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鄱阳湖地区湿地保护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024-12-31    79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在鄱阳湖区域,选取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昌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东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都昌北鄱阳湖湿省级地公园5个典型湿地保护地为研究地;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选择研究地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野外工作人员、其他工作人员,调查研究地的资源保护与破坏现状、湿地保护地存在的问题、保护地存在问题的成因、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方式及建议,问卷有效率93.64%。依据调查数据,分析鄱阳湖地区湿地保护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调查结果表明:(1)鄱阳湖湿地保护现状较为理想,湿地资源得到了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在受访者中,83.50%工作人员认为湿地水鸟种类增加或维持不变、74.76%工作人员认为湿地水鸟数量增加或维持不变、73.78%工作人员认为湿地水鸟已经达到或基本达到最适数量、63.11%工作人员认为湿地水鸟繁殖能力增加或不变。(2)各保护地的湿地保护现状差异明显,在受访者中,62.38%工作人员认为鄱阳湖地区湿地保护过程中存在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生态旅游、水量减少、湿地污染、湿地占用等方面。80.58%工作人员认为湿地生态旅游存在负面影响,其中63.10%工作人员认为生态旅游存在严重影响;33.01%工作人员认为湿地保护地的不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严重影响或一般影响;82.52%工作人员认为湿地水量减少是湿地保护面临的问题之一;53.40%工作人员认为湿地污染是湿地保护面临的问题之一。(3)鄱阳湖地区湿地破坏的成因包括鄱阳湖地区湿地保护法规不完善、湿地保护的政府间联动机制不健全、湿地工作人员构成不合理。(4)改进措施,完善地方湿地立法、政府间部门联动机制、地区人才培养机制及相关政策。

  • 关键词:
  • 湿地保护
  • 生态保护
  • 生态系统演潜
  • 自然保护区
  • 鄱阳湖
  • 加入收藏

江西省湿地资源丰富、类型繁多,凭借着“靖安模式”、“寻乌经验”以及“资溪经验”,在区域生态治理、流域生态保护、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为全国树立了生态典范。全省湿地总面积为91.01万h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45%。其中,以鄱阳湖湿地为代表,鄱阳湖地区湿地依托于鄱阳湖而存在,是鄱阳湖水系汇聚的中心位置。受季节及降水量的影响,当水量减少以至干涸时,该湿地生态系统演潜为陆地生态系统;当水量增加时,该系统又演化为湿地生态系统。鄱阳湖湿地群作为鄱阳湖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涵养水源、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人为破坏是鄱阳湖地区湿地面临的最主要威胁因素,由于大规模违规用地、围湖造田、过度开垦等因素,导致鄱阳湖湿地面积减少、土壤承载能力下降、生态功能减弱。近百年来,鄱阳湖湿地丧失的主要形式以湿地转为耕地为主,1930年以来共计1 149.6 km2的湿地转变为耕地;闸坝和圩垸建设,不仅使鄱阳湖湿地大幅减少,且使683.4 km2的湖泊湿地与主湖阻隔,部分湖泊湿地丧失通江属性,水文连通性下降[1]。湿地生态安全面临一定的挑战,保护需求显著。

为此,本研究在鄱阳湖区域,选取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昌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东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都昌北鄱阳湖省级湿地公园5个典型湿地保护地为研究地;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选择研究地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野外工作人员、其他工作人员,调查研究地的资源保护与破坏现状、湿地保护地存在的问题、保护地存在问题的成因、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方式及建议。分析鄱阳湖地区湿地保护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旨在为鄱阳湖地区湿地保护政策的制定、确保鄱阳湖生态系统安全和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研究区概况


鄱阳湖(115°49′~116°46′E,28°24′~29°46′N)位于长江中游,江西省的北部,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2],对于水文循环和气候调节有显著影响,作为长江流域重要通江湖泊,保护鄱阳湖生态对保护长江流域生态有着重要意义[3]。截至目前,鄱阳湖区域内共有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7个省级湿地公园,已经初步完成了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鄱阳湖湿地区域优势植被明显,群落结构完整,共有湿地高等植物约600种,已查明有水生维管束植物102种,植被面积达2 262 km2(占全湖总面积的80.8%),总生物量达431.76×104t。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从岸边向湖心随水深的变化呈不规则的4个带状分布,即湿生植物带、挺水植物带、浮叶植物带、沉水植物带[4];其中以莎草科(Cyperaceae)、禾本科(Gramineae)、菊科(Compositae)、藜科(Chenopodiaceae)、蓼科(Polygonaceae)等为主[5-7]。


2、研究方法


为真实、客观地反映出鄱阳湖湿地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本研究选取鄱阳湖地区典型湿地保护地为研究对象,包括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鄱阳湖南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昌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东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都昌北鄱阳湖省级湿地公园5个自然保护地。

