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贫困生针对高校学生来说是一个特殊群体,随着近几年来,贫困生数量开始明显偏上升趋势,其心理健康问题也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文章通过调查高校贫困生最易表现出的心理问题,采取正确的教育管理对策,首先要准确的找出其根本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分析探讨,来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
贫困生是高校学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最近几年,在我国针对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问题不断改善和调节同时,高等类院校的贫困生数目明显递增。高校贫困生日益增多,其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甚至出现危害校园安全的恶性事件,这使得高校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管理工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从高校贫困生最易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入手,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究,并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多元化的资助工作体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等方面,提出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进行教育管理的对策。
一、高校贫困学生最易表现出的心理问题
1. 自卑心理。高校贫困生大多数来自农村,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对自己的经济状况和综合能力感到信心不足,担心因此无法得到别人的尊重,因此低估自己。这样的贫困大学生往往表现出悲观失望、精神萎靡、遇事退缩、孤独痛苦甚至自暴自弃的消极负面情绪,形成自卑心理。
2. 焦虑心理。高校贫困生由于长期面对的经济压力以及困苦的家庭环境,导致平时的生活和学习没有稳定的保证,从而加重了心理负担,严重破坏了他们参加集体活动、人际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部分贫困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基础差以及就业形势的影响,致使他们在学业和就业方面的压力更加突出,往往表现出身体疲倦、失眠多虑、焦灼不安的消极负面情绪,形成焦虑心理。
3. 自我封闭心理。不少贫困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内心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不善于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除了必要的工作和学习时间之外,大部分时间将自己与外界隔绝开来。大部分贫困生害怕被别人瞧不起,遇到无力解决的困难也不愿向别人表露,使自卑、压抑的心理逐渐转向封闭,甚至对别人产生敌意和排斥。这样的贫困大学生往往表现出行为孤僻、远离群体、丧失信心等消极负面情绪,形成自我封闭心理。
4. 敏感心理。贫困生由于长期的自卑和压抑,内心非常脆弱、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他们宁愿自己多辛苦,多克服,多承受那些心理以及生活上的困难,也不愿别人议论自己的不足,不愿被别人发现自己的困境条件,不愿让别人发现自己的不同,更不愿去主动求助他人。对其他同学说话的语气和态度过分关注,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有的甚至对家境富裕的同学产生嫉恨。往往表现出多疑、冷漠、恐惧等消极负面情绪,形成敏感心理。
二、高校贫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 家庭因素。家庭因素是高校贫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大部分贫困生来自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或者来自父母双亡或单亲家庭以及多子女家庭或城市下岗职工家庭。面对家庭经济困难、无力缴纳学费和生活费等压力,高校贫困生需要在保证能够完成学业的前提下,既要完成自己所需课程的合格指标,还要去做兼职,打零工来赚取在校的学习和生活费用,这些负担使得那些大学生与其它同学在经济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也造成了他们因为缺少从家庭获取的经济支持而使其缺少提高自身的能力和错失就业的机会,加重贫困生的精神负担,导致他们心理失衡。另一方面,贫困生的父母一般所受教育程度较低,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方式多简单粗暴,使得原本承受巨大经济压力的贫困生,在心理问题上更得不到家庭方面的支持。
2. 校园因素。校园因素也是致使高校贫困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在大学校园中,学生要面临学习方法、人际关系、课余生活方式等一系列重大转变。贫困生在承受经济、学业、就业等多重压力,难免会出现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给贫困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原本在基础教育中缺乏综合能力训练的贫困生,面对张扬个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平台无疑是雪上加霜。他们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缺乏自信心,不愿意主动融入到校园主流文化中,因此陷入困惑和迷茫之中。
3.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贫困大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催化剂。我国现在的社会经济表现出多元化格局,当代人的世界观、价值观随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大学校园正处于社会的前沿,大学生在接受大学教育时同时也受到社会上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由于一些地方的拜金、享乐主义盛行,尤其影响到大学生,使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受到影响,对于物质享受过分重视,互相攀比的风气也在大学校园中逐渐产生,对于大学贫困生的歧视也深深地加重了贫困生的心理负担。当今的拜金社会严重存在着造假、财色交易、贫富比例失调、竞争不公平等畸形现象,这些现象使得负担比较重的贫困生的处境雪上加霜,同时也深深地冲击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贫困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也因此而改变,他们逐渐变得焦虑、彷徨、无所适从。
4. 个人因素。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看,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扎实的根基,想要获得别人高度的评价,需要赢得他们尊重、获得人们的认可和崇拜。而归属和爱的需要的满足却需要以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作根底。不难看出,贫困学生由于自己的出身劳动人民家庭,经济困难,只能选择控制自己的需求,不暴露需求感。此外,很多的贫困学生因为自己出身贫困家庭,经济条件也不好,这使得他们对与上大学有着很高的预期,他们一心盼望着能够通过自己的付出,自己的勤劳,自己的汗水,来改变现状。可以说,现实的生活水平对比于贫富的差距能够对个体的进步起到激励作用,但是如果有着巨大的差距,同时这个人的挫败容忍能力不是很强的时候,那么巨大的差距会使得学生产生无力感,会让他们失去希望,失去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长此以往,对学生心理与生理的成长都是巨大的伤害。
三、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管理策略
1. 加强思政类辅导教育,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高校应该加强思政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增加思政类课程课时,设立心理健康课,同时定期开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将心理导师与学生共设一堂来交流沟通,来改善、解决当代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同时对于那些勤工俭学、生活朴素、学习刻苦的同学进行表彰,选拔出优秀代表。还要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社会问题,正视差距与困难,激励他们的拼搏信心,树立起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决心;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国家、社会、学校和学院的各种资助,降低他们的依赖心理,树立其自强自立的意志,将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学院对他们的关心帮助转化为前进的源动力,让他们以丰硕的成果和品行去回报社会;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减少无谓的顾虑和错误的观念,敢于直面生活困苦,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成才,锻炼出不怕苦难,乐于吃苦,敢于挑战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 完善多元化的资助工作体系,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高校贫困生最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于家庭经济困难,想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加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来源途径是首当其冲的,这就需要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目前各高校都已实行以“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帮助贫困生体系。同时增加对贫困生帮助力度,探索更多有效的办法,改善社会风气,改进工作方法,让社会上、企业中、各种资助机构的功能发挥淋漓尽致的作用,建立多方面、全方位辅助贫困生的高效机制,设立大学生勤工俭学平台,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这样才能从促进贫困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角度来解决贫困生问题。
