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文物、遗址为载体,为广大民众普及历史文物知识,作为提高民众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的机构,博物馆的展品多来自为与现代人生活相距甚远的古代墓葬或者遗址。为拉近观众和展品的距离,在陈列布展中运用考古绘图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通过以晋国博物馆——全国唯一一座完整展示晋文化的遗址类博物馆为例,探讨分析考古绘图在博物馆陈列布展中的重要性。
陈展是通过文物、遗址让历史活起来,激发普通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如何让历史活起来,除了展览的设计带给观众的视觉冲击和视觉吸引,我认为考古绘图在展览中的恰当运用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考古绘图就相当于一座历史和现代人连接的桥梁。本文以山西省唯一一座遗址类博物馆——晋国博物馆为例,阐述考古绘图在陈列布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对考古绘图的基本认识
考古绘图是一个专业名词,对普通大众来说相对陌生。考古绘图顾名思义将考古用绘图的方式完整记录下来,贯穿于考古发掘、器物整理的全过程,包括田野调查阶段的文物点(墓葬、遗址)分布图、文物点平面图、遗址断面堆积图、采集的遗物表本图等;田野发掘过程中的遗址(墓地)平面图、发掘区总平面图、发掘区总剖面图、探方总平面图、探方分层平面图、四壁剖面图、遗迹平剖面图等;室内整理阶段的器物图、纹饰图、典型的残片图等。
鉴于考古现场随时变化和无法永久保留的客观性,考古绘图往往成为第一手资料留存下来。为之后考古报告的编写、遗址(墓葬)复原和遗址、墓葬、文物的研究都提供了最重要的材料。
考古绘图作为一门严谨的科学,是考古系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但作为普通大众往往不了解它,当普通人进入唯一可以和文物面对面的博物馆参观的时候,没有讲解员的解说,公众和文物就是现代和古代的距离,如果在适当的位置增加一些考古绘图,公众和文物面对面走在一起就很容易了。
二、晋国博物馆考古绘图的正确运用
晋国博物馆以晋侯墓地为依托,是全国唯一一座完整展示晋文化的平台,陈列布展分为三个部分:晋国历史文化陈列厅、曲村——天马遗址发掘纪实展廊、晋侯墓地遗址陈列厅。陈展以晋侯墓地出土文物、复原的4组9座墓葬以及1号车马坑为主体,讲述晋国600多年的历史。
晋国是西周时期成王分封的一个诸侯国,晋侯墓地作为晋国国君墓葬群反应了西周时期的经济、政治、礼仪、军制、手工业等各方面的水平,因为距今3000多年,现代人甚至不认识展品标识牌上的字,又如何能看懂展览。
针对这种情况晋国博物馆在陈列布展中增加了考古绘图和文字说明展板,鉴于一部分参观者赶时间、专业知识不足等客观局限性,对文字资料不会过度关注,看起来简单明了、信息量齐全的考古绘图便起到了领路者的作用。比如在展厅中增加了陶寺古城的分布图,晋公瓿的线图,配合附近展柜里的文物和场景复原,使参观者清晰的明白了“茫茫华夏,晋肇何方”;另外曲村——天马遗址文化点分布图,曲村——天马遗址的平、剖面图,晋侯墓地平面图,晋侯墓葬平、剖面图,晋姜鼎的线图和铭文等等。通过这些考古绘图的增加,公众在欣赏精美器物的同时又了解了历史,他们知道了古人是怎样生活的,用什么餐具吃饭?用什么来酿酒?用什么乐器演奏音乐?出行时乘坐怎样的交通工具?
三、晋国博物馆考古绘图的缺失分析
作为一个年轻的博物馆,晋博的陈展对考古绘图的运用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晋侯墓地出土的精美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等多达12000余件,其中出现了六个晋侯的名字,晋侯稣钟的铭文更是填补了历史的空白,晋侯鸟尊、晋侯稣钟、晋穆侯夫人玉组佩均被列为“禁止出国巡展文物”,珍贵程度可见一斑,但展厅中除了陈展文物、文物照片,却几乎没有文物线图。
下面我举例说明:
肥袋足鬲是展厅最古老的的一件器物,距今4000多年的历史,对于其用途行外人连猜测都无从下手,如果在文物附近有一张肥袋足鬲的主视图,人们就很容易联想到可以在器物下面生火加热,三足中空又可以扩大受热面积,而器物表面像麻绳一样的纹饰,则体现了古人的审美。
晋侯墓地出土文物铭文包括六个晋侯的名字,其中晋侯稣列鼎、晋侯稣编钟都是因为墓主人叫稣而命名,和袋足鬲一样,它们也是孤零零的陈列在展柜中,如果附有相应的线图,参观者将明白何为列鼎?西周时期流行的鼎的样式、纹饰,西周时期的文字,都会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另外,还有玉蝉、玉人、兔尊、兽面纹青铜甗等都应该适当的增加器物线图,帮助参观者更好的参观博物馆。
作为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欣赏的机构,博物馆应该提供最准确、最科学的文化信息,而考古绘图作为一手资料无疑是最准确的,应该适当的加以运用。
参考文献:
[1]刘方.考古绘图中剖视图和剖面图的规范画法[J].考古学集刊,2018(00):218-236.