设计的调查问卷共分为4个部分——①研究对象的资源保护与破坏现状;②工作人员所在湿地保护地存在的问题;③工作人员所在保护地存在问题的成因;④工作人员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方式的建议。采用线下问卷调查、小型座谈会等方式,对研究对象内部工作人员进行采访和调研,受访者为保护地内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野外工作人员、其他工作人员;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10份,调查问卷全部回收,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03份,问卷有效率93.64%。所有数据均采用Excel、SPSS进行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鄱阳湖地区湿地水鸟保护现状

湿地水鸟是湿地环境质量变化的重要指示物种[8],湿地水鸟数量能够直接反映湿地环境的质量变化[9],通过湿地水鸟的调查分析可以判断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10]。鄱阳湖地区湿地资源丰富,水域面积辽阔,水鸟生境健康、友好,水草茂盛,有机物质丰富,为湿地水鸟提供了理想的食物和隐蔽的生存条件,适合水鸟繁衍生息。鄱阳湖地区各自然保护地管理站、监测站先后多次对鄱阳湖水鸟进行巡查、监测和预警,为湿地水鸟生境及候鸟越冬栖息提供安全保障。

由表1可见:工作人员对湿地水鸟保护工作给予了一定的正向评价。83.50%工作人员认为,湿地水鸟种类存在增加或维持不变的情况;其中,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0.00%工作人员认为湿地水鸟种类存在增加或维持不变的情况、都昌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91.67%工作人员认为湿地水鸟种类存在增加或维持不变的情况,比例最高。74.76%工作人员认为,湿地水鸟数量存在增加或维持不变的情况;其中,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5.00%工作人员认为湿地水鸟数量存在增加或维持不变的情况、都昌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83.33%工作人员认为湿地水鸟数量存在增加或维持不变的情况,比例最高。73.78%工作人员认为,湿地水鸟已经达到或基本达到最适数量;其中,鄱阳湖南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0.00%工作人员认为湿地水鸟已经达到或基本达到最适数量、都昌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91.67%工作人员认为湿地水鸟已经达到或基本达到最适数量,比例最高。63.11%工作人员认为,湿地水鸟繁殖能力增加或不变;其中,东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88.46%工作人员认为湿地水鸟繁殖能力增加或不变、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0.00%工作人员认为湿地水鸟繁殖能力增加或不变。上述各自然保护地湿地水鸟保护工作成果显著,除了依赖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外,大量的资金投入、生态水位调控、湿地生态系统保育和修复、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投入,为湿地保护工作提供了经济基础和技术支持,为湿地水鸟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表1研究地工作人员对湿地水鸟概况的认知情况调查结果

3.2 鄱阳湖地区湿地保护现状

鄱阳湖湿地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生态湿地,是世界上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东亚地区最大的候鸟越冬地。作为国际重要湿地,鄱阳湖湿地具有独特的干、湿水文节律,在调节长江径流、维护区域生态平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维持我国乃至全球生态格局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11]。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加之干旱和洪水等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导致湖泊季节性水位波动进一步加剧,表现旱季延长,草洲面积不断扩大,威胁到了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2]。工作人员对湿地保护地保护现状的认知,有助于了解保护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更为直观地反映出湿地保护的不足和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在受访者中,62.38%工作人员认为,鄱阳湖地区湿地保护过程中存在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生态旅游、水量减少、湿地污染、湿地占用等方面。由表2可见:80.58%工作人员认为,湿地生态旅游存在负面影响;其中63.10%工作人员认为,生态旅游存在严重影响。在经济利益的追求和驱动下,国内生态旅游游客吞吐量呈逐年大幅上升的趋势,各景区、公园等,不断扩大游览设施建设、道路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的规模,为湿地保护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增加了湿地承载负担。33.01%工作人员认为,湿地保护地的不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严重影响或一般影响,其中包括外围不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内部不利基础设施建设。此外,82.52%工作人员认为湿地水量减少是湿地保护面临的问题之一,53.40%工作人员认为湿地污染是湿地保护面临的问题之一,各湿地保护地差异明显。

表2研究地工作人员对湿地保护现状认知情况调查结果

3.3 阻碍鄱阳湖地区湿地保护的主要影响因素

湿地保护作为我国总体环境保护规划中的重要一环,加强综合规划统领作用、强化规划实施管理、强化规划技术支撑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13]。湿地保护历经近40 a的保护历程,成果显著,湿地保护地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为内部问题、外部问题。内部问题,包括技术人员比例不足、工作人员素质不足、未按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开展保护和建设、违规侵占、管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外部原因,包括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层面的问题,其中包括国家湿地立法依法保护湿地的合力有待提升、配套法规制度标准有待健全、法律制度落实尚有差距、湿地保护修复资金和科技保障不足、湿地保护监管能力水平有待提高[14]。鄱阳湖地区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地方湿地保护法规不完善、政府间联动机制不健全、湿地工作人员构成不合理且缺口较大等。

