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评价护理垂直管理模式下主诊医师负责制护理组岗位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试验,选择我院病房护理单元护士,进行一般资料调查和护士执业环境测评量表(修订版)调查,在主诊医师负责制护理组岗位管理模式应用前后进行数据收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2126名护士纳入研究,主诊医师负责制护理组岗位管理模式实施后,我院病房护士执业环境测评结果在各维度上均明显优于实施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医院管理维度,中位数得分提升29.00分。一般资料分组分析显示,男性、中专或硕士以上学历、职务为护士长、工作<3年人员,在实施前后总分变化不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取消临床护理主班和药班岗位,实施主诊医师负责制护理组岗位管理模式有效提升了临床护士执业环境。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的以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为主线的护理垂直管理模式,受限于各种因素在国内进展缓慢[1]。2016年,我院护理管理工作模式开始转变为护理垂直管理模式,全面实现了护理的人、财、物与责、权、利相统一,改变了院科两级负责制与护理部交叉多头领导的局面,提高了护理管理效能[2]。在临床护理岗位管理方面,与大部分医院一致[3],我院依据工作需求,设置责护班以及主班、药班等不同岗位。但随着医院主诊医师负责制医疗负责制管理模式改革[4]的逐步深入,原有管理模式,从医护合作、专业提升、辅助系统支持等多个方面,都一定程度限制了护士的积极主动性。如何进一步优化临床护理岗位管理模式,改善护理专业实践的组织环境,成为护理管理者关注的重点问题。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头脑风暴及专家会议法,构建了主诊医师负责制护理组岗位管理模式(以下简称新岗位管理模式),改变了传统临床护理岗位管理模式,并进行应用,为其他医院开展临床护理岗位管理变革提供借鉴。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我院病房系统护理单元临床护理岗全体护士。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试验设计,2021年调研资料为新岗位管理模式实施前基线数据,以2023年调研资料为该模式实施后数据,分析应用前后相关指标变化。
1.2干预方法
1.2.1新岗位管理模式的构建
由课题组2名成员对主诊医师负责制及主责护士负责制、护理组长负责制模式、主班药班等机动班岗位内容进行文献检索,从组织架构、准入要求、聘任流程、工作职责、薪酬分配、考核评价等六方面进行汇总,形成主诊医师负责制护理组岗位管理模式方案初稿;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补充完善;通过专家会议法讨论,修改形成方案终稿。
1.2.2新岗位管理模式的实施
成立方案实施小组,成员包括护理部主任1人、主管护理管理工作护理部副主任1人、护理管理委员会10人、护理部管理干事1人、研究生2人。护理部主任及副主任负责整体协调布局、统筹安排、监督指导,护理管理委员会负责方案内容解释、实施过程指导监督、问题反馈,护理部管理干事及研究生负责问题收集、数据资料收集整理分析。方案实施前,由护理管理委员会负责方案的广泛宣讲,确保临床护士知晓并理解方案内容;实施过程中每2周收集临床反馈意见,紧急事项随时反馈;护理管理委员会不定期进行科室访视,记录实施进展及存在问题,给出指导意见。
具体方案包括:(1)组织架构,主诊医师负责制护理组隶属护理单元护士长统一管理;护理单元设护士长、主诊医师负责制护理组组长、护理组员、夜班护士,取消主班、药班等机动班;护理组设组长1人,组员1~2人;合理设置护理组。(2)准入要求,组长需满足职称、能级、从事本专科临床护理工作年限、本专业护理工作量要求,近3年内未出现负性事件。(3)聘任流程,组长实施竞聘上岗制,每年进行1次资格认定。(4)工作职责,详见前期研究[2]结果。(5)薪酬分配,各岗位以能级为基础,同时结合工作负荷、工作风险等指标进行科室二次分配,其中,组长在任职期间给予单独薪酬激励。(6)考核评价,护理单元以年为单位,对组长任职期间工作进行综合考评。如若出现负性事件,则暂停聘任。
全院共计取消机动班护士100余人,在主诊医师负责制护理组岗位管理模式下,重新合理规划设置临床护理岗位,设置主诊医师负责制护理组长184人。
1.3评价工具
1.3.1一般资料调查表
由课题组自行编制,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学历、职务等内容。
1.3.2护士执业环境测评量表(修订版)
该量表[5]由国家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所护理中心主导,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并结合我国护理发展的现状研制而成,由医院管理参与度、临床护理专业性、领导与沟通、质量管理、内部支持、医护合作、专业提升、人力配备、社会地位和薪酬待遇10个维度、36个子条目和1个总体评价组成。该量表各条目分值0~100分,0分代表非常不满意或非常不同意,100分代表非常满意或非常同意。分数越高表示执业环境越好。该量表总Cronbach′sα系数为0.983,具有良好的信度;经探索性因子分析,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适用于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护士执业环境的测评。
1.4数据收集与分析
