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在全球大范围普及,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地质博物馆作为博物馆中的一类,积极应用AI技术,打造全新的智慧博物馆,是其必然的选择。文章从背景、范畴和策略三方面对人工智能在地质博物馆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工智能在全球大范围普及,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地质博物馆以收藏、保护、研究地学遗存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为使命,面对席卷全球的人工智能热潮,积极应用AI技术,打造全新的智慧博物馆,是其必然的选择。
1、应用背景
人工智能,英文缩写为AI,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技术科学。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发展非常迅速,未来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人工智能在社会生活各领域特别是文化教育领域广泛应用,将极大地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博物馆作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升人民素质的文化机构,是参与AI热潮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基于此,2016年12月6日,以国家文物局为首的五部委共同编制发布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动AI博物馆建设。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大规模地在我国博物馆中获得应用。
2、应用范畴
地质博物馆属于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主要收藏、研究和展出地学标本,包括各类古生物、古人类、岩石、矿物等,传播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相关科学知识。人工智能技术在地质博物馆的应用范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2.1 标本管理
藏品是博物馆的基础和工作核心。地质博物馆的藏品就是各类标本,标本一般数量庞大,类别众多,管理起来难度很大。即使完成馆藏标本数字化建档,管理起来还是存在一定困难。人工智能中的RFID技术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好办法。
RFID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即通过无线技术在不接触物品的情况下可以对物品进行远距离识别。RFID由应答器、读卡器和应用软件系统三部分组成。
1)应答器,俗称“RFID标签”,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需要识别的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大致分为无源RFID标签、有源RFID标签和半有源RFID标签三类。
2)读卡器,是可读取(有时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可设计成手持式或固定式。
3)应用软件系统属于应用层软件,负责收集数据并进行处理,为人使用。
在地质博物馆应用这一技术时,需要事先将应答器以特殊方式贴在馆藏标本上,里面存储标本相关信息,相当于制作一个“电子身份证”。应答器进入磁场后,接收读卡器发出的射频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标本信息,或者由标签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读卡器读取信息并解码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统进行有关数据处理。可见,运用RFID技术进行标本管理时,有如下优势:
1)标本安全性显著提升。一方面,馆藏标本发生异常移动,读卡器就无法读取标本信息,警报系统就会被触发,管理员可以及时采取措施;另一方面,标本在运输过程中只要是在读卡器有效识别范围内,就可以对其位置进行实时追踪和监控,即使标本不在馆内,安全也依然能够得到保障。
2)标本盘点速度明显加快。应答器一旦进入磁场,读卡器就能即时读取其中信息,且能够同时读取几百个应答器,有利于实时更新标本数据库信息,在短时间内完成标本盘点工作。
3)标本人为损害概率降低。以往的标本标签用纸张胶布等材料,后来多使用条形码,而RFID技术使用的应答器为封闭式包装,使其使用寿命大大超过手写的纸张胶布以及印刷的条形码,避免频繁更换标签,给标本造成不必要的人为损害。
2.2 陈列展览
传统展览方式就是将标本放置于展柜当中,再放置说明牌或悬挂展板,给观众留下单调又无趣的印象。数字博物馆开始采用多媒体展示手段,运用声音、灯光、影像等对展品进行多方位的展示,大大提升了展品信息传递的丰富性。而AI博物馆展示手段更加多样,如高分辨率摄影、3D激光扫描、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其中包含信息更加丰富详细,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展体验。
目前,AI技术已经进入我国各大博物馆,在“用科技传承文明:AI博物馆计划”的大力推广下,由百度公司提供的系统化AI整合技术已经在几家知名人文历史类博物馆内陆续应用,引起了非常热烈的社会反响。
这一计划融合多种技术能力,包括智能搜索、智慧地图、图像识别、语音交互导览等,向观众提供游览路线智慧化设计、文物自动识别和AR展示、全景穿越互动体验等智能服务。AI技术突破了数字博物馆信息传递交互性、多元性不足的局限,观众能够进行个性化的主动学习,观展体验也有了质的提升。
在地质博物馆中,这样的系统化AI技术还没有进驻或比较少,各馆根据自身定位、条件和展览重心选用一种或几种进行展示。例如,用3D打印展示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恐龙,用3D动画展示煤炭的形成,用AR技术展示古代矿山工作场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使观众学习、理解起相关科学知识时能更加便捷全面。
2.3 科普教育
地质博物馆是提供地学科学知识的殿堂,科普教育直接面向观众,对互动性和个性化的要求较高,AI技术很好地满足了这些要求。用VR来模拟常人无法接触到的情景,例如地球和海洋深处、恐龙的生存与灭绝、矿山开发等等,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沉浸式感受;使用智能机器人提供智能讲解服务,根据观众国籍、年龄、兴趣点、知识水平等的不同进行个性化讲解,提升观众学习效果。
3、应用策略
人工智能作为21世纪三大尖端技术之一,让博物馆焕发了全新的生机。推动人工智能在博物馆尤其是地质博物馆中的应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政策支持。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地质博物馆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100周年的贺信中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加强博物馆建设也是坚持“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方针政策,地质博物馆应抓住机遇,紧跟智慧化浪潮,大力推进馆内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增强博物馆发展的良好态势。
2)资金到位。AI技术是新兴的尖端技术,支撑人工智能博物馆建设需要较高的成本投入,有数据表明,经济实力较强、基础较好的经济大省智慧博物馆建设成果较显著。而我国很多地区经济并不特别发达,大部分地质博物馆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对人工智能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想更好地建设AI博物馆,就要继续拓宽资金募集渠道,在接受各方“输血”的同时努力自己“造血”,为人工智能地质博物馆建设打好经济基础。
3)人才培养。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地质博物馆发展应用AI技术的一大阻碍。一方面,博物馆只能被动接受企业的技术支持,在使用过程中进行适应和调整;另一方面,博物馆无法了解到AI最新的发展理念技术,无法准确寻求自身管理与AI技术的结合点,导致建设工作推进缓慢。因此博物馆应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针对自身特点和需求,与相关互联网企业合作,培养博物馆AI技术复合型人才,为日后博物馆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4)馆企合作。互联网企业是地质博物馆AI建设的重要伙伴,地质博物馆应综合多方考虑,选择实力强、规模大、技术力量雄厚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通过积极深入的参与发现博物馆与AI技术的结合点,便于企业开发适合本馆的AI技术系统,真正使AI技术与博物馆融合,迈出智慧博物馆建设的重要一步。而互联网企业也能够通过与地质博物馆合作推广自己的AI技术,获得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达到双方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武昭晖.RFID技术在博物馆藏品管理中的应用[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16,1:34-38.
