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探讨甲泼尼龙冲击联合血液净化在蜂毒所致溶血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景华院区急诊科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87例蜂毒所致溶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差异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3)与观察组(n=44)。对照组单独行血液净化治疗,观察组行甲泼尼龙冲击联合血液净化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治疗3 d后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水平、肝肾功能指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结果 观察组溶血控制率(97.73%,43/44)与对照组(95.35%,41/43)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溶血控制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3 d后,观察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LT、AST、BUN、Scr等肝肾功能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甲泼尼龙冲击联合血液净化治疗蜂毒所致溶血,可快速控制患者溶血症状,进一步增强抗炎、抗毒效果,促进患者肝肾功能恢复。
蜂蜇伤是临床急诊科常见的一种急症,多发于夏、秋季节,一些具有高毒性的马蜂、黄蜂等蜇伤患者后,通过蜂尾毒刺能够释放5-羟色胺、儿茶氨酚、胆碱酯酶、缓激肽、蛋白酶、组胺等物质,继而引起神经、血液、组织损害,具体表现为血管内溶血、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脏受损以及脑梗死或脑炎等[1]。溶血是较为严重的一种损害,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较大威胁。目前,鉴于蜂毒成分复杂,尚缺乏有效的解毒药物,临床主要是通过血液净化以尽早地清除患者体内毒素、代谢产物及其炎性因子,以减少对血液系统、肝肾等脏器的损伤[2]。但血液净化治疗对于已经与红细胞发生作用的蜂毒清除效果有限。甲泼尼龙作为一种糖皮质激素,具有良好的抗毒、抗炎和抗免疫作用,蒲运刚和刘向东[3]研究认为,通过大剂量注射甲泼尼龙联合持续血液净化对抢救蜂毒所致溶血、多器官功能衰竭具有较好的效果。本研究探讨甲泼尼龙冲击联合血液净化治疗蜂毒所致溶血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景华院区急诊科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87例蜂毒所致溶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案差异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43)与观察组(n=44)。纳入标准:①马蜂或黄蜂蜇伤史并于蜇伤后24 h内入院;②临床表现为蜇伤处皮肤红肿、疼痛,伴恶心、呕吐或存在不同程度的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经专科检查可见红细胞破坏以及骨髓代偿造血,符合溶血诊断标准;③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血肌酐(Sc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尿素氮、肌酸激酶同工酶等指标水平明显升高;④患者及(或)其家属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蜇伤前伴有心肝肾以及血液系统疾病;②肾前性及肾后性急性肾衰竭;③合并循环功能障碍;④孕产妇;⑤中途退出研究。对照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19~58(41.25±9.31)岁;蜇伤至就诊时间1~21(11.36±5.47)h。观察组男28例、女16例;年龄18~56(40.77±9.24)岁;蜇伤至就诊时间0.5~22(12.08±5.52)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对于存在残留蜂刺患者,立即进行拔除,而后采用肥皂水或碳酸氢钠溶液清洗伤口。根据患者具体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情况,给予预防感染、维持酸碱度和水电解质平衡等支持性治疗,针对出现休克的患者,行扩容、纠正酸中毒等;而针对重度溶血患者则适当给予洗涤红细胞输注。在常规支持性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行血液净化治疗,即:采用颈内/股静脉入路,置入单针双腔中心导管,以Baxter公司生产的BM-25型透析器及其相关配件对患者展开血液净化治疗,以新鲜冰冻血浆为置换液,血流量设置为150~200 ml/min, 每次置换量为2 000 ml, 时间为2 h, 1次/d或根据患者溶血情况调整血液净化治疗时间、频率,持续治疗3 d后,维持常规治疗5~7 d。观察组患者在血液净化治疗的同时给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即:在患者入院并完善相关检查后,给予甲泼尼龙[湖北亿禾佳医药,国药准字:H20143136,规格:40 mg(以甲泼尼龙计)]1 000 mg/次,1次/d, 静脉滴注冲击治疗,持续治疗3 d; 在溶血控制后改为40 mg/次,2次/d, 静脉滴注,持续治疗5~7 d。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治疗效果:观察两组患者溶血控制情况及死亡情况、溶血控制时间。②收集患者治疗前、治疗3 d后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以及肝肾功能指标[血清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尿素氮(BUN)、Scr]。