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究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硬化患者出现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肝硬化出现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CT平扫后增强三期扫描,即动脉期、门脉期、延时期扫描;MR采常规自旋回波序列、LAVA序列多期增强扫描。观察肿瘤病灶数目、大小和强化特征。结果:120例患者,共检出157个病灶,病灶<3cm(小肝癌)54个,动态MR检出率90.7%,螺旋CT检出率70.4%。157个病灶动态MR与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检出率94.3%、87.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MR与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准确率为89.8%、87.9%,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够显示肝硬化出现肝癌强化特征,通过LAVA序列上相关信号特征,动态MR的肝癌检出率、准确度及显示肝癌包膜和血管均优于螺旋CT。
肝细胞癌发病率逐年增加,其病死率威胁患者生存质量,因此早期诊断肝细胞癌是目前临床关注焦点,其中影像学的无创、直观等优势在诊断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1,2]。近年来,随着CT、MRI性能、技术等不断更新,提高了更多细微肝癌病灶的检出率,同时准确性也随之升高,主要体现在超过2cm的肝癌[3,4]。肝硬化结节和肝细胞癌的病理学的优化,对影像学检查要求更高,CT、MRI若能在肝硬化结节发展成肝细胞癌前检出,或识别癌前病变,会极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生存率[5,6]。基于此,本研究就我院收治的120例肝硬化出现肝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硬化患者出现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肝硬化出现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患者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7]中乙肝病毒感染合并不同程度肝硬化诊断标准;患者无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无抗肿瘤治疗史、放化疗史;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者有腹部手术史;患者患有自身免疫性肝病、隐源性肝病、药物性肝病等疾病;患者患有生殖系胚胎源性肿瘤及转移性肝癌;患者依从性较差。120例肝硬化出现肝癌患者,其中男性87例,女性33例,年26~84岁,平均年龄(50.23±4.63)岁;甲胎蛋白114例,其中20例甲胎蛋白>1000μg/L,51例甲胎蛋白400~1000μg/L;83例患者96个病灶经手术病理证实,37例患者61个经病灶经介入手术证实,本研究提交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通过。
1.2方法与指标
1.2.1MRI检查
采用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美国GE公司),患者掌握屏气呼吸,在吸气完毕开始扫描,患者取卧位,剑突下缘确定中心线,首先行常规平扫。多期动态扫描采用LAVA技术,参数:轴位扫描,重复时间2.6ms,回波时间1.2ms,反转时间5ms,反转角15°,接受宽带125KHZ,矩阵272×160,激励次数0.73,视野36cm×40cm,层厚4.4mm,屏气21s,完成一次全肝容积扫描。常规平扫结束后,利用核磁共振双管(A、B管)高压注射器,通过肘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A管2mL/s,流速0.1mmoL/kg剂量注射,B管注射20mL生理盐水确保注射钆喷酸葡胺完全进入体内。注射对比剂后开始动脉期(17s~20s)、门脉期(60~63s)和延时期(180s)行全肝扫描。并在GE公司ADW4.6图像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包括多层面重组和最大强度投影重建。
1.2.2CT检查
采用64排螺旋CT(美国GE公司)进行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270~300ms,层厚7mm,螺距3;患者于扫描前20min口服600mL温水,患者掌握屏气呼吸,在吸气完毕开始扫描;患者取卧位,扫描范围:起膈顶,止肝下缘,调节窗宽及窗位。平扫结束后,肘静脉高压注射100mL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碘海醇(北京北陆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速率3mL/s,行动态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后对动脉期(25~30s)、门脉期(50~60s)、延时期(120~180s)行全肝扫描,按照要求重建多层面重组,重建厚度1.25mm。