[2]何文竞.考古绘图在我国的实践[N].中国文物报,2016-07-15(007).
[3]靳峰.考古文物绘图生成技术研究与实现[D].西北大学,2014.
袁莉芳.浅谈博物馆陈列布展中考古绘图的重要性——以晋国博物馆为例[J].青春岁月,2020,(2):424.
分享:
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要通过文化旅游的方式来传承长城精神,延续凉州文化基因、增强本土文化自信、带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为本地居民营造高质量的公共文化空间。本文通过分析武威长城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现状,提出通过科学规划整体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挖掘长城文化内涵、吸纳本地居民参与、设计长城研学产品、重现长城文化记忆等方式推动武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2022-05-242004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将丸都山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加强对丸都山城的保护,实现历史文脉的延续,既是当代人的需求,也是后人的需求。文章对丸都山城的文脉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遗产与科技相结合,文化遗产保护向文化生产转换等开发与保护新对策,增强人们对山城的保护意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下去。
2022-01-26佛光寺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五台山世界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内东大殿是我国古建筑"第一瑰宝",文殊殿、祖师塔也均为国内建筑孤例。长期以来,佛光寺的保护一直是文物主管部门和管理机构的工作重点。通过梳理佛光寺既往主要保护工作,了解其保护历程,可以吸取经验教训,鉴往知来,进一步做好佛光寺的保护、利用、传承工作。
2021-12-29中华民族经历过千年的发展留下了很多的历史文物和遗迹,丰富了我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文物具有不可恢复性,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关系着我国历史文化传承,关系到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目前还存在保护意识较差、经费不足等问题,限制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本文就我国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分析研究。
2021-08-09博物馆的公共文化属性,体现为公共性与文化性两个方面。博物馆作为公共空间,是大众能够参与、集结、交流的场所。这里的大众与私人相对,强调了空间的广泛性。因此,博物馆不仅是简单的文物陈列场所和地理空间概念,还是富有深刻文化意义和生命力的城市意象空间与人们的精神家园。
2021-07-22考古发现的秦汉关中地区水井,根据井口和井壁的形状特征,可分为圆形和方形两种类型;按井圈的有无及其材质特征,可分为土井、陶圈井、砖井和复合井等。由于关中地区是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稠密,生产与生活用水量均较大,故水井主要分布在西安、咸阳和宝鸡等地区的宫殿区、离宫别馆、以及冶铁、制陶、铸币等手工业作坊区。
2021-07-12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人工智能在社会生活各领域特别是文化教育领域广泛应用,将极大地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博物馆作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升人民素质的文化机构,是参与AI热潮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基于此,2016年12月6日,以国家文物局为首的五部委共同编制发布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动AI博物馆建设。
2021-06-01工业遗产作为重要的物质载体,它记载了工业时代的经济社会活动场景和科学技术发展轨迹,是整个工业文明演化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也是整个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工业技术不断更新的冲击和与城市发展空间、土地供求之间的矛盾,尤其在“退二进三”的政策导向和城市功能升级的大背景下,大量工业遗产快速地消失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
2021-05-25充满智慧的祖先们创造了很多辉煌的历史,而这些历史中也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精神,值得当代人进行探索。爱文物正是这些文化和精神最为直观的体现。作为考古工作者应当对文物展开研究,从而推演人类起源,因此科学有效地开展考古工作,才能够使得文物研究工作得到突破。本篇文章就文物考古的意义进行探讨,并提出当下文物考古工作存在的问题。
2021-05-21文物的预防性保护理念是目前文物工作的重要内容,从纺织品文物的内包装角度出发了解文物的保护工作情况有一定代表性。本文通过对内包装的材料、技术要求的梳理,对内包装实践形式的分析比较,总结出其存在的优缺点;并针对造成内包装使用率不高的现状进行探讨,提出针对性建议;希望有助于预防性保护理念在文物日常工作中的深入,提高实践水平。
2021-03-16人气:2394
人气:1830
人气:1763
人气:1743
人气:1488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故宫博物院院刊
期刊人气:1389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主办单位:故宫博物院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历史
国际刊号:0452-7402
国内刊号:11-1202/G2
邮发代号:2-411
创刊时间:1958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33
影响因子:0.667
影响因子:0.430
影响因子:0.344
影响因子:0.336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