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ic/index/images/icon-home.png)
摘要:为了探讨生态治理对大渡河干旱河谷区域植被群落碳汇能力的影响,选择该区域经生态治理形成的侧柏林(POF)、岷江柏林(CCF)、云南松林(PYF)、刺槐林(RPF)、仙人掌灌丛(ODS)等植被群落和自然发育形成的灌丛群落(UDS)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不同植被层和土壤层的碳储量(t/ha)分配特征.研究发现,CCF的碳储量较高(171.48 t/ha),其次,POF(149.69)>RPF(138.74)>PYF(76.54)>ODS(76.45)>UDS(65.70)t/ha. CCF碳储量(t/ha)在土壤层(129.7)、植被层地上部分(33.83)和凋落物层(3.10)的值均高于其他植被群落.表明生态治理显著增加了大渡河干旱河谷区域主要植被群落的碳储量,其中,营造岷江柏林模式下形成的植被群落碳汇潜力较大.
植被群落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碳库,对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和全球碳平衡具有重要作用[1-2].然而,受限于气候、海拔等因素,高海拔干旱区域的植被群落较为脆弱,植被和土壤发育受阻,严重限制了其碳汇功能的发挥[3-4].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对脆弱植被群落进行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能够有效地扩大植被生物量,增强土壤生态固碳功能,从而增加陆地生态系统的碳蓄积[5-7].因此,合理的生态治理是增强脆弱生态系统中植被恢复和土壤固碳的重要方式,也是进行科学经营管理和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8].
干旱河谷是我国西南山地中的一类特殊地貌类型,该区域气候干旱、高海拔,生态系统脆弱,植被盖度低,碳汇增量潜力较大[3-4].自20世纪90年代起,林业工作者对四川省干旱河谷地区造林技术选择、目的树种筛选、立地条件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9-11].以此为基础,近年来对该区域进行长期生态综合治理(如营造侧柏、岷江柏、刺槐林等)后,部分植被群落已郁闭成林,形成了包括侧柏林、岷江柏林、刺槐林等植被群落,这极大地提高了该区域植被覆盖率,提高了该区域的陆地碳汇潜力[12].然而,不同植被群落固碳能力随生态治理方式而异,作为碳汇潜力较大的区域,经生态治理的干旱河谷区域主要植被群落的碳积累与分配特征仍不清晰.本研究以四川省干旱半干旱区域甘孜州大渡河流域经生态治理形成的主要植被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植被层和土壤层碳含量及碳储量的测定和计算,揭示该区域经生态治理形成的主要植被群落的固碳能力和空间分配特征,为该区域的植被恢复和碳汇项目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域位于中国四川省丹巴县、泸定县、康定市境内,处于青藏高原东南缘边缘地带,属于大渡河流域典型的干旱河谷区(101°50'14″~102°14'55″E,20°49'1″~30°53'37″N).该区域年平均气温为14.3℃~15.5℃,年降水量为600~700 mm,全年日照时长为1 300~2 100 h[12].植被主要以干旱灌丛和草本为主,包括岷江木蓝(Indigofera lenticellata)、西南栒子(Cotoneaster franchetii)、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 Wall)等耐旱灌木,以及牛筋草(Eleusine indica)、青蒿(Artemisia caruifolia)等耐旱草本[12].土壤为山地褐土,有机质含量较低.受干旱生境的影响,该区域未经人为干扰的天然林地中乔木植株较小,自然发育为以灌木和草本为主要植被类型的灌丛群落,其盖度为60%~80%.为促进植被恢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区域持续开展了较大面积的生态综合治理,主要包括营造侧柏林、岷江柏林、云南松林、刺槐林和仙人掌灌丛等,部分林分现已郁闭成林,具体信息见表1.
表1 主要治理模式下植被群落基本信息
1.2 样地设置
选取研究区域内经生态治理形成的主要植被群落,包括侧柏林、岷江柏林、云南松林、刺槐林和仙人掌灌丛,并以相同区域自然发育形成且未经干扰的灌丛群落为对照.在各植被群落中分别设置3个20 m×20 m的样地,对各样地内胸径>5 cm乔木进行每木检尺;再在每个样地内设置3个2 m×2 m的样方进行灌木群落调查;同时,在每个重复样地内设置3个1 m×1 m的样方,作为草本、枯落物和土壤样方,并进行草本群落调查.