1.2.3MRI与CT图像评价
标准图像参照双盲法,由2名影像学专家(副主任医师及以上水平)在了解病理检查结果下进行评估,独立分析肝细胞癌各时相表现,确定肿瘤数目、大小、肿瘤病灶在MRI与CT检查下强化特征,并结合实验室及临床证实诊断为肝细胞癌,在意见不统一情况下商量确立最终结果。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记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120例肝硬化出现肝癌患者病灶大小及分布情况分析
120例患者,共检出157个病灶,其中病灶<1cm5个,1~3cm49个,4~5cm65个,>5cm38个。小肝癌检出49例,病灶55个;巨块型肝癌检出30例,病灶34个。肝硬化出现肝癌病灶分布及数目情况详见表1、表2。
表1120例肝硬化出现肝癌患者病灶大小及分布情况分析
表2120例肝硬化出现肝癌病灶数目
2.2肝癌在动态MR与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影像学表现
动态MR多期增强扫描肝动脉期检出率94.3%(148/157);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肝动脉期检出率87.9%(138/157),门静脉检出率82.2%(129/157);延时期检出率80.9%(127/157),均为低密度。动态MR与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动脉期、门脉期、延时期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肝癌在动态MR与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影像学表现
动态MR扫描:肝硬化出现肝癌病灶均在LAVA序列中显示,该病灶在动态MR多期扫描中表现为两种,首先均匀强化(小肝癌病灶明显或轻度均匀强化,n=69),轻度均匀强化病灶25个,均匀强化病灶39个;其次不均匀强化(肿瘤边缘斑片状强化或中心点状强化,n=48)。上述病灶均在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减弱,模式呈“快进快出”型;32个病灶动脉期及门静脉期强化,模式呈“快进慢出”型;7个病灶动脉期无强化,门静脉期与延时期强化,模式呈“慢进慢出”型。螺旋CT扫描:肝动脉期检出率87.9%(138/157),其中明显均匀强化(整个病灶均匀一致性高密度病灶,n=83),不均匀强化(肿瘤边缘强化或中心点状强化,n=35),20个病灶无明显强化。影像图见图1。
2.3肝癌病灶在动态MR与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中各期强化方式特征表现
动态MR与螺旋CT扫描,动脉期多为高密度,门脉期和延时期多为等密度或低密度,体现了肝硬化出现肝癌的“快进快出”型。动态MR多期动态扫描中典型病灶数129个,9个病灶动脉期未检出,门脉期病灶信号较周围肝组织低,延时后病灶无显示;12个病灶动脉期呈高信号,呈现“快进慢出”型,剩余7个病灶在多期表现均低于周围正常组数信号。螺旋CT多期动态扫描中典型病灶数134个,12个病灶动脉期未检出,门脉期病灶密度较周围肝组织低,延时后病灶无显示;4个病灶动脉期呈高密度,呈现“快进慢出”型,剩余7个病灶在多期表现均低于周围正常组数信号,见表4。
图1-2动态MR与螺旋CT影像学比较
表4肝癌病灶在动态MR与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中各期强化方式特征表现(个)
2.4动态MR与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肿瘤包膜边缘强化表现
157个病灶在动态MR可见包膜病灶95个,其中完整环状强化65个,不完整环状强化30个,无明显强化62个;在螺旋CT可见包膜病灶87个,其中完整环状强化62个,不完整环状强化25个,无明显强化70个,见表5。
表5动态MR与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肿瘤包膜边缘强化表现(个)
2.5动态MR与螺旋CT对肝硬化出现肝癌诊断敏感性比较
动态MR诊断肝硬化出现肝癌阳性准确率89.8%(141/157),螺旋CT诊断肝硬化出现肝癌阳性准确率87.9%(138/157),2种检查方式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动态MR与螺旋CT对肝硬化出现肝癌诊断敏感性比较
3、讨论