采用问卷星进行数据收集。应用SPSS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连续性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均不符合正态分布,故一般资料及护士执业环境得分采用M(P25,P75)、频数进行统计描述;应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推断,对多样本秩和检验有统计学意义项目,进一步通过Bonferroni校正法进行两两分析。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
2、结果
2.1新岗位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护士执业环境的变化
表1示,2023年我院护士执业环境测评结果在各维度上均明显优于2021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医院管理维度,得分提升21.33分。
2.2新岗位管理模式实施前后不同组别护士执业环境变化
表2示,男性、中专或硕士以上学历、职务为护士长、工作<3年人员,在管理模式实施前后各维度变化不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新岗位管理模式实施后不同组别护士执业环境差异分析
表1主诊医师负责制护理组岗位管理模式实施前后护士执业环境变化
2023年实施之后的护士执业环境测评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工作年限、职务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年龄>40岁、工作年限≥20年、职务为护士的执业环境测评得分最低,详见表2。
表2主诊医师负责制护理组岗位管理模式实施前后不同组别护士执业环境变化
3、讨论
护士执业环境是指促进或制约护理专业实践的工作场所的组织因素,如护士参与医疗机构管理的程度、医疗机构对护理工作的支持程度、护理领导力、护士配置、护理专业提升、护士待遇、医护关系、护士社会地位等[6]。健康的护士执业环境的内涵如下:护士具有工作自主性,有机会参与医院内部事务管理,护理人力、物力资源配备合理,医护关系和谐,组织支持有力,执业环境有利于个人发展等[7]。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健康的护士执业环境能够增加护士工作投入、提高工作满意度、降低职业倦怠感和离职率[8,9,10]。因此,本研究重点采用护士执业环境改变程度评价主诊医师负责制护理组岗位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新岗位管理模式实施后,全院护士在护士执业环境各维度均得到了提升,其中升幅最高为医院管理维度。分析原因可能为,在护理垂直管理模式下,新岗位管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很好地整合了各类资源,合理扩大了主诊医师负责制组长权利,使得以主诊医师负责制护理组为单位的全员均有机会参与或了解科室核心业务管理及护理部政策方案。此外,新岗位管理模式从组织架构、准入要求、聘任流程、工作职责、薪酬分配、考核评价等多个方面明确制订了相关规章制度,其制订过程充分考虑了护士专业成长、职责要求、薪酬制度、医护合作、排班制度等多个影响构建健康执业环境的因素。
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职务为护士长、学历为硕士及以上、工作年限<3年、性别为男性、学历为中专人员,在管理模式实施前后各维度变化不明显。分析原因可能为,护士长与硕士及以上学历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参与各类活动会议较多,更有机会接触到医院管理层面问题,感知到的执业环境变化可能不明显;工作年限3年以下护士,由于入职时间尚短,尚未养成固定的工作习惯,对于管理模式的差异感知较小;男护士、中专学历护士,可能与样本量少有一定关系。
2023年护士执业环境测评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工作年限、职务护士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这与其他研究[11,12]一致,其中年龄>40岁、工作年限≥20年、职务为护士的护士执业环境测评得分最低。分析原因可能为,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下,护士作为临床一线工作人员,参与医院管理活动机会较少;年龄>40岁、工作年限≥20年均为高年资护士,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较其他阶段护士接受改变的意愿更低。
本研究以临床需求为导向,重新梳理工作路径,取消临床护理主班和药班岗位,实施主诊医师负责制护理组岗位管理模式,原主药班岗位的高年资护士前移至一线,在护士长全面负责科室临床护理工作前提下,合理设置主诊医师负责制护理小组数量,由主诊医师负责制护理组组长及其组员为患者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主诊医师负责制护理组长负责该组患者的临床护理落实及组内护士的教研工作,有效提升了临床护士执业环境。但该管理模式对护士执业环境改善的作用机制仍不清楚,未来有必要开展相关研究进一步明确。
参考文献:
[1]汤磊雯,杨丽黎,陈香萍,等.三级医院护理垂直管理模式架构与实践策略集的构建[J].中华护理杂志,2020,55(11):1673-1679.
[2]赵芳,丁晶宏,周军,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模式下护理垂直管理的变革与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23,58(23):2896-2900.
[3]张国宏,吕苗,杨建宝.国内护理岗位管理现状[J].护理研究,2017,31(16):1931-1933.
[4]任在方,张秀伟,张春瑜,等.主诊医师负责制对医疗效率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院,2021,25(1):80-81.
[5]张海燕,吴志军,梁俊卿,等.护士执业环境测评量表的修订与信度效度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9,19(3):388-393.
