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ic/index/images/icon-home.png)
摘要:打造“金课”是建设一流本科课程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生态规划与设计”课程是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该课程于2021年被立项为校级示范课程。本文围绕该课程的建设思路、建设措施、建设成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归纳总结。通过近3年的课程建设,丰富了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提升了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达到了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人才质量培养目标的要求。“生态规划与设计”课程建设仍将不断改革创新,在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质量上取得更好成效。
为服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需求,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工学门类中新增了环境生态工程本科专业,2013年开始在一些高等院校设立并招生[1]。河北环境工程学院于2016年在已开设的生态保护专业的基础上设立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并进行招生,于2019年开设该课程,目前已有6届毕业生。“生态规划与设计”于2021年获批河北环境工程学院校级示范课程建设项目。
“生态规划与设计”课程是基于“生态学”“生态经济学”“景观生态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生态工程”等多门课程交叉的一门应用型课程,主要讲授生态规划与设计基本理论、规划程序、生态环境评价方法体系、生态功能区划、区域生态规划与生态工程设计等内容。该课程共32学时,其中理论12学时,实践20学时。经过近3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就课程定位与目标、建设措施和取得的成效进行分析与总结,以期为同类专业同类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1、课程建设思路
首先,明确课程定位与目标,课程定位与目标是课程教学的指挥棒。“生态规划与设计”课程是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生态规划与设计”作为集生态调查、生态评价、生态规划与设计等知识于一体的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特点决定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面向市场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生态规划与设计”的课程定位与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具有生态文明理念,具备“生态规划与设计”课程理论知识,能利用3S技术对区域宏观尺度和微观尺度场景进行生态调查、生态评价、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实践能力与工作能力,服务行业企业发展,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其次,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关键步骤。课程结构与内容联合企业进行开发设置,以企业项目为蓝本和抓手,构建“理论—案例—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结构与内容,逐步融入思政元素,并根据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和行业的发展需求不断地更新与完善。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突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确保学生有充分时间参与实践项目作业,引导学生在“做中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创新精神。另外,加强课程线上资源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
最后,做好考评。课程考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生态规划与设计”的课程定位与课程内容都突出了该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因此,该课程考核方式从“单一闭卷考试为主”向“多样化、过程性考核”转变,突出学生实践能力与工作能力的培养。
2、课程建设措施
2.1 优化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
目前全国开设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高校众多[2],而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设置均未提出明确规范要求,而是根据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课程设置[3],这也造成了有些高校开设了“生态规划与设计”,而有些高校未开设该课程。在教学中发现,“生态规划与设计”课程目前缺少合适教材,编制课程大纲大多参照刘康等人编写的《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该教材理论知识内容较广、较深,基础浅薄的本科生很难适应。基于此,课程组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突出实践教学,优化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联合秦皇岛市规划设计研究、秦皇岛市海滨林场等单位开发教学内容。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把课程建设前理论20学时改为12学时,实践学时由12学时改为20学时。另外8学时的理论内容改为线上学生自学内容。整合原有章节结构,理论由原来的7章改为4章,实践内容由原来的2个实践专题增加到3个实践专题。注重学生实践和工作能力培养,通过三个综合实训练习,突出在“做中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2.2 以教学内容为本,深挖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生态规划与设计”课程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这一理念贯穿于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各个方面,确保了课程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原则保持一致。讲好课程思政内容的前提是深入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4-5],有效融入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达到落实立德树人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智慧[6],是指导生态规划、生态设计和生态管理的行动准则。为了加强大学生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认识和理解,结合本课程教学内容,充分挖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全部教学内容,逐步融入学生的职业教育、责任教育和道德教育,形成一条思路清晰的生态文明教育主线,培养学生自觉形成生态建设的责任与担当意识。
