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视听新媒体时代,影像数字化传播已成为振兴传统村落的重要形式。文章以西安市蓝田县葛牌镇石船沟村、周至县厚畛子乡老县城村两个入选中国第四批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为样本,对两个村落的影像数字化传播现状进行调研,研究西安市传统村落影像数字化传播,为保护与宣传原真性传统村落事业添砖加瓦。
中国是以农耕文明为根基的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记忆中的故园。对于文化底蕴深厚的西安来说,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只有两个:蓝田县葛牌镇石船沟村、周至县厚畛子乡老县城村,对它们的保护和宣传研究是一个极为迫切的命题,因此,研究西安市传统村落的影像数字化传播,通过影像数字化传播实现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且意义重大。
一、概念界定
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1]。数字化技术逐渐被应用到传统村落的宣传与保护上。2012年,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的《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展示传统村落的魅力,提高群众对传统文化资源的认知和了解,增强全民保护传统村落的自觉性。”让传统村落的数字化传播与保护有据可循。因此本文提出传统村落影像数字化传播聚焦数字传播研究,即着眼传播学角度,从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来研究传统村落影像数字化传播现状与问题。
二、传统村落影像数字化传播实践现状
本文通过对西安市两个传统村落影像数字化传播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发现当前西安市传统村落影像数字化传播现状如下:
(一)传播主体以私人用户为主,播放量较低
以“石船沟村”“厚畛子老县城村”为关键词在四大视频网站(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芒果TV)进行搜索,从发布源上来看,73%为私人用户,27%为媒体机构。但是媒体机构发布的信息播放量远远大于私人用户,媒体机构发布的《这里西安:周至老县城》播放量达到326.3万,最低的《秦岭深处有客家》播放量为1730,私人用户发布的内容最高播放量为5830,最低播放量为24。
(二)传播内容以风景记录为主
媒体机构发布的内容均为风景宣传与人文知识介绍相结合,比如陕西电视台的《百年老县城寻味厚畛子》等,但私人用户发布的内容多是单纯的风景拍摄,更像是旅行路上的视频记录,随拍随记,缺乏吸引力。此外,两个村落的影像记录中长视频居多,5分钟以上的视频占67%,在短视频传播时代,这种以长视频为主的传播方式应进行改进。
(三)传播渠道以视频网站、微信公众号居多
厚畛子老县城村作为一个旅游村落,有其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因此更偏重于在公众号上发布内容,官方传播渠道集中在公众号上,石船沟村制作精良的影像多在腾讯视频,当下流行的各类短视频APP上依然缺少专业机构制作精良的视频,私人用户上传的较多。关于传统村落的影像数字化传播问题,官方机构依然偏重于传统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传播思路不够开阔。
(四)传播效果不佳
网络传播效果一般可以通过阅读量、点赞量、评论量、转发量、粉丝量等指标来测量。两个传统村落的影像在视频网站播放量不超过100次视频数量占的37.5%,播放量过万的仅占13%,大量私人用户的点赞量、评论量转发量几乎为零,只有27%的媒体机构发布的内容才会有点赞、评论和转发,但是和一些大V比起来仍旧是微不足道。两个村落微信公众号的粉丝数量无法获知,但是从两个公众号日常的阅读量来看,关注度不高,粉丝较少。
三、传统村落影像数字化传播现存问题
(一)主流话语不足,缺少统筹规划
现有的传统村落影像数字化传播主要由零散的私人用户完成,虽然普通公众是传统村落影像数字化传播不可或缺的甚至是重要的因素,但这种碎片化无体系的传播无法引起大众的重视。西安市传统村落影像数字化传播缺乏高层视野,导致这种传播无序而低效,未能充分展示传统村落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内涵。
(二)内容单一浮于表面,缺乏深度
西安市传统村落影像数字化传播的内容多集中在展示村落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停留在对美景的记录层面,缺少对传统村落历史沿革、文化风俗等资源的挖掘。私人用户的信息发布又带有明显的浅表化,内容简单深度不足,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很难给用户带来感官上的冲击力和心灵共鸣。
(三)传播渠道窄,影响力不足
数字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短视频、直播等新型信息传播渠道,它们适应了网络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多元化、互动性、碎片化等特性,在中青年群体中接受度高,传播效果良好。但西安市传统村落影像数字化传播渠道依旧聚集在传统视频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传统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的影像信息获取相对短视频来说比较麻烦,大众在闲暇时候浏览视频更倾向于选择短视频平台,所以这种窄化的传播渠道导致影像数字化传播影响力不足。
(四)用户针对性弱,传播效果不佳
随着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大众传播时代已变为分众传播时代,即媒介传递信息的对象从广泛的大众变为各个不同利益和兴趣的群体,而算法的加入使得传播更加精确。在这种情况下,西安市传统村落影像数字化传播依然延续大众传播时代的思想,没有分析用户差异,进行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和服务,传播效果差。
四、传统村落影像数字化传播对策
(一)统筹资源,整合传播
在传统村落数字化传播过程中,应当树立全局观念,以国家文化战略要求为导向,打破区域限制,强化传统村落数字化资源整合,统筹协调推进传统村落信息传播工作,制定统一传播战略,创建展示与共享各个传统村落数字影像资源的平台。有规划有组织地进行传统村落影像数字化宣传,深度诠释传统村落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制作有深度的数字影像,推进传统村落影像数字化传播工作。
(二)细分内容,增强用户黏性
2016年以来,直播和短视频迅速进入人们的视野,短视频成了当前最流行的影像消费品。短视频的特点就是时长短,抖音进入市场之初规定的时长为15秒以内,粉丝量达到一定数值可以升级为1分钟以内。短短的十几秒、一分钟很难展示一个“大而全”的内容,因此细分内容变得重要,从细分的角度出发,寻找有意义的一个“点”进行深度挖掘,在短时间内快速抓住目标用户的注意力,最大程度增强用户黏性,提高传播效率。
(三)借助算法推送,实现智能传播
在信息庞杂的互联网中,作为个体用户如果没有搜索引擎和平台算法的推送,靠个人自主获取有用信息非常困难。算法是一个用系统方法描述解决问题的策略机制,在信息系统与人的匹配中无疑是高效、先进的工具。[2]算法推送的根本原理是从冗杂的网络信息中挑出符合用户兴趣需求的内容,它通过用户画像的标签来给用户推送最适合的内容,实现精准推送,提高传播效果。在传统村落影像数字化传播过程中,凭借算法推送可以实现更好地传播。
(四)利用流量传播