1.3 样品采集及处理
本研究于2023年春季集中采样一次,具体采样方法如下.
乔木样品:在各样地内确定乔木的平均木,选取胸径与平均木相近的植株作为标准株,并根据树冠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和上、下两层确定标准枝后伐倒,获取标准枝全部枝条和叶片的生物量鲜重,将其取样带回实验室烘干并称量,将用于化学计量的烘干样品粉碎,过100目筛.
灌草及凋落物样品:在灌木样方中进行灌木生物量调查及采样,再在草本、凋落物和土壤样方中进行草本和凋落物的调查及采样,采用收获法获取样方内所有灌木和草本地上、地下生物量及凋落物鲜重,按其所占比例取一定量的样品带回实验室烘干并称重,将用于化学计量的烘干样粉碎,过100目筛.
土壤样品:首先,用容积为100 cm3的环刀在每个土壤样方内分别于0~10 cm、10~30 cm、30~50 cm土层进行取样,将取出土样带回实验室烘干,测定其土壤容重.其次,在各土层分别进行3次不少于500 g的土壤样品重复采集,去除石砾和植被残根等杂质后等量混合得到各样方的土壤样品,带回实验室风干粉碎,并过100目筛.
将过筛的植物和土壤样品进行室内分析,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LY/T1237—1999)测定有机碳含量.
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本研究中未对侧柏、岷江柏、云南松和刺槐的树干、树根进行调查和采样,因此,以上树种的生物量模型及参数参照已有研究成果[13-15],具体信息见表2.
为比较不同植被层部分碳储量,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VCSTOC为植物体有机碳储量(t/ha),VOCC为测定的植被层各部分的总有机碳含量(g/kg),B为植被层各部分的生物量.
表2 树种异速生长模型
为比较土壤碳储量,采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式中,SCSTOC为土壤有机碳储量(t/ha),SOC为测定的土壤有机碳含量,BD为土壤容重,soil depth为土壤层的深度(cm).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不同治理模式下生态系统碳储量之间的差异,并采用最小显著差异法(LSD)进行多重比较,显著性水平设置为P=0.05.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环境因子与不同治理模式下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相关性,显著水平为P=0.05,以上统计分析在R 4.0.5 (R Core Team 2021)进行,所有图形均使用Origin Pro 9.0 (OriginLab,Northampton,MA,USA)进行绘制.
2、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植被群落中植被层和土壤层碳含量特征差异
各植被群落中,云南松林的植被层有机碳含量相对较高,特别是植被层地下部分和乔木层地上部分显著高于侧柏林、岷江柏林、刺槐林和仙人掌灌丛(P<0.05);刺槐林的土壤层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侧柏林、岷江柏林、云南松林和仙人掌灌丛.植被层中,乔木树种有机碳含量高于灌木、草本植物和凋落物层(图1a);土壤层有机碳含量由大到小为0~10 cm>10~30 cm>30~50 cm(图1b).
图1 主要植被群落中(a)植被层和(b)土壤层总有机碳含量
2.2 主要植被群落中植被层和土壤层碳储量特征差异
侧柏林、岷江柏林、仙人掌灌丛、云南松林和刺槐林等植被群落的碳储量均显著高于灌丛对照群落(P<0.05),其碳储量(t/ha)由大到小分别为:岷江柏林(171.48)>侧柏林(149.69)>刺槐林(138.74)>云南松林(76.54)>仙人掌灌丛(76.45)t/ha(表3).各植被群落中,土壤层的碳储量均显著高于植被层碳储量(P<0.05);植被层中,乔木碳储量均高于灌木和草本(表3,图2a).被层地上部分组成中,乔木树干和树枝碳储量较高,岷江柏林的树干、树叶碳储量均显著高于侧柏林、云南松林、刺槐林和仙人掌灌丛,而灌木地上部分和草本地上部分却显著较低(图2b,图3a).植被层地下部分组成中,乔木根系碳储量显著高于其他植被层地下部分,其中,岷江柏林乔木根系部分碳储量高于侧柏林、云南松林、刺槐林和仙人掌灌丛(P<0.05),而其草本植物地下部分碳储量则显著较低(图2b,图3b).
