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卵巢黄体的磁共振影像特点,提高对黄体影像的认识,减少误诊,避免手术的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4月~2018年4月经手术或超声随访证实的12例卵巢黄体磁共振影像特点。结果:磁共振成像发现位于黄体位于右侧附件区8例,左侧附件区4例;12例均呈单房囊性结构,长径小于3cm有9例,大于3cm有3例;壁厚度多在1mm~3mm,其中类圆形5例,椭圆形7例。T1WI高信号2例,T1WI中等信号或稍低信号10例;T2WI高信号10例,低信号2例;囊壁不光滑呈锯齿状改变8例,囊壁光滑4例。囊壁呈明显强化9例,3例呈轻中度强化均发生在T1WI高信号背景的黄体中。7例合并盆腔积液,1例囊壁不连续合并盆腔积血。结论:黄体磁共振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正确认识黄体的MRI影像特征,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黄体是排卵后卵巢迅速转化为富有血管的腺体样结构。黄体虽然是生理性的结构,但也可能发生与黄体囊肿有关的急性排卵周疼痛,这主要是由于腹膜刺激引起,临床上常无需处理,但黄体在磁共振影像上有着特殊的影像,易被误诊为其他卵巢病变,本文通过研究分析12例黄体的磁共振影像,旨在提高对黄体MRI影像特征的认识,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2016年4月~2018年4月经手术或超声随访证实的12例卵巢黄体临床资料及磁共振影像特点。平均年龄36岁,2例经超声随访证实,1例因黄体破裂合并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手术证实,3例因宫颈癌术后切除双侧附件证实,2例经子宫内膜癌手术切除双侧附件证实,2例因囊腺瘤手术后证实,1例合并畸胎瘤、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证实。
1.2检查方法
利用我院GESigna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采用8通道相控阵体部表面线圈。检查前准备,检查前一天排空结肠,检查前半小时嘱咐患者适量饮水充盈膀胱。扫描时取仰卧位。扫描范围:自肚脐水平至耻骨联合下缘水平。FOV:40×40,层厚:5mm,平扫序列:横断位T1WIFSE、横断位T1WI压脂,横断位T2WIFSE及T2WI压脂,矢状位T2WIFSE,矢状位T1WIFSE,横断位DWI(b值=500)。经肘静脉进行增强扫描,造影剂GD-DTPA,剂量0.1mg/Kg,增强扫描序列LAVA。
1.3影像结果评估
由我院两名从事磁共振成像诊断工作5年以上的主治医师进行独立阅片,当结果不一致时,经协商后取得一致结果。
2、结果
磁共振成像发现位于黄体位于右侧附件区8例,左侧附件区4例;12例均呈单房囊性结构,长径小于3cm有9例,大于3cm有3例;壁厚度多在1mm~3mm,类圆形7例,椭圆形5例;T1WI高信号2例,T1WI中等信号或稍低信号10例,T2WI高信号10例,低信号2例;囊壁呈明显强化9例,3例呈轻中度强化,2例发生在T1高信号病例上,1例发生在伴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病例上;囊壁不光滑呈锯齿状改变8例,囊壁较光滑3例;7例合并盆腔积液,1例囊壁不连续合并盆腔积血。见表1。见图1-8。
3、讨论
3.1黄体的形成及功能
黄体是月经后半期排卵后的正常结构,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内分泌腺体之一,生存范围和时间都是有限的,主要是继发于排卵后形成,由颗粒细胞,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构成,在月经中后期形成,若没有妊娠,则会慢慢退化,形成白体,存在2周左右,然后萎缩形成月经黄体。最后黄体细胞发生脂肪变性、自溶和被巨噬细胞清除,并逐渐被纤维组织取代,大约2个月后仅残留一个小疤痕样组织,称为白体。若有受精,则形成妊娠黄体。卵巢黄体主要分泌黄体酮,它是一种天然孕激素,可以在月经周期后期使子宫粘膜内腺体生长;在与雌激素共同作用下,促使乳房充分发育;使子宫颈口闭合,粘液减少变稠,使精子不易穿透等功能。
3.2黄体的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