肝硬化出现肝癌的过程属于多阶段动态过程,肝癌的发生发展与肝硬化有关,且肝硬化伴随肝癌非手术治疗预后不良,既往研究报道,早期手术治疗及肝移植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尤其肝硬化合并单个癌结节<5cm、<3个癌结节同时<3cm肝移植患者4年生存率高达85.0%[8,9,10]。因此,早期检查采用直观、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对肝移植期观察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CT与MRI多期增强扫描的推广,提高了肝癌特别是小肝癌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11]。
动态MR与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均能显示肝癌强化特征,肝癌典型增强扫描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强化,多为高密度、高信号,周围正常肝实质均出现轻度强化或未强化;门脉期病灶信号较周围肝组织低,延时后病灶无显示,肝实质强化为高峰,肝癌强化特征呈现“快进快出”型[12,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动态MR与螺旋CT扫描,动脉期多为高密度,门脉期和延时期多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动态MR多期动态扫描中典型病灶数129个,9个病灶动脉期未检出,门脉期病灶信号较周围肝组织低,延时后病灶无显示;12个病灶动脉期呈高信号,呈现“快进慢出”型,剩余7个病灶在多期表现均低于周围正常组数信号。螺旋CT多期动态扫描中典型病灶数134个,12个病灶动脉期未检出,门脉期病灶密度较周围肝组织低,延时后病灶无显示;4个病灶动脉期呈高密度,呈现“快进慢出”型,剩余7个病灶在多期表现均低于周围正常组数信号,提示与血供、门静脉参与供血相关。肝癌根据病灶大小分为小肝细胞癌(≤3cm)与肝细胞癌(>3cm),其中小肝细胞癌血供较丰富,动脉期病灶中高达80%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时期呈低密度或低信号,体现造影剂“快进快出”型。因此可以说明小肝癌病灶在动脉期扫描检出具有重要意义,但仍有少数肝癌动脉期无增强表象,表示少数肝癌血供较少或门静脉参与了供血,所以在动脉期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及等信号或低信号,出现病灶漏检[15,16]。本研究对病灶<3cm(小肝癌)54个,动态MR检出率90.7%,螺旋CT检出率70.4%。动态MR多期增强扫描肝动脉期检出率94.3%;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肝动脉期检出率87.9%,门静脉检出率82.2%;延时期检出率80.9%,均为低密度,提示动态MRLAVA序列对肝癌检出率高于螺旋CT,同时具有较高敏感性。
有研究表明,原发性肝癌具有不同程度假包膜,具有双层结构,外层有丰富受压小血管或新生胆管,内层为纤维组织[17,18]。动态增强早期,包膜强化不明显,而增强晚期及延迟期由于包膜微血管密度大、细胞间隙大,肝实质受到挤压,造成对比剂扩散、停滞时间较长,故呈现不均匀环形高密带[19,20]。据此说明在不典型强化病例中发现包膜有利于肝癌诊断。本研究中发现157个病灶在动态MR可见包膜病灶95个,其中完整环状强化65个,不完整环状强化30个,无明显强化62个;在螺旋CT可见包膜病灶87个,其中完整环状强化62个,不完整环状强化25个,无明显强化70个,提示动态MR包膜显示优于螺旋CT。同时动态MR诊断肝硬化出现肝癌阳性准确率89.8%,螺旋CT诊断肝硬化出现肝癌阳性准确率87.9%,说明动态MR的高软组织分辨率及确定组织学特性,加上多期增强扫描可有效显示病变血供特征,容易鉴别不典型小囊肿、局灶性结节增生等。
综上所述,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够显示肝硬化出现肝癌强化特征,通过LAVA序列上相关信号特征,动态MR的肝癌检出率、准确度及显示肝癌包膜和血管均优于螺旋CT,同时对肝癌血供特点及包膜显示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赵年,李春华,李德秀,等.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硬化伴肝癌的效果比较[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5):85-87,99.
[3]徐振州,陆大军,张向阳,等.MR和CT检测诊断肝硬化患者再生结节与小肝癌的临床价值研究[J].肝脏,2017,22(7):626-628.
[5]郑信兵.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原发性小肝癌中的诊断价值[J].肝脏,2017,22(8):757-758.
[7]张建平,连重平,陈万坤.肝硬化分级诊断中应用MR扩散加权成像与CT增强扫描的临床价值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8,22(4):649-651.
[9]唐啸,程若勤,简纪华.64排MDCT检查中不同浓度碘对比剂对高龄肝硬化肝癌患者诊断价值与安全性[J].中国临床研究,2017,30(8):1039-1042.