在网络传播语义里,拥有流量即拥有点击率、浏览量、用户,在网络传播中流量本身可以创造经济效益,实现特定的传播效果,流量在网络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西安市传统村落影像数字化传播可以将流量概念引入,从以下三点进行尝试:一是利用流量大V的影响力进行传播;二是借助流量事件进行传播,吸引自己的流量;三是创作吸引流量的数字影像作品,创造自己的流量。无论哪种方法,最终一定要引导“流量”变为“留量”,才是传统村落影像数字化传播的可持续道路。
五、结语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建设与振兴传统村落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为保护与传播传统村落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数字化传播对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有着重要作用,生活在传统村落中的村民更应该是保护与传播活动的主体。目前西安市传统村落影像数字化传播还存在一些问题,随着媒介技术不断发展,社会各界人士关注,传统村落影像数字化传播必将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
[2]喻国明,曲慧.“信息茧房”的误读与算法推送的必要——兼论内容分发中社会伦理困境的解决之道[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1):127-133.
谷艺萌.西安市传统村落影像数字化传播研究[J].传媒论坛,2020,3(10):147+149.
分享:
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要通过文化旅游的方式来传承长城精神,延续凉州文化基因、增强本土文化自信、带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为本地居民营造高质量的公共文化空间。本文通过分析武威长城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现状,提出通过科学规划整体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挖掘长城文化内涵、吸纳本地居民参与、设计长城研学产品、重现长城文化记忆等方式推动武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2022-05-242004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将丸都山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加强对丸都山城的保护,实现历史文脉的延续,既是当代人的需求,也是后人的需求。文章对丸都山城的文脉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遗产与科技相结合,文化遗产保护向文化生产转换等开发与保护新对策,增强人们对山城的保护意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下去。
2022-01-26佛光寺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五台山世界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内东大殿是我国古建筑"第一瑰宝",文殊殿、祖师塔也均为国内建筑孤例。长期以来,佛光寺的保护一直是文物主管部门和管理机构的工作重点。通过梳理佛光寺既往主要保护工作,了解其保护历程,可以吸取经验教训,鉴往知来,进一步做好佛光寺的保护、利用、传承工作。
2021-12-29中华民族经历过千年的发展留下了很多的历史文物和遗迹,丰富了我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文物具有不可恢复性,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关系着我国历史文化传承,关系到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目前还存在保护意识较差、经费不足等问题,限制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本文就我国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分析研究。
2021-08-09博物馆的公共文化属性,体现为公共性与文化性两个方面。博物馆作为公共空间,是大众能够参与、集结、交流的场所。这里的大众与私人相对,强调了空间的广泛性。因此,博物馆不仅是简单的文物陈列场所和地理空间概念,还是富有深刻文化意义和生命力的城市意象空间与人们的精神家园。
2021-07-22考古发现的秦汉关中地区水井,根据井口和井壁的形状特征,可分为圆形和方形两种类型;按井圈的有无及其材质特征,可分为土井、陶圈井、砖井和复合井等。由于关中地区是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稠密,生产与生活用水量均较大,故水井主要分布在西安、咸阳和宝鸡等地区的宫殿区、离宫别馆、以及冶铁、制陶、铸币等手工业作坊区。
2021-07-12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人工智能在社会生活各领域特别是文化教育领域广泛应用,将极大地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博物馆作为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升人民素质的文化机构,是参与AI热潮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基于此,2016年12月6日,以国家文物局为首的五部委共同编制发布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动AI博物馆建设。
2021-06-01工业遗产作为重要的物质载体,它记载了工业时代的经济社会活动场景和科学技术发展轨迹,是整个工业文明演化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也是整个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工业技术不断更新的冲击和与城市发展空间、土地供求之间的矛盾,尤其在“退二进三”的政策导向和城市功能升级的大背景下,大量工业遗产快速地消失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浪潮中。
2021-05-25充满智慧的祖先们创造了很多辉煌的历史,而这些历史中也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精神,值得当代人进行探索。爱文物正是这些文化和精神最为直观的体现。作为考古工作者应当对文物展开研究,从而推演人类起源,因此科学有效地开展考古工作,才能够使得文物研究工作得到突破。本篇文章就文物考古的意义进行探讨,并提出当下文物考古工作存在的问题。
2021-05-21文物的预防性保护理念是目前文物工作的重要内容,从纺织品文物的内包装角度出发了解文物的保护工作情况有一定代表性。本文通过对内包装的材料、技术要求的梳理,对内包装实践形式的分析比较,总结出其存在的优缺点;并针对造成内包装使用率不高的现状进行探讨,提出针对性建议;希望有助于预防性保护理念在文物日常工作中的深入,提高实践水平。
2021-03-16人气:2572
人气:1696
人气:1426
人气:1340
人气:924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考古
期刊人气:998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历史
国际刊号:0453-2899
国内刊号:11-1208/K
邮发代号:2-803
创刊时间:1934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033
影响因子:0.667
影响因子:0.430
影响因子:0.344
影响因子:0.336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