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共同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也是孩子道德养成的起点,它在孩子健全人格建构、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过程中起着独特的、终身的教化功能,其影响不可忽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青少年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家长应该担负起教育后代的责任。不言而喻,家庭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升教育的整体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起着基础性、支撑性的作用。只有广大家庭“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才能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一、主体教育:唤醒孩子的自主和自信
主体教育倡导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人的价值是教育的最高价值。培育和完善人的主体性,使之成为时代需要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的根本目的。重视主体教育,要求家庭教育必须尊重孩子,把孩子视为完整的主体,唤起孩子的主体意识,激发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满足其全面发展的需求。
曾几何时,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倾尽全力给予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生活中包办代替,对孩子唯一的要求就是高分数、好成绩。那么,孩子“赢”在了起跑线上又如何呢?近年来,媒体不时报道大学生、中学生甚至小学生违反法律的案件,其中不乏从小“听话懂事”“成绩优异”“天才学霸”式的“好孩子”。
“包办代替”剥夺了儿童自由发展的权利,导致儿童的生活能力不足。然而,现实中更多的父母则是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过度管制,“听话”成了“好孩子”的唯一标准。这种行为会过多限制孩子的自由,也无异于剥夺了孩子发展天性的权利。自由的人才是独立自主的人,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成为自信的人。不时出现的家庭成长悲剧暴露了在部分家庭教育中儿童主体地位缺失的现实。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指出:一个从小没有感受过快乐的人怎么会有健康阳光的心态?一个从未体验过被尊重的孩子怎么会懂得自尊?他又怎么会懂得尊重别人?我们给予孩子生命、满足孩子成长中所需的物质要求……但我们必须明白,“被给予者”也有独立的人格,他们也需要被尊重,需要理解和平等沟通。“让家庭适应儿童,而非儿童适应家庭”。家长需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还孩子自主和自由,家庭理应成为能让孩子焕发出生命活力的地方。
二、美德教育:健全孩子的人格与情感
健康人格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优质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哲学就提出了人格教育思想,把德行人格的培养看成既是德治之条件,更是个人发展、完善、实现自我价值和安身立命之根本。
“人格教育”的概念和观点,古今表述不一,但促使每个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价值取向基本一致。而要想真正实现发展的全面与和谐,就必须塑造与提升每个人的人格。然而,据一项全国调查显示,52.5%的家庭仍然着重“为孩子安排课余学习内容”,34.6%的家庭“陪着孩子做功课”。家庭教育几乎清一色的“重智轻德”,忽略了对孩子身心健康、健全人格教育等家庭最基本职责的履行。
国内外研究证明,幼儿时期人格发展水平与其之后的人生走向密不可分。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重视家教、重视良好家风建设;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每个人必须践行的道德义务和责任。“百善孝为先,百德孝为首”,离开了尊老爱幼,传承良好家风便无从谈起,构建和谐社会恐怕很难实现。而有血缘亲情的家庭,可以哺育人的成长成才,寄托人的情感,也是人一生的心灵归宿。向上向善、相亲相爱的家庭是培植孩子健全人格,培养孩子亲情意识的摇篮。
孩子的积极情感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新时代要充分发挥家庭的教化功能,传递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友善的观念,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学习等理念,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有情有爱的成长环境,健全孩子的人格和情感,让孩子在生活中体验爱、欣赏爱、表达爱、懂得爱。
三、生活教育:培植孩子的责任和意识
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生活中进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焕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想要造就一个真正的人,就应该培育孩子“对生活强烈的爱”和“学会正确地生活”。
理想的教育不仅要提供书本知识,还应该传授生活学问和生活艺术。而现代教育在某些方面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分数,课堂、书本和名目繁多的培训、考试几乎成了孩子全部的生活内容。在应试教育的裹挟下,不少家长在家里不让孩子做家务,还不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自私冷漠,不关心集体,缺乏理想和追求,甚至可能发展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缺乏责任意识。
“一日生活皆教育”。现代家庭要善于利用生活教育,增长孩子的生活智慧,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例如,父母让孩子学做一顿饭、独自招待一次客人、独自整理房间和书包、独自制订外出计划等。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主人翁意识,让幼儿学会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懂得感恩和知足常乐。
英国教育家、哲学家怀特海指出,教育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家庭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亲近自然,丰富生活内容,如参观展览馆、博物馆,游览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欣赏夏夜星空、月下山峦,了解各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给孩子创造更丰富的生活,可以让他们体味大千世界的奇妙无穷,充实内心世界,轻快地走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能够快乐地生活、有幸福感。而生活教育正是以生活为中心,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提高其生活情趣和生活能力,使孩子快乐而幸福地生活。家庭教育应尽早为孩子提供“生活通行证”,让孩子今天快乐、未来幸福。
四、养成教育:外化孩子的行为和习惯
家庭教育在个体道德品质养成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父母长辈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生活习惯都将为孩子判断是非、分辨对错提供准则,为孩子树立了最初的行为遵循。
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榜样)的行为是幼儿进行社会学习的基本方式。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和影响,莫过于家庭成员做出榜样,莫过于创造一个相亲相爱、遵纪守法、文明礼貌、向上向善的家庭环境。家庭就是孩子的环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家长认为是好的行为,就应该直接做出来让孩子模仿。但是,要想使孩子养成长久的好习惯,只懂得模仿还不够,家长还要通过建立良好的家庭亲子关系,让孩子在关爱、温暖、尊重、信任的氛围中获得安全感,在体验被关爱、被尊重的同时,产生自我意识,进而形成自尊、自信的心理。因孩子自我肯定而带来的愉快和满足,是一种来自内在的奖赏。而这种内在的奖赏对于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极为重要,远比为了获得外在的奖励或避免惩罚而控制自己的行为,效果更长远和更有效。因为“人的行动来自于人本身的自我激发,由于做某事能引起兴趣、令人愉快,做这件事情无须外力推动,它本身就是行动所追求的目的”。所以,这种内在的自我满足会引导幼儿将模仿行为转变成一种自觉自主的行为,并持之以恒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习惯养成教育是引领孩子精神成长的有效途径。家庭教育习惯化和生活化的教育特性,能够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春风化雨,在润物无声中落细、落小、落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因此,想要做好家庭教育,需要通过一点一滴的日常生活,以家长的言传身教和反复叮咛教诲,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孩子“习惯成自然”。
孩子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的生命、情感与智慧的主体人,家庭教育要摒弃“分数至上”的功利思想,摒弃完美孩子的塑造教育理念,以孩子为本,与他们平等对话,心怀童趣、童语,厚植“立德树人”之始基。
王雪萍.新时代家庭教育的回归[J].河南教育(职成教),2020(Z1):114-116.