2.3 以信息化为平台,加强课程在线资源建设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单一的线下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线上资源建设既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又有利于学生课后复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新常态模式[7-8]。本课程的团队教师充分利用学习通线上平台,加强课程线上资源建设,丰富学生的多元化、多渠道学习需求。本课程的线上资源包括在线大纲、教案、PPT、视频教学、案例库、试卷库、课堂练习、课后测试、课程拓展资料等教学课程环节,也包括线上签到、线上讨论等教学管理环节。在课前课后引导学生进入超星学习通平台完成相关课程要求。同时,课程团队教师带学生开发了“生态规划与设计”课程公众号,把与“生态规划与设计”相关的新闻、技术规程、学术会议、技术交流培训等内容及时更新到微信公众号平台,并引导学生关注浏览。课程微信公众号的开发方便学生学习,也教会了学生建立、管理和维护微信公众号平台技能,达到了人才培养目的。
2.4 以学生为中心,改进课堂教学
“生态规划与设计”理论知识涉及的内容深、范围广,如果采用单一的任课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基础上,任课教师对每一节课都精心准备,精心设计,采用课前设置预习、课中设置问题和讨论、课后布置作业的教学模式。
课前预习是有效课堂的前提,提前一天把本节课内容上传到超星学习通,引导学生提前预习,课前五分钟设置课前预习作业。
课中采用启发式、互动式和参与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在讲到生态位原理时,先以天然林中乔灌草的生存空间为例,以问题启发式地问学生,在生态修复植被设计时如何配置植被?例如,在讲到生态规划的步骤时,采用互动式和参与式的方式,让学生讨论生态规划与设计的步骤有哪些、谁先谁后等,最后教师补充和总结;“生态规划与设计”课程实践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后,给出实习报告的题目,让学生分组完成实习报告,并进行PPT汇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为了掌握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情况,课后布置线上和线下作业,线上作业以客观题为主,线下作业以主观题为主,由学生查询资料完成。
2.5 注重过程性考核
课程考核是评价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9]。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加强课堂参与和课堂纪律考查,引导学生树立良好学风”。“生态规划与设计”课程积极推进考核改革,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课程总成绩构成二者各占50%。过程性考核注重主要考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考核内容包括:出勤(10%);线上自主学习的完成情况及测评(20%);课堂启发式、参与式情况(20%);主题发帖学生回复情况(10%);课前和课后作业(20%);实习报告及汇报等部分(20%)。结果性考核以期末试卷为主体,试题除了考查学生对生态规划与设计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掌握以外,更侧重的是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结果性考核低于40分时,该课程不及格。
3、课程建设成效
3.1 丰富了课程资源
通过示范课程建设,丰富了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学习途径。进行校企合作,收集了20个生态规划设计方面的案例;建成试卷库10套;建成超星学习通线上平台1个;建成“生态规划与设计”课程微信平台1个;建成2个实训教学实习基地。
3.2 提升了教师教学能力
课程建设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学习、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组织课程团队教师到我校教学名师课堂听课、学习,总结教学名师的教学方法、经验为我所用;组织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从中吸取经验、找差距,不断提升团队的教学技能。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组教师通过查询新资料、行业报告、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
3.3 提升了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的提升表现在近3届(2022—2024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提升,出勤率达到98%以上;和任课教师交流、讨论问题的学生比前几届学生明显增多;实习报告编写质量、实习报告的汇报PPT制作、汇报、回答问题的能力均有所提升;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在95%以上。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节能减排大赛、“互联网+”大赛的有关生态评价、生态设计方面的选题均有所增加。总体上来说,“生态规划与设计”课程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教学效果令学生满意。
4、结语
打造“金课”是教育部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一项重要举措。“生态规划与设计”课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课程组教师在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资源、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重构和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达到了立德树人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由于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仍需继续完善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法、挖掘思政元素、丰富教学资源等,以达到本科生金课的标准。
参考文献:
[1]盛连喜,边红枫,何春光,等.我国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形成过程及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8(6):15-18.
[3]潘晶,张阳,张蕾,等.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5(4):456-460.
[4]张金勇,陈晓暾,陈正,等.高校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以《弧焊电源及控制》课程为例[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8,36(6):91-93.
[5]姜海波,闻洋,何春光,等.《湿地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思政元素融入探索[J].广东化工,2023,50(21):180-182.
[6]谷欣萍,吴家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文化意蕴的三个维度[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6(3):1-6.
