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提高黑臭河道水体的治理效率,以某黑臭河道污水水样为研究对象,对其不同取样点以及不同取样时间段的水质进行了监测分析,并采用“微孔曝气+生物质吸附材料+微生物菌剂”的组合工艺措施对黑臭河道污水进行了综合治理,考察了不同因素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目标黑臭河道4个取样点不同时间所取水样的平均透明度、溶解氧(DO)、氧化还原电位(ORP)和氨氮(NH3-N)浓度均达到轻度黑臭水体的标准,河道水质存在严重的污染现象。在曝气强度为250L·h-1、生物质吸附材料投加量为8g·L-1、微生物菌剂投加量为0.035g·L-1的条件下,经过“微孔曝气+生物质吸附材料+微生物菌剂”组合工艺处理后的河道污水水质指标显著改善,河道黑臭现象得到了消除,综合治理效果较好。
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河流湖泊以及相关水体的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1]。化工企业的生产、油气以及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居民的日常生活等均会产生大量的污水[2-5],许多的城市河流由此变成了大量污水的排污渠道,并在河道中长时间的滞留,从而造成河道水体严重污染,出现了大量黑臭水体。黑臭河道污水中可能含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细菌病原体、重金属以及其他污染物质,对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6-8]。因此,有必要针对黑臭河道污水水质开展监测,并实施针对性的综合治理措施,从而有效改善河道生态环境。
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以及农业部等部委联合编制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为黑臭河道水体的综合治理提出了明确的方向。根据资料调研分析结果,目前,黑臭河道水体的治理措施主要包括物理修复法(截污控源、河道底泥疏浚以及调水引水等)、化学修复法(化学絮凝、沉降以及氧化还原等)、生物修复法(水生生物修复法和微生物修复法)和组合工艺修复法等[9-12],由于黑臭河道污染源头多样、污染物种类繁多以及污染物含量较高等原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理措施。通常情况下,由于黑臭河道的水质指标较差,采用单一的修复治理措施往往无法取得理想的治理效果,而且由于河道自身环境的影响,单一修复措施的局限性较大。组合工艺措施能够将多种技术手段的优势相融合,并起到良好的协同增效作用,在黑臭河道污水治理领域具有比较广阔的应用前景[13-15]。本文以某黑臭河道水样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取样点的水质进行了监测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采用“微孔曝气+生物质吸附材料+微生物菌剂”的组合工艺对目标黑臭河道污水进行了综合治理,为黑臭河道水体的高效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1、实验部分
1.1主要实验材料及仪器
实验用污水均取自目标黑臭河道不同取样点;纳氏试剂(AR广东翁江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物质吸附材料(使用污泥和生物质材料共混改性制备而成,自制);微生物菌剂(活性成分为反硝化菌阿拉丁环保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JC-DO2000型在线溶解氧测定仪(青岛聚创时代环保技术有限公司);CF-S01型黑白透明度盘(青岛辰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TR-901型氧化还原电位测定仪(南京晓晓仪器设备有限公司);GL-660B型氨氮快速测定仪(山东格林凯瑞精密仪器有限公司)。
1.2实验方法
1.2.1黑臭河道水质指标测定方法
参照《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中的相关要求,对目标黑臭河道污水中的透明度、溶解氧(DO)含量、氧化还原电位(ORP)和氨氮(NH3-N)含量进行了测定。其中透明度的测定采用黑白盘法;DO含量的测定采用电化学法;ORP的测定采用电极法;NH3-N含量的测定采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1.2.2黑臭河道污水综合治理工艺
针对目标黑臭河道水质污染较为严重的特点,采用“微孔曝气+生物质吸附材料+微生物菌剂”的组合工艺对目标黑臭河道污水进行综合治理,并以水样的透明度、DO含量、ORP和NH3-N含量为评价指标,分别考察了曝气强度、生物质吸附材料投加量和微生物菌剂投加量对目标黑臭河道污水综合治理效果的影响。
2、结果与讨论
2.1目标黑臭河道水质监测结果
参照1.2.1中的水质测定方法,在不同时段内对目标黑臭河道不同取样点进行取样,并对不同水样的水质指标进行测定,主要包括水样的透明度、DO含量、ORP和NH3-N含量,结果见表1。
