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们留言
91学术服务平台

您好,欢迎来到91学术官网!业务合作:91xueshu@sina.com,站长邮箱:91xszz@sina.com

发布论文

论文咨询

高校植物类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探讨

  2024-03-04    39  上传者:管理员

摘要:国内高校已开设众多的植物类公共选修课,深受学生欢迎。通过分析课程特性、教学内容、实践形式、开课教师和选课学生的特点,该文从教学新模式尝试、教学组织形式转变、授课方式变换、思政教育融入、教学管理加强和学生反馈信息收集等方面,探讨植物类公选课的教学改革,并提出具体的对策,以期为提高植物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 关键词:
  • 公选课
  • 对策
  • 探讨
  • 教学改革
  • 植物学
  • 加入收藏

高等学校公共选修(公选课)是拓展当代大学生知识面,促进多学科方向交叉,培养受教育者的通用性能力(价值观、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多元化思维、实践能力)的一类课程。公选课的设立能够满足现代素质教育需求、缓和专业化培养和通识教育之间矛盾和构建多学科、宽口径知识结构的平台[1]。与专业选修课不同,公选课为全校范围内的自由选课,并且不受院系专业培养方向的限制。作为高校学分制培养方案中的重要一环,公选课是高等学校实施本科生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关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通识教育理念的日渐落实,类型多样且内容丰富的公选课层出不穷,譬如自然科学类、人文历史类、经济管理类、艺术体育类和社会实践类等课程[2]。生命科学类公共选修课是本科通识教育的组成部分,可以传播自然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同时又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所以深受生物类和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的欢迎。

植物学是生命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根据GB/T13745—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二级学科植物学隶属于一级学科生物学,包含植物生物化学、植物分类学、植物遗传学、植物发育学、植物细胞学和植物生理学等二十余个三级学科。由此可见,植物学与生物学下属的多个平行二级学科交叉,例如生物化学、生态学、遗传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鉴于植物学在交叉学科的贡献和影响,诸多农林类院校在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时,都会提前开设专业基础课程植物学,用以教授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近年来,国内高等学校还相继开设各式各样的植物类公选课课程,如北京大学的舌尖上的植物学、中国农业大学的走近植物世界、武汉大学的植物世界、华南农业大学的庭院蔬菜栽培、哈尔滨师范大学的植物与生活、贵州师范大学的观赏植物、石河子大学的新疆常见药用植物及其药用价值和盐城工学院的庭院植物DIY等[3,4,5]。以上一系列具有特色并且个性鲜明的公选课,凝聚了广大任课教师的血汗。他们在各自学校的大力支持下,结合自身的个人特长和学术研究成果,开设出丰富多彩、受到学生欢迎的植物类公选课。然而,有些任课教师在开设一次植物公选课后,就决定不再续开;即使少部分教师仍能坚持开设课程,但是教学质量和成效也不太理想。本文分析了当前植物类公选课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为这类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1、植物类公选课的现状分析


1.1 课程设置内容丰富,教学与实践形式多元化

纵观高校开设的植物类公选课,从课名、大纲设置、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无不体现出开课者的良苦用心,也被国内主流媒体争相报道。北京大学邓兴旺教授等主讲的舌尖上的植物学从食物角度切入,将植物发育、植物结构、植物营养、农业生产等许多植物学的重要知识传播给学生。教授们用轻松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着“有趣好玩的科普”,打造出“有吃有诗有花种”并且好评如潮的公选课课堂。其他精心设计的课程还有以实地勘察植物、欣赏花朵之美、植物寻根溯源等组织形式上课,真正意义上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因此,多元化的植物类公选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几乎不会产生“理论丰富而实践匮乏”和“知识陈旧与日常生活脱节”等问题。

1.2 教师专业知识过硬,知识面宽广

植物学下设多个三级学科,以该门学科为基础的公选课程必然要涉及专业的植物学背景知识。在课程预开设时,教师们就考虑到这点,既要达到科普的教学目的,又不能讲的“太专”[6]。因此,该门公选课的任课老师大多是从事植物学相关研究的人员,他们在上课前备课轻松,课堂教学同样得心应手。由于授课对象有非生物学科出身的同学,教师会增加交叉学科知识的讲解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所以他们需要及时了解旁系学科的动态,不断拓展知识的广度。