①鄱阳湖地区湿地保护法规不完善。

在受访者中,75.73%工作人员认为湿地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备,鄱阳湖地区湿地保护法制建设工作还有待完善。湿地保护法律制度建设是我国湿地保护的政策依据和对策来源,完善的法律制度是推动环境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湿地保护法》实施一年多以来,我国新增国际重要湿地18个、国家重要湿地29个、省级湿地92个,湿地保护效果显著。但各地政府及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执行《湿地保护法》和地方环境法规时存在“打折扣”的现象,不利于地区生态安全稳定和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的提升。只有完善各层级湿地保护法制建设,才能在根本上解决湿地污染、湿地占用等环境破坏问题。

②鄱阳湖地区湿地保护过程中政府间联动机制不健全。

在受访者中,66.99%工作人员认为湿地保护部门缺乏联动机制。国务院林业草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主管部门,根据自身职权划分以及管辖范围确定了湿地保护工作的具体分工和内容,形成了有效的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的统一整体,为湿地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但在保护湿地环境生态安全的大背景下,环境执法、环境政策执行、湿地保护信息共享等方面,还存在沟通不畅、主体责任不明确、权属边界不清等问题,其中越权执法和违法执法成为了环境行政诉讼中主要成因之一,阻碍了湿地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

③鄱阳湖地区湿地工作人员构成不合理且缺口较大。

在受访者中,81.55%工作人员认为湿地保护技术人员占比较低、79.61%工作人员认为湿地保护地工作人员缺口较大。技术人员是湿地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湿地保护、监测、人工繁育的重要支撑。各湿地保护地及上级主管部门,在工作人员技能培训、技术经验积累等方面缺乏交流与合作,技能培训与激励制度不够完善。除此之外,由于地区政策引导、资金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各湿地自然保护地技术人员数量不足,增加工作人员工作负担,严重阻碍了工作目标的完成,人员需求短时间内得不到满足。


4、保护湿地的改进措施与建议


4.1 完善地方湿地立法

湿地保护立法工作,是从根本上解决湿地权属纠纷、利用与发展失衡等问题的制度保障,是落实各地区及各部门主体责任、完善司法审判程序及执行程序、加强湿地保护及提升全社会湿地资源保护意识的基础和前提,为区域治理与国际合作指明了方向。在受访者中,94.17%工作人员认为湿地保护地方立法应该得到完善。2022年全国湿地保护立法出台以后,《江西省湿地保护条例》的修缮工作有待解决:①明确将人工湿地纳入湿地保护条例中。国际上通常将湿地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且此种划分方式已被《湿地保护法》所接受,其作为下位法,应放在湿地涵盖范围、立法用意、制度落实等方面与上位法保持一致。②完善《江西省湿地保护条例》中“生态补偿”的相关制度。在征得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同意后,综合考虑国家林草局、水利部门、城乡建设等部门意见,将湿地生态补偿写进立法当中,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对征收、征用湿地资源的主体征收生态补偿费用。③明确临时占用湿地的条件、时间、主体责任及事后恢复责任,明确临时占用湿地的行为不得超越2年,并且不得建设永久性建筑设施,在临时用地后的1年内,责任主体应当对湿地生态环境健康、环境承载力、资源规模保障等方面进行恢复并通过验收。④加强对鸟类观测、湿地探查等湿地科学研究和科普等活动的限制性规定,明确自然观测、探查研究、资源采集等活动的方式和范围,杜绝以科学研究之名破坏湿地资源。

4.2 完善政府间部门联动机制

湿地由于其资源丰富多样性、地理边界不清晰等因素,同时涉及林业、水利、建设、自然资源等多个部门,在湿地资源保障、合理开发与利用等方面,存在信息沟通不畅、职权交叉、管理范围重叠等问题。在受访者中,87.38%工作人员认为,应当完善政府间部门联动机制。江西省作为湿地资源大省,先后出台了《江西省湿地保护条例》、《江西省鄱阳湖流域总磷污染防治条例》、《关于加强鄱阳湖碟形湖管理与生态保护工作的通知》、《关于建立健全湿地保护领域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的意见》等文件,其中明确了综合协调、分部门实施的管理体制以及司法机关和执法机关协作等内容。但在联动机制的制定和实施方面还有待加强和完善:①完善湿地保护信息共享机制。信息共享是部门联动机制有效开展的必要前提,是落实湿地保护工作、明确各方职责的重要保证。各水利部门、宣传部门、林业部门、自然资源部门等,应当在现有的共享机制基础上完善会商研究、文件印发、信息互通、执法联动、工作牵头等机制,明确各方职责分工和责任划分,针对湿地保护、管理、司法、执法等方面的问题形成统筹协调的沟通机制,将湿地保护法律法规落实到实处。②将河湖长制、田长制、林长制融入到信息联通机制当中,落实牵头人和责任人制度,扩大湿地保护的参与主体范围,协同做好湿地保护工作。③拓宽公众参与渠道,保证公众在面对湿地破坏、占用等不法侵害时,能及时向有关部门检举揭发,充分发挥公众的能动性,使公众广泛参与到湿地保护工作中。