对于妇科生殖系统的辅助检查,首选B超检查,无辐射,多方位操作,黄体在超声影像上通常表现为单房性,较少直径大于3cm,在多普勒超声上,表现为火环征,主要由于黄体壁是富血供的组织,影像上形成环状的火焰影[1],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本组有2例经超声随访证实为黄体。随着CT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多层螺旋CT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黄体检出率也逐渐增多,黄体在CT上通常表现为直径小于3cm,壁厚的、圆齿状或高密度为特征的影像[2],黄体破裂是妇科常见急腹症之一,CT以其扫描速度快,常作为急腹症的首选检查方式,尤其是增强扫描对黄体破裂出血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主要表现为附件区囊性低密度影,且囊壁不连续,增强扫描环形强化明显,并伴周围腹腔的积液或积血,若有对比剂外溢则提示有活动性出血[3]。MRI成像由于其软组织分辨率高,对子宫附件及卵巢的结构的识别明显优于CT,黄体在影像上表现为单房囊性结构,直径小于3cm为主,形态上可以表现为类椭圆形,圆形或不规则形,囊壁呈锯齿状改变是黄体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4],本研究有9例表现为锯齿状。囊壁是富血供的组织,强化一般很明显,9例强化均较明显,3例呈轻中度强化,2例发生在T1高信号病例上,1例发生在伴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病例上,探究其原因可能是在T1高信号背景下囊壁呈现相对轻中度强化。T1高信号提示囊内含有较多的蛋白成分和(或)存在较多处于亚急性期的出血物质[5]。黄体囊肿可以自发性破裂,MRI可以准确的识别破裂口,尤其是在增强后表现为囊壁的连续性中断,并在囊肿旁可见包块状血肿[6],本研究中1例表现与文献相符。
鉴别诊断:主要与盆腔囊性病变相鉴别,(1)子宫内膜异位囊肿,通常表现为多灶性和双侧性,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往往反复出血,新旧血液混合,T2WI可见斑点征即低信号影具有一定的特征性[7],常表现为多发囊性病变,主要是由于反复穿孔,然后封闭形成的多房性病变,但囊肿壁的局灶性不连续多见于破裂的黄体囊肿[8],但对于单发的较小的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在影像上有时与黄体很难鉴别,需要进行随访,但黄体壁强化一般比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强化明显。(2)滤泡囊肿,是排卵失败后卵巢肿胀的结构,主要表现为单囊薄壁T1低信号T2高信号,可合并出血,表现为T1高信号,无论是滤泡囊肿还是黄体囊肿,都是自限性结构,但滤泡囊肿的出血的概率明显低于黄体囊肿,主要是由于黄体壁示富含多根薄而脆的血管,且黄体囊肿的壁比滤泡囊肿壁厚[9]。(3)卵巢冠囊肿,是指位于卵巢冠即卵巢系膜内的薄壁单房囊肿,大小不一,有时可以超过10cm,囊壁菲薄厚度常小于1mm,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影,增强扫描囊壁一般无强化。(4)浆液性囊腺瘤,是一种良性肿瘤,通常表现为单房囊肿,薄壁且规则,内壁光滑,无分隔,且增强扫描无强化[10]。(5)皮样囊肿,即囊性畸胎瘤,肿瘤由外胚层的成熟组织为主,MRI信号取决于其内所含的成分,当T1和T2均呈高信号时,提示含有脂肪,可以确诊。
表1.12例黄体磁共振影像学表现
图1-2女,42岁,右侧附件区黄体。图1T2WI呈高信号,囊壁不光滑,可见锯齿状改变。盆腔少量积液。图2增强扫描黄体强化明显
图3-4女,33岁,左侧附件黄体。图3T2WI成像显示左侧附件类椭圆形高信号,图4增强扫描黄体明显环形强化
图5-7女,32岁,左侧附件畸胎瘤,右侧附件黄体囊肿及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图5T1WI显示右侧附件低信号影,图6T2WI右侧附件黄体囊肿呈高信号,图7增强扫描囊壁可见有轻中度强化
图8女,31岁。盆腔中部可见一类圆形性明显强化影,囊壁不连续,局部可见开环,周围可见片状高信号提示出血,术后证实为黄体囊肿破裂合并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总之,黄体在MRI上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主要表现为单房囊性结构,长径多小于3cm,囊壁一般明显强化,合并血肿时囊壁可呈轻中度强化,当囊壁不连续时,且囊肿周围T1高信号血肿,要考虑到黄体囊肿破裂的可能。正确认识黄体的MRI影像特征,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参考文献:
[3]杨岗,张联合,陈荣灿,等.CT增强扫描诊断卵巢黄体囊肿破裂出血[J].放射学实践.2014.29(12):1461-1463.
[4]沈亚芝,朱时锵,王朝君,等.卵巢黄体的MSCT特征及临床意义[J].放射学实践.2012.27(2):179-181.