[6]么莉.护理质量指标监测基本数据集(2022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2.201.
[7]营晓,张海燕,简伟研,等.护士执业环境的研究现状[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6):767-772.
[8]骆佳佳.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护士执业环境、工作投入与职业倦怠间关系研究-以江西省6家三甲综合医院为例[D].南昌大学医学部,2020.
[10]黄鑫,尚文涵,安磊,等.188所三级甲等公立综合医院护士执业环境与离职率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23,58(15):1858-1864.
[11]张晓曼,马昕璐,刘玉杰,等.山东省三级医院护士执业环境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20,55(11):1680-1684.
[12]刘小敏,王婧,辛霞,等.陕西省护士执业环境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23,30(1):44-48.
基金资助:中日友好医院临床研究与转化跃升项目(2023-NHL-HCRF-GLMS-13);中国卫生人才培养项目护理研究子项目(RCLX2320045);
文章来源:冯晨秋,张文馨,郑智,等.主诊医师负责制护理组岗位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24,38(03):154-157.
分享:
PDCA循环是一种应用于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的管理方法,是一种由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等组成的动态管理过程,旨在使企业的质量管理过程不断得到改进。PDCA循环是一种呈“螺旋式”发展特征的医院感染管理方法。护士的工作品质与临床工作的品质密切相关,特别是对院内感染的影响尤为明显[1]。
2025-04-25品管圈指的是将性质相同或互补的场所内的工作人员有序组织起来,在达到一定数量后即可形成一个小圈团体,将各成员的想法意见集中起来,对活动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解决[1]。品管圈活动鼓励全体成员参与其中,收集具有说服力的数据,应用品管工具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法,将质量管理逐渐提高优化。
2025-04-242017年全国启动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护理绩效改革是医院薪酬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优化患者服务至关重要。传统收入-结余的粗放式绩效管理模式往往忽视了护理岗位风险和技术等方面的实际劳动差异,无法体现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数量,难以合理体现护理人员的劳务价值。
2025-04-21导管滑脱是肝胆胃肠外科护理中的常见不良事件,不仅可导致治疗失败、患者不适等,甚至可威胁患者生命。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是一种系统化、前瞻性的风险管理工具,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系统化地识别和分析潜在的失效模式及其对系统的影响,帮助团队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预防问题出现[1]。
2025-04-15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的《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指出,为了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需要因地制宜地增加从事护理服务的护理人员数量。目前,我国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3.8人,护士队伍数量持续增加,结构进一步优化,但护士人力资源仍处于短缺状态,探索建立和发展医疗护理员职业队伍迫在眉睫。
2025-04-10肿瘤压疮高风险患者的数量逐年升高,与患者自身年龄大,我国临床肿瘤患者增多有关。患者受疾病影响而长期卧床,其治疗用药较多,不良反应复杂,均会对皮肤安全造成影响。根据压疮的严重程度可将其分为4个等级,等级越高的压疮治愈困难越大。针对患者护理压力较大的问题,临床采取PDCA循环管理等的作用显著[1]。
2025-04-0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21-2025年)》中指出,要合理确定医院床位规模和科学配置床位数量,提高床位使用效率与效能。对医院床位资源的配置现状及利用效率进行分析、评估,对提高医院运行效率、提升医疗资源配置合理性以及医院管理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3]。
2025-03-26护士分层管理模式是一种将护理工作根据不同性质、不同难易程度、不同风险程度分为几个层次,由不同层次的护士来执行管理模式。妇产科护理工作的特点是复杂、难度大、风险高,因此采用护士分层管理模式可以很好地保证护理工作的质量,提高医院的护理服务水平,同时节省医院的护理资源,提高护理工作效率[1-3]。
2025-03-11急诊科是医院重要的科室,肩负着救治危急重症患者的责任,故而需加强急诊科的护理干预,以促进急诊科有效救治患者[1-2]。而急诊室收治的危急重症患者是急诊比较重视的对象,就诊过程分为分诊、抢救、住院及监护环节,故而涉及较多临床科室,需积极提升患者的护理运转模式,以保障患者安全,提升护理质量[3-4]。
2025-02-18国际护士会《灾害护理能力框架》指出,护士作为灾害救援第一响应者之一,在灾害救援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其灾害救护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及应对能力将直接影响救援的质量和效率。 新冠疫情防控实践中,全国各地 2020 年支援湖北的护理人员达 2. 86 万名,占全国护理人员的 70%,提示除提升护理救援质量外,还应重视护理救援队伍建设。
2025-01-22人气:18558
人气:16683
人气:16014
人气:15583
人气:1530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期刊人气:1624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日友好医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1-0025
国内刊号:11-2622/R
邮发代号:82-458
创刊时间:1987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7-9个月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0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