些诱导条件下能够分化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
2025-04-07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影响老年人群的最常见的骨骼疾病,会导致骨量丢失、骨微结构恶化和骨折风险增加。骨质疏松症及其引起的骨折是导致老年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医疗保健和经济负担。传统意义上,骨质疏松症被认为是骨吸收与骨形成这种骨稳态失衡所导致的。
2025-04-07骨密度(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是是骨量 和骨质量的重要指标,在评估骨质疏松症中有重要意义。 据调查,在我国 50 岁以上的人群中,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 19. 2%。 BMD 与骨代谢健康状态的联系伴随着人体青春期到成年期发育的整个过程。 而儿童期和青春期是骨骼发育的关键阶段,骨骼通常在青春期后期逐渐发育完。
2025-04-07血干细胞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血细胞造血异常是其主要临床特征,在临床较为常见,老年人群是高发人群,随着疾病进展,会转化为急性白血病,因此需要及时有效治疗。现阶段,药物治疗是临床主要治疗方法,采用的药物主要有免疫抑制剂、诱导分化剂等。阿扎胞苷是一种去甲基化药物,在 MDS治疗中较为高效,不仅可减轻患者病痛,还可延长患者生存期。
2025-03-20距骨骨软骨损伤(OsteochondralLesionoftheTalus,OLT)属于临床常见慢性疼痛性疾病,通常指软骨下骨或距骨关节面发生损伤[1]。该病发病率较高,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僵硬无力等,若未及时治疗任其发展,可能形成骨关节炎,对患者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2-3]。
2025-02-12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是膝关节常见的退行性疾病,以软骨变性、退变及骨质增生为主要特征。近年来随着保膝理念的发展,采用中西医综合防治来延缓膝骨关节炎的进展成为重要课题。骨痹饮是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治疗肾虚血瘀型膝骨关节炎常用方,具有补肝肾、强筋骨、活血温经功效,临床疗效显著。
2025-01-20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归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诱发原因与女性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机体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及破骨细胞分化因子在体内过多聚集,最终导致破骨细胞活性水平强于成骨细胞,机体骨微结构被破坏有。此时,患者对外力冲击耐受力差,极易出现外力冲击所致骨折。
2025-01-10目前学界普遍认为OVCF患者PKP术后骨质疏松情况的改善对其后期康复和预后至关重要[9]。唑来膦酸是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常用药,大量研究已经证实其联合PKP治疗OVCF能提高患者骨密度、减少骨折复发率和疼痛程度,但其可能会对部分患者造成严重的过敏反应,且存在引起胃肠道不良事件的风险[10]。
2025-01-07骨关节炎(OA)是关节软骨与骨连接处损伤的关节疾病,是最常见的关节疾病之一,世界约有2.37亿人口遭受着OA的困扰。OA的主要症状是关节疼痛与僵硬,并伴有关节肿胀、活动受限、四肢麻木等。软骨细胞作为软骨内存在的唯一细胞,能够维持软骨正常的形态与功能。据报道,软骨细胞损伤与凋亡是OA疾病进展的关键原因。
2024-12-12骨髓炎是一种影响骨骼系统的炎症性疾病,诊断延误和治疗不当可能导致败血症和强烈的炎症反应,造成骨结构破坏、骨纵向生长停滞或骨缺损,甚至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骨髓炎临床上表现为疼痛、水肿和红斑,急性骨髓炎可能表现为发热。目前,临床常规治疗包括抗生素和手术干预,但是此类治疗方式存在耐药和操作复杂的缺点。
2024-12-09人气:18545
人气:16664
人气:15996
人气:15564
人气:15287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期刊人气:3585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
出版地方:福建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2-9935
国内刊号:11-5265/R
邮发代号:34-51
创刊时间:1986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1.107
影响因子:0.952
影响因子:0.590
影响因子:0.784
影响因子:1.02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