[11]彭泽昇,熊莉.低剂量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并超声造影对小肝癌诊断价值[J].齐鲁医学杂志,2017,32(5):524-526.
秦丽莉,吕婷婷,刘广远,那民,孙宇冰.动态MR和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硬化患者出现肝癌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21,19(04):90-93.
分享:
卵巢为组织结构较为复杂、细胞成分多的内分泌器官,因此卵巢肿瘤的病理组织学类型较多,其中以良性为主,早期定性对生育能力保存、预后改善具有重要作用[2-3]。因疾病特征不明显、病变类型复杂等卵巢肿瘤良恶性术前诊断难度较大,故需寻找敏感性较高的诊断手段。
2025-04-02肺结节是一种多由体检发现的实性、亚实性肺部阴影,指的是直径3cm及以下的病灶,可多发或孤立性发生,无明显临床症状。以密度分类标准可将亚实性肺结节进一步分为磨玻璃结节、部分实性结节,肺磨玻璃结节表现为密度轻度增加、呈云雾状密度阴影[1]。此类结节内部支气管和血管纹理仍可显示,是基于密度改变的影像学表现。
2025-03-31针对疑似急诊胸腹部创伤患者,临床常采用DR技术进行检查,但存在一定的漏诊、误诊概率[2],不利于患者早期确诊和尽快救治。近年来,螺旋CT在临床检查急诊胸腹部创伤方面具有较多的应用,具有完整、清晰提供胸腹部脏器声像信息的优势[3]。
2025-03-10手术作为该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案,但多数患者在术后存在极高的复发风险,并且由于手术创伤较大,对患者预后改善不佳,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开腹手术是临床常用手术,虽然开腹手术能够将患者粘连的肠管进行松解,但该种操作存在较大创伤,同时具有盲目性,无法准确定位患者粘连部位,且术中腹腔脏器的暴露还可增加出血风险,而在术前早期进行诊断,利于治疗方式的选择,能提高治疗效果[1]。
2025-03-10阑尾病变主要包括炎症及肿瘤。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阑尾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 CT 诊断结果与手术及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评价 CT 对阑尾病变的诊断价值,报告如下。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5 月—2023 年 5 月我院收治的 35 例阑尾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具有完整的影像学资料及手术、病理资料,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2025-02-07目前,多层螺旋CT(multi-slicespiralCT,MS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是食管癌T分期诊断中常用的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MSCT以其高分辨率和快速的扫描速度在食管癌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清晰地显示食管壁的增厚、肿瘤的大小和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2]。
2025-02-05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临床需求的日益增长,精准医疗逐渐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趋势。其中,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CT-guided percutaneous lung biopsy,CT-GPLB)作为肺部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以其定位准确、检出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2025-01-16冠心病为目前常见心血管疾病,系指冠脉粥样硬化引发的管腔堵塞和功能改变所致心肌坏死性疾病,现阶段其人群患病率约为10%。冠心病发生和发展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已在全国性致死疾病中排名首位,及时准确诊断冠心病对患者生命救治和预后改善有重要意义。
2024-12-14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多层螺旋CT在现代医疗诊断中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在眼眶外伤性骨折的诊断与应用中展现出革命性的优势,其高分辨率的成像能力允许医生捕捉到细微的骨质结构变化,即使在复杂的眼眶骨折案例中,也能精确显示出骨折线的走向、范围及与周围软组织的关联。
2024-12-11肋骨及肋软骨骨折在临床上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属于常见的骨折类型。针对这类患者,及时进行诊断十分重要,通过科学有效的诊断措施,可确定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和骨折严重程度,医生也可根据诊断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更好地保证骨折的治疗效果。
2024-12-11人气:18516
人气:15530
人气:10974
人气:10321
人气:9942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
期刊人气:4632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深圳临床医学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出版地方:广东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2-5131
国内刊号:44-1592/R
邮发代号:46-276
创刊时间:2003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10-12个月
影响因子:0.913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384
影响因子:0.173
影响因子:2.4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