表3 主要植被群落中植被层和土壤层碳储量
图2 主要植被群落中(a)不同植被层和(b)乔木层不同植物器官碳储量特征
图3 主要植被群落中灌木和草本地上部分(a)及地下部分(b)碳储量特征
2.3 主要植被群落中土壤层碳储量特征差异
侧柏林、岷江柏林、刺槐林和仙人掌灌丛0~50 cm土壤层碳储量均显著高于灌丛对照群落,其碳储量(t/ha)为:岷江柏林(129.7)>侧柏林(128.7)>刺槐林(117.77)>仙人掌灌丛(73.75)>云南松林(43.96)t/ha(表4).侧柏林、岷江柏林、云南松林和刺槐林10~30cm土壤碳储量均显著高于0~10 cm和30~50 cm.0~10 cm土层中,岷江柏林碳储量(41.84 t/ha)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群落,云南松林较低(10.78 t/ha);10~30 cm土层中,侧柏林(50.82 t/ha)、岷江柏林(48.48 t/ha)和刺槐林(53.84 t/ha)碳储量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群落,云南松林较低(16.80 t/ha);30~50 cm土层中,侧柏林(43.85 t/ha)、岷江柏林(39.38 t/ha)和刺槐林(39.11 t/ha)碳储量显著高于其他植被群落,云南松林较低(16.39 t/ha)(表4).
3、讨论
表4 主要植被群落中土壤碳储量
经生态治理的干旱河谷区域碳储量的提高对四川省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可持续增长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中,大渡河干旱河谷自然发育形成未经干扰的灌丛群落碳储量为65.7t/ha,明显低于四川省人工林生态系统平均碳储量(161.16 Mg/ha)[16],说明针对该区域植被群落的生态治理十分必要.尽管经过营造侧柏林、岷江柏林、仙人掌灌丛、云南松林和刺槐林等生态治理模式,其碳储量仍然较低,这进一步说明了该区域较差的立地条件,以及由此造成的较差的植被和土壤固碳能力是导致该区域植被群落碳汇能力较低的主要原因[12].与大多数的研究结果相似,在干旱河谷区域营造防护林,能显著提高干旱河谷区域植被群落碳储量[9,17],尽管经治理后植被群落碳储量仍低于国内和省内平均水平,但说明了生态治理对干旱河谷区域碳汇能力提高的有效性,只是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或更高的营造强度.
植被层是植被群落中碳储量的主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中,植被层的碳储量为20.97~41.78 t/ha,低于四川森林植被的平均碳储量(43.26 t/ha)[18],这可能是由于该区域气候条件较差、土地贫瘠[19],不利于植被和土壤的生长发育,从而间接影响植被群落的碳汇潜力.在各治理模式下的植被群落乔木层碳储量(12.76~37.47 t/ha)均低于相似区域造林年限≥20年的岷江柏香樟混交林(69.71 t/ha)和≥18年的刺槐纯林(65.09 t/ha)[12],说明乔木层的碳储量可能还与树种配比、造林年限等有关.其次,治理模式显著影响了植被群落中乔木层碳储量,其中岷江柏林高于其他植被群落,表明了乔木层的有机碳储量可能与树种类型有关,同时也表明岷江柏在干旱河谷拥有较好的碳汇潜力,这可能与其较高的叶片含水量相关[20].对于乔木为主的植被群落而言,植被层地上部分碳储量显著高于地下部分,而仙人掌灌丛却表现为地下部分碳储量显著高于地上部分的特征,这同样是由于其强大的储水功能所导致[21].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本研究中,不同植被群落中土壤层碳储量均低于四川省人工林土壤层平均碳储量(141.64 Mg/ha)[16],说明大渡河干旱河谷土壤的碳汇功能较弱,可能是由于该区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土层浅薄(0~50 cm)所导致[12].因此,对脆弱的干旱河谷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治理对提高土壤碳储量具有重要意义,而营造侧柏林、岷江柏林、仙人掌灌丛、刺槐林等治理模式均对提高土壤层碳储量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其中,岷江柏林对该区域土壤碳储量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以往研究发现,凋落物能够有效减少土壤碳的流失[22].