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以比色法检测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以流式细胞仪计数检测法检测患者白细胞计数水平,采用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仪检测患者ALT、AST、BUN、Scr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x¯±s)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有1例患者死亡,对照组则有2例患者死亡,溶血控制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存活患者溶血控制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肝肾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ALT、AST、BUN、Scr等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两组患者ALT、AST、BUN、Scr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ALT、AST、BUN、Scr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蜂毒所致溶血患者治疗效果
表2 对照组与观察组蜂毒所致溶血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水平(x¯±s)
表3 对照组与观察组蜂毒所致溶血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x¯±s)
3、讨论
蜂蜇伤通常指马蜂、黄蜂等含剧毒的蜂蜇伤后引起的局部或全身反应,其毒素成分中的组胺毒素、缓激肽、透明质酸酶以及溶血毒素等,可引起患者肝肾功能损害、神经系统损害、心脏损害等,严重患者可出现溶血以及多器官衰竭,继而导致死亡。溶血作为蜂毒引起的一种血液系统损伤,其发生机制主要与蜂毒中21个氨基酸组成的肽类和磷脂酶A物质能够促使血液中红细胞壁浸透能力,使得细胞内胶体量渗出后造成细胞内的渗透压下降,继而导致细胞壁裂角产生“胶体渗出性溶血”,再加上蜂毒所具有的抗凝血作用,使得血液凝固时间进一步延长,从而出现溶血现象[4]。无论是蜂毒引起的肝肾功能损伤亦或溶血,当前尚无特效药,但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蜂毒所致溶血患者预后逐渐得到提升。
目前,临床主要通过血液净化以清除蜂毒所致溶血患者体内毒素和代谢产物,继而控制溶血,降低患者死亡风险。本研究结果显示,蜂毒所致溶血患者经血液净化治疗后,溶血控制率达到95.35%,说明血液净化对蜂毒所致溶血疗效确切。这主要是因为血液净化能够通过快速、有效地清除与蛋白结合的蜂毒,同时清除红细胞溶解产物,从而达到阻断溶血持续加重的作用[5]。对于血浆结合蛋白的蜂毒以及磷脂酶A2、肌红蛋白、血红蛋白等大分子代谢产物,通过血液净化能够有效清除,最终促使溶血停止。但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在血液净化的同时联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能够更有效地控制溶血,进一步缩短溶血时间,更好地控制血红蛋白下降、降低白细胞计数和肝肾功能指标水平,表明血液净化联合甲泼尼龙冲击治疗蜂毒所致溶血,能够增强抗炎、抗毒效果,能够更高效地控制溶血、改善患者肝肾功能。这是因为蜂毒在进入机体后,能够引起全身炎症反应,主要表现为白细胞计数持续升高,继而导致机体组织、器官受损[6,7]。甲泼尼龙作为一种糖皮质激素,能够发挥抗炎、抗过敏和稳定细胞膜等作用,可减轻炎症细胞因子对血管内皮造成的损伤,继而降低炎症水平,进一步减轻炎症反应对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改善肝肾功能[8,9]。同时甲泼尼龙能够抑制蜂毒素对红细胞的破坏、保护受累红细胞以避免发生溶解,由此控制溶血,阻断血红蛋白持续下降现象。除此之外,鉴于血液净化对已经与红细胞发生作用的蜂毒清除效果有限,将之与甲泼尼龙联合,能够发挥协同治疗效果,从抗毒、抗炎、抗免疫等环节阻碍蜂毒对红细胞作用过程,快速阻断溶血[10]。但目前,国内外对于甲泼尼龙冲击联合血液净化治疗蜂毒所致溶血的报道较少,本研究观察指标较少,且对于不同患者情况采取的支持治疗是否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尚缺乏严谨的设计,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朱洁云,罗毅沣,冯基花,等.蜂蜇伤诊疗进展[J].临床误诊误治,2019,32(11):97-102.
[2]潘文,屈阳,米俊,等.蜂毒清2号联合血液净化治疗对重度蜂蜇伤患者心、肝、肾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9,28(5):837-840.
[3]蒲运刚,刘向东.重症胡蜂蜇伤致溶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成功救治体会[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9,25(4):348-349.
[4]翟红瑞,罗松平,林磊,等.无创-有创机械通气序贯性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中切换时机的临床研究[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20,32(2):161-165.
[5]沈海燕,李向东,李毅,等.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血液透析治疗马蜂蜇伤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疗效观察[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20,40(5):871-874.
[7]薛痕,常晓东,马霞,等.糖皮质激素联合序贯血液净化治疗蜂蛰伤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疗效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9,16(5):60-62.