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贫困生走出心理误区。目前,一部分贫困生不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价值观扭曲,意志力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高校除了在经济方面对贫困生给予关心和扶持,还应该加强对贫困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增加贫困生心理咨询教的引导途径。这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于把贫困生心理健康发展当作是高效教育内容的重心,掌握学生心理变化规律,灌输心理健康知识,做好心理问题疏导。高校设立挫折教育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开展责任教育活动,让学生们富有责任感,自尊自立,自强不息;对于个别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定期了解贫困生的心情健康情况,举办心理专题讲座,开展贫困生咨询活动,帮助他们认识社会种种现象,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心理强大能力,塑造健康积极的的人格品行。
4. 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高校要充分地利用校园文化育人的功效,用多彩多趣、健康向上的积极文化教育娱乐活动来建设一个具有良好风气的校园氛围,使其充满着平等、和谐、善良。与此同时,要激励那些贫困生积极参与到学校举办的丰富的户外活动和素质培养教育,这对贫困生的人际交往、语言表达、组织协作、创新实践等能力有着极大的提升,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辅导员老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开展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或者进行团体辅导,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其融洽的师生关系,亦师亦友般地来关心、帮助那些贫困生,让他们能够深切体会到社会、学校和学院对他们的温暖、真挚的关心,从而消除经济困难可能给贫困生带来的思想上的消极影响,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宋术学.关于加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5
[2]黄始刚.浅谈贫困生的心理教育.东方教育,2015.8
[3]贺莉丹.谁来关注特困生的精神孤独.中青在线,2004.6
[4]段鑫星,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作者单位:沈阳理工大学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00)
黄月.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管理[J].经济师,2019,(9):219-220.
分享:
2021年初,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新文科建设要求高等教育充分把握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文科类专业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交叉融合。
2024-11-05戏剧影视导演(简称“导演”)艺术专业考试(简称“艺考”)模式近年在全国范围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由学校自主招生考试(简称“校考”)转为由省教育考试院统一组织考试(简称“统考”),考试流程简化。2017年至2023年,湖北考生需参加戏剧与影视学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全省统一考试,广播电视编导考试同时适用于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导演、摄影与摄像等专业。
2024-06-14高校是培养新时期新青年的主阵地,教育体系建设和教育管理模式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当前,互联网技术助推各行各业高速发展,教育体系也要顺势而变,转变传统教学思路,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全方位育人。
2023-12-01中国是农业大国,拥有世界一流的农业技术。农业类大学作为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和人才资源的重要源头,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农业大国学生留学的热门选择,肩负着培养农科专业国际学生的重要使命。四川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业科技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老牌农业类大学,是全国首批有条件接受留学生的200所高校之一,可作为研究农业类大学国际学生教育管理问题的典型样例。
2023-11-0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也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而改变,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现代教育的重要表现,也是建设教育强国、学习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有利于推动优质教育供给侧改革,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
2023-09-06文章首先分析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现状,然后提出了“课训赛产”融合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包括改革传统课程体系,推进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专业教育;优化专业实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通过专业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等等。
2023-07-26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推动学校管理工作模式的创新与变革,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持续增强教育管理工作的综合效率,是学校教育管理者及教育者应当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围绕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学生教育管理的主题展开探究,阐述了信息时代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特点,分析了应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优势。
2023-07-25初中班主任教师作为班级的重要管理者,能够带领和陪伴学生不断进步。因而,教师应该探索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进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实现客观性、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以便于为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素养。
2023-07-23社区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城市社区教育资源供给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仍较为突出,表现为两个空间问题:一是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老城区人口密集,资源供给不足,新城区人口密度较低,资源利用率不高;二是资源供给结构在空间上与各社区的人口年龄、收入、职业等社会结构错位,供给类型单一,缺乏吸引力。
2023-07-06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学生的学习任务越来越重,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农村学生,他们不仅得不到好的学校教育,同时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实际上,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成才都十分重要,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仅需要学校和教师努力探索培养方式,也需要家长通过家庭教育提升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022-05-21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高等教育
期刊人气:4422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教育报刊社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002-4417
国内刊号:11-1200/G4
邮发代号:2-268
创刊时间:1965年
发行周期:半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1年以上
影响因子:1.371
影响因子:0.323
影响因子:0.307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1.435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