因此,由于较高的凋落物生产量对土壤碳的固持,本研究中岷江柏林和侧柏林中土壤层碳储量较高.一般来说,土壤有机质周转在土壤层中的均匀分布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23],然而,本研究发现,侧柏林、岷江柏林、云南松林和刺槐林10~30 cm土壤碳储量显著高于其他土层,一方面说明了该区域土壤碳更多的储存在10~30 cm土壤中;另一方面说明尽管有机碳含量是影响生态系统碳储量的重要因素,干旱河谷区域土壤碳储量可能更多的取决于土壤深度或容重,而不是土壤有机碳含量.对于仙人掌灌丛而言,其0~10 cm的土壤碳储量显著高于其他土层,说明植被类型可能也是影响土壤碳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4、结论
经过生态治理,大渡河干旱河谷区域的主要植被群落碳储量显著增加.其中,岷江柏林中植被和土壤的碳储量较高,展现出较强的碳汇潜力,对该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增强起着重要作用.这些结论为该区域的植被恢复和碳汇项目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2]胡峻嶍,黄访,铁烈华,等.四川省森林植被固碳经济价值动态[J].生态学报,2019,39(1):158-163.
[3]钟祥浩.干热河谷区生态系统退化及恢复与重建途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3):376-383.
[4]王文武,朱万泽,李霞,等.基于最小数据集的大渡河干暖河谷典型植被土壤质量评价[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21,19(6):54-59.
[7]王自豪,刘守江,李金桓,等.川南干旱河谷区不同连作年限葡萄园土壤团聚体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23,41(5):855-862.
[8]魏晓华,郑吉,刘国华,等.人工林碳汇潜力新概念及应用[J].生态学报,2015,35(12):3881-3885.
[9]谢飞,闫倩倩,郭星,等.白龙江干旱河谷5种灌木抗旱性评价及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8,38(8):51-56.
[10]谢学强.甘孜藏区干旱河谷适用地被植物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23):6098-6102.
[11]赵琳,杨育林,鄢武先,等.川西干旱河谷植被恢复立地质量评价[J].南方林业科学,2018,46(4):51-62.
[12]吴雨峰,彭涛,杨育林,等.岷江干旱河谷典型生态防护林碳密度分配特征研究[J].南方林业科学,2023,51(3):1-5.
[13]袁丽萍.云南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华山松天然林生物量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8,8:13-15.
[14]李桂林,王红,宋音.基于无人机机载激光雷达估算黄河三角洲孤岛刺槐林地上生物量[J].中国农学通报,2018,34(26):52-57.
[15]程伟,高明镇,侯玉松,等.不同密度对侧柏人工林生物量影响分析:以淄川区国有林场为例[J].林业科技,2021,46(6):13-16.
[16]黄从德,张健,杨万勤,等.四川省及重庆地区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J].生态学报,2008,28(3):966-975.
[17]罗达,冯秋红,史作民,等.岷江干旱河谷区岷江柏人工林碳氮储量随林龄的动态[J].应用生态报,2015,26(4):1099-1105.
[18]邵波,燕腾.四川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及碳密度估算[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7(2):179-183.
[19]韩杰,沈泽昊,石松林,等.雅砻江和大渡河干旱河谷植被物种多样性比较:气候、地形与空间的影响[J].生物多样性,2016, 24(4):421-430.
[20]陈峰,余钢,坤清海.岷江干旱河谷造林树种选择[J].林业科技情报,2017,49(1):44-45,48.
[21]贾强,陈柏林,滕皎,等.气候变化下中国亚热带、热带旱生常绿肉质多刺灌丛的潜在地理分布预测[J].林业科技通讯,2024(9):40-45.