[2]贺琳,杨晓飞.浅析我国智慧博物馆建设现状[J].中国博物馆,2018,3:116-126.
[3]朱远俊.数字化背景下的智慧博物馆建设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4:227-228.
[4]李姣.人工智能在博物馆文物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趋势探讨[J].文博,2019,2:86-90.
文章来源:许璐.浅谈人工智能在地质博物馆中的应用[J].华北自然资源,2021(03):135-136.
分享:
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要通过文化旅游的方式来传承长城精神,延续凉州文化基因、增强本土文化自信、带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为本地居民营造高质量的公共文化空间。本文通过分析武威长城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现状,提出通过科学规划整体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挖掘长城文化内涵、吸纳本地居民参与、设计长城研学产品、重现长城文化记忆等方式推动武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2022-05-242004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将丸都山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加强对丸都山城的保护,实现历史文脉的延续,既是当代人的需求,也是后人的需求。文章对丸都山城的文脉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遗产与科技相结合,文化遗产保护向文化生产转换等开发与保护新对策,增强人们对山城的保护意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下去。
2022-01-26佛光寺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五台山世界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内东大殿是我国古建筑"第一瑰宝",文殊殿、祖师塔也均为国内建筑孤例。长期以来,佛光寺的保护一直是文物主管部门和管理机构的工作重点。通过梳理佛光寺既往主要保护工作,了解其保护历程,可以吸取经验教训,鉴往知来,进一步做好佛光寺的保护、利用、传承工作。
2021-12-29中华民族经历过千年的发展留下了很多的历史文物和遗迹,丰富了我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文物具有不可恢复性,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关系着我国历史文化传承,关系到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目前还存在保护意识较差、经费不足等问题,限制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本文就我国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分析研究。
2021-08-09博物馆的公共文化属性,体现为公共性与文化性两个方面。博物馆作为公共空间,是大众能够参与、集结、交流的场所。这里的大众与私人相对,强调了空间的广泛性。因此,博物馆不仅是简单的文物陈列场所和地理空间概念,还是富有深刻文化意义和生命力的城市意象空间与人们的精神家园。
2021-07-22考古发现的秦汉关中地区水井,根据井口和井壁的形状特征,可分为圆形和方形两种类型;按井圈的有无及其材质特征,可分为土井、陶圈井、砖井和复合井等。由于关中地区是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稠密,生产与生活用水量均较大,故水井主要分布在西安、咸阳和宝鸡等地区的宫殿区、离宫别馆、以及冶铁、制陶、铸币等手工业作坊区。
2021-07-12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人工智能在社会生活各领域特别是文化教育领域广泛应用,将极大地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博物馆作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升人民素质的文化机构,是参与AI热潮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基于此,2016年12月6日,以国家文物局为首的五部委共同编制发布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动AI博物馆建设。
2021-06-01工业遗产作为重要的物质载体,它记载了工业时代的经济社会活动场景和科学技术发展轨迹,是整个工业文明演化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也是整个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工业技术不断更新的冲击和与城市发展空间、土地供求之间的矛盾,尤其在“退二进三”的政策导向和城市功能升级的大背景下,大量工业遗产快速地消失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
2021-05-25充满智慧的祖先们创造了很多辉煌的历史,而这些历史中也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精神,值得当代人进行探索。爱文物正是这些文化和精神最为直观的体现。作为考古工作者应当对文物展开研究,从而推演人类起源,因此科学有效地开展考古工作,才能够使得文物研究工作得到突破。本篇文章就文物考古的意义进行探讨,并提出当下文物考古工作存在的问题。
2021-05-21文物的预防性保护理念是目前文物工作的重要内容,从纺织品文物的内包装角度出发了解文物的保护工作情况有一定代表性。本文通过对内包装的材料、技术要求的梳理,对内包装实践形式的分析比较,总结出其存在的优缺点;并针对造成内包装使用率不高的现状进行探讨,提出针对性建议;希望有助于预防性保护理念在文物日常工作中的深入,提高实践水平。
2021-03-16人气:6670
人气:3007
人气:2333
人气:2036
人气:195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期刊人气:2584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主办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历史
国际刊号:2095-1639
国内刊号:10-1005/K
创刊时间:1979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33
影响因子:0.667
影响因子:0.430
影响因子:0.344
影响因子:0.336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