1.3 学生选课率高,受众的专业多样化

植物学知识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学们本着认识植物、了解植物的前世今生、学习种植绿植、食用品尝植物、饮食健康的初心,期望学习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老师也注意到学生选课的心思,讲课时主打科普性教学,辅以趣味性实践。因此,该门公选课一开课几乎都会达到选课人数上限,选课的学生也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以武汉理工大学开设的植物与生活课程为例,任课教师坚持使用网络教学手段将一些植物相关的社会热点,以及科学前沿问题引入课堂,再加上风趣幽默的课堂氛围、实践性教学方法、鼓励式育人手段,使得该门课程深受全校农林类和非农林类学生的好评。

1.4 存在少量“混教学工作量”和“凑学分”的现象

目前,高校普遍重视必修课程的教学改革,容易轻视公选课的建设和革新,导致这些课程“放任自流”。少部分植物类公选课教师存在以完成教学考核为目的,利用该门课“凑足”教学工作量的心理;同样,选课学生中存在从众、从易现象,为修完学分挑选考核较容易的植物欣赏类课程,而忽视能提升知识储备、开阔自身眼界的农林科学类课程。在“功利心”的驱使下,少数授课教师常持应付态度,备课不充分,上课无激情,采用不点名或少点名、不考试或布置简单作业的教学方式,甚至主动降低教学要求以迎合部分学生“凑学分”的想法[7]。


2、植物类公选课的教学改革探索


2.1 因“专业”施教,尝试“教师组队、学生组团”教学新模式

植物类公选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因此,选课学生往往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其背景知识、兴趣点和关注点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例如,在茶学的公选课上,历史类学生重点关注茶叶本身的历史文化知识,艺术类学生更侧重茶叶品鉴与茶艺表演,生物类学生则倾向于茶的生长发育和分类知识。为了减少教师们的上课压力和学生们的学习难度,组队教学和组团学习的教学新模式值得尝试。

一方面,植物类课程教师们可结合自身所擅长领域,跨院系成立公选课教研组,组建“老-中-青”教学团队,以分章节配备教师的模式,规范统一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教学资源优化且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的目的;另一方面,大学课程授课过程中,学生内部组建学习小组后可以极大程度地调动学习积极性,开发思维潜力[8]。具体措施如下:(1)按方向(专业或兴趣等)分组,更容易调动和管理;(2)课堂设置问题,预留讨论时间,每个小组推荐一人汇总意见并作答;(3)期末分组互评,选取各小组代表,结合小组特色(专业或兴趣等)进行PPT总结汇报,再依次由其他小组学生提问或补充,最后,教师点评打分。总之,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使课程内容饱满,形式新颖,让学生在学习一门公选课的同时涉猎多个植物专业的知识,并得到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方面的提升。

2.2 转变教学组织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度

植物学课程内容包罗万象,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形式。使用图片、视频和实地教学可以促使植物类知识的传播更加形象生动,进而吸引学生关注度,利于理解和记忆。选取的图片应当清晰美观且与教学知识点紧密相关,在体现教学意义和价值的同时,还能显著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学视频既可是具有科普性质的科教片或纪录片,又可是教师针对教学环节而专门录制的,这对于具体知识如花发育过程、水稻分蘖形成的动态展示很有必要。在课堂上,教师要适当地暂停视频,穿插讲解其中的重难点,以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实地教学和参观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植物的印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例如,植物与生活或走近植物世界等课程可采取“走出课堂、领进植物园”的形式,充分利用能够识别林木花卉的“花伴侣”和“形色”等手机APP,实地选择植物介绍其分类地位、典型特征、生态习性,让学生切身感受植物世界的奥秘,增强参与度和体验感。