分享:
家庭教育协同指导既是提升家庭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家校共育的重要保证。针对目前小学家长协同育人意识较弱,教师协同指导时间少、方式单一,家庭教育指导内容针对性不强,协同指导的机制保障不健全等问题,需要厘清家校教育的边界和责任,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构建个性化的协同指导课程,搭建协同指导平台,以此促进家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2021-12-02当前我国亲职教育受到从政府到民众的普遍重视,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开展亲职教育还面临诸多挑战。根据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从文化、制度和组织三个维度分析亲职教育开展的社会环境,发现:我国家庭教育传统中一些保守的力量使亲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动力不足;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使家长教育发展的制度化支持还有待完善。
2021-12-02从1978年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从17.8%快速增长到63.89%,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动”到城镇。《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流动人口政策调整经历了逐步放开农民进城、要求公平对待流动人口、全面推进市民化三个阶段[1]。相对于老一辈农民工大多只是城市过客,越来越多的新一代农民工选择成为“城市移民”,而且家庭化迁移成为主体模式。
2021-12-02在"双减"政策背景的影响下,家校共育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家校双方观念亟须转变,破除唯分数论;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合作信念;加强学习,切实提高各自教育水平。尽管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家校共育的实践对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仍遇到了亟待解决的难题,诸如家校合作共育意识淡薄,家校双方权责边界不明,家校合作内容、形式狭隘等。
2021-12-02儿童学习焦虑的产生根源可以划分为很多种类,其中重点包含儿童学习能力、儿童所在的生存环境气氛、教师与家长的学习引导程度等因素。相比于其他的儿童群体而言,留守儿童存在相对较高的学习焦虑心理发生概率。由此可见,留守儿童非常需要借助外界力量来疏导消极情绪心理,重新树立获得优异学习成绩的信心。
2021-09-07情绪调节在儿童情绪发展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情绪发展会受到情绪环境影响,而家庭环境是儿童情绪发展关键的环境因素。由于家庭环境多样性,儿童情绪调节受到不同家庭环境因素单一或综合的影响。在本文中主要对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调节的模型以及对儿童情绪调节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论证。
2021-06-01小学生除在学校接受教育以外,其他接受教育最主要的场所就是家庭。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家庭教育能够从根本上影响小学生人格形成和成长发展,是小学生所接受的所有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形式。本文从家庭角度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行策略,帮助促进学生、家长公共成长,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2021-05-25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智力发育速度较快,是对其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阶段,家庭教育情况势必会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产生一定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往往是具有持续性的,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学生,会保持规范的行为举止;相反,那些从小没有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小学生往往在今后的生活中会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习惯。
2021-05-12家风是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家风伴随家庭而出现,有家庭就会有家风,优良家风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新时代的背景下,优良家风是教育好子女的现实课题,是每个家庭渴望幸福美满的现实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诉求。家庭与学校都是培养子女不可或缺的环节,家校共育,创新家风建设的方式方法,提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质量。
2021-03-22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伦理道德观念及行为习惯都会产生深远影响,然而近年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使农村家庭朴素、和睦的生活氛围,成员间的亲密关系及价值观受到了严重冲击;加之信息时代背景下农村初中生有了接触多元文化、从更多视角了解社会生活的渠道,所以农村初中问题学生往往无法通过家庭环境得到成长所需的各方面教育;社会环境的复杂化,加剧了心理与行为方面的问题。
2021-03-01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家庭教育(中小学生家长)
期刊人气:714
主管单位:浙江省妇女联合会
主办单位:浙江省妇女联合会,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
出版地方:浙江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4-048X
国内刊号:33-1043/G4
邮发代号:32-82
创刊时间:198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影响因子:0.045
影响因子:0.077
影响因子:0.259
影响因子:0.356
影响因子:0.05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