表1 目标黑臭河道水质监测结果
由表1可见,不同取样点以及不同时段的污水水质指标存在一定范围的波动现象,但整体来看,波动的幅度并不大。
取样点S-1平均透明度为15cm,平均DO含量为0.57mg·L-1,平均ORP为-101.5m V,平均NH3-N含量为10.19mg·L-1。
取样点S-2平均透明度为19cm,平均DO含量为0.39mg·L-1,平均ORP为-89m V,平均NH3-N含量为11.34mg·L-1。
取样点S-3平均透明度为14.5cm,平均DO含量为0.37mg·L-1,平均ORP为-108.5m V,平均NH3-N含量为10.65mg·L-1。
取样点S-4平均透明度为17.5cm,平均DO含量为0.40mg·L-1,平均ORP为-104m V,平均NH3-N含量为11.40mg·L-1。
可以看出,4个取样点的水样平均透明度、DO含量、ORP和NH3-N含量均达到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中的轻度黑臭标准。河道水质污染较为严重,需要对其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2.2目标黑臭河道综合治理效果
2.2.1曝气强度对污水水质指标的影响
按照1.2.2中的组合工艺,在生物质吸附材料投加量均为5g·L-1,微生物菌剂投加量为0.025g·L-1的条件下,考察不同曝气强度对污水水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见图1。
图1 曝气强度对污水水质指标的影响
由图1(a)可见,随着曝气强度的逐渐增大,处理后的污水透明度和氧化还原电位ORP值均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当曝气强度为250L·h-1时,经过处理后的污水透明度和氧化还原电位ORP值分别可以达到45cm和69m V,增大的幅度较大。再继续增大曝气强度至300L·h-1以上,污水的透明度和氧化还原电位ORP值仍能继续有所增大,但变化的幅度较小。可以看出,曝气强度对污水透明度和氧化还原电位ORP值的影响较大,为了提高污水的透明度和ORP值,应尽可能的增大曝气强度。
由图1(b)可见,随着曝气强度的逐渐增大,处理后的污水中DO含量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而NH3-N含量则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当曝气强度为250L·h-1时,经过处理后的污水中DO含量可以达到4.2mg·L-1,而NH3-N含量则降低至3.4mg·L-1。再继续增大曝气强度至300L·h-1以上,污水中的DO含量仍出现较大幅度的升高,而NH3-N含量继续降低的幅度逐渐减小。这是由于曝气强度越大,污水中O2的含量相对会有所增多,水中的DO含量也会随着增大。综合考虑各污染物指标的处理效果,推荐最佳的曝气强度为250L·h-1。
另外,由上述实验结果还可以看出,经过“微孔曝气+生物质吸附材料+微生物菌剂”组合工艺处理后,河道污水中的NH3-N含量虽然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但仍未满足国家标准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V类水质标准要求。因此,需要继续对生物质吸附材料投加量和微生物菌剂投加量等处理工艺参数进行优化。
2.2.2生物质吸附材料投加量的影响
按照1.2.2中的组合工艺,在曝气强度均为250L·h-1、微生物菌剂投加量为0.025g·L-1的条件下,考察生物质吸附材料投加量对污水水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见图2。
图2 生物质吸附材料投加量对污水水质指标的影响
由图2(a)可见,随着生物质吸附材料投加量的逐渐增大,处理后的污水透明度和氧化还原电位ORP值同样均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当生物质吸附材料的投加量由2g·L-1增大至8g·L-1时,经过处理后的污水透明度可由32cm增大至53cm,而ORP值则由42m V增大至87m V,提升的幅度均比较大。再继续增大生物质吸附材料的投加量至10g·L-1,经过处理后的污水透明度和ORP值仍会略有增大,但变化幅度很小。可以看出,生物质吸附材料的投加量对污水透明度和ORP值的影响程度也比较大,为了提高污水的透明度和ORP值,应尽可能的增大生物质吸附材料的投加量。
由图2(b)可见,生物质吸附材料的投加量对污水中的DO含量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对NH3-N含量的影响则相对较大。随着生物质吸附材料投加量的逐渐增大,处理后的污水中的DO含量略有增大,而NH3-N含量则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当生物质吸附材料的投加量为8g·L-1时,经过处理后的污水中的DO含量为4.6mg·L-1,增大的幅度较小;而NH3-N的含量则可以降低至1.8mg·L-1,降低的幅度较大。这是由于生物质吸附材料的投加量越大,其能提供的活性吸附电位数量相对就越多,从而可以更加有效的去除掉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等物质,大幅降低污水中的NH3-N含量。综合考虑各污染物指标的处理效果,推荐生物质吸附材料最佳的投加量为8g·L-1。
