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如何提高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的有效性思考

  2020-06-10    641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育主管部门强调课程育人,加强疫情专题综合课程开发和实施。如何提高在线教学的有效性并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笔者以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为情境,融合项目教学模式,设计“新冠病毒的认识和思考”主题网课:线上围绕特定主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在线直播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和师生互动促进项目任务完成,课后进一步拓展、升华,开展生命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将立德树人落实到课程并延伸到家庭,真正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1]。

  • 关键词:
  • 在线教学
  • 教学设计
  • 教学资源
  • 疫情
  • 加入收藏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育主管部门强调课程育人,加强疫情专题综合课程开发和实施。如何提高在线教学的有效性并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笔者以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为情境,融合项目教学模式,设计“新冠病毒的认识和思考”主题网课:线上围绕特定主题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在线直播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和师生互动促进项目任务完成,课后进一步拓展、升华,开展生命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将立德树人落实到课程并延伸到家庭,真正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1]。


一、概述


基于项目开展学习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它以学科的核心概念或科学原理为中心,以学生获得研究成果、获取知识为目的。在真实的世界中学生利用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从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并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问题[2]。笔者采用在线项目教学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以新冠肺炎疫情为情境,以提高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尝试以线上多元互动和协作探究等方式教学。

此次项目教学的目标有以下五项:学生能够用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的内容分析冠状病毒的结构特点,阐明生命活动的规律;能够根据新冠肺炎的发病机理、传播途径,运用科学思维分析阻断传染病传播的途径,理性分析社会上有关新冠肺炎的传言;能够结合本地新冠肺炎的增长曲线并查阅科研文献,探究新冠肺炎的增长模型的构建方法;能够结合抗疫一线的报道与新闻,主动运用传染病的相关防控知识保护自身健康,做好自身防护并思考个人如何配合阻断疫情传播;能够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情境,开展“新冠病毒的认识与思考”项目学习,分组合作,根据项目任务和驱动问题开展整理资料、设计思路、展示成果等活动,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理念及准备


(一)教学设计理念

笔者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通过主题设计,师生共同实施项目开展合作学习,加强线上教学互动;结合新冠肺炎的发病机理及社会影响,通过“情境分析—激发兴趣—学习新知—解释与结论—引发新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增强社会责任感。此外,笔者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研究,以便“看得清”学生。

(二)教学环境准备

先进的网络技术为在线项目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教学中教师要选择人机交互功能强大的教学系统作为教学平台。教学环境不仅包括学生的终端环境,而且包括教师授课的平台、技术支持等环境。笔者使用的线上教学平台与工具有:QQ群、腾讯课堂、平板电脑、简易手写板、摄像头。QQ群用于建立与学生的联系,方便师生讨论和课前共享学习资料;腾讯课堂作为直播平台用于课中的教学;手写板用于课堂板书批注;平板电脑用于课后检测便于精准掌握学生的学情[3]。

(三)教学资源准备

开展在线教学活动,充分准备教学资源是实现教对学的促进作用的关键。笔者根据《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生物核心素养的目标,通过相关网站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官方公众号提供的素材,将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课分为五大模块:认识新冠病毒(2019-nCoV)、新冠病毒与免疫、新冠病毒与疫情、新冠病毒与防治、致敬逆行者(见表1)。

表1主题模块、内容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对应关系

(四)分组探究[4]

组织在线项目教学时,如何保证教的行为能够对学的行为真正起到促进作用?笔者通过交互方式来开展教学:根据主题资源的模块设置情况,将学生分成五组实现生生交互(扮演不同角色),第一组是“科普小达人”,第二组是“免疫学家”,第三组做客“疫情直播间”,第四组模拟“疾控中心”,第五组进行“时事评论”。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课件的“时空不限性”“交互性”“整合性”,构建一个虚拟工作环境开展实践教学[5]。


三、在线项目教学


教师利用网络“新环境、多资源”的优势,按主题分类,为学生提供关于新冠病毒的知识、免疫、治疗等五个学习项目,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增强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引导学生参与线上的问题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持续探究以及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珍爱生命,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一)课前——以情境推动小组任务式学习

课前,教师利用QQ群推送学习资源和模块任务(见表2),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课中——加强师生、生生交互,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在线直播课堂上,教师根据课前指导学生完成子项目的情况,进行课堂互动,与学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解相关概念,引导学生开展在线交流以实现主动学习。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线教学中教的行为和学的行为都能被记录下来,这有助于精准教学。

【环节一】利用腾讯课堂直播间,学生通过项目学习模块一、二有关新冠病毒的结构和免疫,完成平板上相关知识点的题目,将学生的典型错误上传,第一小组“科普小达人”的小组成员根据课前具体分工进行总结归纳,负责解答,绘制出相关概念图,加强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的形成。该环节,学生对推文和视频兴趣很大,围绕新冠病毒的结构特点讨论热烈,但仍对一些病毒与其他生物的区别存在认识误区,这时就需要教师进一步解释与引导。