4.3 完善地区人才培养机制及相关政策

湿地保护是一项复杂且繁重的工作任务,其中不仅包括了水文学、土壤学、生态学等自然学科,还包含了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社会学科,为湿地保护人才培养提出了立体式、全方位的需求。在受访者中,77.67%工作人员认为应当加强人才政策引导、74.76%工作人员认为应当提升工作人员素质。地区人才培养机制及政策制定有待完善:①区域内高校应当注重提高湿地保护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学校在教育环节中普遍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培养,但在管理能力、创新能力、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培养还有待加强。在培养学生基本知识储备的同时,应当加强综合素质人才培养、野外工作能力实训等培训工作,依托于江西自然和区域优势有针对性地培养地方需要的专业性人才。②地方政府应当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与推广、人才引进、人才税收等方面提供经济支持和政策支持。政府行政机关是人才培养与扶持工作的责任主体,也是人才政策的制定主体。人才政策是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江西省地处长江经济带中心位置,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薪资待遇等因素,在人才“虹吸战”中处于不利地位,导致人才引进工作未达到预期效果。各行政部门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色和发展路径,在人才引进、培育、评价、管理等工作中发挥地方优势,在尊重市场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前提下,为人才引进提供政策基础。③将湿地人才培养纳入到地方环境规划目标和战略计划中,为地方专业人才培养和行业规划提供政策依据。④提升工作人员自身素质。个人素质提升是湿地工作人员能力提高的内在因素,是保障类型化环境保护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基础。工作人员在湿地工作开展中,应当注意提升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知识储备等个人素质,形成对职业劳动的正确认识,树立竞争意识,为地区湿地保护提供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冰,万荣荣,杨桂山,等.近百年鄱阳湖湿地格局演变研究[J].湖泊科学,2022,34(3):1018-1029.

[2]张玺,李世成.鄱阳湖及其周围水域的双壳类包括一新种[J].动物学报,1965,17(3):309-319.

[3]朱磊.筑牢鄱阳湖生态安全屏障[N].人民日报,2024-01-29(13).

[4]郑林.鄱阳湖湿地资源及保护利用[J].地理教育,2017(6):1.

[5]赵安娜.鄱阳湖湿地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水文过程变化的响应[D].南昌:南昌大学,2012.

[6]徐聪荣.鄱阳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思考[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4,23(4):31-33.

[7]韩新星,艾金泉,叶子君,等.基于遥感云计算的鄱阳湖湿地植被群落分类研究[J].人民长江,2023,54(7):55-60.

[8]顾春望,周敏军,郑炜,等.苏州东太湖湿地公园鸻鹬类水鸟栖息地建设策略研究[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21,34(3):74-80.

[9]曾健辉,杨福成,邵明勤,等.东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越冬水鸟多样性及其年际动态[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21,27(4):848-854.

[10]邵君学,胡昕欣,李欣,等.江苏省天福国家湿地公园鸟类栖息地植物群落特征对鸻鹬类水鸟的影响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21,34(4):141-148.

[11]龙永树.基于鄱阳湖生态系统特征的典型候鸟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D].赣州:江西理工大学,2023.

[12]孙芳蒂,赵圆圆,宫鹏,等.动态地表覆盖类型遥感监测:中国主要湖泊面积2000-2010年间逐旬时间尺度消长[J].科学通报,2014,59(4/5):397-411.

[13]王金南,秦昌波,万军,等.国家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发展历程及展望[J].中国环境管理,2021,13(5):21-28,20.

[14]丁仲礼.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报告:2023年10月21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J].中国人大,2023(21):12-16.


基金资助: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委托项目(DZW2022100089);


文章来源:邱万保,赵英杰.鄱阳湖地区湿地保护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25,53(02):122-126.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中国环境管理

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管理

期刊人气:1404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主办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环境

国际刊号:1674-6252

国内刊号:11-5806/X

邮发代号:80-885

创刊时间:2009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