[22]王薇菡,虞依娜,谢嘉淇,等.中国南亚热带不同造林模式碳汇林土壤碳、氮、磷的积累及化学计量特征[J].生态学报,2023,43(5):1793-1803.
[23]王淑平,周广胜,吕育财,等.中国东北样带(NECT)土壤碳、氮、磷的梯度分布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J].植物生态学报,2002,26(5):513-517.
基金资助: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3NSFSC1194);四川省林草科技创新团队项目(2023LCTD0106);
文章来源:姜金祥,杨佳萍,杨育林,等.生态治理下大渡河干旱河谷区植被群落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5,44(02):111-118.
分享:
本文通过计划行为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了关于零售企业绿色发展的理论模型,讨论了绿色技术感知(GZ)和环境承诺(CN)对促进其绿色创新绩效(JX)的影响,并分析了供应商参与(GYS)、顾客参与(GK)两类利益相关者在零售企业绿色技术感知(GZ)与环境承诺(CN)关系中所起的调节作用。
2025-02-11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长期发展的依据,党在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会议中强调生态建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并行性。明确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其驱动力,采用定量评价的方法,对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影响指标予以评估,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提供路径,减少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025-02-11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下,我国积极响应国际号召,提出了“双碳”目标。这一目标的设定,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型,而环保企业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核心力量,肩负着重要使命。在环境建设中承担重要职责的环保企业为防止或治理污染开展了绿色融资活动,各类金融政策的支持则给环保企业注入新的血液。
2025-02-11随着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逐渐增加,镶嵌于城市街区的天然气接收站对于保障城市绿色能源稳定供应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其主要的功能包括接收上游来气、储存与加压、气量分配与计量和为用户供气等[4]。为使新天然气接收站在建设过程中能更好地满足预防环境污染和破坏、环保设计和施工、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要求,有必要对其环境影响进行预评估。
2025-02-11上述研究对了解石河子地区气候变化有很好的参考意义。目前对绿洲农田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气候变化进行对比研究的报道较少,本文对石河子绿洲生态系统与荒漠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化的协同性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其气候变化特征,以期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参考依据。
2025-02-09黑水虻(HermtiaillucensL.),学名亮斑扁角水虻,属双翅目水虻科扁角水虻属,分布广泛。黑水虻幼虫可高密度聚集于畜禽粪便、餐厨垃圾等有机废弃物中取食活动,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易于饲养;成虫产卵量大,无需补充营养,不飞入人类住宅和动物圈舍,不会传播病虫害;虫体蛋白含量高,可作为饲料蛋白添加剂[1]。
2025-02-08目前, 在多种环境介质中均检出PS微塑料[1], 有关PS微塑料吸附污染物的研究也有报道, 如PS微塑料吸附环丙沙星[2]和三嗪类农药[3]等. 由于自然老化对微塑料的性质具有重要影响[4], 因此研究自然老化作用下微塑料的环境行为对准确评估微塑料和污染物的复合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2025-01-19装配式钢结构施工是在工程预制钢构件的基础上现场通过螺栓、焊接等方式拼装预制构件的过程。该施工方式不仅响应了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的国家政策导向,而且在提高建筑品质、缓解建筑业人力紧张状况、加速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等方面都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和价值。
2025-01-19中国高速增长的城镇化率得益于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各种高新技术不断创新与应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依托城镇化进程这个空间载体。然而,城镇化进程也是能源消耗的过程,由于能源消耗和CO2排放不断飙升,气候变化越来越明显,因此低碳发展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2025-01-19近年来,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 探索如何有效去除水中有害污染物的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 因此, 开发有效的吸附净化技术对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该技术要求使用低成本且环保的吸附剂, 这些吸附剂应具有可大规模生产和应用的潜力, 并且不会导致二次污染[1].
2025-01-19人气:5116
人气:3574
人气:3451
人气:2675
人气:204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南方林业科学
期刊人气:467
主管单位:江西省林业厅
主办单位: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江西省林学会
出版地方:江西
专业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2095-9818
国内刊号:36-1342/S
创刊时间:1973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518
影响因子:1.826
影响因子:0.146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