另外,由上述实验结果还可以看出,当生物质吸附材料的投加量为8g·L-1时,经过组合工艺处理后的河道污水中的各项污染物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已不属于《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中的轻度黑臭污染水体,并且污水中的DO含量和NH3-N含量也能满足国家标准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V类水质标准要求。但为了更加高效持续的对黑臭河道污水进行综合治理,进一步改善污水水质指标,需要对微生物菌剂投加量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2.2.3微生物菌剂投加量的影响
按照1.2.2中的组合工艺,在曝气强度均为250L·h-1,生物质吸附材料投加量均为8g·L-1的条件下,考察微生物菌剂投加量对污水水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见图3。
图3 微生物菌剂投加量对污水水质指标的影响
由图3(a)可见,随着微生物菌剂投加量的逐渐增大,处理后的污水透明度和氧化还原电位ORP值同样均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当微生物菌剂的投加量达到0.035g·L-1时,经过处理后的污水透明度和ORP值分别可达60cm和105m V,水样的透明度较高。再继续增大微生物菌剂的投加量至0.04g·L-1以上,经过处理后的污水透明度和ORP值仍会有所增大,但增大幅度很小。可以看出,微生物菌剂的投加量对污水透明度和氧化还原电位ORP值的影响程度也比较大,为了提高污水的透明度和ORP值,应尽可能的增大微生物菌剂的投加量。
由图3(b)可见,随着微生物菌剂投加量的逐渐增大,处理后的污水中DO和NH3-N的含量均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当微生物菌剂的投加量为0.035g·L-1时,经过处理后的污水中的DO含量为3.4mg·L-1,而NH3-N的含量则可以降低至1.0mg·L-1以下,达到0.8mg·L-1,降低的幅度比较大。这是由于微生物菌剂的投加量越多,其对污水中NH3-N的转化量相对就越大,从而可以大幅降低污水中的NH3-N含量;但由于微生物菌剂的数量较多时也会消耗掉水中的部分O2,造成DO的含量有所下降。综合考虑各污染物指标的处理效果,推荐微生物菌剂的最佳投加量为0.035g·L-1。
综合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在曝气强度为250L·h-1、生物质吸附材料投加量为8g·L-1、微生物菌剂投加量为0.035g·L-1的条件下,经过处理后的污水透明度和ORP显著提升,NH3-N含量显著下降,DO的含量也可以达到3.4mg·L-1,水质指标得到了较好的改善,综合治理效果较好。
3、结论
(1)目标黑臭河道水质监测结果表明,4个取样点的污水样品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平均水质指标均达到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中的轻度黑臭水体标准。
采用“微孔曝气+生物质吸附材料+微生物菌剂”的组合工艺对目标黑臭河道污水能够起到良好的综合治理效果,经过治理后的污水水质指标得到了明显改善,透明度和ORP显著提升,DO含量和NH3-N含量均能够达到国家标准GB 3838-2002中的V类水质标准要求。研究结果可为同类型黑臭河道水体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滕云梅,李传章,尹娟.南宁市城市黑臭水体污染评价及成因分析[J].化学工程师, 2023, 37(2):41-44; 49.
[2]宗刚,刘玮晴,蔡佳.二氧化钛-石墨烯光催化剂对城市黑臭水中氨氮去除的研究[J].当代化工, 2021, 50(11):2521-2525.
[3]张倩,姚健,兰晓龙,等.延长油田某注水站清水回注处理实验研究[J].非常规油气, 2023, 10(5):104-112.
[4]吕保玉,白海强.黑臭水体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J].化学工程师, 2021, 35(10):56-59.
[5]赵登飞,马天奇,白林森,等.页岩油废弃油基钻井泥浆减压热蒸馏处理研究[J].非常规油气, 2022, 9(5):144-150.
[6]王耿.化学增氧剂-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协同强化黑臭河道原位修复的效能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 2021.
[7]王燕平.黑臭河道综合治理技术方案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21.
[8]陈怡秀,王伟,梁全胜,等.陕北油田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测算方法研究[J].非常规油气, 2023, 10(5):113-120.