[7]贾建国.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本质要义、多元模式与生成场域[J].教育导刊,2022(9):57-64.
[8]郭丽娟,王俊俊,薛灵伟,等.地方高校数学公共基础课程线上线下“双融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化学工程专业为例[J].创新教育研究,2024,12(4):396-401.
[9]赵林,乔治,杨永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建设及评价方法探索:以创新理论方法应用课程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4):180-183.
基金资助:河北环境工程学院2021年校级示范课程(SFKC202109);
文章来源:赵忠宝,李婧,杜洁,等.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生态规划与设计”课程建设探索[J].科技风,2025,(02):125-127.
分享:
本文通过计划行为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了关于零售企业绿色发展的理论模型,讨论了绿色技术感知(GZ)和环境承诺(CN)对促进其绿色创新绩效(JX)的影响,并分析了供应商参与(GYS)、顾客参与(GK)两类利益相关者在零售企业绿色技术感知(GZ)与环境承诺(CN)关系中所起的调节作用。
2025-02-11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长期发展的依据,党在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会议中强调生态建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并行性。明确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其驱动力,采用定量评价的方法,对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影响指标予以评估,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提供路径,减少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025-02-11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形势下,我国积极响应国际号召,提出了“双碳”目标。这一目标的设定,意味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型,而环保企业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核心力量,肩负着重要使命。在环境建设中承担重要职责的环保企业为防止或治理污染开展了绿色融资活动,各类金融政策的支持则给环保企业注入新的血液。
2025-02-11随着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逐渐增加,镶嵌于城市街区的天然气接收站对于保障城市绿色能源稳定供应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其主要的功能包括接收上游来气、储存与加压、气量分配与计量和为用户供气等[4]。为使新天然气接收站在建设过程中能更好地满足预防环境污染和破坏、环保设计和施工、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要求,有必要对其环境影响进行预评估。
2025-02-11上述研究对了解石河子地区气候变化有很好的参考意义。目前对绿洲农田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气候变化进行对比研究的报道较少,本文对石河子绿洲生态系统与荒漠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化的协同性及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其气候变化特征,以期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参考依据。
2025-02-09黑水虻(HermtiaillucensL.),学名亮斑扁角水虻,属双翅目水虻科扁角水虻属,分布广泛。黑水虻幼虫可高密度聚集于畜禽粪便、餐厨垃圾等有机废弃物中取食活动,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易于饲养;成虫产卵量大,无需补充营养,不飞入人类住宅和动物圈舍,不会传播病虫害;虫体蛋白含量高,可作为饲料蛋白添加剂[1]。
2025-02-08目前, 在多种环境介质中均检出PS微塑料[1], 有关PS微塑料吸附污染物的研究也有报道, 如PS微塑料吸附环丙沙星[2]和三嗪类农药[3]等. 由于自然老化对微塑料的性质具有重要影响[4], 因此研究自然老化作用下微塑料的环境行为对准确评估微塑料和污染物的复合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2025-01-19装配式钢结构施工是在工程预制钢构件的基础上现场通过螺栓、焊接等方式拼装预制构件的过程。该施工方式不仅响应了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的国家政策导向,而且在提高建筑品质、缓解建筑业人力紧张状况、加速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等方面都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和价值。
2025-01-19中国高速增长的城镇化率得益于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各种高新技术不断创新与应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依托城镇化进程这个空间载体。然而,城镇化进程也是能源消耗的过程,由于能源消耗和CO2排放不断飙升,气候变化越来越明显,因此低碳发展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2025-01-19近年来,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 探索如何有效去除水中有害污染物的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 因此, 开发有效的吸附净化技术对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该技术要求使用低成本且环保的吸附剂, 这些吸附剂应具有可大规模生产和应用的潜力, 并且不会导致二次污染[1].
2025-01-19人气:5460
人气:2887
人气:2447
人气:2002
人气:1590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科学
期刊人气:3365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工业
国际刊号:1000-6923
国内刊号:11-2201/X
邮发代号:2-572
创刊时间:1981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587
影响因子:0.566
影响因子:1.35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93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