[5]靳二虎,马大庆.卵巢囊肿与非囊肿性囊性病变的MRI表现[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1,34(1):65-69.
[6]武庆利,赵祖来,叶浩祥,等.MRI诊断卵巢黄体囊肿破裂[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6.32(8):1236-1239.
郭俊男,马小敏,丁雅玲,赵锋,牛亚丽,张杰.卵巢黄体的磁共振成像表现[J].中国CT和MRI杂志,2020,18(11):118-120.
分享:
作为妇科常见的良性肿瘤,子宫肌瘤通常症状发生较早,多以月经周期延长或过多等为特征,大多患者在行体检时得到确诊。 然而,尽管该肌瘤为良性,但也有恶化风险,约占 0.3% ~ 1.39%;且子宫肌瘤含有多种病理类型,众所周知,不同病理类型所对应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其所代表的病情严重程度也各有差异。
2025-04-03根据组织病理学的不同,胶质瘤可以细分为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少突星形细胞瘤。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级系统将胶质瘤从低度恶性(Ⅰ级、Ⅱ级)到高度恶性(Ⅲ级、Ⅳ级)进行划分。尽管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在过去数十年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非侵入性预测患者生存期方面的研究仍较为滞后。
2025-03-19脑膜癌在实体肿瘤患者中的发病率为4%~15%,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强度[2]。由于脑膜癌的特殊转移特性,其诊断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迫切需要开展新的诊断工具和方法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灵敏度。脑膜癌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头颅MRI检查和脑脊液等辅助检查,但在一些不典型的病例中,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受到一定的限制[3-4]。
2025-02-20脊柱结核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1],也是脊柱相关疾病中发病率较高、危害较大的一种,根据相关医学研究报道指出,当前在全世界范围内脊柱结核已经超越脊柱肿瘤成为脊柱相关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以“早发现早治疗”为核心原则[2],越早的治疗介入和干预其病情控制效果越好,预后结果越佳。
2025-02-17卵巢癌的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是妇科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些年,呈现出明显升高趋势,对女性健康造成较大影响[1]。卵巢癌患者若能在发病早期接受系统全面的治疗,可大大延长生存时间,甚至达到早期治愈的效果,获得理想预后[2]。但由于发病早期患者并无明显症状表现,导致早期检出率较低,
2025-02-11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 CC)是仅次于肝细胞癌的第2大常见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占所有肿瘤的1%。CC作为一种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的致命性恶性肿瘤,根据其解剖位置不同可分为肝内胆管癌与肝外胆管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ECC),其中ECC占CC的80%~90%。ECC好发于肝管和壶腹部之间的胆道系统,因早期发病隐匿、恶性程度高,患者预后差。
2025-01-24随着人口老龄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此类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给社会造成重大的经济负担。研究发现,氧化损伤导致的神经细胞凋亡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
2025-01-18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综合征(RESLES)是一类多原因所致的临床症候群,其临床特征为胼胝体压部可逆性损伤,于2011年由Garcia-Monco等首次描述RESLES,随后诸多研究者陆续报道该病。RESLES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神经精神疾病,可引起头痛、恶心、认知障碍、意识障碍等症状,甚至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2025-01-14影像学检查是目前临床诊断纵隔型肺癌的重要手段,其中,CT和MRI是目前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CT扫描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横断面图像,较好地反映肿瘤的大小、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此外,CT增强扫描还可评估肿瘤的血供情况,有利于进一步判断肿瘤的性质[3]。
2025-01-02食管癌(esophageal cancer, EC)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预后不良,长期存活率低[1]。放化疗(chemoradiotherapy ,CRT)是改善食管癌局部控制和总体生存率的标准治疗方法[2]。对CRT的不良反应与较差的临床结果相关,与治疗相关的副作用或延迟手术有关[3]。因此,早期识别无反应者至关重要。
2024-12-23人气:18475
人气:15468
人气:14983
人气:14588
人气:13016
我要评论
期刊名称: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期刊人气:2125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出版地方:北京
专业分类:医学
国际刊号:1672-8475
国内刊号:11-5213/R
邮发代号:80-220
创刊时间:2004年
发行周期:月刊
期刊开本:大16开
见刊时间:一年半以上
影响因子:0.913
影响因子:0.000
影响因子:0.384
影响因子:0.173
影响因子:2.400
400-069-1609
您的论文已提交,我们会尽快联系您,请耐心等待!
你的密码已发送到您的邮箱,请查看!