[9]方明明.水生植物与微生物协同修复技术在治理城市黑臭河道水体中工艺优化的研究[D].上海: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3.
[10]徐勇.微藻-生物炭材料治理黑臭河道污水效能试验研究[J].水利科技与经济, 2022, 28(2):131-134.
[11]刘书敏,柴晓贞,路丽君,等.滚筒式曝气生态坝在黑臭河道生态治理的应用研究[J].环境科技, 2022, 35(5):32-37; 53.
[12]张华俊,蒋声东,李森,等.纯氧曝气在黑臭河道治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环境科学导刊, 2023, 42(4):34-38.
[13]丁付革,甘雁飞,张骏,等.江苏某黑臭河道综合治理水质提升工程实例[J].水处理技术, 2023, 49(10):153-156.
[14]孙家倩.黑臭水体综合治理———以昆山市某河道为例[J].清洗世界, 2023, 39(7):150-153.
[15]范远红.组合工艺对黑臭河道的净化效果研究[J].广州化工,2022, 50(8):146-148.
基金资助: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D2022609428);
文章来源:姜海山,冯杰,孟凡伟,等.黑臭河道水质监测及综合治理措施研究[J].化学工程师,2024,38(08):39-43.
分享:
过去200多年来,大规模的化石能源开发利用的确带来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也由此产生了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等问题。特别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家意识到化石能源开发利用是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后,如何实现能源的永续利用及低碳绿色转型,已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2024-11-03“双碳”目标将推动能源系统向能源互联网演变、能源服务向精准绿色高效智慧的综合能源服务升级、全社会从以单一煤炭为主的能源向以新能源快速发展为主的综合能源转变,同时城市作为减碳的主战场,通过深入挖掘能耗和碳排放数据,可助力实现新能源清洁低碳的目标。
2024-11-03山区河流的河道坡降大,水流流速也大,当上游来水时,水位变幅剧烈,对沿岸造成的冲刷严重,因此河道两侧通常较为贫瘠,不利于植物生长。在汛期来临时,强降雨造成的短时水位暴涨及水流冲刷作用易造成护岸破坏,甚至是损毁,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2024-11-02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尤其随着广东省内水利工程对美丽河湖建设的推进,在河道治理过程中,生态护坡的利用变得越来越广泛,但当前能够利用的生态护坡类型较为单一,市场有技术创新的需求。
2024-11-02在《澳大利亚零碳社区导则2020》中的零碳社区的定义是社区内全年可再生能源减碳量大于等于产碳量[1]。学者Marique等[2]提出,“零能型住区”要解决两大关键问题:一是能源需求(指空调采暖、通风、照明、热水等)和就地的可再生能源生产。二是研究城市公共交通的能源消耗问题,建立一种简单的城市零能源小区的分析架构与计算方法。
2024-11-01根据研究显示,PM2.5和O3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出一种高度非线性关系。因此,在对PM2.5和O3进行防控之时,不能仅仅开展对某一种污染物的单项控制。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特地提出了相应的“PM2.5与O3协同控制”的战略。
2024-11-01环保岛主要排放指标NOx、SO2和烟尘的脱除过程虽然是在独立的装置中进行的,但是各指标之间并非是相互独立的。如脱硝净烟气NOx也可以在脱硫系统中被脱除,反应过程如式(1)和(2)所示[5],因此烟囱排放的NOx浓度通常要略低于脱硝装置A、B两侧净烟气NOx浓度的均值。
2024-11-01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水泥建筑的大量应用,造成地面、屋面、路面等硬化,打破了城市自然水循环,严重改变了原有的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城市内涝、水体污染、地下水位严重下降等问题频繁发生,为系统性解决城市发展中的水问题,国家提出了建设“海绵城市”的新理念。
2024-11-01自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9月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双碳”目标[1]以来,全球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数字化赋能“双碳”战略话题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从国内外“双碳”战略的推进经验看,数字化赋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及可行性。
2024-11-01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06年已经成为世界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高能耗行业的快速发展是碳排放激增的主要原因。2020年中国向世界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将以2005年为基准,203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60%~65%。
2024-11-01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环境科学与技术
期刊人气:2805
主管单位:湖北省生态环境厅
主办单位: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出版地方:湖北
专业分类:工业
国际刊号:1003-6504
国内刊号:42-1245/X
邮发代号:38-86
创刊时间:1978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1.587
影响因子:0.566
影响因子:1.35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932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