[8]王英娟,苏乐,贺巧峰,等.甲泼尼龙冲击疗法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50例临床疗效[J].安徽医药,2021,25(1):144-147.
[9]余健.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甲强龙)冲击疗法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及对肾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19,39(6):1085-1089.
[10]魏炯,胡爱琼,刘新君.甲泼尼龙冲击联合多种血液净化技术治疗蜂蛰伤致多器官功能衰竭[J].四川医学,2017,38(6):682-685.
文章来源:魏晓蕾,张冲,王俊红.甲泼尼龙冲击联合血液净化治疗蜂毒所致溶血的效果[J].临床医学,2024,44(07):63-65.
分享:
有报道指出,心脏泵血功能异常会造成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失衡,这也是引发快速型心律失常主要原因,同时伴有血压升高、心肌细胞坏死、早搏等不良现象,可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治疗[3]。普罗帕酮作为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抑制钠离子通道阻断心脏传导信号,可降低心肌细胞兴奋性,促使心率(HR)下降,适用于心动过速患者,但单一用药疗效无法达到预期,可采取联合用药提升临床效果[4]。
2025-04-11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可能会有肢体麻木,发软无力,甚至无法自主抬起等症状,如若治疗不及时很可能造成患者死亡或者永久性的神经功能缺陷,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1]。因此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降低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来说十分重要。
2025-04-07急诊胸部CT检查在肋骨骨折的诊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CT检查可以显示骨折的类型、位置和数量,有助于评估骨折的程度和可能的并发症,提供全面的信息,帮助医生准确评估伤情,并为治疗提供指导[2]。但是传统诊断方法存在误诊率、漏诊率较高以及耗时耗力等问题。
2025-03-26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全球范围内致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其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的急性闭塞,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经皮冠 状 动 脉 介 入 治 疗 ( Percutaneous CoronaryIntervention,PCI) 已成为恢复冠状动脉血流、治疗AMI 的重要手段。
2025-03-22脑干出血是神经学科急危重症疾病之一,具有致残、致死率高的特点,同时预后相对较差[1-3]。随着医学影像技术以及三维重建图像处理软件等临床辅助诊断技术的进步,脑干出血的诊疗明显得到提升。由于脑干位置特殊,有锥体束等多种神经纤维束通过,脑干出血总体预后不佳。
2025-03-20急诊科作为医院的前沿阵地,其急救能力的强弱直接体现了医院的医疗实力。特别是对于那些病情紧急、变化迅速、风险极高、死亡率显著以及容易引发医疗纠纷的急危重症患者,急诊科的救治水平至关重要[1]。妥善处理这些患者的诊治工作,不仅可以减少医患矛盾,保障急诊科的正常运行,还可以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院医疗质量。
2025-02-21重症脑卒中是临床比较常见脑部疾病,是多种原因导致脑血管受损,造成局灶性(或整体)脑组织损害所导致,随着交通事故增多、外伤发生率上升及其他原因,该病发病率明显上升,危害性较大[1-3]。该病患者病情复杂、危重,病死率高,后遗症多,故而需积极进行治疗[4-6]。
2025-02-18腹部创伤是指外源性致伤因素导致包括腹壁、脏器、血管、神经等腹部组织受到损伤或破坏。老年创伤患者数量在总体创伤患者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以交通事故、高处跌落、意外伤害等因素导致的老年腹部创伤较为常见。创伤会引发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导致创伤患者能量需求增加,需要更多的营养支持和能量补充来帮助机体应对创伤后的代谢变化,尤其是老年患者。
2025-02-08腹部创伤是由高空坠落、交通事故等因素导致的严重意外创伤,常累及多器官系统,且会短时间内出现严重的生理功能紊乱和机体代谢功能的失调,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腹部创伤的发生率不断上升,给家庭与社会造成沉重负担[2,3]。
2025-02-05脑卒中为临床常见急性疾病,该病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和复发率均较高,为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该病危害较大,引起全球临床重视[1-3]。脑卒中为急诊常见疾病,该病一旦发生,需尽快疏通闭塞的血管,恢复血液供应,纠正缺血脑组织坏死,挽救患者的生命[4-5]。
2025-01-15人气:16671
人气:16005
人气:15570
人气:15295
人气:1484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临床急诊杂志
期刊人气:2183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出版地方:湖北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009-5918
国内刊号:42-1607/R
邮发代号:38-353
创刊时间:2000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593
影响因子:0.306
影响因子:1.482
影响因子:1.195
影响因子:1.243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