为了进一步加深大学生对新接收知识的印象,公选课老师一般会通过课上提问、布置课后作业等方式,让学生们多次接触植物相关的知识。虽然这种硬性的“考核方式”不能百分之百得到学生们的满意,但是确实丰富了他们植物学知识的储备。例如,在讲解农作物的起源和演变时,学生们起初会抱着好奇的心理认真听课,然而随着课程不断推进,科普的知识越来越多、越来越杂乱,学生们会渐渐地失去学习兴趣。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经验丰富的教师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查阅文献资料,将农作物的“前世今生”记录在纸上。但是,学生对做作业始终存在排斥心理,对公选课的作业更加不放在心上。因此,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应运而生,即为课后查阅文献的学生们提供一个陈述事实、探究难题、交流讨论的平台。可行的方案如下:(1)课堂布置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植物学题目;(2)当场确定学生“上讲台”的选拔原则和时间;(3)学生们课后认真回顾、查阅与主题相关的知识;(4)演讲学生走上讲台,讲解植物学题目;(5)台下观众学生提问或质疑;(6)演讲学生答疑解惑;(7)教师提问;(8)演讲学生回答;(9)教师评价与打分;(10)教师做知识总结。

以上这些教学模式和组织形式,可以使学生们极大程度地参与到课堂中,延展学习的能力得到展示、掌握知识的技能得到认可、自我肯定的情感得到升华。此外,学生的个性、价值观和综合素质等也能得到很好地体现。

2.3 加强公选课教学管理,课程融入思政元素

学生是公选课上学习的主人,但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核心在于教师。任课教师是植物公选课教学的管理者,需要组织课堂教学、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公选课班级是由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组建而来,没有班级干部的协助管理,无疑增加了公选课教师的管理难度。假如他们只负责自己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缺乏管理学生的有效手段,这将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质量。以下2个措施利于教师加强植物类公选课教学管理。(1)健全能反映学生综合情况的成绩考核体系,可以用五五开制来计算平时成绩(占比50%)和期末成绩(占比50%)。学生平时成绩以百分制方式计算:课堂纪律(15分)、出勤情况(15分)、互动(20分)、课堂笔记(20分)、演讲(30分)等考核项,最终取平均值。其中,“出勤情况”考核按照缺席(无假条)、早退、迟到、事假(有假条)分别扣除4分、3分、2分、1分。“课堂纪律”按照玩电子产品、睡觉、讲话分别扣除3分、2分、1分。当然,这些成绩考核指标及评价标准需要在首次开课时向学生们公布和强调。(2)按专业固定学生的座位。教师可以将教务系统导出的学生名单与教室座位图一一对应,并使用PPT放映该图表。此措施的好处较多,比如,防止学生缺席早退、不用花时间点名、便于按学生名单记录分数、提高教学互动质量、利于维护课堂纪律等。

植物类公选课是综合的基础性课程,同时也应该有较强的育人功能。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坚持专业内容为体、活动内容为魂、实践活动为用,并将思政元素融入该课程,追求科学知识与思政教育的“共振”效应[9]。具体而言,教师可在以下的植物领域讲授蕴含着思政元素的内容。在传授绿植花卉的种植技能时,提到植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和普及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使学生增强遵循自然规律、珍爱生命的意识;在教学苹果树的栽培和育种时,可以涉及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以及对待他人科研成果的态度,让学生学会正确看待科学家的贡献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探索精神;讲解茶叶相关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茶叶起源、茶叶生产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加深理解茶叶对我国“一带一路”发展的意义,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10]。以上融合点还适合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抗疫精神、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等方面的思政教育,能够充分体现植物类公选课的育人功能。从教学效果看,教师会花费精力,查阅和收集相关素材,也将得到必要的锻炼。特别是将最新的植物学内容与思政教育关联时,既要体现原创性又不能显得突兀。如此深思熟虑地备课,必然会让学生接收新知识时收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2.4 重视学生信息反馈,完善课程教学体系