【环节二】利用腾讯课堂直播间,学生在课前完成第三模块的学习,第三小组“疫情直播间”的小组成员根据分工汇总的小论文,回答大家的质疑。同时,教师用专业的知识帮助学生对传言进行辟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该环节,“疫情直播间”的小组成员深刻感受到身上肩负的责任,理性分析广州市防疫规定的意义。教师组织小组成员进行总结,使学生充分将生物学相关知识运用到真实情境中。

表2疫情主题下的在线项目教学活动设计

【环节三】教师利用QQ群的讨论区功能,加强学生互动。第四小组“疾控中心”的小组成员主持,总结控制传染病的三条途径,分析广州市在控制疫情方面的具体做法。教师通过“点赞”数量和提醒学生学习状态的次数,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通过讨论防疫措施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该环节,因为问题来自生活,学生学习主动。因为部分学生身处其他城市,通过互联网上思维的碰撞,进行了不同城市在控制疫情方面的对比和反思,加深了他们对相关知识和原理的理解。

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广州市人民政府采取的以下防疫措施。

1.控制传染源:(1)请各区抓紧安排集中隔离健康观察场所,做好人员、经费和设施等保障,并逐一登记造册;(2)居家或集中隔离健康观察人员在隔离期间一律不得外出,14天后无症状方可解除观察,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相关症状的,按有关工作指引处置。对拒绝接受隔离健康观察,造成疫情传播的,依法追究责任。

2.切断传播途径(广州市住宅物业管理区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点):(1)做好日常活动设施消毒工作;(2)公共座椅、健身器材、儿童娱乐设施等室外日常活动设施每日使用有效氯浓度为250~500mg/L的消毒液或浓度为75%的医用酒精擦拭消毒1次;(3)地面用有效氯浓度为250~500mg/L的消毒液进行喷洒;(4)可别忘了,还有口罩这一堵城墙。

3.保护易感人群:健康人群不要随意外出,在家多休息注意饮食。正在加紧研制疫苗。

【环节四】师生利用QQ群的讨论区和作业功能区发表看法,由第五小组“时事评论员”小组成员负责。教师设法提高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度,以一句话、一幅画、一首歌等多种形式挖掘育人价值。这是最具感染力的一个环节,学生讨论积极、热情,小组成员搜集了大量的视频作品,学生感受到所肩负的责任感。课中学生围绕着生物学知识在此次疫情中的作业进行了热烈讨论,认识生物学科的重要性。

(三)课后——巩固反馈,交流提升

教师利用平板电脑推送线上应用练习题或检测题进一步强调、巩固或延伸,通过学生的作业和成绩数据准确掌握学生学情,从而“看得清”学生,实现因材施教、精准教学。


四、教学创新与反思


此次在线教学以疫情为主题,尝试了双城阅读。笔者进行了如下创新:(1)教学流程的创新,利用互联网资源、工具等,通过项目教学、主题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高阶能力;(2)学习方法的创新,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的资源以及认知工具、题库、学习过程数据分析系统等,有效开展“自主学习”;(3)教学管理的创新[6],教师对互联网上所有教和学的行为都留痕,基于数据进行监控和个性化学习过程的分析。

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1)本次基于在线项目教学,通过课前测试和问卷调查,75%的学生通过课前资源的学习掌握新冠病毒的结构;88%的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充满兴趣;54%的学生对新冠肺炎的免疫过程仍然掌握较弱,后期教学中需要有效地以学定教、因材施教。(2)在线项目教学模式下,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表现分析后发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都显著提高。互联网交流平台上,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和层次、参与讨论的强度,明显比教师“一言堂”更强,但仍有提升空间。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启发彼此思维,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7]。(3)在线教学分离了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要使教师“看得见”学生,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内生动力;二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三要充分互动,使学生也能“看得见”教师。(4)这次“新冠肺炎”防治凸显了生物学的重要性,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更充分地利用网上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以“疫”调动学生“真情”,从而引导学生关爱生命,树立理想,增强家国情怀。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30-147.

[2]赖进铭.微项目教学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教学,2015(1):33-34.

[3]周庆.平板电脑交互技术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示例[J].生物学教学,2018(9):47-48.

[4]金陵.用“学习任务单”翻转课堂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3):20.

[5]莫兵.基于多媒体网络课件的项目教学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17):140-141.

[6]陈丽.北师大副校长陈丽:在线教学助力停课不停学的实践创新[EB/OL].

[7]胡小勇.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教研:热点变迁、前沿及趋势[J].教育信息技术,2018(1):7-11.


陈艳萍,黄振鸣,蒋达,林梓柔.以疫情防控为主题的在线项目教学实践[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0(06):32-35.

基金: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合作性实验的实践与开发”(批准号:2018YQJK0210)的研究成果.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我要评论

教师教育研究

期刊名称:教师教育研究

期刊人气:2557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1672-5905

国内刊号:11-5147/G4

邮发代号:2-418

创刊时间:1989年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