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当代教育中,许多家长受传统文化、自身文化水平、教育理念、社会风气等因素的影响,对孩子的教育在认识上存在着明显的误区。在这种背景下,德育功能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不仅在下降,而且也带来了德育目的、方法等方面的异化。家庭教育要克服局限、走出误区,必须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做到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同向。
一、家庭教育的认识误区与学校教育的正确导向存在的差异和影响
1. 教育观念上的差异
学校教育的核心观念是培养具有综合性素质的人才。学校教育认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学有所长和全面发展的个人都是人才。而在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则认为只有脑力劳动者才是人才。不同的人才观念必然引发教育要求、教育内容、教育活动设计等方面的分歧,从而导致家校合作的困难。
2. 教育出发点和教育目标上的差异
学校教育从社会的需求出发,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行和促进全体学生健康发展为目标,对全体学生实施科学系统的教育。而家长则从个人的意愿出发,对子女采取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在利益追求上具有明显的排他性,这样的教育行为,不符合学生自身发展规律,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 教育方法的差异
学校教育提倡的赏识教育是科学系统的教育行为,它有益于激发学生内心的潜力,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家长的教育行为是经验的、自发的,有的家长鼓励子女要用批判质疑的观点看问题,但在行动指导上却常常采用简单、机械甚至粗暴的批评式教育,其结果是导致有的孩子虽然有独立自主的愿望,但又摆脱不了长期形成的依附心里,缺乏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自主行动的能力,这是对学生道德成长规律的异化和否定。
4. 家校合作育人和教育责任归属问题上的差异
学校教育强调家校合作育人是既分工又合作的学生德育过程。而有的家长忽视家庭教育的功能,教育责任淡化,仅将自己定位于子女衣食住行的供应者、教育费用的承担者、学校教育的评价者和指责者的角色,甚至认为子女的教育是学校的事,学校应当对学生的发展负全责。于是,当学生成绩不好、教育效果不佳时,家长往往将责任归咎于学校,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家庭教育,也是家校产生分歧的重要原因。
5. 教育价值取向上的差异
学校教育注重学生正确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提倡培养学生正确的成就动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家庭教育中,有的家长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习,不考虑学生发展的现实基础,对子女的期望值较高,却常常忽视子女的思想品德、生活能力、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培养。不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应试教育的功利性价值取向使家庭教育偏离了正确的德育目标,最终成为束缚学生道德成长的桎梏。
二、家庭教育克服局限、走出误区的德育应对策略
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理性应对家庭教育的各种问题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以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教育心智开展家庭教育;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要客观分析孩子的成功与失误,积累经验,理性面对;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中的孩子,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2. 尊重规律,从孩子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培养教育
每个人主观条件不同、个性相异,其发展目标不能强求一律。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过多、过高的要求,超出了孩子心理、生理的承受能力,反而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身心发育。
3. 明确学生德育目标,加强养成教育意识的培养
在家庭教育中,要让孩子学会勤劳善良、自强不息、坚韧不拔、诚实守信、诚恳待人这些道理,使孩子懂得基本的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进而成为和谐社会的合格公民。
4. 创设和谐、健康的家庭德育环境,提高教育方法的科学实效性
家长要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及自身实际来提高自身的修养,通过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好形象;家长要树立为国育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孩子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家长要注意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德育科学知识,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既不能采取粗暴强制方式,又不能一味袒护溺爱孩子;家长要正确认识家庭德育的权威性,在家庭德育互动中体现对孩子爱的关怀,完成对孩子的教育;家长要扭转“以己代师,重智轻德”的做法,加强家校合作,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以提升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
三、结束语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道德养成、品质锤炼、知识积累、能力培养都极其重要。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发挥家庭德育的最佳功能,是克服家庭教育局限、引导家庭教育走出误区、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檀传宝.走向德育专业化:学校德育100问.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
[2]郑敏之.论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对策.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998.
[3]李艳.当今我国家庭教育观念误区及对策探析.现代阅读,2012.02.
朱宝利,张金龙,于本义.浅析家庭教育的认识误区及德育应对策略[J].才智,2019(31):48.
分享:
家庭教育协同指导既是提升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家校共育的重要保证。针对目前小学家长协同育人意识较弱,教师协同指导时间少、方式单一,家庭教育指导内容针对性不强,协同指导的机制保障不健全等问题,需要厘清家校教育的边界和责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构建个性化的协同指导课程,搭建协同指导平台,以此促进家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2021-12-02当前我国亲职教育受到从政府到民众的普遍重视,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开展亲职教育还面临诸多挑战。根据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从文化、制度和组织三个维度分析亲职教育开展的社会环境,发现:我国家庭教育传统中一些保守的力量使亲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动力不足;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使家长教育发展的制度化支持还有待完善。
2021-12-02从1978年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从17.8%快速增长到63.89%,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动”到城镇。《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流动人口政策调整经历了逐步放开农民进城、要求公平对待流动人口、全面推进市民化三个阶段[1]。相对于老一辈农民工大多只是城市过客,越来越多的新一代农民工选择成为“城市移民”,而且家庭化迁移成为主体模式。
2021-12-02在"双减"政策背景的影响下,家校共育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家校双方观念亟须转变,破除唯分数论;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合作信念;加强学习,切实提高各自教育水平。尽管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家校共育的实践对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仍遇到了亟待解决的难题,诸如家校合作共育意识淡薄,家校双方权责边界不明,家校合作内容、形式狭隘等。
2021-12-02儿童学习焦虑的产生根源可以划分为很多种类,其中重点包含儿童学习能力、儿童所在的生存环境气氛、教师与家长的学习引导程度等因素。相比于其他的儿童群体而言,留守儿童存在相对较高的学习焦虑心理发生概率。由此可见,留守儿童非常需要借助外界力量来疏导消极情绪心理,重新树立获得优异学习成绩的信心。
2021-09-07情绪调节在儿童情绪发展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情绪发展会受到情绪环境影响,而家庭环境是儿童情绪发展关键的环境因素。由于家庭环境多样性,儿童情绪调节受到不同家庭环境因素单一或综合的影响。在本文中主要对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调节的模型以及对儿童情绪调节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论证。
2021-06-01小学生除在学校接受教育以外,其他接受教育最主要的场所就是家庭。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家庭教育能够从根本上影响小学生人格形成和成长发展,是小学生所接受的所有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形式。本文从家庭角度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行策略,帮助促进学生、家长公共成长,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2021-05-25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智力发育速度较快,是对其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阶段,家庭教育情况势必会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产生一定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往往是具有持续性的,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学生,会保持规范的行为举止;相反,那些从小没有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小学生往往在今后的生活中会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习惯。
2021-05-12家风是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家风伴随家庭而出现,有家庭就会有家风,优良家风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新时代的背景下,优良家风是教育好子女的现实课题,是每个家庭渴望幸福美满的现实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诉求。家庭与学校都是培养子女不可或缺的环节,家校共育,创新家风建设的方式方法,提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质量。
2021-03-22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伦理道德观念及行为习惯都会产生深远影响,然而近年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使农村家庭朴素、和睦的生活氛围,成员间的亲密关系及价值观受到了严重冲击;加之信息时代背景下农村初中生有了接触多元文化、从更多视角了解社会生活的渠道,所以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往往无法通过家庭环境得到成长所需的各方面教育;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加剧了心理与行为方面的问题。
2021-03-01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教育发展研究
期刊人气:5303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
出版地方:上海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8-3855
国内刊号:31-1772/G4
邮发代号:4-591
创刊时间:1980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3.092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154
影响因子:0.730
影响因子:3.03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