在公选课课堂上,学生反馈环节是植物方向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植物类专业学生意识的表现,是其他专业学生思维的外显,更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的必要途径。在学期初的几周内,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或退选植物类公选课课程,若是选课学生不足20或30人,则该课程停开。如果发生大批量的学生退课,开课教师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可从学生外在表现、回答问题、提问情况和课后与学生聊天中获取有用信息,了解其退选缘由,及时“对症下药”式地调整教学模式和体系。在公选课成功开设后,任课教师首先就应该在课程PPT、教务系统或者学校教师主页中留下手机、QQ和邮箱等联系方式,以便于学生能多渠道、多途径联系到老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任课教师不要为了追求极致的活跃课堂而忽悠反馈信息的有效性,偏向于以整齐的回答结束某些提问。教师询问“对不对”时,学生齐声回答“对”;教师询问“是不是”时,学生齐声回答“是”。这种反馈信息准确性并不是非常高,因为其中部分学生是随声附和,从而导致语言性信息反馈失真。若要避免这种情况,就需要预防学生齐声回答问题的情况,可尝试用“是什么”替代“是不是”,例如,提问“水稻是什么科的植物”替代“水稻是不是禾本科的植物”。最后,师生应该加强情感、言语交流。在上课时,教师注意目光扫描以捕捉学生的反馈性神态,是轻松、愉悦、兴奋,或是冷漠、呆板、厌倦,都能尽收眼底;在下课后,教师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其困惑,及时使用眼神或言语向学生传递激励、期待、警告的信息。

等到公选课结束之时,任课老师要跟踪了解学生对授课情况的评估信息,知道自身教学在哪些方面受植物专业学生的喜欢、哪些方面受非植物专业学生的欢迎,哪些地方是需要进一步改善的。教学体系是教学过程的知识框架、内容设计、方法设计、过程设计和结果评价组成的统一整体,包含一系列教学要素:教学顺序、形式、方式、过程、方法、内容、评估、总结、比较和推导等。充分利用学生的反馈性信息,并以此完善教师构建的公选课教学体系,对以后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状态、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结束语


植物类公选课凭借植物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课程内容丰富、教学实践形式多元化、与其他学科交叉发展等特点,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为此,该类公选课应该注重以学生渴望的植物知识为导向,优化知识结构与内容,提高教学成效。“教师组队、学生组团”教学新模式、转变教学组织形式、变换授课方式、增加学生参与度、课堂融入思政元素、重视学生信息反馈等方面的教学改革,能够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多维度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北红,肖祖飞,另青艳,等.高等学校昆虫类公选课教学改革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3(1):51-53.

[2]刘再枝,邹峥嵘,李华兰,等.通识教育在高校自然科学类公共选修课中实施探讨———以《药物常识》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43):197-198.

[3]朱丽伟.校级公共选修课《观赏植物》教学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4(37):175-176.

[4]朱芸,田丽萍,成玉怀,等.《新疆常见药用植物及其药用价值》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3):64.

[5]赵普艳,孙光闻,柴喜荣,等.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农业高校公选课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公选课“庭院蔬菜栽培”为例[J].科教导刊,2017(20):117-118,146.

[6]徐忠传.提高《植物与人类生活》公选课教学质量的改革与实践[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9,23(12):113-115.

[7]高熹,张海涛,吴国星,等.西部农业院校公共选修课的开设现状及改进措施———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2246-12248.

[8]张昌泉,陆彦,范晓磊,等.农科遗传学小组讨论式教学与实践[J].智慧农业导刊,2022,2(24):104-107.

[9]刘新桥.公选课常见中药的识别与应用教学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23):8-10.

[10]刘茹.《中国茶文化》公选课的德育教学设计和实施[J].福建茶叶,2022,44(1):209-211.


基金资助: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30801414161347);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科学(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3KJB210013);盐城工学院校级科研项目资助(xjr2022042);


文章来源:熊敏,顾晓天,封功能.高校植物类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探讨[J].智慧农业导刊,2024,4(05):158-161.

分享:

91学术论文范文

相关论文

推荐期刊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课程教学研究

期刊名称:课程教学研究

期刊人气:1264

期刊详情

主管单位: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广东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地方:广东

专业分类:教育

国际刊号:2095-2791

国内刊号:44-1690/G4

邮发代号:46-213

创刊时间:2012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4-6个月

论文导航

查看更多

相关期刊

热门论文

推荐关键词

【91学术】(www.91xueshu.com)属于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信息来自源互联网共享,如有版权协议请告知删除,ICP备案:冀ICP备19018493号

400-069-1609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上传文件

发布论文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知 道 了

登录

点击换一张
点击换一张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已经有账号?立即登录

找回密码

找回密码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

确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